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巷俚曲——柳琴戲(2 / 3)

春節 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也是最熱鬧的一個古老節日之一。在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鬱的民族特色。

縣令 古代官名。戰國時和秦代稱縣的行政長官為令。商鞅變法後,合並諸小鄉為縣,設置縣令及職責。縣令本直隸於國君,戰國末年,郡縣兩級製形成,縣屬於郡,縣令成為郡守的下屬。

師爺  古代將帥出征,治無常處,以幕為府,故稱幕府,其佐治人員則統稱幕僚。以後相沿成習,幕府成為各級軍政官署的代稱,應聘幫助軍政大員辦理各類事務之文人學士,也就獲得“幕僚”、“幕賓”、“幕友”等稱謂,也稱為“師爺”。

[閱讀鏈接]

拉後腔便是後來的柳琴戲,關於柳琴戲的伴奏樂器柳葉琴的由來還有一個小故事呢。

傳說,當時的肘鼓子藝人,如高二、安得友等人到蘇樓演唱時,也跟蘇家學唱一些新詞新調,因無弦樂伴奏,顯得單調。蘇來便與藝人研究想要造一個樂器,他們思來想去也找不到合適的方案。

忽然有一天,蘇來看到自己畫屏上“王昭君”的琵琶形狀,心想:如果把它縮短一點就好了。於是叫蘇家的木工王清仿照琵琶刻製了第一把土琵琶,因形似柳葉,所以也叫“柳葉琴”。

從此,滕縣一帶的藝人,因其製作簡單,攜帶方便,伴奏靈活,便紛紛采用,廣傳開來。

自由變化的戲曲藝術

到了清代末年,拉魂腔已經形成了俗稱“七忙八不忙,九人看戲房,十人成大班”的職業班社。藝人們多是一家人組成小小的班社到處流動演唱。

由於生活困難,沒有錢置辦衣箱、行頭,戲班裏要有頂禮帽、兩件長衫就算是好班子了。因此,藝人隻能穿大褂,戴禮帽、穿彩裙、紮彩球,以“盤凳子”的形式演出,又因人少,還需要一人兼演多角,伴奏也隻有一副梆子和一把柳葉琴。

另外,拉魂腔的演出形式也由原來單一的“唱對子”和打地攤演出的“跑坡”,發展成為廟會主唱的“會戲”、為富人家做壽或辦喜事的“堂戲”,以及請神敬鬼、燒香還願的“願戲”等多種形式。

隨著班社人員的增多,一些大型劇班開始出現,角色行當也逐步完善,拉魂腔開始進入舞台演出時期。

在1912年前後,固定班社基本形成,如當時滕縣有卜家班,張家班,常春班等。這時戲班均已初具規模,演員配備較為齊整,行當已有明確分工,有了簡單的戲衣、行頭,文武場也有了專人負責。戲班的伴奏樂器除了柳琴外,還增加了墜琴、三弦、小鑼和鼓等其他樂器。

1933年前後,卜家班曾領班進入泰安岱廟演出多日,後來又進入濟南,在大觀園四台春茶社演出。此時,拉魂腔成為市民娛樂生活的主要內容。後來拉魂腔最紅火的時候,每天都要在滕縣縣城演上個兩三場,深受當地老百姓的歡迎。

其流行程度可以從當地盛行的順口溜中略見一斑,其中最有名的幾句是:

拉魂腔一來,大閨女跑掉鞋;

拉魂腔一走,閃倒了十九。

拉魂腔一走,躺倒了十九;

回來吸袋煙,爬起來十三。

為聽拉魂腔,多跑十裏也不枉;

為聽拉魂腔,錯抱枕頭去南莊。

這些平實風趣的語言,正反映出人們對這一鄉土劇種的深厚感情。

此時,拉魂腔正式登上城市舞台,班社人員逐漸增多,有了較好的衣箱行頭,演出上有了所謂的“拿手戲”,如《喝麵葉》、《小書房》、《七裝》、《小姑賢》等。

最常演的劇目有《觀燈》、《樊梨花點兵》、《皮秀英四告》、《大花園》,藝人稱“四大台柱子戲”,也就是戲迷們常說的“觀不盡的‘燈’,點不盡的‘兵’,講不完的‘四告’,唱不完的‘花園’”。

到了1953年,依據所用伴奏樂器柳葉琴,拉魂腔定名為“柳琴戲”。柳琴戲最大的特色便是“自由性”。柳琴戲自由性的藝術特質概括體現為唱腔、劇本、伴奏三個層麵。

首先,不定腔、不上譜,唱腔處理的自由性。藝人可以根據自己對情節的理解,相對自由地處理唱腔,既可以任意組合樂句,也可以隨機處理花腔,甚至某些有經驗的柳琴戲藝人通過和樂師的配合,可以創立出一些新腔。這樣,柳琴戲的唱腔,始終在遵循末句拉腔的“前提”下,充滿著豐富的變化。

無劇本、不定詞,劇本體製的自由性。由於新中國成立以前,柳琴戲還沒有文本形式的劇本存在,演出劇目更多的是以口頭形式,在藝人之間口耳相傳,因此演唱什麼樣的唱詞,很多時候要依靠藝人的即興創作與發揮。

據說,當時最紅火的卜家班唱戲時,戲班經常會請一個有文化的人,給藝人們講講戲,分配一下誰演什麼角色,有時候教幾句詞,有時候什麼詞也沒有,就告訴你一個大致情節。藝人們把那幾句教會的詞唱完以後,就套唱各種各樣的篇子。

這種“大綱戲”,或者叫“幕表戲”的劇本體製,為藝人的表演留出了很大的“間隙”,在不影響劇目主要情節的前提下,藝人具有很大的自由創作空間。

弦包音、樂隨腔,伴奏方式的自由性。柳琴戲的伴奏規模小、人數少,伴奏形式相對簡單,主要以銜接藝人演唱為目的,尚沒有形成獨立的音樂表現品格,這樣的伴奏方式是柳琴戲演唱自由性得以實現的重要保障。

柳琴戲的唱腔風格比較獨特,它以豐富的花腔和獨有的拖腔翻高,有別於其他劇種,感染力極強,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哼哼”之說。

柳琴戲的男唱腔粗獷、爽朗、嘹亮。女唱腔婉轉悠揚、豐富多彩、餘味無窮。演唱者可以隨心所欲地發揮、創造,自由地變化。

此外,在唱腔的落音處,女腔常用小嗓子翻高八度,男腔加入襯詞拖後腔,也是其獨特風格。節奏大多是有板無眼的四分之一擊拍,除了大部分是後半拍起唱處,還有連續切分的變節奏,給人以歡快、活潑、跳躍之感。

由於唱腔旋律與地方語言有著密切的關係,唱腔中的音程大跳經常出現,再加上頻繁的轉調,使人聽起來既新奇多彩、又自然和諧。

柳琴戲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各種姊妹戲曲藝術的優點,並與流行地人民群眾的生活有著密切聯係,成為一種地域文化的載體。至今魯南一帶還流傳著一段名為“四大香”的順口溜:

綠豆米飯羊肉湯,旱煙袋和拉魂腔。

柳琴戲的唱腔以徵調式與宮調式為主,徵調式溫和纏綿,宮調式明快剛勁。柳琴戲唱腔曲調有哈弦、起板、導板、連板起、拉腔、射腔、起腔、含腔、平腔、停腔、柔腔、葉裏藏花、雷對調、一喲調、老公調、回龍調、垛板、調板、閘板、冒調花腔、四六長腔、男女拉拉腔等。

此外還有從民間小調變化而來的過河調、趕腳調、送郎調、補缸調、疊斷橋、打牙牌、千金小組進花園調、小放牛、八段錦、調兵調、葉落金錢等。其板式大致可分為慢板、二行板、數板、緊板和五字緊板等。

柳琴戲的角色有自己特殊的名稱,在小頭、二頭、二腳梁子、老頭、老拐、大生、勾腳、毛腿子、奸白臉等行當中,小頭即閨門旦,二頭即青衣,二腳梁子即青衣兼花旦,老頭即老旦,老拐即彩旦,大生即老生,勾腳即醜,毛腿子即花臉,奸白臉即白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