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越劇——五音戲(2 / 3)

在這次灌製唱片時,鄧洪山要價很低,使唱片公司大受感動。該公司後來贈給以鄧洪山為首的周姑子戲班一麵錦旗,上題“五音泰鬥”4字。

周姑子戲雖然紅極一時,但仍然沒有個正規的名稱。鄧洪山便借用唱片公司贈給自己錦旗上的前兩個字,改“周姑子戲”為“五音戲”,從此,這個名稱便沿用下來。

隨著五音戲唱片的發行,這個劇種被很快傳播到全國各地。它的觀眾越來越多,一時間,從濟南到淄博、濰坊一帶的廣大農村地區,相繼湧現出大批專業五音戲演出隊伍,僅在濟南市區內就有五六個戲班常年演出,而在農村地區也有五六個小戲班出現。

在這個時期,五音戲逐漸吸收了京劇、昆腔等劇種的營養,慢慢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板式和鑼鼓伴奏體係,使它的體係顯得更加完善和完美。

章丘青野村是周姑戲的演出地、根據地和發祥地,以“鮮櫻桃”為代表的周姑子戲班,在濟南市唱紅了,唱響了,並延綿了半個多世紀。

直至新中國成立初期,山東淄博市張店東南村還有一個40餘人組成的五音戲社團。另外,章丘青野村則有鄧洪山等人成立的30餘人的五音劇社,淄博市博山還有劉方玉的五音戲班。

後來章丘青野村五音劇社和劉方玉的五音戲班合並,成立了新中國第一個較大的五音戲演出團體,並於1950年在淄博市博山區落戶。

1952年,五音戲伴奏增加了二胡等絲弦樂器。1954年,五音劇社參加了山東省及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正式由民間演唱走上了正規舞台。

1956年,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鄧洪山、明洪鈞、王化同等幾十名老藝人建立了第一個國營五音戲劇團,即淄博市五音戲劇團。他們重整劇本,設計、改革音樂和唱腔,使五音戲煥發了新的生機。

從1958至1965年,五音戲劇團年年上山下鄉為群眾演出,使五音戲傳遍了淄博大地。其間,劇團演出的主要劇目有《瓊花》、《龍馬精神》、《送鐮記》、《新媳婦》等。

1960年國慶期間,五音戲團進京彙報演出。1961年,劇團又南下江浙巡回演出,曆經濟南、徐州、南京、鎮江、常州、無錫、上海、杭州、青島等地,受到了各地觀眾的熱烈歡迎。

1975年,淄博市五音劇團與市呂劇團合並,全團人員達到百餘人,演出的劇目、內容豐富多彩,傳統戲、新編曆史戲及現代戲達700多個。精彩的表演,使五音戲蜚聲省內外,劇團多次被邀到各地巡回演出。

“進了青野莊,家家周姑子腔。”現在的青野村人依舊對周姑子戲偏愛有加,青野村黨支部對周姑子戲年年予以扶持,使該村劇團經常在外演出。

曆經100多年風雲變幻,五音戲又在它紮根、成長的故土上,結出了更豐碩的果實。

[旁注]

梨園世家  原是古代對戲曲班子的別稱。我國人民在習慣上稱戲班、劇團為“梨園”,稱戲曲演員為“梨園子弟”,把幾代人從事戲曲藝術的家庭稱為“梨園世家”,戲劇界稱為“梨園界”等。

落子  河北省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蹈之一。它流傳於滄州地區,尤以滄縣、南皮縣為盛。冬季農閑時排練,農曆正月十五前後演出,以示人們辭舊迎新,慶祝豐收的喜悅心情。落子係秧歌類型的民間舞蹈,內容多是表現男女愛情和人民生活的。唐山落子發展成為後來的評劇。

梅蘭芳 (1894年~1961年),是近代傑出的京昆旦行演員,“四大名旦”之首,“梅派”藝術創始人。同時也是享有國際盛譽的表演藝術大師,其表演被推為“世界三大表演體係”之一。代表劇目有《貴妃醉酒》、《霸王別姬》等,昆曲有《遊園驚夢》、《斷橋》等。

程硯秋 (1904年~1958年),著名京劇旦角,表演藝術家,四大名旦之一,程派藝術的創始人。1922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引起轟動,1923年再次到上海,使上海觀眾欣喜若狂,藝術也逐步趨於成熟。從1925年到1938年,程硯秋步入他風華正茂的黃金時期和“程派”藝術的成熟期,此時程硯秋已經集創作、演出、導演三者於一身,成為較具實力的藝術家。

昆腔  是我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中的珍品。昆曲發源於14世紀的江蘇昆山,後經魏良輔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國。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術等,以曲詞典雅、行腔宛轉、表演細膩著稱,被譽為“百戲之祖”。

[閱讀鏈接]

新中國成立後,鄧洪山改編整理了《王小趕腳》、《換魂記》等10多部五音戲的優秀劇目,並請來音樂工作者嚐試加弦,正式加上弦樂伴奏,結束了五音戲打鑼鼓幹唱的局麵。

晚年的鄧洪山,積極熱心地輔導青年演員學戲,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演員,他對五音戲所做的貢獻是巨大的,可以說,沒有“鮮櫻桃”就沒有五音戲。1985年,已邁入耄耋之年的鄧洪山隨團進京演出。他的《王小趕腳》再次受到專家們的好評。

鄧洪山將畢生的精力都獻給了五音戲事業,他的表演不拘泥於形式,不受製於舞台,而是從實際生活中尋找藝術的靈感,從而,形成了獨特的表演風格。他一生所演劇目無數,塑造了大批動人的舞台藝術形象。他的表演風格傳承至今,為五音戲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婉轉嫵媚的民族藝術風格

五音戲源於民間,植根於民間,早已成為流傳地區自娛自樂不可缺少的藝術形式。

作為地方獨有的劇種,五音戲以地方特色濃鬱、唱腔優美生動、表演樸實細膩而著稱,加之它的唱腔婉轉、嫵媚,不落俗套,因而又有北方越劇之稱。

在眾多的大劇種蓬勃發展的形勢下,五音戲能占有一席之地,取得驕人成績,是與它獨特的藝術特點分不開的,五音戲的藝術特點主要表現在它的唱腔、戲詞和伴奏等幾方麵。

作為與戲曲相結合的音樂,我國戲曲音樂與其他形式的音樂藝術的區別,在於它體現著、適應著戲曲性的要求,要為表現戲曲人物推動情節發展、營造情景氛圍服務。

它是一種格式化了的音樂,有著一定的板式規律可循,有自己特有的結構形式、表現手法和藝術技巧,具有強烈的民族藝術風格。

五音戲作為山東特有的一種地方戲曲,它的唱腔音樂通俗生動,有著濃鬱的生活氣息,並且清麗淡雅,優美動聽,這是它得以生存的基礎。

五音戲的音樂唱腔包括悠板、散板、雞刨爪、二板等4個主要板式,有蓮花、落豆歌、哭迷子、哭鰾黃、娃娃腔、太平年、茉莉花、鋸大缸鑼鼓秧歌等固定曲牌。

由於幾代藝人的不斷努力,五音戲的音樂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造了很多新的板式及曲牌,極大地豐富了五音戲的表現力。五音戲的音樂唱腔在新編現代戲及改編名著方麵尤為突出出,並得到了專家及觀眾的認可。

音樂唱腔中的悠板俗稱“慢板”,是五音戲的基本板式之一,其基本的樂段結構有兩個樂句組成,有較強的呼應關係。分為慢、中、快三種,以宮調式為主。

慢板,舒緩柔婉,長於抒情;中板,流暢輕快,適宜傾訴、頌揚;快板,快捷緊湊,多用於表白、明辨等場合。

中板、快板也稱為“流水板”。一個完整的悠板唱腔都是起於板,落於板,如果句詞落在尾腔的眼上,則必然是在唱詞中增加了襯字的緣故。

音樂唱腔中的二不應也稱“二板”,為一板一眼。用較快的節奏演唱,實際隻有一板,有時又稱之為“流水板”。是老生、小生、老旦、花臉、娃娃生、醜行、花旦所常用,其節奏明快,近於吟誦,敘事性強,調式有“宮”、“徽”兩種,以宮調式為主,有時可根據劇情的需要分解成緊與快兩種唱腔形式。

一段完整的二板應唱腔,都遵循著起於眼而落於板的演唱規律,像似於流水板的快二板應則多變為閃板起眼上落的板式規律。

音樂唱腔中的雞刨爪是屬於有板無眼的快節奏唱法,起住板靈活多變,善於表現激昂、爽朗的情緒,與其他板腔易於配伍,是五音戲的常用板腔之一。這一唱法與悠板、二板應有著十分相近的關係,上下兩個樂句組成一個樂段,已不少於4個樂句的結構規模組成一段唱腔。

板式規律以一板為一個節奏單元,每句唱腔不少於4板,唱詞是10字句的,唱腔所占板數都在10板以上。特點為板起板落,閃板起腔,落音也必須在板上結束。其唱腔結構的另一個特點上下兩句基本對稱,前後兩番基本對稱。

音樂唱腔中的散板,在表達人物感情時具有特出的功能。它的曲調可以是一個較長的樂句,具備導板的性質,之後,通常要與後邊的上板唱腔緊密連接,可以很自然的出現在有板眼的唱腔之首,為散起而後上板,也可以出現在有板眼的唱腔之尾,成為板住腔收,還有的出現在唱腔中間。

這一種功能必須是緊接新板,使整段唱腔得以發展,更重要的是散板作為一種獨立的板式,可以單成唱腔,發揮特有的表現作用。

散板雖然節奏自由,卻也分為有板和無板兩種,即所謂的“散板有板”和“散板無板”,如緊拉慢唱,伴奏就必須要服從演唱,無板的散板唱腔,主要是依靠演員來掌握節奏。

唱詞是戲曲語言的兩大組成部分之一,與戲曲中的道白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成為劇中人物交流思想、抒發感情的重要工具。當唱詞和音樂結合形成唱腔以後,就用來代替劇中人物說話。人物可以通過唱直接地向觀眾傾訴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從而起到推動戲曲情節發展的重要作用。

所有的戲曲唱詞都有著自己的結構規律,在戲曲界泛稱為“轍口”,在京劇上則係統的分為“十三轍”,即發花、梭波、乜斜、一七、姑蘇、懷來、灰堆、遙條、由求、言前、人辰、江陽、中東13個韻部,這是戲曲唱詞的共性。在戲曲當中,無論是曲牌體還是板腔體的唱詞,都是遵循這種韻律規則來進行創作的。

唱詞的發展。五音戲是流行在膠濟鐵路線兩側的一個獨特的地方劇種,其流行範圍在濟南以東,青島以西,惠民以南和臨朐以北的範圍內。從當初的秧歌腔發展到現在的五音戲,曆經近300年的不斷完善,逐漸成長為一個完整的板腔體的戲曲劇種。

從存留下來的劇本來分析,萌芽時期的五音戲的唱詞是以民歌體和俚句的形式出現的。就民歌體和俚句的文學價值來講,是流行於民間的、基層的順口溜,是登不得大雅之堂的。

後來,由於受流行區域範圍的製約,加之演員們用方言口語演唱,所以,五音戲的唱詞結構在保持唱詞的一般規律的同時,又摻入了以淄博、濟南、濰坊、濱州等地的地區方言,形成了五音戲的語言特色。這就是五音戲之所以能夠受到魯中地區的廣大的人民群眾的歡迎,具有較強的藝術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初的五音戲的演唱,沒有一定的劇目,更沒有固定的演出場所,是流行於民間的一種哼唱形式,是周姑子的一種傾訴哀怨的發泄方法。由於它的旋律優美,行腔簡便而又哀怨動聽,便於接受,逐漸被廣大勞動人民所接受。

在廣大農村,村民每逢耕作打曬之際或農忙之餘,一邊勞動一邊哼唱,還編出許多優美動聽的曲調,並隨時又加入一些即興創造的簡單的生活故事,使得表演內容和形式更為豐富,隻不過當時的唱詞多以順口溜的形式出現。

後來隨著唱腔的不斷完善,許多窮苦藝人便以此謀生,唱門子、唱地攤、盤凳子為當時主要的求食要錢的謀生手段,從而形成了五人班的演唱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