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苑拾英——地方戲劇(1 / 3)

戲苑拾英——地方戲劇

在我國的燕趙戲苑中,除了前麵我們所介紹的幾種戲劇外,還有哈哈腔、西調、賽戲和深澤墜子也比較著名。

哈哈腔又稱“喝喝腔”、“嗬嗬腔”、“柳子調”或“拉拉調”,是由冀東南和魯西北一帶所流行的民間弦索小曲演變而成的,具有表演樸實,以唱見長,敘述性、說唱性較強的藝術特點。

西調又稱“澤州調”、“三搭板”,是由山西上黨梆子傳入永年後,在演出過程中,逐漸滲透永年方言語音,唱腔和念白雜講冀南音調,同時,大量地受到了京劇及河北梆子、平調等地方劇種和永年民間音樂的影響,經過較長時間的磨合而形成的一個獨特的民間戲曲劇種。

賽戲是一種融民間祭祀與地方戲曲於一體的,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無論在演出習俗還是藝術特征都有著自己獨特之處,被譽為戲曲的“活化石”。

深澤墜子是河北省稀有地方劇種,廣泛流傳於河北省中南部、山西省東部地區。墜子戲唱腔獨特,以真聲唱字,口齒清楚,通俗易懂,優美動聽,具有傳統戲曲的特征,是融歌、舞、劇於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其豐富的內容和獨特的藝術個性,在戲曲史上實屬罕見。

民間弦索小曲演變形成哈哈腔

哈哈腔是產生於河北省民間的地方劇種,是由冀東南和魯西北一帶所流行的民間弦索小曲演變而形成的。在明代的時候,哈哈腔已在河北滄州地區各縣流行了。

據《滄縣縣誌》記載:“嗬嗬腔發源於鹽山、慶雲……”。到了清代乾隆期間,又進一步流傳到了河北保定地區各縣農村。

後來,哈哈腔在流傳過程中,由於不同的地方語言特點和民間藝術的影響,逐漸形成了具有不同藝術風格和音樂特點的東、中、西三路。

東路流行於山東省的無棣、樂陵、寧津一帶;中路流行於河北省滄州、衡水地區;西路流行於保定地區和廊坊的部分地區。

哈哈腔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湧現出許多為廣大群眾稱道的藝人,如清代嘉慶、道光年間的常老進、七十兒、常槐和“梆子老響”,同治、光緒年間的南瓜旦馬老合、孫芝蘭、徐清文等。

到20世紀初的時候,哈哈腔進入了興盛階段。任丘劉清海、文安董金喜等人的玉升合班在北京東安市場演出將近兩年,後來,又到天津同興茶園演唱。

從這之後,哈哈腔曾經多次進入北京、天津等大城市演出。在河北省滄州、保定、衡水、廊坊、石家莊等地的哈哈腔子弟會,半職業班社也很活躍。

其中職業班社的知名藝人有文安的玉升合,任丘的三發合、玉順合、三慶合,曲陽的玉春合,唐縣的雙勝合,新樂的雙順合等。

在那時,東路還出現了許多哈哈腔科班,如南皮縣張家狀元府科班、李皋家科班、鹽山縣陳營科班、獻縣孔陽莊科班、河間大慶和科班等。

也出現了被稱為罩全台的李振海、藝名為淨麵梨的韓錫鴻、藝名為活要命的馬玉林和楊萬永、任發枝等著名演員,以及王貴德、黃磨、李鎖、多常立、席寶台等職業教師。

哈哈腔在其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中,汲取提煉了當地人民異常豐富的生活語言,具有通俗質樸、生動活潑、富有表現力等特點。

土生土長的哈哈腔,在表演行當方麵,雖生、旦、淨、醜各行皆有,但小生、小旦仍不失其為主要行當。後來,哈哈腔的角色又吸收了其他劇種的優點,分工日趨細密。

哈哈腔的表演樸實,以唱見長,敘述性、說唱性較強。開始主要演唱一些生活戲,如《小年過》、《拴娃娃》等,以後逐步能演唱較大型曆史故事戲。

整個劇種的表演特點以細致、逼真、輕鬆、幽默見長,像汲水、紡線、梳頭、縫補、做鞋等動作,表演者極善於通過藝術手段細膩地表現出來。

在戲中,各種行當常常出現一些引人發笑的表演動作和詼諧風趣的唱念。因此,哈哈腔也是一個具有喜劇表演風格的劇種。

在哈哈腔的藝術中,最富有特色的是它的唱腔和伴奏音樂。哈哈腔的唱腔屬於板腔變化體,依據演唱演奏形式、聲腔結構及其表現特點,分為抒情性的頭板、二板,多種性能的流水板,加強性的緊三板,抒發性的起板、小導板,敘述性的尖板,抒情、敘述交織性的撥子,以及哀敘性的哭板等十幾種板式。

在這麼多種板式中,“頭板”一般由四句組成,一板三眼,節奏舒緩,宜於抒情;“二板”速度稍快,旋律比“頭板”簡練,唱腔板起板落,延至末眼上;“三板”也稱“流水板”,有板無眼,速度較快,多用於劇中人物情緒激動時;“四板”即“散板”,無板無眼,節奏自由,可自行起落,也可和其他板式相接。

哈哈腔的輔助板式有“留板”、“鎖板”、“尖板”、“起板”、“哭迷子”等,還有“柳子腔”、“山坡羊”、“耍孩兒”。

其中的“柳子腔”與弦索係統古老劇種柳子戲中的“柳子調”基本相同。哈哈腔《辭朋山》一劇,全唱“柳子”。《金鎖記》、《酒樓》、《太行山》等劇中,也有片段的“柳子腔”,但用四弦伴奏。“耍孩兒”係“三、三、二”句體,與柳子戲相同,也可改唱“羅羅”。

哈哈腔的唱詞也是7字、10字的上下句式。上句唱腔通常是板上起唱,尾字落在眼上的“1”音;下句一般也是板上起,尾字卻必須落在板上的“1”音。由於上下句尾音均為“1”,因此上句落眼,下句落板,是區分上下句的主要標誌。各種板式相交,以流水音板在戲中使用最多,所以流水音板是哈哈腔的核心板式。

哈哈腔的曲牌約有百餘支,主要用於烘托舞台氣氛,伴奏人物動作,多是從京劇、河北梆子和冀魯民間音樂吸取而來。

哈哈腔文場的主奏樂器,東路是四胡、長頸月琴;中路是板胡、四胡;西路則是板胡、笙和竹笛。其中以西路伴奏最有特點,伴奏風格講究“拙笙、巧弦、浪蕩笛”。

演員演唱時,這三大件樂器並不完全隨著唱腔走,在一定的時間內,伴奏的旋律和節奏常常遊離於唱腔之外,以一種固定的節奏音型,不變化的連續使用,形成一種特殊的伴奏效果,老藝人們稱這種伴奏方法為“小抬杠”。這是東路和中路所沒有的。

哈哈腔的傳統劇目80多出,以民間生活故事為題材者較多,基本劇目是以小旦、小生、小醜這“三小”為主。

代表劇目有《王小打鳥》、《三拜花堂》、《皂袍記》、《鬧花園》、《賣水》、《賣畫》、《趕考》、《化緣》、《搬窯》、《跑坡》、《控監》、《罵書房》、《打機房》、《盤道》等。優秀的現代劇有《接閨女》、《高山流水》等。

在哈哈腔的這些劇目中,有些頗具特色。如《海瑞算糧》,寫海瑞任縣令時家境貧寒,逢母親壽誕,向家人海安借得3錢紋銀置辦壽禮。

這時,國公徐天楚派差官來縣催逼3000兩稅銀,海瑞訴說民間疾苦,反遭差官辱罵。海瑞大怒,帶上算盤去和徐天楚算賬,算來算去,徐天楚反欠朝廷皇糧,不禁瞠目結舌。從而塑造了海瑞剛直不阿、威武不屈的形象。

《方四姐上吊》是一出家庭悲劇,寫書生於可久之妻方四姐,受婆母和小姑虐待,終日挨打受罵。一日,婆婆命她連夜磨出兩鬥小麥,四姐苦於無力完成,痛哭流涕。判官、土地、小鬼打抱不平,齊來幫忙,天亮時終於磨完。

小姑卻挑唆婆婆又將四姐毒打一頓,並將她的頭發剪去。四姐難忍折磨,到南學求丈夫相助。其夫雖深愛妻子,但屈於壓力,不敢援救,連夜收拾行李,進京趕考。最後方四姐走投無路,終於自盡。

而另一出《小王打鳥》則是輕鬆的小喜劇。寫農民小王郊外打鳥,遇見少女苗梅,通過索鳥,互相產生愛慕之情,並私訂終身。

反映了青年男女敢於衝破舊禮教的束縛,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情調活潑健康,極為風趣。

由於哈哈腔長期在民間流傳,表演程式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富有濃鬱的鄉土氣息。如《摔紡車》中的紡棉花、《小王打鳥》中的打鳥、《小井台》中的打水、《王小趕腳》中的跑驢、《武家坡》中的跑坡、《禦碑亭》中的走雨,以及女子梳頭、繡花、做鞋、縫補等動作,表演細膩逼真,觀眾倍感親切。

還有的劇目穿插豐富多彩的民俗表演,如在《辭朋山》即《秦瓊發喪》一劇中,描繪當年的殯葬禮儀、風土人情,繪聲繪色,細致入微,深受人們的喜愛。

[旁注]

弦索 即弦索樂,又稱“弦樂”、“弦詩”、“細樂”,我國民間絲弦樂樂種。它最早見於宋元戲曲、曲藝的伴奏,後指幾件彈撥樂和拉弦樂器合奏的音樂。常用的樂器有箏、琵琶、揚琴、三弦、胡琴等。由於風格典雅,而有“雅樂”之稱又由於曆史悠久而被稱為“古樂”。

柳子戲 又名“弦子戲”,黃河以北也稱作“糠窩窩”、“百調子”、“吹腔”,是流行於以菏澤、濟寧、徐州為中心魯蘇豫皖冀五省交界的地方戲曲劇種,我國戲曲古老聲腔之一。我國戲曲史上曾有“東柳、西梆、南昆、北弋”之稱的“東柳”就是山東柳子戲。

耍孩兒 又名“咳咳腔”。它源於桑幹河中遊,曾活躍於大同、朔州及晉西北神池、五寨,內蒙古的呼和浩特、包頭等地,是一個以曲牌名命名的戲曲聲腔劇種,被專家譽為“戲劇史上的活化石”。

四胡 拉弦樂器,又叫“四股子”、“四弦”或“提琴”,是北方民族共同使用的一種古老的弓弦樂器。它主要流行於內蒙古地區,其他如山西、陝西、河北、河南及四川等地也見流行。它源於古代的奚琴,蒙古族又稱之為“呼兀爾”。

月琴 是從阮演變而來的樂器,自晉代起就在民間流行,因為其形圓似月、聲如琴所以稱作“月琴”。月琴可用於獨奏、器樂合奏和為歌舞、戲曲、說唱音樂伴奏,是碗碗腔和京劇、評劇、豫劇等戲劇的伴奏樂器。

判官 我國古代傳說中的陰間官名。其長得凶神惡煞、陰險狡詐,但絕大部分都心地善良、正直。絕大部分是判處人的輪回生死,對壞人進行懲罰,對好人進行獎勵。一首對判官描寫的詩中寫道“君貌猙獰,君心公正;青林黑塞,唯君所命。”

土地 又稱“土地爺”、“土地神”、“土地公公”。是我國神話小說《西遊記》、《寶蓮燈》中的重要人物,也是我國道教神係中掌管一方土地的神仙,住在地下,是神仙中級別最低的,但在民間信仰極為普遍,是民間信仰中的地方保護神,流行於全國各地。

[閱讀鏈接]

1937後,哈哈腔的許多班社科班停辦,子弟會也停止了活動。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哈哈腔得到了恢複和發展,班社重新建立,農村業餘劇團亦恢複演出。1956年,河北省成立了青苑縣哈哈腔劇團和南皮縣哈哈腔劇團。

在這期間和後來,哈哈腔劇壇先後湧現出了不少優秀演員,如王壽田、秦振國、蔡誌英、商煥文、鍾愛珍、唐榮仙、劉喜榮、宋豔玲等。

三義班落戶永年演繹形成西調

那還是在清代鹹豐年間的時候,河北南部曲周縣四寨村一個姓範的商人在山西做生意。這個商人對戲劇非常喜愛,他看中了山西的有個上黨梆子戲班中一個叫玉的男旦角演員,於是他就把這個戲班買回了河北,並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那個叫玉的演員招其為上門婿。

這個商人死後,戲班就由他的女婿掌班演出,上黨梆子這一劇種,也漸漸地開始被冀南人所認識,並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到了清代光緒初年,山西上黨一帶大旱,在山西長治演出上黨梆子的“三義班”經路城、黎城、涉縣沿途演出到達河北永年。因為路途較遠,有些藝人不願背井離鄉,中途離去,到永年時隻剩下了20多人。

三義班的藝人以田書德、張魁等為著名演員。田書德到永年之後,前後招收了三批藝徒,第一批有旦角的根寶、生行的來成等。

田書德招收的第二批徒弟用“旗”字排名,有當時被稱為“三杆旗”的白旗謝天真、紅旗謝天祿、綠旗馮二歪,另外還有黑旗、黃旗、藍旗等。

田書德招收的第三批徒弟用“水”排名,有水花史登良、水仙、水沫、水葉、水根、水源等。除此之外,田書德的徒弟還有從山西來的邵森林。張魁在曲月縣先後招收的徒弟張秋貴、劉書文、劉書閣等。

另外還有同來的山西演員所收的徒弟有廣平縣的紅臉申四、館陶的紅臉申五,以及被稱為“蓋山東”的有名旦角演員郭三等。

那個時候,“三義班”的演員陣容較強,旦行有田書德、根寶、劉書文、謝天真,淨行有張魁、謝天祿、吳玉河;須生有楊東來、老全保、申雲秀、馮二歪、三扒拉鍋等,鼓師有田春河、老同等,琴師有張二、老德成、黑泥等。這些人時分時合,演出於冀南、豫北和魯西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