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梆子的藝人在一代代的傳承中,充盈著旺盛的創新精神和再造藝術程式的品質。他們廣征博采,融會貫通,從沒停滯過發展求變的步伐,利用舊程式,改造成新程式,還創造出適合於新編劇目和現代戲的全新程式,杜絕了程式動作的凝固僵化,是新的當代戲劇得以活躍的因素。
“念、唱、做、打”和“手、眼、身、法、步”的表演功夫和技能,是戲曲表演的載體。山東梆子藝人在傳授弟子過程中均有強調,在具體操作時又拒絕同化,強調特色,實是難能可貴。
角色行當是戲曲藝術中特有的體製。它是演藝結構與劇目結構的凝聚點,隻有角色行當不斷地創新變化,才能使戲曲舞台表演不斷地出新出奇。實踐告訴我們,行當是表演程式在人物塑造上的反映,是藝術性的規範化,是充滿了性格色彩的各式分類係統。
山東梆子角色行當的沿革,說明了劇種發展繁盛過程中的基本狀態。也說明了劇種的日趨成熟,具備了地方大戲的基本形態。
山東梆子的角色行當傳統上是按生、旦、淨、末、醜五種行當劃分的,後來又按照“五生、四旦、四花臉”三大門頭十三行的體製規範。但是,後來的角色行當又改為四大類,即生、旦、淨、醜,其中末行歸入了生行,稱為“外角”。
在這四大類角色行當中也分為若幹小類,如生行分為紅臉、外角、小生三類等,各個角色行當都有不同的分工與藝術特點。
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種行當,其中包括紅臉、外角、小生三類。除去紅臉,一般的生行都是素臉的,行內術語叫做“俊扮”的,也就是說扮相都是比較潔淨俊美的。
紅臉又稱為“大紅臉”、“淨麵大王”、“跑馬生”。大紅臉,即勾紅臉的生角,這一角色重唱功,發音高亢渾厚,講究做功身段,著重刻畫角色的英雄氣勢。如山東梆子《哭頭》中的趙匡胤、《臨潼山》中的秦瓊等。
跑馬生,又稱“馬上紅臉”、“架子生”,紅臉行的一種,因其常有跨馬及多種趟馬套路而得名,劇中大多扮演武將。如山東梆子《大名府》中的盧俊義等。
淨麵大王,因其戴黑三髯又稱“胡子生”,是紅臉行的一種。這一角色重唱功,表演穩重大方,行腔流暢圓潤,多扮演帝王、官員一類角色。如山東梆子《反徐州》中的徐達、《摔琴》中的俞伯牙等。
外角分為大外腳和二外角。大外角,俗稱“老外”,外角行的一種。該行當經常扮演將帥、官員等角色,氣派較大。演員唱腔高亢激昂,道白蒼勁有力。如山東梆子《兩狼山》中的楊繼業等。
二外角,是外角行的一種,主要扮演劇中平民百姓、員外等角色行當。
小生分為靠架生、文小生、娃娃生。靠架生,是武小生的一種,其動作講究脆、帥、漂,唱念做打並重,多扮演年輕氣盛、威武雄壯的將帥角色。如山東梆子《截江》中的周瑜。
文小生,多扮演年輕的公子、儒生,以念唱為主,常用真假嗓結合。文小生又分為帥生、官生和包頭生。帥生多扮演年輕的統帥人物,講究風采氣度,唱腔常用本嗓,扮相英俊瀟灑。如山東梆子《拜帥》中的韓信。
官生多扮演年輕的文職官員,也稱“冠生”,要求演員道白清晰、唱腔圓潤、做功秀美;包頭生扮演劇中男扮女裝的角色,其表演模擬女態,舉手投足都和旦角相同,唱念用小嗓,行腔婉轉。娃娃生是小生的一種,扮演年齡幼小的生行角色。
旦行,指戲曲中的女性形象,按扮演人物的年齡、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點,又有比較詳細的分工,其中包括花旦、青衣、閨門旦、小旦、帥旦、老旦、刀馬旦、潑旦、彩旦。
花旦大多扮演穿紅掛綠的青年女子,其飾演的人物性格活潑機智、大膽熱情,舉止輕捷,身段靈活,唱念甜潤,扮相俏麗,講究手帕、扇子、辮子等功夫,如山東梆子《櫃中緣》中的許翠蓮。
青衣行當常穿素色衣服,多飾演中年婦女,重唱工,唱腔委婉細膩、字正腔圓,多用真嗓和假嗓相結合,如《鍘美案》中的秦香蓮。
閨門旦多飾演有教養的閨閣小姐,其表演念白嬌柔,唱腔委婉纏綿,身段端莊文靜或嫵媚嬌羞,如《哭劍》中的蘇妲己。
小旦這一角色主要飾演年少女子,人物大多是大戶人家的小姐或小家碧玉,舉止端莊文靜,性格溫柔含蓄。如《蝴蝶杯》中的胡鳳蓮。
帥旦主要飾演擅長武藝,統兵打仗的女性角色,其表演唱念俱全、文武兼備。如《破洪州》中的穆桂英等。
刀馬旦飾演的角色都是提刀跨馬的行當,角色表演文武兼備,唱念嗓音洪亮,多扮演女俠、女妖、女寨主等。如《姚剛征南》中的黃金嬋等。
老旦主要扮演劇中老年婦女。潑旦多飾演潑辣女性角色,其表演的人物性格或粗俗強悍或爽快風趣。如《牆頭記》中的李氏等。
彩旦又稱“彩婆子”或“醜婆子”,飾演的大都是滑稽可笑或刁鑽醜惡的女性角色,如飾演後娘、媒婆、醜小姐、傻丫頭等。演員唱詞少而念白多,主要通過念白或噱頭表現角色的性格,如《雙玉鐲》中的劉媒婆等。
淨行,俗稱“花臉”,又叫“花麵”,一般都是扮演男性角色,分為大淨、毛淨、奸淨、童淨等行當。
大淨由於這一行當飾演的角色大多勾畫黑色臉譜,故又稱“黑臉”、“黑頭”。其所表演的人物性格多剛直不阿、粗獷豪放。大淨行當的做功注重氣質架勢,嗓音高亢洪亮,舉止沉穩老練,如《鍘美案》中的包拯等。
毛淨又稱“二花臉”,因它飾演毛手毛腳的粗魯武將而得名。這一行當所表演的人物性格比較豪放耿直,如《滾鼓山》中的張飛等。
奸淨因勾畫白色臉譜,又稱“白色臉譜”。這一行當多扮演奸詐陰險、專橫跋扈的角色,如《老邊廷》中的潘仁美等。
童淨這一行當多扮演劇中年少的淨行角色,其所飾演的人物性格大多憨厚耿直、魯莽剽悍。如《兩狼山》中的楊七郎等。
醜行,都是在鼻梁上用白粉塗一個粉塊。粉塊又分為幾種不同的形狀,有的是方的,有的是元寶形或是倒元寶形,還有的是棗核形,根據不同的人物,畫不同形狀和大小的白粉塊。
醜行分為公子醜、老醜、官醜、武醜等行。醜行中,有些是扮演陰險狡猾、貪鄙自私的角色,有的是扮演機警、伶俐、幽默的角色。
公子醜多扮其貌不揚、演行為不端、放蕩好色的富家公子,身段表演迂腐作態,唱腔花哨,念白口語化。如《日月圖》中的胡林等。
老醜多扮演男性老年角色,其所飾人物大都語言幽默生動,詼諧善良,生活氣息濃鬱。如《黃牛分家》中的盧萬倉等。
官醜因其扮演官宦角色而得名。武醜大多飾演擅長武功、語言伶俐、性格機警的角色。
老藝人根據藝術實踐和規律,總結出一個順口溜,也可稱為戲曲諺語:
五生五旦五花臉,四兵四將四丫環,
八個場麵兩箱倌,兩個燒水雜役員。
這39人演出班社的基本編製,似乎說出了傳統班社的行當設置和業務人員配備規模,有一定借鑒意義。
[旁注]
翎子 也叫“雉尾”,俗話就是“野雞尾巴”,尺寸很長很長,最長的要到兩米左右,一般也要到一米四五、一米六七的樣子。兩根大野雞翎子,插在頭上,作為頭上的裝飾品。凡是頭上戴雉尾的小生,一般都是雄健,英武,扮相很英俊,氣勢很盛的青年角色。
笏板 又稱“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麵君時的工具。古時候文武大臣朝見君王時,雙手執笏以記錄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將要對君王上奏的話記在笏板上,以防止遺忘。
蟒袍 原是古代官員的禮服,上繡蟒形,故稱。後成為我國戲曲服裝專用名稱,是裝飾性極強的服裝,它繼承了我國曆代服飾追求意境美,體現精神意蘊美的傳統,可舞性強,服裝可任意擺動以表示人物情緒,它借用誇張後形成的水袖,豐富表演動作,傳達人物感情。
伍子胥 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名員,字子胥,本楚國人。吳國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謀,西破強楚、北敗徐、魯、齊,成為諸侯一霸。
趙匡胤 (927年~976年),北宋王朝的開國皇帝,廟號宋太祖。出生於洛陽夾馬營,祖籍河北清苑縣。年輕時曾經在少林寺學習武術。960年代周稱帝,建立宋朝,定都開封,在位16年。在位期間,加強中央集權,提倡文人政治,開創了我國的文治盛世,死後葬於鄭州鞏義宋陵之永昌陵。
秦瓊 唐代初期著名大將,勇武威名震懾一時,是一個於萬馬軍中取人首級如探囊取物的傳奇式人物,曾追隨唐高祖李淵父子為大唐王朝的穩固南北征戰,立下了汗馬功勞,因其功居於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民間與尉遲恭為傳統門神。
韓信 (約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西漢開國功臣,我國曆史上傑出的軍事家,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韓信是我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戰神”,作為軍事理論家,他與張良整兵書,並著有兵法三篇 。
秦香蓮 《鍘美案》中的苦情人物。故事中,秦香蓮被高中狀元的丈夫陳世美拋棄,陳世美企圖害死秦香蓮,後包拯救下秦香蓮,並將陳世美正法。這一故事廣泛流傳,被改編為評劇、京劇、晉劇、河北梆子、豫劇和越劇等多個版本。
媒婆 指舊時以說合婚姻為職業的婦女,存在曆史悠久,有官媒和私媒之分,是古時男女婚配的重要中間人。還有“伐柯”、“紅娘”、“冰人”等別稱,也是我國古代民間的重要職業之一。
張飛 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張飛以其勇猛、魯莽、嫉惡如仇而著稱,雖然此形象主要來源於小說和戲劇等民間藝術,但已深入人心。
元寶 中間凸起,兩頭翹,類似小船形狀的金錠或銀錠,在我國古代曾經作為貨幣使用,一般白銀居多,黃金罕見。金元寶重5兩或10兩,銀元寶一般重50兩。
[閱讀鏈接]
1982年,在山東省戲劇演出月期間,山東省梆子劇團演出的《程咬金招親》,分別獲優秀劇本創作獎、導演獎、音樂設計獎、樂隊伴奏獎,劇中主要演員獲表演獎。
1983年,山東梆子在山東梁山、鄆城、巨野、泰安、肥城、新泰、曲阜、嘉祥等地,都有專業劇團巡回演出。
在我國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山東梆子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和發展。1960年,山東省梆子劇團到北京進行彙報演出時,《牆頭記》、《萬家香》、《玉虎墜》、《兩狼山》等劇目受到了一致好評。
此後,劇團又先後編演了一些現代戲,如《三回船》、《鐵馬宏圖》、《前沿人家》、《老王賣瓜》和《柳下人家》等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