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苑拾英——地方戲劇(2 / 3)

由於“三義班”新收的徒弟均為冀南人,在長期演出過程中,不斷受冀南方言及河北劇種的影響,因而在唱念方麵,雖然還保持著上黨梆子的傳統,但已經摒棄了晉音,向京白、韻白靠攏,形成了帶有永年特色的中州韻白。

在表演方麵也改變了原來粗野呆板的動作,吸收了京戲和河北梆子等大戲的表演程式,博采眾長,兼收並蓄,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到清代宣統年間時,冀南一帶已湧現了10餘個劇社 。那時,田書德還曾應邀去館陶的申五戲班和雞澤的孔卜村傳藝。

從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河北籍藝人廣收弟子,使這一戲曲藝術興盛起來。如白旗、紅旗收徒三批,皆以“同”字排名,首批有史同和、同中、同慶、同喜、亢同會;第二批有紅臉的楊同柱、花臉的楊同林、旦行的同福和同良;第三批有同花、嚴同生。另外,劉文閣、劉書閣也收了三批徒弟,以“貴”字排名。有些貴字輩、同字輩藝人從四十年代也開始收徒。

石家莊絲弦班曾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先後邀請過紅旗、白旗、史登良、豐香書、申雲秀、史同和、劉書閣、李長榮等赴石傳藝,傳授了《鍘子》、《五風樓》、《金奇關》、《困漢中》等十餘本戲,促進了劇種間的交流。

1946年底, “三義班”歸太行軍區第五分區榮軍學校領導,稱“太行第五軍分區榮校第三團”,有演職員90多人,團長楊永清,副團長霍殿、張學增、劉書閣。

1948年,由邯鄲市政府接管。此時劇團排演了《黃巢起義》、《紅娘子》、《王大娘趕集》、《槍斃李福林》等。後來劇團分成以劉書閣為首的群友劇團和張學增為首的進步劇團。

新中國成立後,由著名作家趙樹理提議,此劇正式定名為“西調”,取“調自西來”之意。

永年西調擅演朝代大戲,場麵宏大,常演的傳統劇目有一二百出,均由上黨梆子承襲而來。其中梆子腔劇目有《小過山》、《羅章跪樓》等60多出;黃腔劇目有《探陰山》、《空城計》等30多出;昆腔劇目有《封相》、《賜福》等;羅腔劇目有《打麵缸》、《上墳》、《頂磚》等;卷戲劇目已失傳。西調原有“昆、梆、羅、卷、黃”5種聲腔,後來僅演梆子劇目。

西調屬板腔體,曲牌有絲弦曲牌和大笛曲牌,板式繁複多樣,成本成套,善於表現高亢、激昂、奔放的感情和活潑歡快的情緒,有“二慢板”、“三慢板”、“四六板”、“垛板”、“慢長皮”、“介板”等,其中“四六板”一板一眼,是西調最常用的基本板式,既工於敘事亦可抒情,在實際演唱中,因演唱速度變化,又有快慢之別。

西調以男腔為主,唱腔高亢激昂,粗獷奔放,旋律流暢,振人心弦,唱腔旋律結構完整,富於變化,多用四度、五度、八度大跳,貫以大幅度的下行階進。

在實際演唱中,唱腔的組成,絕少有一種板式到底的情形,特別是較大的唱段,通常是由起板開頭,然後轉入基本板式,最後轉入“送板”結束。演唱運用真、假聲相結合的方法,用真聲吐字,假聲行腔。

西調行當齊全,表演上學習京劇、河北梆子的表演程式及翻打技巧,具有粗獷、豪邁、簡練、樸實,鄉土氣息濃厚的特點。

西調的伴奏樂器十分獨特,領奏樂器頭弦鋸琴,為地道的自製民族樂器,琴竿較短,琴筒粗長,用楸木或桐木掏成,用皮做弦,采用5度定弦,內6外3;二把弦,內3外6,采用四度定弦;三把弦,屬低音樂器,形似二胡,杆部較長,筒為扁形,聲音低沉渾厚。

1954年,西調有了第一代女演員李愛珍、吳素琴等。1955年群友劇團和進步劇團兩團合並,成立了永年縣西調劇團,主要演員有劉書閣、史同和、史登銀、豐香書等。

永年縣西調劇團成立後,整理了一批優秀劇目,其中《海瑞告狀》參加1959年“河北省戲曲彙演”並獲獎,省電台還播放了《海瑞告狀》、《洪湖赤衛隊》、《八郎刺肖》等劇的錄音。

1963年,永年西調劇團首次赴晉演出,與晉城縣實驗劇團等同行同台演出切磋技藝,當時人們都稱之為“回娘家”。

著名作家趙樹理曾多次觀看演出並幫助修改《海瑞告狀》一劇,還贈送了題詞:

從革命實踐中脫胎換骨,在傳統基礎上推陳出新。

1984年,河北電視台將該團的傳統劇目《海瑞告狀》搬上了屏幕,並將《潘楊訟》、《八郎刺肖》、《斬皇子》等劇目錄音播放和存檔。

1994年,永年西調劇團參加地、市合並後邯鄲市首屆專業劇團調演,劇目《八郞刺肖》獲獎,張海臣、喬素霞分獲演員獎,為西調的繁榮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旁注]

上黨梆子 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流行於山西東南部。它在道光年間稱為“本地土戲”,後來改稱“上黨梆子”。上黨梆子以演唱梆子腔為主,兼唱昆曲、皮黃、羅羅腔、卷戲,俗稱“昆梆羅卷黃”。其代表劇目有《闖幽州》、《雁門關》、《三關排宴》等。

韻白 是用中州韻語音念的說白。中州韻是明代中原地區形成的一種通行語音,按照元代的漢語官方韻書《中原音韻》為語言規範。韻白在昆劇和京劇界難度最大,是京劇在成型期創造出來的與“京白”不同的舞台道白。

卷戲 是源於駐馬店汝南縣的廟中道士所演唱的經文,因為經文是一卷一卷的,所以叫“卷戲”。卷戲的劇目大都是有關孝道故事、廟裏牆壁上畫的“顯功”故事、佛教經文中的故事等,以此教化善男信女們棄惡揚善,如《南陽關》、《李子精臨凡》等。

鋸琴 也稱為“樂鋸”,是一種無鍵、無鉉的樂器,它無固定的位置,更無定調的特殊樂器。 鋸琴由琴身、鋸座組成,有齒的一麵稱“鋸齒”,無齒的一麵為“鋸背”。鋸琴、根據尺寸大小不同,分為高、中、低音三類琴。

[閱讀鏈接]

2008年6月,永年西調被列入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著名西調表演藝術家張海臣為該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為了使西調能夠更快地回到群眾中間,重新被群眾所熟悉。

2012年,永年縣連續舉辦了兩場西調演出。一場是在該縣臨洺關鎮嶽莊村舉辦的西調比賽,吸引了十裏八鄉的群眾前來觀看,更是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歡迎。

由古代迎神賽會產生邯鄲賽戲

那還是很早的時候,在邯鄲附近有一個叫做東填池村的小村莊,由於該村周圍沒有河流,且地勢低窪,過去非旱即澇,村民的生活異常艱苦,隻能把豐收的希望寄托在舉辦祭祀活動上,每年農曆的六七月間,都要舉行迎神“賽會”,用演唱來祭祀蒼天,祈求風調雨順。

後來隨著曆史的發展,到了漢代,這種祭祀演唱的形成慢慢地就有了賽戲的雛形,到元代中期的至順年間賽戲基本上已經成熟流行了,據史料記載,在那時,邯鄲縣東填池村有個“龍虎班”的賽戲班在演出。

到了清代中葉的時候,賽戲在邯鄲地區已經普遍流行了,出現了一個較興盛的時期,那時,在邯鄲附近有50多個村莊演出賽戲。

直至清代末期,邯鄲涉縣的彈音、台華、井店、清涼店、偏涼,邯鄲縣的東填池、東軍師堡、裴堡,邯鄲武安縣的固義、同樂、南馮昌、李店、洪山、駢山、虞城,永年縣的曲陌等村還時時都有演出。

邯鄲賽戲的行當有生、淨、醜、旦,以須生為主,淨次之,醜再次,旦隻有非上不可時才出場,也不站正場,賓白也非常少,有旦行角色的戲更是極少。

邯鄲賽戲的表演形式,在以前尚有“竹竿子”引隊。如武安柏林村的賽戲,在逢廟會唱戲的時候,即使請來別的戲班,必要由本村的賽戲先演一天,其他戲班才能演出,有“賽不登台,戲箱不開”的說法。

為祭祀神靈,必先報賽,唱四句賽戲戲詞後,由一著武士裝的人,手持竹竿,上飾有彩綢之類,揮舞一番,“神仙”才能起駕。

邯鄲的賽戲劇目很多,到後來一直演出或保存的有:上清涼村有30多出;東填池村有16出,其中三國故事戲10出,漢宋代故事戲各3出;武安柏林賽戲劇目有20多出,以周朝、明代戲為多,如《老河東》、《渭水河》等,這些劇目多是曆史題材,絕無家庭及愛情故事劇。

劇中角色以男性為主,除《長阪坡》中甘、糜二夫人和《後幽州》中蕭銀宗外,均無女性角色。這些女性角色也均由男人扮演,在場上基本無道白。劇本結構很奇特,多為過場戲。

邯鄲賽戲的劇目有的是從祖輩傳抄下來的,也有一些是本村熱愛賽戲的文人創作的。賽戲劇本的形式很古老。

每個人物上場,特別是第一次出場,照例念詩,自報家門前冠有“念吾”兩字,所敘之事較多,從出身一直敘至規定情節,道白結束時,再念詩,詩前有“恐君不信,有詩為證”的套話,頗似曲藝,並較明顯的帶有說唱文學“讚”的套子,如對文武官員服飾兵甲儀仗之類的描寫。

邯鄲賽戲在劇本的故事情節處理上,也常有獨特之處。如《火燒戰船》中孔明欲計賺周瑜之弟“二都督”周珍改換道裝,在祭風台上被周瑜射死;《葭萌關》中馬超竟嘲諷張飛弟兄失散後,不曾有什麼“古城會”,而是在“林中斷路為生”。

邯鄲賽戲的表演非常原始樸拙,沒有嚴謹的戲曲程式,雖多武戲,但武打非常簡單,即使是圓場、帶馬、上馬也是模擬生活真實,略有誇張。舞台上沒有兵卒龍套。登場演員不坐不跪,即使是皇帝上場,也是站立在桌後演唱。

表演很少受其他劇種影響,獨特之處很多,如《華容道》行軍,關羽手揮馬鞭立於台中心,周倉一人肩扛大刀圍關羽繞圓圈;《葭萌關》張飛用鞭擊碎了馬超之“火炒抓”,這種“抓”帶有神話色彩,是一個紅布纏包如流星錘的東西,表演時,為表現其威力,竟點燃一小串爆竹。

邯鄲賽戲的音樂也非常簡樸,各村的唱腔也不盡相同,武安柏林、邯鄲東填池的賽戲有簡單的一對上下句旋律,不論何種角色均可反複演唱,上下句之間有下個固定的鑼鼓過門。

涉縣清涼店等村的賽戲唱腔則近似吟誦體的念白,旋律性很差。伴奏隻有大鼓、大鐃、大鐐、小鑼等打擊樂,沒有管弦,鑼鼓點與花會的鼓點相似。

邯鄲賽戲的化妝,最早采取麵具,後來的臉譜譜式簡單,隻承襲一點戲曲的影子,如關羽紅臉黑髯,張飛抹黑臉,項羽額頭書“王”字,曹操抹白臉。服裝常因陋就簡,有的用粗布染畫而成,因多演曆史故事戲,蟒靠官衣之類,仍大致有個粗略的規定。

邯鄲賽戲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逐漸產生了不同的地域流派,其中以邯鄲東填池賽戲、武安賽戲和涉縣賽戲比較知名,它們都有著邯鄲賽戲的眾多特征,不過由於產生的曆史和當地的風俗等不同,又都有著自己獨特的表演程式和藝術特色。

東填池賽戲在過去是結合迎神祭祀儀式而演出的。平時是6年演一次,時間在農曆二月二十五左右。如遇大災荒年份,隨時可演。

迎神的目的是敬天地,抗旱魔,求得風調雨順,民眾不受饑荒。搭好戲台也稱為“鹿台”、“壇棚”、“神棚”後即展開活動。

先由總主持人“老板頭”, 即領班帶領眾人前往壇棚請神。所請的是以“天地神”為首的包括城隍、龍王、雷公電母、風伯雨師、觀音大士在內的16位神佛。老板頭帶頭呼請諸神入壇,並吟唱祭詞、安神詞等。

然後是在下午或晚上開戲前舉行“祭鹿台”儀式。主要參加人有老板頭、眾板頭和扮作一皇帝、四大臣、六百姓的演員,群眾在台下陪祭。台正中掛有天地神位,下麵祭桌上放置香爐、燭台等祭器。首先老板頭來致祝詞。磕頭後再由老板頭讀祭文。

這之後台上眾人磕頭,台下群眾鞠躬。再後以“皇帝”率首行初獻、亞獻、終獻禮。先後向神位前獻帛、獻酒,伴之多次跪拜。祭後大家飲福受胙也就是分享祭品。整個過程有序進行,吟唱不斷,並有樂器伴奏。祭畢後撤席送神。

祭罷鹿台儀式結束後,大戲方可開演。首場的固定劇目為《慶八仙》,以取吉祥。從當日起,每日下午和晚上都有戲上演,連演5天。演出的劇目以三國戲為主,以漢代戲、宋代戲為輔。

最後一場演完後,晚上將戲裝、道具、樂器經一定儀式,和請出庫一樣送入庫房。同時舉行送神儀式。第六天午前撤台、撤棚。

中午全體板頭、演員和工作人員歡聚一堂會餐,名為:“破盤”。即時還公選出主持下次賽會活動的老板頭和板頭。至此,全部活動結束。

邯鄲東填池賽戲劇目全是軍事題材的君臣戲,不演才子佳人,不演家庭和朝廷生活戲。賽戲唱腔最初是曲牌體,到後來用的隻有“小調”和“截子鼓”等,唱腔是念中有唱,唱也似吟,類似古代書生吟誦古書的韻味。唱腔與道白結合,使賽戲在藝術上構成自己獨特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