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雅集成——柳子戲(2 / 3)

[閱讀鏈接]

1942年,唱柳子戲的曾家班改為公義班,1944年改名為“新生劇社”。 在曾家班出科較有影響的演員有花臉張春雷,紅臉楊洪善,武生何方善,小生張興城,青衣李保安等,主要上演的劇目有《孫安動本》、《大河北》、《虎牢關》、《改金牌》、《張飛闖轅門》等。

柳子戲原沒有女演員,新中國成立後從河南商丘四平調劇團內招來一些女演員充實到柳子戲班。因柳子戲曲調難學,她們一時難以學會,所以這個戲班既演柳子戲,又演四平調,後改為四平調劇團。

當時全團有57名柳子戲老藝人,不願改變劇種,就脫離四平調劇團轉去鄆城,成立了鄆城縣工農劇社,1959年調到省裏,成立了山東省柳子劇團。

多種聲腔的相互融合

柳子戲屬於多聲腔的曲牌體劇種。其唱腔是由眾多不同宮調、不同板式的曲牌所構成的。在它的唱腔曲牌中,既有粗獷奔放、質樸勁拔的所謂“粗曲子”,又有纏綿細膩、典雅華麗的“戲曲子”。

就音樂風格來說,柳子戲的曲牌既有通俗易懂、鄉土氣息濃鬱的調子、讚子等,又有文雅大度、宮廷色彩鮮明的風入鬆、步步嬌等。

柳子戲唱腔以明清時期的俗曲為主體,同時,在數百年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借鑒了其他多種聲腔的曲調,逐漸衍化為自己的曲牌。

其中,明清俗曲類的曲牌分為兩類,一種是曲子與小令,即以長短句為主組成的曲牌,包括“五大曲”、“複曲”、“單曲”、“小令”四部分。

五大曲是柳子戲常用曲牌,即黃鶯兒、山坡羊、鎖南枝、娃娃、駐雲飛。藝人們亦稱此為“五大套曲”。這裏所說的“套”不同於昆曲裏的“套數”,而是指每支曲牌都有各自不同板式的唱腔,並且男女腔齊全,各自均能自成一套,即同一曲牌通過各種不同板式所組成的“散、慢、快、散”的成套唱腔。

複曲是指同一個牌名包含兩支以上不同曲調或板式的曲牌,如步步嬌,既有越調步步嬌,也有下調步步嬌;再如畫眉序,有原板曲牌,也有二板、三板曲牌。複曲所包含的曲牌,不如“五大曲”的行當腔齊全,板式完整,但也有較強的表現力。

單曲是一個牌名隻有一種唱法的曲牌,如一封書、二凡、苦繡江、江流水、半朝鑾、繡羅帶、將軍到、老江東等,由於這種曲牌腔格固定,又無其他變化形式,所以在傳統劇目中多係專曲專用。

柳子戲中的小令是指在傳統劇目中,穿插運用的一部分小曲牌。它詞義通俗,旋律簡樸,又多無過門,且全係二板結構。小令部分包括銀紐絲、撲門風、五更轉、鬼靈歌、弼馬瘟、愛春風等十餘種。

由於這些小令短小精悍,富有一定的吟誦性,且各具情趣,因此有較高的使用價值,是柳子戲音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另一種是由七言或十言為主組成的上下對偶句結構的曲牌,如柳子、讚子、序子、調子等。

柳子屬越調係統中的二板曲牌,唱詞由七字句的上下句組成,句數可多可少,長短不限。由於柳子具有通俗易懂、變化靈活的特點,且速度中庸,近於說唱,有較大的可塑性,所以是柳子戲中的常用曲調之一。

讚子屬於緊打散唱類曲牌。由於它以“柳子”過門的無定次反複作為唱腔的伴奏,所以藝人們有時也稱它為“三板柳子”。

在演唱讚子時,樂隊的伴奏不跟腔,而是演奏其固定的旋律,演員的唱腔則屬自由的說唱體。根據人物感情的需要,可作多種形式的發揮。唱腔與伴奏形成對比性複調,富有鮮明的風格特色。

序子的唱詞有七字句和十字句兩種形式。唱腔種類也比較多樣。它既有越調、平調等不同調性的曲牌,也有原板、二板等不同板式的唱腔,並且男女腔齊全。但無論何種序子,其上下句對仗結構的基本形式不變,具有靈活多變的特點。

序子既長於敘事,又善於抒情,應用非常廣泛。除可以獨立成段外,還經常與其他曲牌結合使用。這即是柳子戲中經常使用的“掛序”手法。

所謂“掛序”,就是在結構嚴謹的曲子中,插入帶有板式變化體因素的序子,以補敘不足之情。如山坡羊掛序、鎖南枝掛序、駐雲飛掛序等。

由於序子所使用的這種七字句或十字句唱詞,不僅對曲詞可以發揚盡善,而且對曲意也可做出補充、引申和發揮,使其淺顯通俗,被廣大群眾所接受。

因此,掛序手法的大量運用,衝破了各曲牌在詞曲上嚴格的結構形式,增強了曲牌唱腔的可塑性,豐富了柳子戲音樂的表現能力。

調子分屬於越調、二八調和下調三種宮音係統,亦有二板和三板兩種不同的板眼節拍形式,各種調子曲牌,均屬於上下句對仗體結構。越調和二八調子為常用曲牌。由於二八調子中經常出現連續的切分節奏,所以,音樂性格跳躍活潑,適合於表現比較歡快的情緒。

“柳子”、“讚子”、“序子”、“調子”等這些由七字句或十字句為主組成的曲牌,與長短句式的曲子與小令中所包含的曲牌,在曲體結構上有著明顯的差異。在風格方麵,曲子與小令多以古樸典雅見長,而上下對仗句體的各種曲牌則更具通俗易解的特點。

兩類曲牌各具風采,有著不同的表現功能。特別是通過“掛序”、“加讚”等手法,使這兩類曲體結構完全不同的曲牌組合在一起使用,可各揚其長,這是構成柳子戲音樂雅俗共賞的重要因素。

除了明清俗曲類的曲牌,在柳子戲中還融合了各種客腔的曲牌,包括“青陽”、“高腔”、“亂彈”、“昆調”和“皮黃”等。

青陽腔來自安徽,由於皖北和魯西南接壤,青陽腔傳入山東,被柳子戲吸收,經過長時間的沿用,同柳子戲曲牌相互浸融,從而形成了柳子戲中的青陽曲牌,它包括原板青陽、二板青陽、三板青陽等各類不同板式的唱腔,有生、旦、淨各行當唱腔之分,並能構成節奏快慢變化有序的成套唱腔。

由於青陽曲牌的唱詞格式和唱腔的曲體結構具有變化靈活的特點,不像“曲子與小令”那樣嚴格,多以藝人們稱它為“亂青陽”或“濫青陽”。也正是因為它具有較強的可變性,才更增強了它在音樂上的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