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巷俚曲——柳琴戲(1 / 3)

街巷俚曲——柳琴戲

柳琴戲俗稱“拉魂腔”,又有“拉呼腔”、“拉後腔”等名稱,1953年正式定名為“柳琴戲”。它形成於清代中葉以後,主要分布在江蘇、山東、安徽、河南4省接壤地區。

柳琴戲的男唱腔粗獷、爽朗、嘹亮。女唱腔婉轉悠揚、豐富多彩、餘味無窮。柳琴戲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具有極高的精神價值。

柳琴戲來源於群眾,發展於群眾,創新於群眾。形式的多種多樣和內容的通俗易懂,使它成為深受魯南地區廣大人民群眾喜愛的一種娛樂形式。

藝人聚集誕生新劇

在清代乾隆年間,貧苦農民四處流浪,一部分人就用唱門子的辦法代替叫門子。那憂鬱而淒怨的曲調,那獻媚並討好的表情,不得不讓人心動。

後來,窮困的人們逐漸地覺悟,那些靠演唱謀生的藝人竟然也能混飽飯吃,便都唱起了小曲兒,人們稱這種小曲兒為“不拉門”。

到了清代康熙年間,山東臨沂滕縣北部有一個蘇姓的名門望族,在蘇家尚字輩中有一位才子,他在科舉考試中,獲得了榜眼的功名,後來又被招為駙馬,於是蘇家更是名聲大噪。

後來,蘇家有一個小輩,仗著家族的背景在鄉裏橫行霸道。突然有一天,那個小輩無意中犯了滿門抄斬的大罪,緝拿歸案的官員動了惻隱之心,為了保住蘇家根苗,就暗自釋放了兩名孩童,讓這兩名男孩跟著母親連夜逃跑了。

這兩個孩子的母親孫氏,為了避仇人帶著老大蘇道一,小名蘇來,還有弟弟蘇千一,四處流浪,唱“不拉門”乞討度日。

後來,駙馬的好友運河縣令看到老友的妻子兒子這麼悲慘,就出資在滕縣東郭徐樓為他們母子三人安家落戶了,又送給他們良田數頃。

他們母子三人在徐樓生活,家資漸豐,蘇母就送兩個孩子去讀書了。兄弟倆看到母親這麼辛苦,於是發奮讀書,到了乾隆末年,兄弟兩個分別考中文、武秀才。

運河縣令看到老友的孩子如此有出息非常高興,於是賜給蘇家金匾額一塊,上書“龍虎居隱”4個金字,落款是清嘉慶二十三年,即1818年,蓋有縣令大印,並把徐樓改名為“蘇樓”。

但是後來,兄弟倆鄉試未能考中貢生,回到家後非常惆悵,憤世不公。小名叫蘇來的文秀才,精通音律、酷愛唱歌,就連他家做活的也都要有好嗓子的,幹活時也要唱著戲幹。

蘇來為了解除煩悶,決定重操舊技,他親自編寫劇本,管飯教唱本村與鄰村子弟,並且招長工的時候,如果不會唱歌就不錄用。

此時,民間的乞食藝人們也從挨門賣唱變為了打地攤演唱的形式,演員由一人增加為兩人,出現了對白和簡單的即興表演。這時候演唱的大都是小段子,後來這些小段子發展形成了篇子。

這種篇子的唱詞自由,曲調豐富。在許多篇子裏,有的有故事情節,有的沒有故事情節。在有情節的篇子裏,有一部分故事僅有兩個人物,兩個演員就按照人物分工演唱,身份固定了,表演的目的性加強了,在其他劇種的影響下,很快就發展成為對子戲。

當時的對子戲主要有《打幹棒》、《小書房》等。後來,又出現了兩個演員表演較多人物的演出形式,為了區分不同人物,藝人們借助了簡單的行頭,如禮帽、毛巾等,在演出中,不斷變換,群眾稱為“當場變”或“抹帽子戲”。

這些乞食藝人看到蘇家在招唱曲兒的,便紛紛到蘇樓入夥,這樣蘇家逐漸形成了一個初具雛形的班社。清代道光年間,滕縣東門外有武氏兄弟,因唱肘鼓子出身,人稱“武大周”、“武二周”,並且,他們還學會了當地流行的花鼓。

蘇來知道後,便把武氏兄弟請到了蘇樓。那時,到蘇樓搭班的還有滕縣南部高莊唱花鼓的藝人高二,藝名“高老板”,滕縣西部磨莊唱花鼓的藝人安得有,嶧縣李村唱三句半的藝人八戒等。

各曲劇種的名伶義士紛紛到蘇樓集結,年頭唱到年尾,尤其春節前後,從臘月十五到正月二十,十幾口藝人在蘇樓及鄰近鄉村通宵演唱,相互交流,相互切磋,取長補短,增強技藝。

如此一來,就使花鼓、肘鼓子、怡心調來了個大彙集,在相互碰撞、相互交雜、相互浸透、互為轉化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個新劇種,稱為“鑼鼓統子”,但民間仍稱“花鼓”。

鑼鼓統子形成後,經過藝人們的共同努力,在文秀才蘇來的指導下,借鑒了柳子戲曲牌山坡羊、耍孩兒的詞句格式,把鑼鼓統子的腔調與魯南民間小調四句腔合流。

四句腔流行於滕縣南部,唱法是一個人叫起腔來唱三句半,後半句由其他人齊聲幫腔,拉尾音翻高八度,近似運河畔拉纖呼號之聲。

蘇來還吸取了起源於滕縣山區牧羊人唱出來的溜山腔,保留了鑼鼓統子的打擊樂,使四句腔、溜山腔、鑼鼓統子融為一體。

因這時的鑼鼓統子已經吸收了許多曲種,並帶有一些隨心所欲演唱的成分,所以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原唱花鼓的藝人仍稱它為“花鼓”,原唱鑼鼓統子的人仍稱它為“鑼鼓統子”,藝人們各自為政,沒有一個統一的劇種名稱。

後來有一天,縣令的師爺說:“這些叫法太亂,不好聽,我們現在一句唱完後邊拉腔,就叫“拉後腔”吧!”

於是這個新的鑼鼓統子戲就有了拉後腔的名字。拉後腔經過不斷吸收民間小調、運河號子和其他地方劇種的營養,使腔調不斷豐富、創新,以其豐富的花腔和獨有的拖腔翻高,有別於其他劇種,唱者如癡,聽者如醉,群眾愛之入迷,美其名曰“拉魂腔”。

[旁注]

科舉  我國古代為選拔人才而設置的一種考試製度,讓讀書人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學而優則仕的一種製度。由於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製從隋代開始實行,到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曆了1298年。

榜眼  科舉時代的一種稱號。是我國科舉製度中在殿試中,取得進士第二名的名稱,與第一名狀元,第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 在民間很早就有這個稱呼,但是作為科舉術語廣泛使用是自宋代開始。

駙馬  我國古代帝王女婿的稱謂。因駙馬都尉得名。漢武帝時始置駙馬都尉。到三國時期,魏國的何晏,以帝婿的身份授官駙馬都尉,以後又有晉代杜預娶晉宣帝之女安陸公主,王濟娶司馬昭之女常山公主,都授駙馬都尉。魏晉以後,帝婿照例都加駙馬都尉稱號,簡稱“駙馬”。以後駙馬即用以稱帝婿。清代稱“額駙”。

匾額 獨特的民俗文化精品,我國古建築的必然組成部分,相當於古建築的眼睛。它把古老文化流傳中的辭賦詩文、書法篆刻、建築藝術融為一體,集字、印、雕、色的大成,並且雕飾各種龍鳳、花卉、圖案花紋,有的鑲嵌珠玉,極盡華麗之能事,是中華文化園地中的一朵奇葩。

貢生  科舉時代,挑選府、州、縣生員中成績或資格優異者,升入京師的國子監讀書,稱為“貢生”。意謂以人才貢獻給皇帝。明代有歲貢、選貢、恩貢和細貢。清代有恩貢、拔貢、副貢、歲貢、優貢和例貢。清代貢生,別稱“明經”。

花鼓  指鳳陽花鼓。鳳陽花鼓始稱“打花鼓”,又稱“花鼓小鑼”、“雙條鼓”,是根植於安徽省鳳陽民間的戲曲藝術瑰寶,有鳳陽“一絕”和“東方芭蕾”之美稱。鳳陽花鼓起源於元代末年,它原係鳳陽民間社事活動中娛神歌舞的片段流行於明清時期,最初表現形式為姑嫂二人,一人擊鼓,一人擊鑼,口唱小調,鼓鑼間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