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苑拾英——地方戲劇
山東戲曲絢麗多彩,聲腔劇種繁多,除了山東梆子、萊蕪梆子、柳子戲、柳琴戲、呂劇外,山東棗梆、藍關戲、四平調和柳腔也非常有名。
棗梆源於山西上黨梆子,受當地語言影響,逐步演變發展而成。棗梆在表演藝術上具有粗獷、豪邁的特色,注重表現力。
藍關戲是流傳於山東萊州及招遠境內的古老高腔劇種,屬於“道情戲”。四平調是以花鼓為主,吸收評劇、京劇、梆子等劇種的曲調而形成。柳腔是青島的地方劇種,由民間說唱“本肘鼓”演變而成。因鄉音濃鬱、生動有趣而頗受歡迎。
十萬班入山東成棗梆
據傳,因山東梁山一帶百姓,多是從山西洪洞縣而來,所以梁山明清時期的地方戲,大都帶有山西梆和陝西秦腔的韻味,托腔綿長,腔調高亢而豪放,服裝道具也十分簡單。
到了1875年左右,山西遭受災荒,有個戲曲職業班“十萬班”來到魯西南,分別在菏澤、鄆城等地流動演出一年多。於是,一些地方便聘山西職業藝人授藝,其中最早被聘為教師的山西藝人是潘朝緒。
潘朝緒所傳授的這種梆子聲腔,便是出於山西上黨梆子,或稱“上黨宮調”及“澤州調”等名稱。他先後在鄆城的劉口、樊莊、郭屯、於廟、張集等地正式收徒授業。
潘朝緒所傳授的這種梆子聲腔與本地的戲曲頗有相似之處,兩地藝人在一起相互切磋,結為知音,從而使梁山南部地方戲在原來基礎上,融當地戲劇和山西上黨地區梆子戲之長,發展成為獨具特色的地方劇種梁山梆,並活躍在魯西南地區。
後來,前幾輩的藝人在演唱的過程中,不斷學習和吸收本地劇種的精華,融合了一些民間小調的風格,從而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方劇種,因當時該戲所用樂器梆子皆用棗木製作,於是將該劇種正式定名為“梁山棗梆”。
第一批棗梆藝人有珍珠簾、史文秀、樊武紮、龐石貴、侯福勤等,並在鄆城縣組成了第一個棗梆職業戲班,取名“義盛班”。
自清代光緒年間建立第一個棗梆班社“義盛班”以來,鄆城、鄄城、巨野等縣一些地方的群眾自動聘師學藝,籌辦科班。後來,全區先後辦起了鄆城縣呂公堂科班、唐店科班、樊莊科班、於廟科班和鄄城縣蘇樓科班等。
這些科班培養了很多藝人,也湧現了一批名伶,如旦角吳鳳珠,藝名“小板”、紅臉樊自瑞,藝名“大雞”、紅臉樊欣賢,藝名“樊三”、司鼓李世魁、黑臉王新鼎,藝名“大金鴿”、小生梅新賀,藝名“小明”、小生劉富貴,藝名“如意”、小生邢德穩,藝名“連從”、旦角桂相連,藝名“狗旦”、旦角於恒久,“藝名五貝”、黑臉梁寶興紅臉、趙鳳來、鼓師梁世友、樊作詩等。
藝人吳鳳珠除演唱傳統劇目外,還自編自導許多不同時代特點的劇目,共300多出。吳鳳珠最初以賣藝為生,但始終追求藝術的創新和完美,多年的賣藝生涯,使得他在唱腔和表演上達到爐火純青的境地。
後來,吳鳳珠於五神廟創辦了一所棗梆戲劇學校,陸續招收了南旺、梁山、鄆城等地的金星玉、孫登福、王廣財、何枸、如印、張文會、李玉振、馬登、李作亮等40多名學員。
在吳鳳珠的精心培養下,這些學員後來都成為各地劇團的棟梁。還成功地排演了《踩仙橋》、《蝴蝶杯》等精彩劇目,一年四季,走村串鄉,幾乎天天搭台演出,受到各地人們的普遍歡迎和喜愛。從此,棗梆走出家門,傳到魯西南、河北、河南等地。
棗梆在表演藝術上和本地的山東梆子、柳子戲一樣,具有粗獷、豪邁的特色,注重表現力。在唱腔上,它具有粗獷、健壯的特色,既高亢激昂,又委婉活潑,旦角、花腔更優美動聽。
板式、旋律等依然保存了上黨梆子的唱腔特點,但它不同於上黨梆子的一個明顯特點是,唱腔中真假嗓結合,真嗓吐字,假嗓拖腔。
而且真假嗓嗓變截然,由真嗓突然翻高而成假嗓,假嗓拖音甚長小生、小旦的拖腔皆用“咿”、“呀”,黑臉、紅臉的拖腔皆用“啊”、“嘔”,聽起來別具風味。
由於棗梆脫胎於上黨梆子,劇詞的韻腳,仍舊保持著濃厚的山西方言特色。在一段唱詞中,“天仙”與“滄桑”轍可以混用,如《狄青借衣》中狄姐所唱:
門前車馬鬧嚷嚷,眾鄉親來慶賀我的才郎。頭上青絲綰水纂,鬢邊斜插白玉簪。南京官粉淨了麵,蘇州胭脂點辱尖。……邁步且把二堂上,八幅羅裙響叮當。
按照山東地方戲曲的一般規律,韻腳中的“嚷”、“郎”、“當”屬“滄桑”,轍“簪”、“尖”屬“天仙轍”,混用則稱“蹺轍”,唱不順口,聽來別扭,但是棗梆演員習慣了,唱來十分自然。
棗梆表演上粗獷豪邁,如徐龍鍘子前的甩袖、抖髯、搓手、頓足,和人物當時錯綜複雜的思路感情,結合得非常緊密。
《打子》、《殺路》等劇中的跌坐、甩發,頗有特色,《桃山洞》等劇中的亮相,架勢美觀,舞台調度相當別致。
棗梆的唱腔,既能表現激昂雄壯,又能表現活潑歡快的情感。旦角花腔,細膩纏綿,委婉動聽,別具一格。
棗梆常用的梆子板有大花腔、二板大花腔、慢板、落二板、二八銅、流水板、垛板、栽板、二犯、倒反撥、緊反撥、一串鈴、靠山吼、三步歌、娃娃調、尖板等。
棗梆最初用的絲弦樂器有頭把、二把。頭把又名“鋸琴”,杆似板胡而稍短,椿木製筒,前後粗細不同,用梧桐板覆蒙,羊腸製弦,發音高亢尖亮,與山東梆子的二弦、萊蕪梆子的提琴、章丘梆子的胡琴相似。
二把的式樣與頭把基本相同,但筒子前後一般粗細。陸續增添了板胡、二胡、三弦、琵琶、低胡、笛、笙等伴奏樂器。
打擊樂器與山東流行的其他梆子大致相同,隻是“鑼經”中出場時用的小鑼浪頭,略有差異。絲弦樂器演奏時,有時配加霸王鞭伴奏,這在其他劇種中是較為罕見的。
[旁注]
秦腔 我國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起於西周,源於西府,成熟於秦代。秦腔又稱“亂彈”,流行於西北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寶雞的西府秦腔口音最為古老,保留了較多古老發音。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
上黨梆子 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流行於山西東南部。享有同蒲劇、晉劇同等曆史的文化資格,是上黨戲的代表劇種。它在清代道光年間稱為本地土戲,1934年赴省城太原演出時稱作“上黨宮調”,1954年定名為“上黨梆子”。上黨梆子以演唱梆子腔為主,兼唱昆曲、皮黃、羅羅腔、卷戲,俗稱“昆梆羅卷黃”。
韻腳 即詩、詞、歌、賦等句末押韻的字。一篇韻文的一些或全部句子的最後一個字,采用韻腹和韻尾相同的字,這就叫做押韻。因為押韻的字一般都放在一句的最後,故稱“韻腳”。引這些字的韻母要相似或相同。
琵琶 傳統彈撥樂器,最早被稱為“琵琶”的樂器大約在秦代出現。“琵琶”二字中的“玨”意為“二玉相碰,發出悅耳碰擊聲”,表示這是一種以彈碰琴弦的方式發聲的樂器。“比”指“琴弦等列”。“巴”指這種樂器總是附著在演奏者身上,和琴瑟不接觸人體相異。
[閱讀鏈接]
棗梆存留下來的傳統劇目有80餘出,經常演出的劇目,通常為“老八本”,包括《天波樓》、《八仙頭》、《蝴蝶杯》、《訪四川》、《代州願》等,以表現曆史題材為主,多半取材民間流傳的演義小說。另有一部分反映民間生活情趣的喜劇,如《求妻》、《曬鞋》等,短小精悍,饒有風趣。
曾經參加過山東省戲曲會演的《徐龍鍘子》一劇,與《中國地方戲曲集成》選載的上黨梆子《徐公案》,僅主要人物的名字不同,劇情、結構、主要唱詞,基本相似。
棗梆繼承了上黨宮調的傳統,除去演唱梆子劇目外,過去還演出昆腔的《賜福長春》,羅羅的《時遷打鐵》,皮黃的《桑園會》、《擊鼓罵曹》、《黑風帕》等戲。
古老高腔劇種藍關戲
明代末年,弋陽腔在南北各地繁衍發展,成為活躍於民間的主要聲腔之一,並且風靡全國。所以,弋陽腔也通過各種媒介和渠道傳到山東萊州。
弋陽腔戲班來到萊州演出,並在萊州百姓織布的地窨子落腳投宿。在這期間,藝人們常為萊州本地的百姓唱些曲牌小令,這些曲牌小令易唱易記、順口可歌,從而在當地迅速流傳。
萊州本地的藝人們以“錯用鄉語”的音調特征沿襲和模仿弋陽腔“其節以鼓,其調喧”的表現形式,又吸收了膠東的民間曲調,而演變成了一個新的地方戲曲劇種。由於演唱的主要劇目是韓湘子的故事,韓湘子的叔父韓愈,處處過難關,取了“難關”的諧音,故名“藍關”戲。
藍關戲備受人們的喜愛,在當地素有“藍關開了台,婆娘跑掉鞋”、“去聽藍關戲,凍死也願意”之說。
在1821年,藍關戲極盛時期,相繼湧現出以龍埠、東季為代表的十幾個“連字班”和一大批專攻此業的會唱者。
東季班以演《東遊記》為主,稱“文藍關”,龍埠班以演《西遊記》為主,稱“武藍關”。一文一武,轟動一時。藍關戲由此而更加蓬勃崛起,並開拓了流傳地域。先後傳入掖縣的馬回溝,程郭、麻渠、李家疃等地,一度遍布山東全境。
清代光緒年間,龍埠、東季、馬回溝、小河頭等村的藝人交往甚好,“非藍關戲不請”。每逢各種廟會、山會,這幾個村子的藝人便雲集一堂,獻藝交友,同台搭檔演出。這一壯舉為藝術上相互吸收,彼此增益創造了條件。
隨著時間的流逝和地域的差異,藍關戲逐漸形成了以龍埠、東季為代表的東西兩路。藝人說:“十裏藍關音不同,音同唱不成。”從而呈現了各派競奏、絢麗豐繁的盛況,至此,藍關戲名聲大振。
藍關戲的班社屬業餘性質,農忙務農,農閑傳藝,不計報酬,旨在育人。其班社又常稱“臉子班”、“撥臉子”、“耍兒會”等。班主被尊稱為“師傅”、“師長”、或“會長”,多是當地藝術造詣較深的藝人長者或學員自己的父老長輩,學員多為當地的晚輩兒童、青年。
“撥臉子”活動,既非正式坐科,亦非跟班學藝,因而其師徒體製也就不像專業科班那樣嚴格。往往是鄰裏相授、街鄰互取,或者是父子相傳、祖孫數世。學員在“臉子班”與師傅形影不離接受真傳,朝夕相處聆聽教誨。
同時,教師們在此期間也常聚一起,彼此切磋,相互增益。學員靠他們逐字逐句口傳心授,手、眼、身、法、步也由他們一招一式言傳身教。
就這樣,周而複始,從不間斷。通過年複一年的“撥臉子”活動,培養了一代一代的藍關名伶,派生出一代一代的藝術風尚,大致都是緣於其師承的拓展延續。
清代道光年間,萊州東季的季京文、季丕京,萊州龍埠的張君柴、李京元,馬回溝的郭同弓、郭福先,招遠縣小河頭的王賀義等,均都各有師承,各有建樹,名聞當時劇壇,成為藍關一代宗師。同時,他們又都能推心賜教,傳於後人。
繼之而後,清代光緒年間,也是人才輩出,群星燦爛。其中,張義堂、唐京祥等師承於張君柴、李京元。季希奎、李振平宗法於季京文、季顯文。王賀義、王喜蓮傳藝於周子舜等。郭同弓、郭福先授藝於郭楞雲、於占海等,也均遐邇聞名。
藍關戲的唱腔,在其曆史發展的進程中形成了“幫、打、唱”三位一體的完善結構,數百年來一直保持著這種“其節以鼓,其調喧”及“一人唱而眾和之”的藝術特點,備受四方人士的喜愛。
藍關戲的唱腔結構是聯曲體。全部唱腔由多種曲調不同的曲牌連綴而成。同時也揉進了許多饒有風趣的民歌、小調等與之聯套。從而,更加豐富多彩。常用的曲牌有:高腔、平腔、悲腔、老腔、讚子、昆調、說書調等。
幫腔是藍關戲“幫、打、唱”結構形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特有的程式性、豐富性和典型性構成體係,從而對形成藍關高腔的音樂風格特色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使無伴奏的幹唱形式增添了活力和光彩。因而,當地藍關藝訣有“七分幫、三分唱”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