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蕪謳歌——萊蕪梆子
山東萊蕪梆子又名“萊蕪謳”,是全國獨一無二的劇種,是我國地方戲曲劇種中的奇葩。
萊蕪梆子的音樂具有鮮明的特色,其唱腔高亢雄壯、高昂粗獷、剛勁挺拔、激烈奔放,氣氛熱烈,旋律平實、行腔流暢,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獨特藝術魅力。長於體現正劇,特別是喜劇氣氛。
萊蕪梆子代表了爽直粗壯的泰沂山區人民的性格特點,因此深受萊蕪及周邊地區群眾的喜愛和歡迎,被人們親切地稱為“家鄉戲”。
徽戲進山東變梆子腔
1790年,由於清代商業經濟的繁榮,南北水陸交通的發達,盛極一時的徽戲,沿著大運河流傳到了山東。
徽班進入山東以後,為了適應山東泰山趕山會等活動,徽班由山東濟寧運河碼頭經禦道到達泰安,落腳在那一帶演出,得到了眾多百姓的喜愛。
在清代嘉慶、道光年間,由於南北交往的頻繁,流傳在山東的徽戲,還能得到江南徽班在藝術上的接濟。
到了清代鹹豐初年,南北交通因為戰爭中斷了,山東的徽戲失去了與南方的聯係。於是,其中的一個班社,便在泰安縣夏張鎮王侍郞家定居下來,組建了一個新的班社,取名為“老春陽”。
老陽春與徽州的大陽春、新陽春、二陽春、三陽春同名,從這一點上也能看出,山東徽班與南方徽班的血緣關係。
在此前後,陝西、甘肅一帶的山陝梆子經河南流傳到山東汶上地區,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本地梆子腔。這種梆子腔粗獷高昂,比徽戲更加符合當地人民的性格和趣味。於是,徽戲和梆子便在泰安附近與老陽春班同時流傳。
當時老陽春班的演出活動,還遠遠沒有發展到劇場售票方式,一般由地方的會首邀請戲班包場付酬,為山會、廟會、大集或年節、喜慶、還願等活動演出,稱為“寫戲”或“點戲”。
所謂的“會首”,就是指地方上有影響力的頭頭腦腦兒們。當時,由於經濟條件的限製,會首們多數隻點一台徽調戲。這便為本地梆子和老陽春班同台演出提供了機會。
徽班曆來就有兼收並蓄的傳統,自打兩個劇種合班演出後,他們為了適應群眾口味多樣化的需要,便彼此取長補短,豐富了各自的聲腔,而且增加了各自劇目的數量。
在這之後,許多徽班開始設班收徒,自1874年,第一個科班小陽春班開始了。從那時候起,戲班就開始同時傳授徽戲和梆子,同時,也完成了兩者在藝術上的結合。
當時,由於徽班舉辦科班所收藝徒都是山東人,久而久之,它的特點也逐漸地山東化。如,在道白咬字上,藝人在演唱梆子劇目時,已完全改用山東口音了。而在演唱撥子、吹腔等徽班戲時,則保留著江南口音,如將“茶博士”讀作“擦布司”。
此外,梆子還吸收了徽戲比較細致規範的舞蹈身段,以及大量的伴奏曲牌等。隨著時間的推移,山東本地的演員越來越多,再加上受當地群眾喜好的影響,這些徽班逐漸改為以演唱梆子戲是主,徽戲的成分日益減少,以至於慢慢地絕跡了。
就這樣,被徽班吸收的梆子腔也演變成為獨具特色的萊蕪梆子。
萊蕪梆子聲腔逐步定型以後,隨後便迎來了大發展時期。從清朝光緒末年的大約50年間,是萊蕪梆子發展的黃金時代,也是科班和戲班的全盛時期。在當時,僅在山東省泰安、萊蕪、新泰一帶,就先後建立了10多個科班,培養了400多名演員。
在1874年,山東省章丘財主朱鳳集成立了小陽春班,聘請的教師是山東省沂洲人卓擋。據後來老藝人講,小陽春班社培養了大批優秀演員,演出劇目豐富,活動區域很廣,是萊蕪梆子曆史上名聲很大的一個重要班社。
小陽春班演員魔旦子,亦稱“末囊子”,是萊蕪梆子祖輩演員的代表人物,姓陳名福慶。因生活所迫,不滿10歲時,就偷跑到章丘“小陽春班”跟班學戲。因其聰明伶俐,虛心好學,不久收入科班,學習花旦。
陳福慶學戲認真,功底紮實、唱做俱佳,唱腔和表演都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尤工閨門旦,拿手戲是《虹霓關》、《打櫻桃》和《荷珠配》等。
民間還流傳有順口溜:
孩子孩子你別哭,一會就出來你“魔旦子叔”;“跑斷腿,磨破腳”,還不知趕上“魔旦子”出角不出角。
據傳有一位村婦聽說“魔旦子”登台了,抱起孩子就往劇場跑,不留神在南瓜地裏絆了一跤,到劇場一看,自己懷裏抱的卻是一個南瓜。由此可見,陳福慶高超的藝術魅力。
到了1895年,山東萊蕪市萊城區苗山鎮北勺山藝人田用子所成立了長順班,繼而成立了吉慶等十幾個科班。長順班的教師是田用子、宋貴春、鄒順清。
在長順班,胡宗立是一個非常有名的藝人,他外號“胡大彩”,是山東萊蕪東關人,他擅長扮演紅臉行當。他的演唱字正腔圓,清晰優雅,最拿手的戲是《八寶珠》。
還有亓長貴,外號“板凳子”,山東萊蕪高莊梨溝人。他擅長扮演花旦行當。還有朱長寶,他是山東泰安岱嶽區崅峪小河西人,他擅長扮演大花臉行當。
吉慶班是1895年左右,由山東沂源縣魯村藝人賀長春所成立的班社。吉慶班的教師是賀長春、鄒順清、潘貴。吉慶班著名的藝人有段洪彪,他藝名“洪福”,外號“段四子”,山東省萊蕪市鋼城區顏莊人。他擅長扮演紅臉行當,最拿手戲是在《打漁殺家》中扮演蕭恩。
還有孫競成,外號“隨子”,山東省沂源魯村人,擅長扮演二花臉行當。他功底紮實,唱做俱佳,有活周倉之稱。孫競成的拿手戲是《戰洛陽》和《水淹七軍》等劇目。
恒盛班是1905年左右,泰安市岱嶽區範鎮財主劉振永所成立的班社。恒盛班的教師是趙風春、劉福才、崔明德、鄒順清和鄒城人趙光平。
小長順班是1905年,由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大汶口鎮小西窖藝人呂庸甲,在山東新泰市翟家莊所成立的班社。小長順班的教師是呂庸甲、趙殿起、張叔原、鄒順清。富盛班是1907年,由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祝陽趙宗佐所成立的班社。富盛班的教師是亓德貴、王佐湘和河南人劉慶祥。
慶豐教育社是由泰安市泰山區城東劉家劉森林、徐煥洞所成立的科班。慶豐教育社的教師有王佐湘、王佐明、孫競成、丁延生。這4個人專門教梆子戲。趙貴東、青州人高鳳魁和臨朐人馬同禮三人是特聘的京劇教師,他們重點教授武戲。
興華班由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範鎮藝人劉鶴隆所成立的科班。興華班的教師是鄒開勳、奚鳳賢、陳富全、高鳳魁。繼慶班由山東省新泰市南師店藝人婁雲寶所成立的班社,繼慶班的教師是孫競成、呂庸甲、胡慶鬆、張慶海、欒尚文。
吉慶班是1934年,由山東省萊城區高莊街道辦南王莊王福佑所成立的班社。吉慶班的教師有劉希文、孫競成、胡宗立、張鳳水、奚鳳賢、郭繼武、王麻子。
這些科班都是藝徒滿三年出科的正規班社。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業餘的科班。
新長順班由山東泰安市劉宋藝人宗恒森所成立的泉字輩的科班。新長順班的教師是陳福全、任洪喜。
玉順班山東沂源縣大張莊藝人王金成所成立玉字輩的科班。玉順班的教師是王麻子、李光俊、臧仁。
此外,還有一個由山東省沂源縣南麻行頭白玉航所成立的吉字輩科班。它的教師是奚鳳賢、孫競成、陳福全、丁達生。所謂的“行頭”,就是以前稱在劇團管理服裝的人為行頭。
以上共計14個科班。其中藝人所成立的7個,官員所成立的6個,行頭所成立的1個。
後來據老藝人回憶,由於各科班的班主不同,各方麵的待遇、規矩也不一樣。官員所成立的科班,都是三年以上出科。
藝徒在科班學戲,由東家管吃穿,雇聘教師。學戲集中時間很短,便外出賣戲演出,收入全部歸東家。三年學徒期滿後,藝徒可以任意去留,隨意搭班。
藝人所成的科班,一般是請藝人幫忙湊錢成立,也大都三年出科。藝徒集中學習幾個月後便外出演出,隨演隨學。期滿出科後,整個科班便變為職業演出班社,按人劃股分紅。
也有的科班實行“三年滿、四年願”的辦法,即在科班期間藝徒三年不拿收入,第四年的收入除少量給藝徒外,其餘全歸班主,藝徒以此來表示對班主的感謝和報答,四年以後,藝徒可隨意去留。
當時的科班規矩很大,要求很嚴,有不準帶家屬,不準喝酒上台,不準嬉笑耍鬧等“十大班規”。
學徒學戲時,因受到文化水平和物質條件等各方麵因素的限製,既無劇本也無曲譜。演員要全憑記憶,口對口地跟師傅學會幾百個劇目和六七種藝術形式的演唱聲腔,條件是相當艱苦的。但也正是在艱苦條件下學徒們堅持學習,使得萊蕪梆子成為了名震一方的戲曲。
清代光緒末年到1937年前夕,是萊蕪梆子的興盛時期。當時各地的專業班社大量湧現,演出活動也十分活躍,流行區域更是不斷擴大。
在這期間,萊蕪梆子主要活動在山東萊蕪、泰安、新泰一帶,後來它又向東流行到山東日照,向西流行到山東平陰,向南流行到山東臨沂,向北流行到山東濟南一帶,並且備受當地百姓的喜愛。
[閱讀鏈接]
徽戲 泛指古徽州產生的戲曲。在古徽州的曆史上,戲劇演出活動源遠流長。在中國戲曲發展史上,徽戲起過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作用。徽戲不僅為京劇的形成奠定了藝術大廈的基石,南方許多主要劇種如滇劇、粵劇、閩劇、桂劇、湘劇、贛劇、婺劇、淮劇等都與徽戲有著血脈相連的淵源關係。
曲牌 傳統填詞製譜用的曲調調名的統稱。古代詞曲創作,原是“選詞配樂”,後來逐漸將其中動聽的曲調篩選保留,依照原詞及曲調的格律填製新詞,這些被保留的曲調仍多沿用原曲名稱。明代以前所形成的戲曲聲腔,如昆山腔﹑弋陽腔,以及由明清俗曲發展成的戲曲劇種,大多以曲牌為唱腔的組成單位,通稱作“曲牌體”唱腔。
科班 我國舊時培養戲曲演員的場所。科班起源於明代,隨著戲曲的形成和發展,戲曲除官辦的梨園、教坊之外,大多數都是采取口傳心授的方法,帶有很大局限性,於是采用以班代班方式培養演員的大小班和專門培養童伶的科班便相繼出現,其性質仍然是師徒相傳。同時,科班也是成為演員必須也是唯一途徑。
《打漁殺家》 京劇中著名的劇目。這個戲本是《慶頂珠》中的兩折,又名《討漁稅》。似取《水滸後傳》中李俊事改編而成。為京劇優秀劇目之一。
《水淹七軍》 清代戲曲舞台上出現的不少“關公戲”之一,著重表現關羽的大將風度和謀略。“觀書”一場詞白不多,主要通過表演動作,刻畫了他從冥思苦索到豁然開朗的心理過程。“觀陣”唱腔高亢激越,“水戰”武打繁重。
[閱讀鏈接]
從1937至新中國成立之前間的時間裏,由於戰爭山東省整個泰安沂濛山區除有少數民間業餘劇團季節性活動演出外,沒有一個職業班存留,也無一個科班建立。萊蕪梆子日趨衰退,達到了沒落的邊緣。
後來在1954年,山東省萊蕪縣建立了萊蕪國營民藝劇團,這是萊蕪曆史上第一個國營專業文藝團體。1956年,這個劇團正式改名為“萊蕪梆子劇團”。從此,萊蕪梆子這個瀕於滅絕的古老地方劇種,重新獲得了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