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子戲傳統的角色行當分為四生、四旦、四花臉,三大門頭十二行。自20世紀20年代以後,隨著柳子戲演出劇目的增多、演出陣容的擴大,角色行當的劃分也日趨明確具體,演變為現行的生、旦、淨、末、醜五大門類。
生行包括紅臉、淨麵大王、外腳、幫生、秀生、大武生、武生、娃娃生等角色。紅臉,又稱“大紅臉”,是柳子戲特有的角色行當。生行中的開臉戲,兼工淨行中的唱功戲,俗稱“黑紅攪子”。
其唱腔高亢渾厚,動作威武剛健。表演以唱為主,重在造型。劇中所扮人物如《斬貂》中的關羽、《掛龍燈》中的趙匡胤等。曆史上本行名角輩出,多為班社的台柱子,如早期藝人姚天機、王連壁、小王連壁、馬修潤等。
在1950年至1963年期間,生行最著名的演員是張春雷。他被稱為“淨麵大王”,又稱“淨麵文生”、“胡子生”。因其俊扮化妝而得名。多戴黑三髯,主要扮演劇中正麵角色。重唱功,其唱腔流暢自如,圓潤悠揚,念白抑揚頓挫,表演從容穩健大方,如《孫安動本》中的孫安等。
秀生,又稱“文生”或“小生”,兼演窮生。其唱腔委婉柔和,身段瀟灑大方,表演斯文儒雅。如《張飛闖轅門》中的諸葛亮等。大武生,又稱架子生,主要扮演年輕武將,如《下江東》中的趙雲等。
旦行中的角色有青衣、紅衣、閨門旦、刀馬旦、武旦、彩旦、老旦。青衣多扮演出身貧苦的成年婦女。其唱腔委婉,嗓音純正,吐字清晰,身段動作穩重、文靜。如《白兔記》中的李三娘。
紅衣,又稱“紅衫子”、“花旦”、“小旦”。扮演年輕俏麗、大膽熱情的姑娘、大家使女、小家碧玉或風流放蕩的婦女。表演中身段靈活、舉止輕快、眉目傳情,其唱腔甜潤,道白爽朗,如《玩會跳船》中的雲霞,《雀山指路》中的穆桂英等。
閨門旦,扮演善良貌美、有教養的閨閣女子。其表演端莊秀麗、嬌柔含情,道白柔聲慢語、注重聲韻,唱腔清爽,如《觀燈》中的胡秀英、《玩會跳船》中的白月娟等。
刀馬旦,因提刀跨馬而得名。其唱腔洪亮圓潤、身段瀟灑大方,多扮演劇中女帥、女將、女妖、女寨主等角色。武旦,為武打戲中角色。其身段敏捷、輕盈,唱念響亮,表演中常用武術拳腳。如《打店》中的孫二娘等。
彩旦,又稱“醜旦”,多扮演劇中凶狠醜陋或風趣滑稽的角色。其表演誇張、粗俗、潑辣。如《遊西湖》中的媒婆、《大觀燈》中的母老虎等。老旦,主要扮演老年婦女,並有官、民、貧、富之分。
淨行中有大花臉、二花臉、武花臉。大花臉,也稱“黑臉”,在劇中多扮演官員、將帥、好漢一類的角色。其唱腔高亢渾厚,表演氣勢磅礴、豪放、粗獷,如《錯斷顏查散》中的包拯、《曹操逼宮》中的曹操等。
二花臉,多扮演劇中性格豪爽、勇敢、機智或凶狠的人物角色。其嗓音洪亮,表演注重把子、折扇、雲帚和腿功,如《安南國》中的鄧飛虎等。
醜行,有文醜、武醜、老醜、公子醜諸類。文醜,有官民之分,多飾演性格風趣詼諧、富於生活氣息的舞台人物,如《安南國》中的常不中、《鳳簪記》中的李狠等。
武醜,表演輕盈機敏,常用“矮子步”、“矮子旋風腳”等技功,唱腔少,念白亦不多,打鬥中常使用武術拳腳和多種刀槍花架,如《投西川》中的抓地虎、《花蝴蝶》中的蔣平等。
老醜係戴白吊搭或白四喜的老年醜角,多扮演劇中性格善良詼諧的人物角色。如《麥裏藏金》中的李萬良、《萬盞燈》中的王半仙等。
公子醜多扮演劇中放蕩霸道、愚蠢無能的富家公子、紈絝子弟等人物角色,表演中念唱花俏、麵目表情豐富,如《遊西湖》中的胡思、《胡羅鍋搶親》中的胡羅鍋。
柳琴戲的表演粗獷樸實,節奏明快,鄉土氣息濃厚,演員的身段、步法明顯帶有民間歌舞的特點。它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為群眾喜聞樂見。
柳琴戲來源於群眾,使它成為深受魯南地區廣大人民群眾喜愛的一種娛樂形式,在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戲曲民俗文化中有著不可代替的作用。
[旁注]
廟會 是指在寺廟附近聚會,進行祭神、娛樂和購物等活動,是中華文化傳統的節日風俗,也是我國集市貿易形式之一,其形成與發展和地廟的宗教活動有關,在寺廟的節日或規定的日期舉行,多設在廟內及其附近,故名。
還願 儺戲中的一種法事的稱謂。小孩滿6歲時要請儺戲班還“過關願”,滿12歲要按許願舉辦儺事“打十二太保”,以求小孩易長成人。儺事活動舉辦時間多則七天七夜,少則三夜三天。還願是為了取悅酬謝神靈,它分文武兩壇,整堂祭儀多達20多項。
柳葉琴 彈弦樂器。原流行於蘇、魯、皖等省。現流行於全國各地。屬唐代以來在民間流傳的梨形音箱彈弦樂器之一種,其外形、構造、奏法均與琵琶相似。最早的柳琴,構造非常簡單,由於柳琴的外形土裏土氣,非常民間化,我國老百姓親切地稱它“土琵琶”。
關羽 (約160年~220年),漢末三國時期名將。劉備起兵時,關羽跟隨劉備,忠心不二,深受劉備信任。關羽去世後,逐漸被神化,被民間尊為“關公”;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 孔子齊名。
諸葛亮 (181年~234年),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
趙雲 蜀漢五虎上將之一。趙雲死後,劉禪又下令追諡趙雲,薑維以“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追諡趙雲為順平侯。
穆桂英 我國古代四大巾幗英雄之一,也是個“楊門女將”。她是楊宗保的妻子,是楊繼業的孫媳婦。雖然曆史上無證據證明穆桂英戰場上的功勞,民間卻流傳了許多故事,後來楊家將相關小說被改編成戲劇,穆桂英也因此變得家喻戶曉。
曹操 (155年~220年),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後為魏王,去世後諡號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曹操的人物形象也出現於小說和戲曲中,為亂世梟雄。
[閱讀鏈接]
滕州市柳琴劇團來源於早期的卜家班。20世紀初,卜家班是當時滕州一帶較有影響的戲班,是張汪鎮淵子崖村的卜端品老先生創下的“長春班”,人們習慣稱之為“卜拉門”。
卜端品老先生是蘇樓村蘇家戲班後裔傳人蘇友剛的第三代徒弟。老先生愛戲成癖,他家裏的一些長工必須會唱戲,不會唱戲的他不要。農忙時幹活,農閑時就組成班子,在本村或者在周圍的村裏搭班唱戲,一時在魯南影響很大。
“卜拉門的拉魂腔,卜拉門腿上掛鈴鐺,東莊唱戲西莊看,趕集上會唱滿場”成為當時生動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