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在各類劇目中與其他曲牌穿插使用外,在柳子戲中,還有一批以唱青陽為主的劇目,如《大香山》、《斬貂蟬》、《祭旗》、《單刀會》等。
高腔係由弋陽腔衍變而成。至今仍保留了一唱眾和,鑼鼓擊節的藝術特點。人聲幫唱大多隻幫句尾末字及其拖腔,並以打擊樂伴之,具有獨特的風格。高腔進入柳子戲後,與本劇種的曲牌詞格、曲調相結合,產生了青陽高腔、山坡羊高腔、娃娃高腔等多種形式。
另外,還有一種用“三大件”伴奏的高腔,是一板一眼的節拍形式。這種高腔用弦索樂器伴奏,而無人聲幫唱,藝人稱它為弦索小高腔。柳子戲優秀傳統劇目《抱妝盒》中就插用了這一曲牌。
高腔與其他各類曲牌在音樂風格上有較大差異,在一些劇目中穿插運用能收到較好的效果。柳子戲還積累了一批以唱高腔為主的傳統劇目,如《張飛闖轅門》、《華容道》、《借靴》、《花子拾金》等。
亂彈的曲調與“吹腔”相類似。該腔進入柳子戲後有了較大的發展,除在板式上衍化出原板、二格硬板、二板等多種形式外,還加強了唱腔旋律的華彩性,增強了它的抒情性功能。在柳子戲中,以唱亂彈為主的劇目有《盜骨會兄》、《圖書劍》、《鐵弓緣》、《鞭打蘆花》等。
羅羅其詞格與“娃娃”完全相同,但曲調各異。柳子戲中的羅羅曲牌雖種類不多,但它的旋律起伏較大,節奏跳躍,擅長表現歡快活潑的情緒,在一些劇目中也經常使用。柳子戲中的《下南唐》、《大鋸缸》、《卞家寨》等,就都是以唱羅羅腔為主的傳統劇目。
昆調是由昆曲傳入柳子戲的曲牌。如昆曲步步嬌、黃樂調、新水令等。昆曲曲牌雖經長時間的融合消化,但至今仍保留著昆曲的演唱韻味和行腔方法,以及句間無過門的特點。在柳子戲的一些劇目中,經常作為插曲使用。
皮黃隨著皮黃腔的崛起和在全國影響的日益擴大,柳子戲也吸收了一批皮黃劇目,如《捉放曹》、《薦諸葛》、《三娘教子》、《玉堂春》等。同時,采用其唱腔和伴奏形式。
這些客腔類的曲牌,在長期的演唱過程中都已被融入了柳子戲中,如亂彈除歸入柳子戲傳統平調的宮音係統,使用柳子戲統一的“開板”,即前奏外,還與曲牌相結合,產生了亂彈娃娃。青陽在保持自己調式特點的基礎上,又創立了青陽序、掛序等形式。
這些客腔曲牌在柳子戲中,既形成了色彩和音樂風格上的對比,又能達到協調統一。它與俗曲腔係中的曲牌穿插運用,各揚其長,互為補充,構成了豐富多彩、絢麗多姿的柳子戲唱腔音樂。
[旁注]
板式 戲曲音樂中的節拍和節奏形式。我國古代音樂及民間音樂通常以板、鼓擊拍,板用以表示強拍,鼓則用以點擊弱拍或次強拍。因此,在古代音樂及民間音樂術語中就把強拍稱為“板”,而把弱拍或次強拍統稱為“眼”,合稱“板眼”。
越調 河南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它主要流行於河南省的南部、東部,以及湖北省的西北地區、陝西省的東南部分、安徽省西北的一部分、山西省的東南和河北省的南部的部分地區。越調的主奏樂器早期是象鼻四弦,後來一般用墜胡。越調除戲曲形式外還有曲藝和木偶兩支分支。
平調 我國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屬於河北省的地方劇種之一,也稱“武安平調”,是十二律中最低的調子。平調屬於“梆子戢”,行當齊全,善演曆史戲。它旋律優美,長於抒情,音樂伴奏有嗩呐曲牌和絲弦曲牌百餘個,在表演上具有活潑、粗獷、激昂,豪放的風格特點。
對仗 詩詞中要求嚴格的對偶,稱為“對仗”。對仗主要包括詞語的互為對仗和句式的互為對仗兩個方麵,多用於駢文,是我國古時詩歌格律的表現之一。它是把同類或對立概念的詞語放在相對應的位置上使之出現相互映襯的狀態,使語句更具韻味,增加詞語表現力。
青陽 一種戲曲劇種,這個劇種因形成於青陽縣而得名,又因古時青陽縣屬於池州府,還稱“池州調”。青陽腔與徽州腔馳名於明清兩代,譽為“徽池雅調”,成為“天下時尚”的新調。青陽腔在聲腔上屬南曲五聲係統。它用鑼鼓伴唱,不用管弦,一唱眾和,獨唱與幫腔結合,而且運用腔滾結合的歌唱方法,即滾調。
《單刀會》 是元代大戲曲家關漢卿的雜劇作品。劇本寫三國時關羽憑借智勇單刀前赴魯肅所設宴會,最終安全返回的故事。全劇共四折。《單刀會》現傳版本有《元刻古今雜劇三十種》本、明萬曆間脈望館鈔校本、《元人雜劇全集》本、《孤本元明雜劇》本。
《華容道》 是京劇紅生的傳統經典劇目。取材於《三國演義》。敘述了曹兵臨赤壁,為周瑜施火攻所敗,全軍覆沒,狼狽北逃華容道,無法過關。曹探知為蜀將關雲長所把守,又素知雲長重於信義,乃苦苦哀求並陳以往日款待之義,縱之使歸。雲長因見其憐,果為所動,慨然允諾而釋之,孟德始得逃脫。
羅羅腔 流行於山西省靈丘縣及其周邊地域的戲曲劇種,它由弋陽腔演變而來,興盛於清代乾隆年間,清末至民國時期漸呈衰頹之勢。羅羅腔由一人在前台演唱,眾人在後台幫腔,和之以“羅羅喲喲”之聲,“羅羅腔”之名即由此而來。
[閱讀鏈接]
柳子戲的傳統劇目有數百出之多,雖有一部分現已失傳,但就目前尚能演出和有資料可考就有200餘出。其中不僅保留了我國戲曲史上的名著《劉智遠白兔記》、《殺狗勸夫》等,還遺存了一部分明清時期即具有一定影響的早期戲曲劇目,如《遊西湖》、《抱妝盒》、《金鎖記》、《玉簪記》、《白羅衫》、《盜骨》等。
至今仍被劇團作為優秀傳統劇目並經常上演的柳子戲《盜骨會兄》,與《綴白裘》二集卷三所載《昊天塔·盜骨》一折基本相同,二者不僅情節、人物一致,大部分唱詞也基本相同或相似。
此外,如《白兔記》、《抱妝盒》等,亦都以這一古老劇種的演出形式經常展現在觀眾的麵前,使其成為北方戲曲的一種“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