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不斷地創新和完善,號稱五人班的周姑子戲在劇目、唱腔、表演、服裝道具以及演職人員的配備等方麵,都有了較大的提高和發展。
音樂已由原來的民歌小調,發展成為以板腔體為主兼用曲牌的表演方式,逐漸脫離盤凳子而向舞台表演的形式發展,劇目也隨之豐富。
在此時的五音戲,為了迎合基層觀眾的需要,唱詞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多以勞動人民的真實生活、家庭倫理道德,尤其是婦女在當時社會的命運為主題。唱腔念白以演員的鄉土語言為主,使得群眾語言豐富,口頭文學性強,地方色彩強烈,深受群眾喜愛。
唱詞的特點。五音戲劇詞的生活氣息和鄉土色彩濃厚,群眾詞彙豐富,具有民間口頭文學的特點,主要以反映鄉村風貌和兒女情長。這些劇詞以濃厚的生活氣息、生動活潑的表演方式,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的唱詞主要特點還有一嘟嚕一穗、吊胃口、邊唱邊說或者邊說邊唱,以及唱詞不固定等多種形式。
五音戲唱詞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第一,五音戲的劇詞最大的特點就是“土”,這種土又是一種最普通老百姓生活中的一種情趣。
如五音戲傳統小戲《拐磨子》中男女主角的對白:
女:“當家的!”
男:“做呢嗨?”
女:“我待說。”
男:“你說不咋。”
女:“你聽見了嗎?”
男:“俺聽見了!”
這些台詞用當地方言呈現在舞台上,聽來特別新鮮可愛。雖然這出小戲的演出時間不長,但能使觀眾們感覺它的旋律特別優美,情節有似曾相識之感。劇中小兩口在勞動中相互打情罵俏,語言通俗熱鬧紅火,特別是女角的台詞,既“土”又“酸”,別有一番情致。
第二,五音戲演唱特點是先吐字,後行腔,用本嗓唱,女腔尾音用假嗓翻高,稱為雲遮月,並有帶板、旱地拔蔥等唱法。當地百姓形容這種唱法為一嘟嚕一穗,而戲文裏風趣幽默的鄉土語言,更是喜得人掉淚。
“一嘟嚕一穗”是指五音戲的唱詞很注意詞義的完整性,能夠把要描寫的事與物、人和情表現得淋漓盡致,透徹到家,加之風趣幽默的鄉土語言,所產生的感人效果能高興地使人掉眼淚。
這種唱詞在五音戲傳統劇本中大量存在,它是使這個劇種長期屹立於劇壇,且久盛不衰的主要原因。
如五音戲名劇《孟薑女》中的一段唱詞:
紅杏新晴懸泉邊,乳鳩巧唱梨花天。
綠柳纏黃枝泛青,桃蕊欲綻朵朵鮮。
更有那,
嫩霞搖情滿山樹,牧笛婉轉牛羊歡……
這些句子都講的是鄉間的美景,它非常形象地將這些景色唱了出來,就如同把觀眾帶到了這些景色中去了一樣。
接下來,孟薑女又將話鋒一轉說起了自己的傷心事,她唱道:“人家都說這是春,我看和那秋一般。”
孟薑女剛開始還說的是景色很美,為什麼她現在有說“和那秋一般”呢?於是,她又立即向觀眾交代原因:“夫君去修長城杳無音信,怎不叫至親人魂縈情牽。”
聽到這裏,觀眾自然知道了孟薑女為什麼說這個景色在她眼裏的“一般”,接著,她又進一步陳述原因,唱道:
更可憐婆母她愁的染病,
食無欲飯不香長夜難眠。
早也盼晚也盼兩眼望穿,
夢裏呼醒來喚悲淚潸潸。
可是她為了我強打精神,
藏起憂咽下愁故作笑顏。
婆母親婆母賢慈愛無邊,
猶如那三春暉溫馨綿綿。
我這裏,采來山珍藥中摻,
添瓢水續把柴溫火熬煎。
放一支人參果替夫盡孝,
加一棵靈芝草表我心願。
但願那老鄉醫妙手回春,
期盼著藥神奇變為靈丹。
讓婆母這沉屙早日痊愈,
再等著夫君歸團圓平安。
在這時,孟薑女又繼續講述了自己的心情,以及對未來的向往,所以,最後她又表明心跡唱道:
想此刻,往前看,還有路漫漫。
我尚須、磨礪信念、步履矯健,
走過風雨彩虹嫣。
做一個,能紡織,能種田、
又會寫、又會算,窮壓不倒,
苦摧不垮,勤儉持家,孝敬為先,
頂天立地,勝過男人的女嬋娟。
這段唱詞通過對景物的描寫,繼而觸景生情,轉化為對丈夫的思念,對婆婆的惦念,顯得樸實易懂,感人至深。
聽著這樣的唱段,觀眾們腦子裏立即就會出現一個為了生活不屈不撓的賢惠村婦的形象,這些散發著濃厚的生活清香的詞句,使得沒有文化的人也能聽得懂,這就是五音戲的群眾性和大眾化的最重要的原因。
第三,五音戲的念白和唱詞都是通俗易懂的句子,有時為了吸引觀眾,它還經常使用潛台詞,來吊觀眾的胃口,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埋下伏筆的詞句。
如五音戲名劇《王小趕腳》中二姑娘的唱詞,二姑娘唱:
今天我要回俺娘家去,
俺丈夫一把拉我到床跟前,
俺倒是為了一個什麼事……
這裏的前句是向觀眾交代自己的去向,後兩句則是給觀眾一個猜想的空間。觀眾就會想:這小兩口子剛結婚,一個要走娘家,一個不舍得,拉到床跟前幹什麼呢?於是就吸引了觀眾聽下去的興趣。
第四,五音戲唱腔的另一個主要的特點是以字行腔,以情帶聲,先吐字,再行腔,邊唱邊說,唱中夾說或說中起唱,五音戲的唱詞中有多處存在這種現象。
如五音戲名劇《親家婆頂嘴》中媽媽的唱段多是唱中夾說,大段唱腔中夾雜著一段數板的念白:
越過了一片黃豆地,
有兩個姑娘拾棉花,
唧唧唧,喳喳喳,
嘰嘰嘎嘎的把呱啦。
這個說,
俺那個女婿當木匠,
俺那個女婿把鐵打,
俺那個女婿才十九,
上麵的這些念白是媽媽看到了,當她聽到後幾句時,她又用了唱,也就是接下來的:
俺那個女婿整十八,
緊跟著這下一句,媽媽又用了念白:
過年一同做媳婦,
下一句,媽媽又了唱,
咱看誰先抱娃娃,
在這裏,很明顯媽媽聽到了兩個還沒有出嫁的姑娘就說起了誰先抱娃娃的事,覺得大閨女說話也不嫌害羞,於是便不禁唱了出來。因此隨後她又唱道:
偷聽此言俺抿嘴笑,
哎吆吆嗨,俺的娘哎!
這後一句的“哎吆吆嗨”唱出了媽媽稀奇的內心,將人物刻畫得更加形象。
第五,五音戲演員,因為家境貧寒,又沒有讀過書,再加上文化水平低的緣故,藝人們在最初傳授戲劇唱詞的主要方式是口口相傳,許多唱詞隻是以韻而記,對概念化的東西不熟悉,許多唱詞以訛傳訛,得不到具體的糾正。
如五音戲名劇《趙美容觀燈》中趙美容的唱段:
有一個人嗬,是武生,
騎著馬,拉著弓,
要問這是哪一個,
咬臍郎打圍就下了那山東。
在這裏,戲詞中的“咬臍郎”其實指的是“楊七郎”,但是,由於,五音戲藝人們以訛傳訛唱詞傳播,使後人們的情景台詞不能得到最準確的流傳,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才使的五音戲隻能在民間廣泛流傳而沒有能夠進入宮廷等上層社會。
早期的五音戲沒有弦樂伴奏,隻是使用逐漸豐富起來的一套鑼鼓經作為伴奏,完成劇情和人物需要的一係列唱、做、念、打。
隨著五音戲的發展和時代的需要,通過五音戲幾代人的努力,淄博市五音戲劇院已經成為全國幾百個地方戲曲中有一定影響力的劇種。曾有一個演奏水準較高的民管樂隊,配置齊全,並榮獲得過多次伴奏獎。
五音戲的音樂腔調樸實簡約,擅用平甩腔和高甩腔,在略顯平直的運腔基礎上,時有優美婉轉的腔型出現。唱詞風格獨特,半說半唱,少用韻白,質樸無華,易懂易記,唱中加說,情趣盎然。
另外,它的表演不同於一般的程式化,在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土地上,孕育出了自己獨特的表演風格。
五音戲生活氣息強烈,地方特色濃鬱,方言淳樸自然及曲調口語化,腔調旋律變化多等藝術特色,使這一生長在齊魯大地的地方戲曲曆經兩百餘年,仍在民間廣泛傳唱。
演唱五音戲的著名藝人們,就是使這些藝術特點得以充分表現的佼佼者。
[旁注]
越劇 發源於浙江紹興嵊州,發祥於上海,是我國五大劇種之一,全國第二大劇種。由浙江紹興嵊州民間歌曲發展而成,在發展中汲取了昆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經曆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曆史性演變。
京劇 是我國影響最大的戲曲劇種。京劇流播全國,影響甚廣,有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及“國劇”之稱。它走遍世界各地,成為介紹、傳播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
秧歌 漢族舞蹈,源於插秧耕地的勞動生活,與祭祀農神,祈求豐收所唱的頌歌有關。秧歌流行我國北方漢族地區,主要於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時在廣場上表演,是一種集歌、舞、戲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形式。民間主要流傳著唱秧歌、扭秧歌、戲曲秧歌、戲劇秧歌4種型式。
俚句 指民間非正式、較口語的語句,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總結出來的通俗易懂順口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詞語。地域性強,較生活化,是一種非正式的語言,通常用在非正式的場合。俚句常作為地域特色融入了當地戲曲中。
順口溜 民間流行的一種口頭韻文,其最大特色是“押韻”,也稱為“民謠“。由於民謠非一般的口頭說話,因而同詩歌、曲藝和唱詞等一樣,或多或少要講究一點韻轍,這樣人們聽起來就悅耳和諧,念起來才順口易記。
孟薑女 我國古代四大愛情傳奇之一,千百年來一直廣為流傳。孟薑女的傳說一直以口頭傳承的方式在民間廣為流傳。最早的傳說可上溯到《左傳》。
走娘家 指出嫁的女兒回娘家探訪乃至小住。舊時女兒出嫁後,在婆家要操持家務,伺候公婆,還有應付各種妯娌、姑嫂關係,甚是辛苦,所以娘家會趕在節慶時接女兒回家來住幾天,名為探親,實則休息。
[閱讀鏈接]
五音戲的初期有5個人即可演唱,由一人打擊樂器,4人演唱,因此也稱“五人班”或“五人戲”,淄博的方言“人”和“音”類似,故有了現在的名稱“五音戲”。
現在的五音戲比老五音戲而言,人物和角色都有了很大的豐富,一般的戲大都需要演員10人左右;樂隊也有很好的配製,除了鑼鼓班外,還有很多民族的吹拉彈打的樂器進入樂隊。
五音戲的角色一般分為4種,依次為旦、生、淨、醜;旦行占第一位。所謂“旦”行,即劇中的女性角色,各個年齡段的均有,旦角在五音戲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生、淨、醜在五音戲劇中的戲份不如旦角多在劇中的地位也不如旦角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