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蕪謳歌——萊蕪梆子(3 / 3)

唱腔板式中的乍黃也就是散板,是一種無板無眼節拍自由的散板體形式,是萊蕪梆子常用的板式之一。由於乍黃是自由節拍,演唱速度的快慢常由演唱者根據人物的感情和劇情的需要自由處理。

乍黃的過門中打擊樂較多,甩腔也較長。由於演員根據對劇情的理解,在唱法上聲音的強弱起伏和唱詞上的疏密變化,使乍黃能表現多種思想感情。

乍黃的板式常用於表現人物的悲壯、哀傷、回憶往事、對問題疑惑不解、感情激動以及情緒的轉折等情節。乍黃比較自由靈活,和其他板式相比,它的隨機性更大,它可以獨立構成唱段,也可以從其他板式轉入或轉入其他任何板式。又因為它的節奏不受限製,因此轉板起腔都比較自由。

以上是萊蕪梆子的傳統板式。不過,後來的萊蕪梆子戲在使用這些板式的過程中,結合劇情要求和演員條件等,已逐步進行了一些革新,較之以前的腔調有了很大不同,這都是為了較好地體現出時代精神和風貌。

如,山東萊蕪梆子劇團在排練現代戲《紅柳綠柳》一劇時,為了更好地刻畫人物,增強和豐富劇種的藝術表現力,在設計第三場紅柳“我要繡”四句唱腔時,第一次嚐試性地創造了一個類似豫劇“二八板”的新板式,定名為“柳板”。在《拐磨子》一場戲裏,還創造了 “柳調”。

這兩個板式,在演出過程中,都受到了專家和廣大觀眾的肯定和讚揚,在不斷豐富和發展萊蕪梆子唱腔,努力提高劇種質量的道路上,邁出了可喜的一步,獲得了很大的成功。

萊蕪梆子的曲牌比較豐富,存留下來的有100多個。這些曲牌的來源主要是老一代班社流傳下來的,大體可分為嗩呐曲牌、絲弦曲牌和笛子曲牌三大類。

萊蕪梆子的唱腔一向以高亢粗獷、剛勁挺拔、激越奔放著稱,很少有那些纖細委婉、悲切哀怨、纏綿冗長的腔調。從這點講,它代表了爽直粗壯的泰沂山區人民的性格特點。

萊蕪梆子的演唱方法,不論是男唱腔還是女唱腔都以真聲為主,假聲為輔。演員實際演唱時,真假聲結合使用和真假聲分別使用的情況,兼而有之。總之,它要求演員演唱時,吐字清晰、發音圓潤,句句送到觀眾的耳朵裏。

萊蕪梆子的傳統伴奏主樂器是大胡琴、八棱月琴、三弦,即所謂萊蕪梆子傳統的三大件。

大胡琴俗稱“大提琴”。用椿木為筒,呈圓形,一端用梧桐板作蓋,琴杆粗短,琴音高昂、清脆、純正。大胡琴的皮弦為裏弦,老弦為外弦,戴鐵指用硬弓演奏,自山東萊蕪市排演《三定樁》開始,琴師將皮弦改作鋼絲弦,把鐵指和硬弓演奏,改成戴皮指套和軟弓演奏。

八棱月琴的琴麵呈八角形,兩麵用梧桐板作蓋,琴頸短,沒有固定的品位。演奏時,用硬牛角撥子彈奏。

後來,為了克服樂隊音樂音高、嘈雜、樂音尖利的缺點,便去掉了三弦,加了一把中音板胡。板胡的調式定弦同大胡琴一樣,隻是音域比大胡琴低八度,這樣就組成了新的三大件。

此外,萊蕪梆子其他伴奏樂器,有時也用笛子、笙、弦子、絲竹等樂器。

萊蕪梆子的打擊樂器以梆子為主。梆子是用實心蘇木製成的,音清脆響亮,很有特色。除配備梆子外,其餘同京劇的打擊樂器基本相同,有鼓、鑼、鐃、鈸等。

這些樂器的演奏特點除配合唱腔板式的打擊樂還繼續保留著萊蕪梆子獨特的藝術風格外,其餘的打擊樂已大量吸收了其他劇種的優秀配備,較以前有了很大改進。

此外,由於老一代萊蕪梆子班社同時也演出徽戲,因此,就用徽戲伴奏樂器。

老一代藝人演出的皮黃腔比現在的京劇唱腔平直,調門頗低,伴奏主弦以京胡為主,但過門與現在的京劇大不相同。據老藝人講,過去還有單純用嗩呐伴奏的二黃劇目。

老一代班社演唱的撥子腔,同現在京劇中的高撥子有所不同,是一種比較古老的藝術形式,伴奏樂器以京胡為主,定弦法與京劇的高撥子相同。

過去,藝人們演唱的亂彈分為兩種,一種叫“吹腔亂彈”,另一種叫“風攪雷亂彈”。亂彈的唱腔特點是半句四平調與半句吹腔摻和而成,這兩種亂彈的伴奏樂器,都是以橫笛為主。

老藝人演唱的囉囉大體包括三種:一是大笛囉囉,也叫“大笛娃娃”,用大嗩呐伴奏;二是小笛囉囉,也叫“小笛娃娃”,用小海笛伴奏;三是抱調娃娃,用橫笛、胡琴等伴奏。這三種形式的唱腔大都是三句一組的板式結構,俗稱“三腳樓”。

老一代班社流傳下來的灘簧劇目共有四出,保存到後來的隻有一出。這出戲是用橫笛、小海笛、胡琴等伴奏的。

此外,由於老一代班社演唱的藝術形式種類較多,音樂伴奏比較複雜,所以,在老班社中,要成為一個精通各種藝術形式、掌握各劇種音樂知識的全能音樂人才,就要付出艱辛的勞動和很大的心血。

於是,老一代班社中曾出現過與其他劇種不太相同的現象,司鼓人員的待遇同一流演員相同,主弦手與二流演員待遇相同。後來,隨著其他藝術形式的逐步廢除,這種現象才有所改善。

老一代萊蕪梆子職業班社,因為受到經濟條件等多方麵因素的限製,人員組成往往十分精幹,裝備也盡量從簡,這樣非常有利於巡回演出活動。

據許多老人回憶,過去的戲劇班社,條件較好的常常有30人至40人。而條件簡陋的,20多人就可以組成一個班社。因此,戲班藝人常常都有主演和兼職的具體分工。

如,主要演員13人,即按傳統的三門十三行的行當劃分,每個行當一個演員。在演出過程中,除每個劇目中的主要角色外,其餘行當的演員需要互相串演襯戲,出演龍套、丫環、家院、書童等角色。因此,一個演員在一場戲中,常常要兼演幾個角色。

箱官兩人,他們除管好大衣箱、二衣箱、巾箱以及所有演出道具外,還要兼跑龍套或扮演其他角色。

樂隊7人的具體分工是:司鼓一人,大提琴一人兼奏小鈸、嗩呐、橫笛,月琴一人兼奏堂鼓、嗩呐、二胡等樂器,三弦一人兼奏大鈸,大鑼一人,兼管門旗箱和化妝品等,小鑼一人,兼奏檢場,梆子一人,兼管門旗箱和化妝品。

過去的職業演出班社,一般都打科班、帶徒弟,邊訓練,邊演出,以解決人員不足的問題。同時,據老藝人講,過去演出,大都以唱廟會、集市為主,實行包場演出的辦法,解除了售票、組織觀眾等許多麻煩。這些客觀條件,促使萊蕪梆子班社人員組成比較精幹的傳統。

[旁注]

老外 我國傳統戲曲中的一個角色行當。從明清以來,“外”逐漸成為戲曲中專演老年男子的角色,此角色一般掛白滿須,所以又被稱為“老外”。

司馬懿 (179年~251年),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四代的托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

韓湘子  是民間故事“八仙”之一,拜呂洞賓為師學道。道教音樂《花引》相傳為韓湘子所作。傳說韓湘子原為唐代韓愈的侄孫子。生性放蕩不拘,不好讀書,隻好飲酒,世傳其學道成仙。

牛郎  “牛郎織女”故事中的男主人公,此故事是流傳在我國民間曆史最優秀的傳說之一。牛郎與織女純樸的愛情,是人們對愛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而忠厚、勤奮的牛,又代表著人們對勞動的熱愛和和平生活的期望。

包拯 (999年~1062年),北宋時期有名的清官,曆權知開封府、權禦史中丞、三司使等職,1061年任樞密副使,因不畏權貴,不徇私情,清正廉潔,其事跡被後人改編為小說、戲劇,令其清官包公形象及包青天的故事家喻戶曉,曆久不衰。

程咬金 (589年~665年),唐代開國名將,原名咬金,後更名知節,唐朝大將,封盧國公,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十九。

尉遲恭 (585年~658年),唐代名將,封鄂國公,是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贈司徒兼並州都督。尉遲恭純樸忠厚,勇武善戰,一生戎馬倥傯,征戰南北,馳騁疆場,屢立戰功。玄武門之變助李世民奪取帝位。後尉遲恭被尊為民間驅鬼避邪,祈福求安的中華門神。

格律  指我國一係列古代詩歌獨有的,在創作時的格式、音律等方麵所應遵守的準則。我國古代近體詩、詞在格律上要求嚴格,其他如古體詩、現代詩歌、歐化詩歌等沒有確定的、嚴格的格律要求。

甩腔  特點是一字多音,在我國浩如煙海的民歌和戲曲音樂中廣泛存在。當我們進行歌曲創作時,也常常采用這種甩腔的手法。它能使旋律更加優美動聽,把歌詞中潛在的情感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從而達到增添歌曲的韻味和特色、增強藝術感染力。

過門  貫串連接曲首、曲尾和句、逗之間唱腔中段處的器樂伴奏。我國古老劇種如昆曲均不用過門,梆子、皮黃等板式變化體劇種均用伴奏過門。過門分為起調過門、句間過門和曲尾過門。

板胡  屬於我國民樂中的弓弦樂器,琴筒由木料或椰子殼製成,它的發音清脆而響亮,適用於表現熱情奔放的曲子。除了獨奏外,它也是北方的戲曲,如河北梆子、評劇、豫劇等的主要伴奏樂器。

鐃  我國最早使用的青銅打擊樂器之一,其最初的功能為軍中傳播號令之用。鐃又稱為“鉦”和“執鍾”。流行於商代晚期,周初沿用。銅製圓形的樂器,常和鈸配合演奏。

海笛  又稱“小嗩呐”。最常用的是杆長23厘米的,又稱“三吱子”。流行在廣東、廣西、福建、湖南和江西等省。音色柔和,多用來獨奏或合奏,尤以與二胡等合奏更為動聽,並常為歌舞伴奏,其中流行湖南的嗩呐,還用於說唱音樂“嗩鼓”的伴奏。

灘簧  曲藝的一個類別。清代中葉形成於江浙一帶。有前灘與後灘之分。前灘移植昆劇劇目,將昆劇曲詞加以通俗化。後灘取材於民間花鼓小戲。表演者3至11人,須為奇數,分角色自操樂器圍桌坐唱。有常州武進灘簧、杭州灘簧、寧波灘簧、本灘等。

龍套  傳統戲曲中扮演兵卒、夫役等群眾角色的統稱,由於所穿均是各色的龍套衣而得名。龍套一般以整體出現,一般以4人為一堂。根據各劇不同的需要,龍套有各種不同的排場以及隊形變化,並有時伴隨各種隊形變化齊唱各種曲牌。

[閱讀鏈接]

萊蕪梆子傳統的三門十三行的行當劃分方法,雖然將一般戲劇行當大都包括了進去,但這種行當劃分辦法比較零亂,特別是它打破了文武行當之間的界限,以及對一些行當模糊的分類,都是它不足的地方。

如,它把大小生角行當,很明顯地劃分在武生行中了。但傳統的行當劃分中,卻把《提寇》中的寇準列入了這一行當。再如旦門中的小旦,很類似後來的刀馬旦,但老班社習慣上卻把《連環計》中的貂蟬也列入這一行當。

由此可見,傳統的三門十三行的行當劃分方法,並不十分科學和全麵。隨著曆代老藝人的不斷改革和創新,現在萊蕪梆子的行當劃分,已基本上納入了流行的生、旦、淨、末、醜的規範,行當劃分更為全麵,更為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