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雅集成——柳子戲(1 / 3)

大雅集成——柳子戲

柳子戲屬弦索聲腔係統中的古老劇種,它的唱腔是在元明以來流行於民間的俗曲小令的基礎上,逐步衍變發展起來的。

柳子戲早期用三弦作為主要伴奏樂器,因此流行於運河以東的曲阜、泰安、臨沂、莒南、沂南等地,群眾習慣稱它為“弦子戲”。到黃河以北,稱其為“百調子”或“糠窩窩”,在臨清則稱為“吹腔”。

在清代中葉之前,柳子戲與昆山腔、弋陽腔、梆子腔並列為我國四大古老聲腔劇種,在戲曲史上有過較大的影響。

民間小令演變新劇種

明代中葉以後,流行於中原地區的民間俗曲小令蓬勃興起,正如明代文學家沈德符的《萬曆野獲編·時尚小令》中所記載:

元人小令,行於燕、趙,後浸淫日盛。自宣、正至成、弘後,中原又行 鎖南枝、傍妝台、山坡羊之屬。

……自茲以後,又有耍孩兒、駐雲飛、醉太平諸曲,……嘉、隆間,乃興鬧五更、寄生草、羅江怨、哭皇天、幹荷葉、粉紅蓮、桐城歌、銀絞絲之屬,自兩淮以至江南,漸與詞曲相遠,不過寫淫媟情態。略具抑揚而已。

比年以來,又有打棗杆、桂枝兒二曲,其腔調約略相似。則不問南北,不問男女,不問老幼良賤,人人習之,亦人人喜聽之。

這些民間俗曲小令的蓬勃興起,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繁榮和發展而出現的新生事物。這些俗曲原係農村及中小城鎮中流行的民歌,經過藝人加工或文人墨客加以潤色修訂,然後彈奏演唱,廣為流傳,從而逐漸形成了弦索腔係,音樂質樸無華的獨特風格和濃鬱的鄉土氣息。

隨著時代的發展,弦索清唱逐漸衍化為化裝表演唱,並在此基礎上不斷予以充實和發展,其早期劇目中的《十大思夫》、《貂蟬思夫》、《樊梨花思夫》、《鶯鶯思夫》、《李亞仙思夫》、《李三娘思夫》、《佘太君思夫》、《趙花奴思夫》、《陳妙常思夫》、《王玉蓉思夫》和《尼姑思夫》,這些都是由一個旦角主演的獨角戲。

實際上這是將原來的弦索清唱的曲調改為由演員化妝登台演唱,從而使其由說唱轉化為戲曲表演形式,人們稱它為“弦子戲”。

後來弦子戲又與通俗易懂的“柳子調”相結合,並在其發展過程中吸收借鑒了“昆腔”、“高腔”、“青陽”等聲腔劇種中的若幹劇目和唱腔,以豐富和完善自己,使其發展成為一個多聲腔的曲牌體劇種。後來,因曲牌“柳子”好聽上口,群眾變稱其為“柳子戲”,實為約定俗成之名。

在清代乾隆初年,柳子戲以豐富多彩的內容,委婉柔美的聲腔,新穎生動、富有朝氣蓬勃的演出形式,由山東傳播至各地。在1775年以前,就已傳入河南境內,李綠園脫稿於1777年的小說《歧路燈》中記有:

那快頭是得時衙役,也招架兩班戲。一班山東弦子戲,一班隴西梆子腔。

欒星《歧路燈》注釋:

弦子戲,也叫“柳子腔”。是在山東生長起來的一種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和河南、江蘇的部分地區。

隨著柳子戲的不斷發展,除在山東毗鄰的河南、江蘇、安徽等地流傳外,還北上進入北京。小鐵笛道人在1803年的《日下看花記》自序道:

有明肇始,昆腔洋洋盈耳,而弋陽、梆子、琴、柳各腔,南北繁會,聲磬同音,歌詠升平,伶工薈萃,莫盛於京華。往者六大班旗鼓相當,名優雲集,一時稱盛。

這記述的是1790年四大徽班進京前的情況。然而那時柳子腔就已被列入“一時稱盛”的劇種,與昆、弋、梆相提並論,被稱為“東柳、西梆、南昆、北弋”。

然而,自1790年徽班進京後,皮黃逐漸占據京城劇壇,柳子腔隻好返回山東、冀南和豫東一帶,在農村集鎮中演唱。

1851年前後,演紅臉的藝人姚天機在魯西南創立科班,培養出一批深受群眾喜愛的演員,如“十裏轟、蓋山東、玻璃水眼、張道洪”。

1861年前後,柳子戲名旦戴金枝,曾在一天之內連唱15次《鋸大缸》。在這之後的著名演員有小生劉玉柱、旦角江米人、醜角姚蘭臣、淨角周保三等。

到了1915年,在曹縣孫老家鎮溫樓村曾禮堂成立了一個科班,是一個柳子戲班,管主是該村的曾禮堂,簡稱曾家班。

該班共培養了三期學員,按入學早晚分為春、秋、明三代。曾家班每期學員為40人左右,學員的年齡10至15歲,大都是溫樓附近村莊的孩子。在此任教的老師,春字輩、秋字輩為王福潤,明字輩是姬春花。

1935年,由張春雷集合畢業的學員組成一個柳子戲班,在東明、菏澤、豐縣、曹縣一帶演出,獲得了很大反響。

新中國成立前夕,柳子戲幾經磨難,藝人們或改唱他戲,或棄戲務農,隻有個別劇社勉強維持演出,慘淡經營。新中國成立後,柳子戲這一古老戲種得到恢複和發展。

[旁注]

小令  元朝散曲的一種,原是民間的小調,元時宋詞漸漸凋零,伶人多向民間小調尋求突破。文人的小令多半較典雅,民間的小令語言俚俗。小令以描寫為主,比起唐、宋詩詞通俗生動,確有一番獨特風格與精神。小令通常以一支曲子為獨立單位,但可以重複,各首用韻可以不同。

沈德符  明朝文學家。1618年中舉人。他曾在國子監讀書,聰敏好學,精通音律,熟諳掌故。所撰《萬曆野獲編》多記萬曆以前的朝章國故,並保存了一些有關戲曲小說的資料。除《野獲編》外,他的著作還有《清權堂集》、《敝帚軒剩語》三卷、《顧曲雜言》一卷、《飛鳧語略》一卷,《秦璽始末》一卷。

高腔  我國戲曲四大聲腔之一,是戲曲聲腔的統稱。高腔原被稱為“弋陽腔”或“弋腔”,因為它起源於江西弋陽。其特點是表演質樸、曲詞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眾人和,隻用金鼓擊節,沒有管弦樂伴奏。

李綠園 (1707年~1790年),清代文學家,長篇古典小說《歧路燈》的作者。李綠園出生時,《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7歲,李綠園10歲時,《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生,他們是同一時代的現實主義長篇小說創作的三位巨匠。

四大徽班  清代乾隆年間北京劇壇4個戲班,即三慶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多以安徽籍藝人為主,故名。1790年,為給乾隆帝弘曆祝壽,從揚州征召了以戲曲藝人高朗亭為台柱的三慶班入京,以唱“二黃”聲腔為主,是為徽班進京演出之始。之後又有安徽戲班相繼進京。在演出中,戲班逐漸合並為四大徽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