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小曲——呂劇(1 / 3)

民間小曲——呂劇

呂劇又名“化裝揚琴”、“琴戲”,流行於山東和江蘇、安徽部分地區,起源於山東以北黃河三角洲,由山東琴書演變而來。

呂劇既是“戲曲”又是“曲藝”,這是它最為突出的特點,其唱腔以板腔體為主,兼唱曲牌。曲調簡單樸實、優美動聽、靈活順口、易學易唱。

最初的呂劇班子大都走鄉串村,演出於田間地頭,影響甚小。1953年戲曲改革中定名“呂劇”,並成立山東省呂劇院,之後,呂劇成為遍及山東、享譽全國的劇種。

時殿元改革產生新劇

在清代光緒年間,山東樂安縣北部地區“三年惡水三年旱,三年蝗蟲災不斷”。百姓迫於生計,背井離鄉,逃荒要飯。

當時,有一個孩子,名叫時殿元,他也跟家裏的大人四處討飯。時殿元從小家境貧寒,早年以唱民間小曲討飯為生。8歲時,時殿元的父親去世了,他便和母親流浪到河南、江蘇一帶。

一天,時殿元見有的盲人拉弦唱曲要飯,他為了多求點施舍,時殿元和同鄉的人也隨身帶著胡琴,手拿竹板,順口編些有趣的故事,唱成小曲兒進行乞討。時殿元雖然不識字,但記憶超人,在乞討的過程中,他學會了很多小段子。

1879年,16歲的時殿元邀請同村能演奏二胡的時秀江,隨譚家村民間藝人譚立盈,到山東省臨淄、壽光、濰縣一帶賣唱。

在這期間,他向譚立盈學會了《逛燈》、《畫扇麵》和《裱繡鞋》等曲調。此後,時殿元便以唱曲為業維持生計,開始了他的藝人生涯。

1880年,山東琴書傳入山東東營市廣北一帶,民間藝人爭相學唱。這期間,時殿元也學會許多山東琴書的曲牌和篇目。打這以後,時殿元不斷吸收其他曲種的唱法,於是逐漸形成自然灑脫、幽默誇張、善於形象表演的藝術風格,當時的人送他綽號叫“時鴨蘭”。

鴨蘭是指一種叫聲清脆婉轉的小鳥,取這樣的綽號是表明時殿元唱法新穎,嗓音洪亮。另外,時殿元的表演也感情真切,為農村婦女所喜愛。於是當地就有了“聽到鴨蘭兒唱,餅子貼到門框上”的說法。

此後,時殿元便以演唱揚琴為業,常與叔弟時殿乙、姑表弟崔心悅和崔心慶搭夥在山東省廣饒、東營區、博興、臨淄、益都、濰縣等地演唱。

1887年,時殿元為提高演唱技藝,到山東西南部菏澤一帶學藝,隨後又到河南開封、安陽一帶邊賣唱邊學藝,就這樣持續了半年多時間。

這期間,他學會了《三打四勸》、《洞賓戲牡丹》、《王天保下蘇州》、《鸚哥當媒人》、《鴛鴦嫁老雕》和《後娘打孩子》等揚琴書目,以及鋪地錦、相思調、蓮花落、大漢口和哭迷子等曲牌,也能演唱大調曲子、河南墜子等曲調。

在演唱過程中,時殿元善於把學到的腔調與本地流行小曲,如艮秧光、姐兒調等融會貫通,以適應群眾的欣賞習慣,受到廣大觀眾歡迎與喜愛。

1893年,時殿元和崔心悅、崔心慶、譚明倫、武春田5人組成同樂班,以唱揚琴為職業。崔心悅的嗓音婉轉柔美,表演質樸細膩、性格鮮明,曾在廣饒、博興、濰縣、淄博、膠東等地名噪一時。

崔心悅不僅演唱技藝精湛,而且在改編整理劇本方麵也有較大成就。在同樂班裏,他是唯一念過兩年私塾的“秀才”。戲班演出劇目中的唱詞、道白等都由他向演員解說教授。當時,崔心悅把戲的主要唱詞和念白先寫出來,然後再經時殿元和參加演出的演員加工完善,最後再排練演出。

崔心慶是崔心悅的弟弟。他在同樂班首演化妝揚琴《王小趕腳》時,參加打揚琴伴奏,他精通四胡、揚琴、墜琴等樂器,尤其精通演奏揚琴。

譚明倫出身貧寒,受父親譚立盈的影響,他從小愛唱小曲,曾經跟隨父親長年漂泊異鄉沿街賣唱。他加入時殿元的同樂班後,同樂班每到一地,就先讓他唱幾個段子,每次都博得觀眾的齊聲叫好。經幾年的跟班學藝,他的演唱技藝大有提高,會唱的書目逐漸增多,成為同樂班的主要演員。

譚明倫的嗓音純正甜美,唱腔清晰明亮、珠圓玉潤,扮相俊美,表演自然細膩。他的演出深受觀眾喜愛,在群眾中享有極高的聲譽。

他不僅戲演得好,而且戲路子也寬,生、旦、淨、末、醜五大行當全部通曉,被譽稱為“五頂網子全戴”的人。他尤其以青衣,花旦、小生最為精通。

1806年春,張蘭田、張誌田兄弟從安徽帶回鳳陽歌後。當地藝人都想學唱,但張氏兄弟不願意將這些絕活輕易傳人。

當時,16歲的譚明倫在當地已小有名氣,因為和張氏兄弟有點親戚關係,便前往拜師學唱。於是他學會了鳳陽歌的演唱技巧,為他後來改造、發展呂劇的唱腔奠定了基礎。

武春田在幼年時就拜了時殿元為師,演唱化妝揚琴,並且還精通墜琴、揚琴等樂器。在同樂班第一次演出化妝揚琴時,便操琴伴奏。

同樂班組班初期,他們主要在山東廣饒、博興、惠民一帶活動。後來他們又到山東濰坊、淄博、膠東等地演出。

有時候,他們還遠赴遼寧的大連、沈陽,以及黑龍江的哈爾濱等城市演出。從此以後,他們開始在社會上有了名氣。

1896年後,京劇、河北梆子等各種戲班不斷增多,山東琴書的演出市場麵臨激烈競爭。1900年冬,同樂班在山東諸城趙村與一個京劇班唱對台戲時慘遭失敗。

於是,時殿元決心改造傳統的山東琴書。隨後,他從京劇的服裝、道具、表演等方麵受到啟發,與班內崔心悅、崔心慶、譚明倫等人商議,決定將角色少、道具簡單的琴書段子《王小趕腳》由坐唱改為化妝演出。

1901年12月,同樂班在時家村首次上演化妝戲。當時,譚明倫用竹片、紙、布紮成一頭驢型,驢脖兒拴一串銅鈴,驢肚四周用花布圍繞,直垂到地麵。花布上再用彩色描畫。

這頭紙糊的毛驢,它的頭、耳朵、眼睛,尾巴都能活動。當演員把它掛在腰間表演時,驢頭的擺動,銅鈴的響聲,正好合著演員的腳步,進退自如活靈活現,就如同騎著一頭活毛驢。

崔心悅便將紮好的“驢”,用帶子係在腰間,頭戴假套,身穿花衣,右手挽驢,左臂挎一個紅包袱,扮作騎驢的二姑娘。

時殿元則在鼻眼之間抹了一塊白灰,頭戴一頂氈帽,腰裏係塊白圍裙,手執馬鞭,扮作趕腳的王小兒。

二人邊跑邊唱,邊唱邊舞,幽默風趣,賞心悅目,令觀眾喝彩不絕。唱腔套用琴書中的曲調。其他人則用墜琴、揚琴等樂器加以伴奏。

這種新的演唱形式表演生動活潑,令觀眾耳目一新,吸引許多觀眾。他們每到一處,大家都爭相觀看,因此,他們初次演出,便獲得了成功。後來,廣大群眾形象地把這一演出形式稱為“跑驢戲”。

時殿元等人的這一創新,使原以坐唱為主要表現形式的琴書,麵目一新。就這樣,化妝揚琴《王小趕腳》的演出,標誌著一個新的劇種呂劇的誕生了。

[旁注]

竹板  竹板適用於各種曲藝說唱的節拍伴奏。因伴奏的曲種不同,板的數量也有2塊、5塊和7塊之分。傳說是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發明。因數來寶及竹板藝人都供奉朱元璋為祖師爺,供奉朱元璋的畫像為手持竹板。

揚琴  擊弦樂器。揚琴無論用於獨奏、伴奏還是合奏,揚琴的音色特點都可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揚琴表現力極為豐富,可以獨奏、合奏或為琴書、說唱和戲曲伴奏,在民間器樂合奏和民族樂隊中在常充當“鋼琴伴奏”的角色,是一種不可缺少的主要樂器。

私塾  我國古代家庭、宗教或者教師個人所設立的教學場所。它在我國2000多年的曆史進程中,對於傳播祖國文化,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培養啟蒙兒童,使學童在讀書識理方麵,起過重要的作用。

四胡  清代用於宮廷樂隊,是北方民族共同使用的一種古老的弓弦樂器。主要流行於內蒙古地區,其他如山西、陝西、河北、河南及四川等地也見流行。

墜琴  民間拉弦樂器,是河南曲藝墜子書的主要伴奏樂器。墜琴的音箱如三弦而稍小,鼓麵由蟒皮改為桐木板,琴杆保留了三弦的指板,用馬尾竹弓拉奏,因而改成為拉弦樂器。音色渾厚。主要流傳於豫北、魯南、冀南,尤以河南最為盛行。

琴書  曲藝中的一種,因演唱時用揚琴為主要伴奏樂器而得名。琴書種類很多,有北京琴書、安徽琴書、山東琴書等。各種琴書起源不一,大多是由當地民歌、小調發展而成。有些是受灘簧、南辭的影響或由大鼓演變而成。

[閱讀鏈接]

呂劇的創始人時殿元培養了諸多戲曲名人。張玉書是時殿元晚年的得意門生,他12歲時,拜時殿元為師學唱化妝揚琴,主要扮演青衣行當。

張玉書的唱腔很有特色,演唱時先著力於吐詞,把詞交代清楚後才著力於行腔,唱詞的疏密急緩和詞意緊密接合,安排得當,聽來使人感到既明快利落,又靈活多變。他這種演唱技巧對當時硬套四句腔的模式是一個突破,受到同行的稱讚和觀眾的歡迎。

在演出中不斷發展

1905年春,時殿元帶領同樂班的演員,到山東蓬萊算盤子口一帶演出。這期間,時殿元得到當地知名人、晚清文武秀才翁老明的指點。

翁老明知識淵博,深通音律,善於填詞。時殿元虛心向他請教,因此受益匪淺。同樂班臨別時,翁老明還把自己整理改編的10多個琴書的書目送給了時殿元。在這之後,為了不斷豐富自己的表演技藝,時殿元還十分注意從一些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中吸取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