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高調——山東梆子
山東梆子是流行於山東的地方戲曲劇種,又名“高調梆子”,簡稱“高調”或“高梆”,因其高昂激越的特點,又被人稱為“舍命梆子腔”。
山東梆子因流行區域的不同,群眾對其稱呼也有別:以菏澤為中心的,習稱“曹州梆子”;以濟寧、汶上為中心的,稱為“汶上梆子”或“下路調”,總稱“高調”。後來,定名統稱為“山東梆子”。
山東梆子唱腔優美,激昂高亢,具有很強的山東地域特征。它突出特點就是花腔多、甩腔多,是我國獨具特色的戲曲瑰寶。
山陝梆子流傳 到山東
自古以來,山東就是我國貿易運輸的主要通道之一。從元代至明代,就有山西人到山東來經商。這些山西商人在山東境內具備了較強的經濟實力,並長期定居在山東,在這種情況下,山西的戲曲和戲班自然也流入了山東。
其中,山東汶上作為我國南北交通的主動脈,京杭大運河的交通要地,更是人流、物流的必經之地,經濟十分發達,自然聚集了諸多山西的戲班。
山陝梆子隨著戲班傳到汶上後,由於它們的唱腔優美,節奏明快,符合山東汶上人的性格,因此為當地人所喜愛。
這之後,這些戲曲漸漸被本地的風土民情、地方文化所包容、吸收與改造,逐漸形成具有高亢、粗獷、豪放、渾厚風格的汶上梆子劇種。
與此同時,山東曹州地區的戲曲活動也十分繁盛,我國傳統戲曲的四大聲腔,即昆腔、弋陽腔、梆子腔、皮黃腔,都在這裏都得到充分的展現、融會和發展。
當時,山陝梆子流傳到山東曹州後結合本地方言,並受到當地其他劇種影響,逐漸形成了曹州梆子。之後,曹州梆子又和汶上梆子相互影響融合,使二者相融共進,形成了極受百姓歡迎的山東梆子。
從那時候起,演唱山東梆子的戲班迅速在山東崛起。汶上梆子主要集中在濟寧地區,在明代神宗朱翊鈞登基以前,李翰林創辦了濟寧財神閣的老班五福班。到了明末清初,汶城的曹天官在山東濟寧地區創建了大曹班,以汶上梆子唱腔為主。
大曹班曾經的著名演員有黑臉張學為、刀馬旦傅七、小生陳鳳奎、花旦王金仁、花臉陳天福、青衣潑嘴老鴰、紅臉嶽登明、紅臉戴承立、青衣毛在堂、小旦小慶、刀馬旦強天桂、花臉張恩普、小生徐建起、紅臉關文喜、花旦師雲海等。
此外,還有宋玉山,藝名“主楞”,主演青衣、花旦。李廣仁,所會行當齊全,人稱“戲簍子”,據說會三百出戲。清代初年,汶上鎮孔樓孔祥琦家創辦了大孔班,也以汶上梆子唱腔為主。
孔祥琦為世襲奉祀太常寺博士,他的祖輩在廣東居官,與曲阜衍聖公府同為大宗,這個戲班是從曲阜衍聖公府接來的,比大曹班稍晚。
大孔班在其盛行時期的主要演員有紅臉段廣才、黑臉陳尚江、紅臉孫學友、司鼓孫延俊。黑臉王朝林、醜角嶽慶祿、花臉李金鍾、紅臉王振標、武生丁三、黑臉小回子等人。
曹州梆子主要在菏澤地區。在1760年的清代乾隆年間,翰林姚舒密創建了大姚班,主要演唱曹州梆子。大姚班建班時屬於科班,全部招收14歲以下窮人家的孩子,在巨野縣姚樓坐科學戲,一共培養學員六七期。另外,據巨野大姚班最後一代班主姚保員說:
姚班始建於清代,姚孔綽是第一代傳人,到我已是第九代了。姚班至今已有280多年的曆史。
這說明,大姚班在創建後的近200年時間裏,先後培育出不少藝人。
這些藝人大致可以分三代。第一代大姚班的演出水平相當高,曾經稱雄一時。主要演員有黑臉張學為,他能演各種內容的劇目,後被梁山縣大井班聘為教師。
還有紅臉嶽登鵬,擅長演《臨潼山》等劇目,文戲武戲都十分精通,人稱“戲子狀元”。薛中奎擅演各種劇目中的黑頭角色,聲情並茂。另外,著名的青衣角色有張西棚、倪封太等。
第二代大姚班培養出來的演員也非常有名,其中竇朝榮不僅唱得好,還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竇派藝術。
竇朝榮10歲時,進入巨野縣大姚班坐科學戲。12歲時,他開始練功試唱山東梆子,初學小生,20歲以唱紅臉成名。1932年,竇朝榮進入金鄉袁班。
後來,竇朝榮在袁班駐唱十餘年,逐漸形成了竇派藝術,被尊為台柱子,從而名揚山東、河北、河南、江蘇、安徽等省。
竇朝榮在袁班期間,擅長演《洪昌府》、《兩狼山》和《大轅門》等戲,他的演出藝術之高超,唱腔之優美,令人讚不絕口。每次演出,隻要有他的戲,便場場滿座,觀眾無不拍手叫好。
後來,竇朝榮轉入魚台梆子劇團。後來,竇朝榮又進入濟寧勝利劇團,擔任了團長。竇朝榮的《兩狼山》這一劇目,參加了華東區戲曲會演,榮獲演員一等獎,為山東梆子贏得了第一塊金牌。
《兩狼山》是山東梆子優秀傳統保留劇目,也是竇派藝術的代表作。當時,竇派的戲迷為能看到他演出的《兩狼山》,常常不惜披星戴月,步行幾十裏甚至上百裏前去觀看。
竇朝榮之所以能受到人們的喜愛,是因為他創造出了獨特的唱腔,並形成了竇派藝術。竇朝榮的唱腔使用大本嗓發聲,嗓音渾厚洪亮,音域寬廣,演唱時高低音轉換自如不露痕跡。
竇朝榮吐字的爆發力強,注重字音的飽滿和圓潤,因此演唱時字字入耳,清晰動聽。他演唱時行腔雖然略顯平直,但感情極為充沛,能夠做到以聲傳情。竇朝榮的唱腔剛柔相濟,形成了沉鬱中見悲涼的藝術風格。因此,他最擅長演繹慷慨悲壯的人物形象。
如扮演《兩狼山》中的楊繼業,當父子三人被困蘇武廟時,他以大段唱腔細致地刻畫出老令公對國家、對愛子的真摯感情。
再有他扮演《太白醉酒》中的李太白,以傲岸的笑聲表現李太白借酒縱情、蔑視權貴的氣度和神韻。
可以說,竇朝榮的唱腔大腔大韻,質樸無華,但極富感染力,可稱“黃鍾大呂,珠圓玉潤”,是山東梆子曆史上一座豐碑。
第二代大姚班的主要演員還有青衣宋玉山,以演《鍘趙王》中的包婆出名,在觀眾中有“一晃蕩”的美稱;紅臉段廣才,是張恩普的徒弟,擅演《太白醉酒》和《斬莫成》;嶽興路擅演《小鋸缸》。
另外,著名的藝人還有紅臉謝瑞春、李富貴,黑臉丁憲文,花臉明全興等人。
第三代大姚班主要演員有青衣劉雲亭,能演旦角中的許多角色,唱腔別具一格,他擅長演《老羊山》、《反西唐》、《賀後罵店》和《樊梨花征西》等劇目;紅臉任心才,功底深厚,擅演《吊孝》、《摔琴》和《闖幽州》等戲。
另外,著名的藝人還有小生李玉亭、韓新才,花旦李翠喜、姚月芝等。大姚班演出的劇目非常豐富,這些劇目的劇情大都曲折跌宕,引人入勝,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
山東梆子原來沒有女演員,後來,山東梆子出現首批女演員,如巨野縣的女班中,小冷兒、小景兒都是受到群眾歡迎的女演員。
在這以後,其他班社也陸續吸收女演員扮演旦角角色。如較著名的有山東單縣四班的王德蘭、綠大褂子、紅大褂子,山東巨野縣孔班的李翠喜,汶上縣萱樓班的吳太雲,莘縣沈莊的大金等。
其中大金還能唱黑臉,而王紹明與孫致平曾灌製過山東梆子的唱片。
在這一時期,創建的山東梆子戲班有廩生孔昭榮在定陶城隍廟組建的孔家班,主要演唱汶水梆子,後為了圖吉利,改名大興班。當時,大興班聘請了藝人張保山、邵萬明掌班,陣容整齊,唱做俱佳,聲名響遍曹州。
大興班的主要演員有鄭義山、紅臉劉明德、小生李秀俊、張保山、青衣李月亮、紅臉王明山、青衣李大山、花旦小金和小銀等人。演出的主要劇目有《宇宙鋒》、《紫金鐲》、《一捧雪》、《陰門陣》和《趙高篡朝》等。
1905年,大興班由李大山任掌班。這期間,大興班的活動區域開始由曹州擴展到河南、河北、安徽三省,其演出劇目有300多出。
戲班的主要演員增加了旦角侯德山、旦角吳鎖、花臉嶽興、武醜孔凡海、武生郭四、紅臉許忠新、紅臉劉德潤等藝人。
後來,掌班又換了李大山的師弟王明山。在王明山掌班20多年間,戲班培養出了一批新秀,如李迎生、王金榮、薛六、劉兆倫、張玉彬、高如意、小才等演員。
後來,大興班又從河南蘭考請來5位女演員,她們分別是桂雲、巧雲、愛雲、秀雲、紅雲,被觀眾稱為五雲。從此,女演員登上大興班的演出舞台。
山東梆子的樂器不僅有梆子,最初使用的伴奏樂器還有大弦、二弦和三弦。大弦是彈撥樂器,形狀猶如月琴,腹部八棱,無品,四根軸,四根弦,全用皮弦。藝人們根據它的形狀,通常把它稱作“老鱉”。
二弦指兩根弦的樂器。杆較短,筒較大,千斤與筒子之間的距離較近,皮弦,用弓拉奏,發音尖亮高亢。
三弦又稱弦子,是我國的傳統彈撥樂器。它的鞭柄很長,音箱方形,兩麵蒙皮,有三根弦,側抱在懷中進行演奏。它的音色粗獷、豪放,可以獨奏、合奏或伴奏,普遍用於民族器樂、戲曲音樂和說唱音樂。
到了清代末期,山東梆子藝人逐漸將三弦進行了改進,將它的音箱方形更新為栗子殼的瓢,並將有皮弦改為鋼弦,形成了板胡。這樣,板胡、二胡成為山東梆子主要的伴奏樂器,大弦、二弦便漸漸退出了舞台。
山東梆子的打擊樂與其他梆子劇種基本相同,早期曾用過四大扇,即大鐃和大鈸各一對。大鐃是銅製圓形的,直徑約55厘米至65厘米,中部隆起像半球狀。鈸的奏法和手鈸相同,鐃則以手抓其經碗拍擊。
此外,山東梆子還因為曾演出過昆腔、笛戲,用過橫笛伴奏、大笛羅羅用嗩呐伴奏。後來,山東梆子的伴奏樂器還增加了笙、阮、琵琶等樂器。
對於山東梆子伴奏所用的嗩呐和絲弦曲牌相當豐富,共有180餘種,根據不同的劇情、人物,使用不同的曲牌,規定比較嚴格。
如皇帝上朝用“出天子”,百官朝見時用“朝天子”,下朝用“下朝歌”,皇帝駕崩用“晏駕令”,元帥發兵用“五馬”,番王興兵用“二犯”,安營紮寨用“落馬令”,反派人物出遊用“王八令”等。另外還有“中軍令”、“報馬令”、“狀元令”、“拜堂令”等,都有專門的用處。
山東梆子的伴奏曲牌使用特別豐富,僅在《佛手橘》一劇中,所唱的曲牌就有“新水令”、“步步嬌”、“折桂令”、“雁兒落”、“收江南”、“中軍令”、“石榴花”、“尾聲”等,比較連貫的套數。
每個曲牌都有相應的曲詞,有的一個人獨唱,有的全台齊唱。個別複雜的曲牌由於複雜難學,如六十四板“揚州”一曲,用於《江東》劇中周瑜修書時的曲牌就比較複雜。
存留下來的嗩呐曲牌有“拜堂令”、“落馬令”、“將軍令”、“得勝令”、“新水令”、“逍遙令”、“回馬令”、“銷軍令”、“狀元令”、“老昆腔”、“尾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