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劇傳統劇目也是多根據山東琴書整理改編而來,也有一部分是從其他劇種中移植過來的。它的劇目基本上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小戲和單中出戲,一種是連台本戲。
小戲和單中出戲,是相對於大戲而言,是指小型的、單出的折子戲。連台本戲是我國戲曲劇目中的一種,是指連日接演的整本大戲,起源於民間的節慶演出。它以淳樸生動的語言、優美悅耳的唱腔、豐富多彩的音樂語彙,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呂劇中的小戲,有90多出劇目。小戲是呂劇傳統戲中的基本劇目,多取材於民間生活故事和民間傳說,有的取材於曆史小說的片斷,以反映懲惡揚善、婚姻家庭、倫理道德、男女愛情等為基本內容,以小生、小旦、小醜為主。
這些戲的故事情節緊湊,生活氣息濃鬱,語言生動質樸。大多數劇目主題思想積極鮮明,表達了勞動人民反抗壓迫、婚姻自主、家庭和睦的強烈願望和美好理想。
如《藍橋會》、《梁祝下山》、《老少換妻》和《白蛇傳》等劇目,批判和揭露了封建婚姻製度,反映人們個性解放和婚姻自主的思想願望。
《打關西》、《退婚記》和《打蠻船》等劇目,反映了窮苦人民反抗壓力,揭露和鞭撻惡霸豪強的思想感情。《姊妹易嫁》和《空棺計》等劇目,諷刺和鞭笞了嫌貧愛富、為富不仁的勢利小人。
《小姑賢》、《三打四勸》和《後娘打孩子》等劇目,反映了人民群眾希望家庭和睦、尊老愛幼的美好願望。
還有一些描寫民間風趣故事的傳統小戲,如《王小趕腳》等,也具有較好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王小趕腳》 故事說的是一位小媳婦回娘家,和趕毛驢的一個情竇初開的小孩王小一路說笑、逗樂、打情罵俏的故事。
有時候王小很明白地說一些“壞話”,可也隻是說說而已,並沒有實質的攻擊性,因此小媳婦樂意和這種人交流。
一開場,半大不小的毛孩子王小即開始誇耀他的小毛驢多麼可愛,而後說了幾句定場詩:
為人別趕腳,趕腳受辛勞。
人家騎著驢,我得跟著跑。
趕腳者,腳夫也。
話的意思是,王小的那頭小毛驢不是他的,他隻是為掌櫃的打工而已。於是,小媳婦一出場便唱了一大段《二姑娘要回娘家住幾天》。這個唱段應該是全劇的精華所在,十分好聽,也很有特色,如:
六月三伏好熱的天,
二姑娘行程奔走陽關,
俺婆家住在了二十裏堡,
俺娘家住在了張家灣。
俺在婆門得了一場病,
陰陰陽陽的七八天。
大口吃薑不覺得辣,
大碗地喝醋不覺得酸,
人人都說俺是那個樣兒的病,
俺不是價,怎麼渾身發酸不愛動彈?
二姐今年才二十二,
嫁了個丈夫他三十三。
二十二、三十三,
他比我大著那十一年。
人人都說俺女婿大,
嗨,大不大的俺可不嫌,他知道疼俺。
今天我要回俺娘家去,
俺丈夫一把拉我到床跟前。
我問他還有什麼話,
他偷偷地遞給俺二百錢。
他說道,這一百給你雇毛驢,
那一百餓了你打打尖……
從中可以看出,這是個性格開朗、愛說愛笑的小媳婦,話裏話外地透著夫妻恩愛、懷孕初始的某種幸福感。這樣的農村小媳婦跟半大不小的毛孩子一碰麵,少不得在買賣中討價還價。
於是,王小卻趁機要占她的便宜,他要跟她攥攥手。他這個攥手,也有他的道理,牲口市上的生意都是通過攥手伸手指頭成交的。
二姑娘不同意,要跟他明著來,待講到160個錢,二姑娘再也不添了,王小就又開始使壞了,連著問了幾遍你不添了?你這一輩子也不添了?這裏是王小暗指她“添孩子”。
上路不久,二姑娘突然有不適之感。王小知她有病之後讓她下來歇一歇。二姑娘這才才告訴他,她這病死不了人,隻是“大口吃薑不覺得辣,大口喝醋不覺得酸”。王小就又說:“你這個病,不說我也知道……”
這出劇情節細致生動,群眾語彙豐富,表演樸實自然,非常具有生活化。因此,在廣大農村極有觀眾緣。而呂劇又恰恰適合演這些生活化的小場景,小情趣。
另外,這一劇目的還有其他特點:一是唱腔非常好聽,舒服流暢,味道獨特,酸酸甜甜;二是劇本非常好,生動活潑,文字有民間特色;三是演員表演絕妙,配合默契,做工表情生動,例如,王小的憨直和二姑娘的有些飛媚眼、勾下巴、偷笑的動作,顯得質樸健康,又獨具鄉土風格。
呂劇的基本劇目取材於民間現實生活,能準確貼切地表達勞動人民的願望與思想感情,它表現其家庭倫理、夫妻關係、男女愛情、諷刺時弊、懲惡揚善,其語言通俗易懂、生動樸實、幽默風趣、真切感人。
[旁注]
秀才 隋代始行科舉製,設秀才科。唐初沿置此科,及第者稱秀才。後廢秀才科,秀才遂作為一般讀書人的泛稱。後來,宋代為士子和應舉者的統稱。明代曾一度采用薦舉之法,亦有舉秀才。明清時期,秀才亦專用以稱府、州、縣學生員。
武大郎 是我國古典小說《水滸傳》和《金瓶梅》中的一個人物。他是武鬆的哥哥,潘金蓮的丈夫。武大外貌不揚,身材短矮,常被人欺負,並得了“三寸丁穀樹皮”的外號。武大郎的故事在我國民間戲曲中非常多見。
四平腔 古代戲曲劇種,弋陽腔的支派之一。明代嘉靖年間由傳入徽州一帶的江西弋陽腔演變而成。盛行於清代期初,曲調活潑,速度較快,有幫腔,後受昆腔影響,發展了“吹腔”清代中葉以後,四平腔被某些地方戲曲如徽劇、婺劇、調腔等所吸收,成為其常用腔調之一,而不作為獨立劇種存在。
丹田音 京劇聲樂名詞。演員歌唱時肺部蓄足氣,小腹用力,氣似從丹田發出聲。傳統演唱戲曲練聲方法,也認為丹田音最能響堂,即聲音送得遠,聽得清。
高胡 高音二胡的簡稱,其形、構造、演奏弓法與技巧以及所用演奏符號等,均與二胡相同,隻是琴筒比二胡略小,常用兩腿夾著琴筒的一部分演奏。
古箏 是民族傳統樂器中的箏樂器,屬於彈撥樂器。它是我國獨特的、重要的民族樂器之一。它的音色優美,音域寬廣、演奏技巧豐富,具有相當的表現力,因此它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古箏是一件伴隨我國悠久文化、在這片肥沃的黃土地上土生土長的古老民族樂器。
碰鈴 碰奏體鳴樂器。廣泛用於歌舞、戲曲音樂伴奏及民間器樂合奏中的打擊樂器。用響銅或黃銅製作。其形如一對杯狀小鍾,鈴底有孔係繩穿連,兩隻互擊發音,亦有單鈴置於棍端,用金屬簽擊奏,其音色清脆悅耳。響銅製的鈴延音悠長,黃銅製的鈴延音較短。
長翅帽 宋代大小官員戴的帽子。發明人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長翅帽除了朝堂和官場正式活動時須戴上,戴上它官員隻能麵對麵交談,因此大臣上朝也就很難排列在一起交頭接耳,保持了朝堂嚴肅性。
宋江 是古典小說四大名著之《水滸傳》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梁山一百單八將之首, 性格沉穩、仗義疏財、有策略、指揮能力強,也是我國戲劇曲目中的重要人物。
水袖 傳統戲曲中的特技之一。水袖是演員在舞台上誇張表達人物情緒時放大、延長的手勢。在戲曲中,可運用水袖的修長、多變來表現人體形態和思想感情。
楊排風 是楊家將中天波府裏的燒火丫頭,自幼在楊家長大,性情潑辣、勇敢,像個男孩兒,專愛與刀、槍結伍為伴。她善使一把燒火棍,由於武器奇特,殺法獨特,大敗遼軍,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巾幗英雄。
髯口 戲曲舞台上,生、淨、末、醜各行角色所戴的髯口,又稱“口麵”,是代表人物麵部的兩腮和頦下部分生長的胡須的象征物。早期的髯口似用細繩所拴,三綹髯、滿髯都較短,緊貼麵頰,,後來改用銅絲作掛鉤,趨向誇張、裝飾,式樣上也逐漸豐富。它是代表劇中人物年齡、性格的一種不可少的化裝裝飾。
《白蛇傳》 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在清代成熟盛行,是民間集體創作的典範。描述的是一個修煉成人形的蛇精與人的曲折愛情故事。
[閱讀鏈接]
呂劇現代戲的創作演出始於20世紀50年代,當時的主要劇目有《李二嫂改嫁》、《明明上當》、《張大友被騙》和《王秀彎》等。
呂劇現代戲的題材大多是從社會生活中某側麵,以典型的故事或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見大地去表現人民群眾勤勞、智慧等傳統美德,讚揚勞苦大眾反抗壓迫、爭取自由的鬥爭精神,反映了他們追求幸福生活的願望。
這些劇目中,描寫各種婦女形象的戲最多。這些戲對深受壓迫和奴役的婦女表現出了深切的同情,極力傾吐她們的心聲,受到廣大婦女的喜愛。因此,呂劇有“貼心襖”、“拴老婆被子”的美稱。
正是這些成就,使它們成為呂劇發展史上的裏程碑式的劇目,因此這些戲至今仍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