孫增基作為柳腔藝術第二代傳人的代表人物,既繼承了王師傅教傳下來的藝術成果,又與其他民間藝人一起,在串村走街“盤凳子”的演出實踐中,對柳腔藝術進行了加工整理,豐富了柳腔演唱的各種曲牌,並開始將四胡作為要伴奏樂器,不斷的使柳腔這一新的劇種發揚光大。
後來,柳腔在長期串村圍場“盤凳子”演出的過程中,吸收並且融彙了其他劇種的精華,逐步完善成熟。在1900年前後,王師傅的二代傳人孫增基、王啟培等人,在古峴鎮管村戲樓租賃了戲裝,把柳腔搬上了舞台,進行了第一次化妝演出。
至此,柳腔這個產生於民間,發展和活躍於民間的戲曲藝術,終於在王師傅、孫增基、王啟培、孫傳富等兩代民間藝人經過百餘年的艱辛努力,而脫胎於“盤凳子”的曲藝演唱形式,發展成了一個完整的、獨具特色的地方劇種。
柳腔走上舞台後,以它濃厚的鄉土氣息,鮮明的藝術特色,深受群眾歡迎。隨著戲班走南闖北的串村登台演出,柳腔藝術迅速在平度、即墨等地流傳開來。
有很多村也相繼成立了柳腔戲班,形成了以專業戲班為主,民間戲班為輔的局麵。促進了柳腔藝術的普及和提高,使這一嶄新的地方戲曲成了流行於膠東各地的一個重要的民間舞台藝術。
孫增基、王啟培等人在演出過程中,對師傅傳授的劇目進行了全麵的加工整理,並不斷增加演出劇目,以適應營業演出的需要。期間,王啟培又收了古峴劉邦君、麻蘭劉德昌為徒弟。
這兩人天賦司性俱佳,除擅演柳腔外,京劇、評劇、梆子、茂腔都能唱,對豐富柳腔的唱腔和表演程式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是柳腔藝術第三代傳人中的代表人物。
劉邦君工生角,藝名“劉伶”;劉德昌工旦角,藝名“劉曼:,這兩人與即墨藝名劉小的劉洪石,藝名劉森的劉柞連齊名,被人們合稱為柳腔“四劉”,飲譽四鄉。
職業柳腔戲班活躍於膠東各地,湧現出了一大批藝術造詣較高的柳腔藝人。這些職業性戲班,有時單演柳腔,有時柳腔、京劇、梆子、茂腔“三合水”或“四合水”同台演出,為柳腔向其他劇種學習創造了條件。
當時,柳腔藝人多是貧困的農民,因此,在組班演出時,多由地方上的鄉紳或官員做財東,購置行頭,聘請演員組成戲班,四鄉演出。
後來,周祥山賃裝組班,聘請劉德昌、劉邦君及蘇萬喜、陳春香、李洪喜等人,組成戲班,專演柳腔,曆時4年,演遍平度、即墨等地。
由崔樂曾為東,柳腔的第二代傳人王啟培重新出山執鞭組班,曆時4年。戲班演遍平度、即墨、萊陽、掖縣。
一年的秋後,灰埠鎮城子村全村湊錢寫了“劉曼”、“劉小”的戲,村裏紮了“七出頭”的大戲台,當時戲班約有20多人,唱了4天,四鄉觀眾爭往觀看,盛況空前。
之後,平度的張彬慶為東挑頭,購置了行頭,遍請柳腔四大名流,即劉德昌、劉邦君、劉洪石、劉柞連,成立了柳腔“四喜”戲班。張勝祥、官振民、袁秀蓮等,也應聘入班。戲班曆時5年,演遍膠東各地。
這次組班,由於大部分都是有名的演員,角色多,行當全,演出排練等活動較為穩定。所以藝術水平迅速提高,是柳腔藝術走上舞台後發展提高的火紅階段。
平度不少地方一直還流傳著一個笑話:
劉小、劉曼上了台,大嫂抱著枕頭跑出來,冬瓜地裏摔了一跤,把瓜當兒懷裏揣。
說明當時“四喜”班的確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四喜”班成立後,四鄉流動演出。年節、山會、農閑時活躍於農村鄉間,農忙時,則進入城鎮。
在這一時期。由劉柞連、官振民等人帶領一批人進入青島市,重新以“盤凳子”的演唱形式進行活動。帶了一批徒弟,培養了一批觀眾。
柳腔的第二代傳人孫增基晚年不能登台演出,回到了柳腔的發源地仁兆鎮沙窩村,組織了子弟戲班,傳授柳腔藝術。其中,孫增基的弟子較出名者有孫傳正、孫傳寶、孫武保、孫增虎、孫增智等。
戲班以本村拳房為基地,常年活動,逢農閑、節日則到四鄉演出。演出時雜以高蹺、雜耍,有時也“盤凳子”。
因沙窩村子弟多習武,故高蹺、雜耍用的都是真刀真槍,四鄉聞名。在登台演出時,也一改柳腔專工文戲的傳統,增加部分武打劇目。其中,孫增虎就是當時較出名的“刀馬旦”。
他們當時到外鄉演出,約有20多人,用席紮的戲台有“三出頭”、“五出頭”,轆軲架子上鋪上木板,還有戲劇報子廣告,很有氣派。演出的大多是柳腔的傳統劇目,有“四京”、“八大記”等。並輔以其他群眾喜愛的劇目。
其中,孫增虎扮醜旦、孫德海扮花旦演出的《拉磨》一戲,是表現惡婆婆虐待“熬頭”媳婦,逼媳婦推磨。舞台上拉磨的毛驢是演員借助道具扮成的,演出逼真。二位演員功底深厚,唱做俱佳。劇情詼諧時使人捧腹,悲時催人淚下。所以,每次演出,都在觀眾的要求下“返場”。
有一次在“蒲城”演出此戲後,扮演惡婆婆的孫增虎在派飯時竟沒人願要他,說他心太“狠”。
孫增虎武功極好,擅演武戲,在平度東鄉,即墨西鄉很出名。當時即墨地有一戶家境殷實的人家,相中了他,想將閨女許配於他,一時間孫增虎唱戲唱回個俊媳婦成為了美談。
平度、即墨兩地隔河相望,故曆史上多有聯姻。沙窩柳腔藝人孫武保做為養老女婿在即墨呂家莊定居,同時也把柳腔藝術帶到那裏。這對柳腔的傳播交流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促進作用。
柳腔也叫“邦柳”,因為它是“本肘鼓”吸收花鼓秧歌和河北梆子等地方劇種的曲調融合發展而成的。它與茂腔、五音戲血緣相近,聲調委婉悠揚、柔和細膩。曲調中有花調、悲調之分。花調歡快舒展,適宜於演喜劇,悲調低沉而纏綿,多用於唱悲哀之戲。
板頭有慢板、二板、三板、四不像、導板、娃娃、哭迷子等。唱腔中,演員往往一唱就是幾十句、上百句,道白很少。
伴奏樂器有四胡、二胡、月琴、墜琴、三弦、揚琴、低胡以及笙、簫、嗩呐、鑼鼓等,唱起來琴音繚繞、鄉音濃鬱,耐人尋味。
在柳腔音樂中,每當劇中人物演唱大段劇詞、中間需要換韻或告一段落時,便吹嗩呐當做過門襯墊,叫做“吹垛子”。
柳腔劇目內容多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傳統民間故事,對白運用即墨方言,曲調有歡調、悲調、垛板、慢板、數板、南鑼、娃娃腔等板式。唱腔委婉細膩,優美流暢,語言風趣生動,表演樸實無華,有著強烈的地方色彩和濃鬱的鄉土生活氣息,深受群眾喜愛。
特別是在“四弦胡琴兒”悠揚悅耳曲調的伴奏下,加上柳腔特有的向上翻高的尾音“勾勾腔”,聽來真是餘音嫋嫋、繞梁三匝,令幾代家鄉父老為其癡迷。
新中國成立後,柳腔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即墨縣於1956年成立了專業的即墨柳腔劇團,經新老藝術工作者發掘、整理和創新,使柳腔不論在演出劇目,還是唱腔板式、音樂伴奏與曲牌上,都達到了空前完美的程度,同時,也迎來了柳腔藝術事業發展的鼎盛時期。
1959年,青島市柳腔劇團應邀進京,向首都人民彙報演出了《割袍》、《趙美蓉觀燈》等劇目,獲得極大成功,演職人員受到了京劇大師梅蘭芳的肯定和讚揚。
柳腔的傳統劇目有上百出,以“四京”、“八記”為主。“四京”是《東京》、《西京》、《南京》、《北京》。“八記"是《羅衫記》、《玉環記》、《火龍記》、《繡鞋記》、《鑰匙記》、《金簪記》、《風箏記》、《絲蘭記》。反映家庭倫理道德的劇目不少,如《七人賢》、《雙拐》、《馬寡婦開店》、《小姑賢》、《打城隍》、《拾麥子》等。
柳腔老藝人劉順仙,擅演旦角戲,主演的《月牆》、《絲蘭記》等在觀眾中享有盛譽。老藝人張秀雲曾晉京彙報演出了《割袍》、《趙美蓉觀燈》等劇目受到歡迎。
藝術新秀張淑英、袁玲嶄露頭角,張淑英主演的《孟薑女》、袁玲主演的《花燈記》等功底紮實,唱腔優美,獨具特色。
柳腔長期紮根於民間,舞台上洋溢著鄉土氣息,許多藝人土生土長,熟悉生活,演出的節目也深受觀眾喜愛。
[旁注]
戲裝 我國傳統戲曲的舞台服。包括戲衣、盔頭、戲鞋等。宋元以來,隨著戲劇藝術的形成和發展,戲裝逐漸程式化,具有相對穩定的穿戴規則,並由繪畫服飾演進為刺繡服飾。約在明末奠定基礎。清代康熙乾隆年間增加了清裝和女角用的旗裝。
評劇 流傳於我國北方的一個戲曲劇種,全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20世紀30年代以後,評劇表演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李金順、劉翠霞、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
茂腔 流行於濰坊、青島、日照等地的地方戲曲,被譽為“膠東之花”,曾有“肘鼓子”、“周姑子”、“軸棍子”、“正歌子”等名稱,發展到後期被稱為本肘鼓、冒肘鼓、茂肘鼓等。代表劇目有“四大京”、“八大記”等,特別是《東京》、《西京》、《南京》、《北京》、《羅衫記》等傳統劇目,久演不衰,深受群眾喜愛。
戲班 指以表演戲劇為目的組成的團體,它是戲劇盛行時期出現的一個名詞。元代以前的民間戲班,通常多是家庭性質的,即以血緣關係為紐帶而進行組合,後來逐漸引入外人加入戲班。戲班演出從不專門待在一處,而保持流動的方式,這一點自古而然。
高蹺 是舞蹈者腳上綁著長木蹺進行表演的形式,技藝性強,形式活潑多樣,由於演員踩蹺比一般人高,便於遠近觀賞。關於高蹺的起源,學者們多認為與原始氏族的圖騰崇拜、與沿海漁民的捕魚生活有關。
雜耍 一部分遊藝活動項目的稱謂。一般指某些活動性的遊戲,如投擲,套圈等。也專指雜技表演中手技和頂技節目。有民間雜耍表演,木偶、魔術、猴戲等。
低胡 是“低音二胡”的簡稱。是民樂隊中的低音樂器。低胡的構造、製作和用料都和二胡相同。各部件都比中胡大,發音比中胡低。琴筒有圓筒和八方筒兩種。琴頭式樣以卷書型或者雕龍頭為多。皮膜大都用蟒皮,也有用羊皮或馬皮的。
簫 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漢民族吹奏樂器。簫曆史悠久,音色圓潤輕柔,幽靜典雅,適於獨奏和重奏。它一般由竹子製成,吹孔在上端。有六孔簫和八孔簫之分,以“按音孔”數量區分為六孔簫和八孔簫兩種類別。
城隍 是冥界的地方官。城隍產生於古代祭祀而經道教演衍的地方守護神。城隍本指護城河,祭祀城隍神的例規形成於南北朝時。唐宋時城隍神信仰滋盛,宋代列為國家祀典。元代封之為佑聖王。明初,大封天下城隍神爵位,分為王、公、侯、伯四等,歲時祭祀,分別由國王及府州縣守令主持。
[閱讀鏈接]
新中國成立後,在黨的方針指引下,柳腔藝術也獲得了新生,在膠東地區迅速發展。青島市於1950年在東鎮光陸劇場組織成立了“金星柳腔劇團”。1954年春,即墨縣以柳腔名流劉柞連為首成立了“民藝柳腔劇團”,即後來的“即墨市柳腔劇團”的前身。
1959年,平度市成立了“平度柳腔劇團”,並聘請了著名老藝人劉洪石、劉德昌為藝術顧問。這些專業劇團成立後,加強了對柳腔音樂的加工、整理和創新,改變了過去那種“學唱跟著師傅溜,演員樂隊兩將就”的局麵。
同時,對服裝、道具、樂器伴奏、演出劇目等,均做了大量的改進,淨化了舞台。刪選、新編了演出劇目,使柳腔這個群眾喜愛的藝術形式以嶄新的麵目,重新活躍於廣大的城鎮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