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戲的道白一種是有節奏的以4字句為主的“韻白”,另一種是平仄很講究的以7字句為主的“念白”。伴奏樂器隻有鼓和鑼,節奏明快,類似古代的軍樂,與表演內容相協調。開場也多用求雨時“神鼓”套路,演出時一般用雙錘兩擊,武打時用“三不落”鼓點。
東填池賽戲演出時全村人都參與,戲中的所有角色均由本村村民扮演,且世襲所扮演的角色。村民表演原始樸拙,沒有嚴謹的戲曲程式,武打簡單。東填池賽戲的存在和較完整保留,填補了戲曲史上賽戲的空白,為研究我國戲曲的衍變,提供了實體性資料。
武安賽戲流傳於河北省武安市北部的大同鎮東通樂村,又稱“東通樂賽戲”。東通樂村村民很早就有信奉土地神的習俗。
為敬奉土地神,每年元宵節期間,從農曆正月十三至正月十六,從早到晚,都要舉行大型的賽戲演出活動,以祈求風調雨順,吉利平安、年景豐收等。這些活動由本村龐姓家族負責組織。年前農閑時間就開始著手準備,演出費用均由村民集資解決。
東通樂村一直沿傳下來的賽戲劇本有數十部,內容多是反映各朝代曆史故事的劇目,如《幽州》、《三關》、《廣武山》、《夜打登州》、《千秀嶺》、《潼關》、《八義》等,還有神話傳說如《八仙慶壽》,生活故事的如《大頭和尚戲柳翠》等,每本戲的演出時間不等,少則幾十分鍾,一兩個小時,多則三四個小時。
東通樂賽戲的服裝、道具、表演、音樂等都有其自己的特點。賽戲劇中人物多由男性扮演,整個劇本沒有唱腔,靠演員用帶有地方語言的道白、韻白來表現人物,展開故事。
戲劇台步和舞蹈也較簡單而程式化。賽戲配樂主要用大鼓和大鈸。鼓點、鈸點也極其簡單,文場樂器一般不用。
東通樂賽戲的服裝道具與一般劇團的服裝道具似,此外還有各種劇中人物的麵具,多數劇本演出時是不戴麵具的,少數劇本如《調喏喏》、《大國稱》、《吊黑虎》等劇需戴麵具演出。
邯鄲涉縣賽戲又稱“涉縣排賽”,是古老的原始戲劇,它與民間的原始宗教、道教祭祀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山神與女媧是供奉的主要對象。在活動上倡導全民參與,在時間上主要限於元宵節,在表演上為白話式,在內容上主要為軍國征伐戲類。
涉縣賽戲是古老戲劇,從樂器、道具、服飾、唱腔、唱詞與現代戲劇都有許多不同。如由於戲中武打場麵較多,人物也是帝王將帥出場。
兩邊人馬均是以帝攜帥,或是帥帶將,而無一兵一卒。女角更稀少,僅在《大會垓》、《霸王別姬》場麵以及《長阪坡》夫人突圍場麵出現,並且是男扮女裝。
涉縣賽戲的唱腔,一般分為大唱、小唱、平腔和挑腔4種。其中,大唱、硬唱、響馬調一般用於武將唱花臉;小唱一則為聲稍拖,二則為哭聲腔調,主要用於女角唱。
涉縣賽戲的劇目,當地稱“都本”,其內容皆為明代前或明代的曆史故事劇,最早為商末故事《澠池縣》,最晚為明代故事的《擋將》、《寧武關》等。
這些劇目清一色地反映了曆代朝綱軍政大事,以三國、唐代、宋代居多,沒有以民間生活、宮廷生活為題材的戲本,殺伐氣氛較為濃厚。
涉縣賽戲是我國古代戲劇的活化石,所表現的粗糙性和民間隨俗性,正好反映了戲劇初創時期的原始性和娛神風格。涉縣賽戲體現了山神信仰,賽戲把民間娛樂、祭祀活動緊緊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別開生麵的民俗風格。
[旁注]
蕭銀宗 我國民間戲曲、小說中的人物,即蕭太後。在戲劇《金沙灘》、《李陵碑》等中都有提及。她是統帥遼國與宋代楊家將作戰的首領。其人物原型是遼景宗耶律賢的皇後蕭綽,曆史上被稱為“承天太後”是著名的女政治家、軍事家。
馬超 (176年~222年),陝西興平人,漢末涼州軍閥、三國時期蜀漢名將。馬超勇猛善戰,曾大敗曹操,被曹操部下楊阜說其有如韓信、英布一般勇猛。後來馬超歸順劉備,被封為驃騎將軍,爵位斄鄉侯。
項羽 (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我國古代軍事思想“兵形勢”的代表人物。他在公元前209年從叔父項梁起義,項梁陣亡後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巨鹿之戰摧毀章邯的秦軍主力。後來在與劉邦爭奪天下的楚漢戰爭中兵敗垓下,最後突圍至烏江邊自刎。
城隍 又稱“城隍爺”、“城隍爺公”、“城隍老爺”或“城隍尊神”,其前身為水庸神,兼管陰陽的神祇,也是我國神話中守護城池的神。城隍專司人間善惡之記錄、通報、死者亡靈審判和移送之職。被人供奉於廟宇稱為“城隍廟”。
風伯 是古代人對風神的一種稱呼,源於古代神話傳說,一說風伯為飛廉,即傳說中的一種怪獸,鹿身,頭如雀,有角,蛇尾豹紋。一說風伯為箕星,又稱“箕鬥”、“鬥宿”。唐宋以後,逐漸人格化,其形象為一左手持輪、右手拿扇的白發老翁。
元宵節 又稱為“上元節”、“春燈節”。是我國傳統節日。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
女媧 又稱“媧皇”、“女媧娘娘”,史記中稱“女媧氏”。女媧是古代傳說中中華民族人文始祖,是神話中的創世女神。女媧人首蛇身,為伏羲之妹,與伏羲兄妹相婚,以泥土造人,創造人類社會並建立婚姻製度。並留下了女媧補天的神話傳說。
《霸王別姬》 戲曲傳統劇目。說是在秦末楚漢相爭時,韓信命李左車詐降項羽,誑項羽進兵。韓信在十裏山十麵埋伏,將項羽困於垓下。項羽突圍不出,又聽得四麵楚歌,疑楚軍盡已降漢, 在營中與虞姬飲酒作別。虞姬自刎,項羽殺出重圍後,也在烏江邊自刎而亡。
[閱讀鏈接]
張家口地區的賽戲俗稱“賽賽班”。其所演劇目與一般地方戲中的大戲相似,有《佛隱寺》、《告禦狀》等。
張家口賽戲的服裝也跟其他戲曲一樣有盔靴袍靠等,但化妝非常簡單,臉譜大都是利用麵具,很少畫在臉上。
賽賽班在盛行時,它的社會地位非常特殊。一般人很鄙視,可是皇宮裏又按一定時期發給他們“龍票”,並且享有種種特殊的權利。
墜子書演變形成深澤墜子戲
那是在20世紀30年代末期的時候,傳統的墜子書說書藝人在表演過程中,為引起廣大觀眾的興趣,穿戴戲劇服飾,簡易化妝上場,分角色表演墜子書,引起轟動,大大提高了觀眾了欣賞情趣,深受廣大人民歡迎。
1948年冬,邯鄲地區廣平縣閻小寨墜子老藝人杜學勤,一次按照書中主要人物形象化了妝,藏在桌圍後邊,開書時突然鑽了出來,引起聽眾的極大興趣。
藝人們也受到了很大啟發。從此,他們便開始化妝演出,由單口、對口說唱發展為多口說唱,並輔之以簡單的表演動作。
1949年,杜學勤在邯鄲地區臨漳縣郭小屯村,把撂地攤演唱的“化妝墜子”搬上舞台,演出的劇目是《鋸大缸》。
不久,大名縣的李和春、梁大愛,廣平縣的閻桐梧、齊秀雲,冠縣的王元山,曲周的宮憲梅,欒城縣的羅福成,魏縣的魏連香、崔秀珍等墜子藝人也相繼登上舞台。從此,由兩三人的打板說書,逐步改變為墜子戲,20世紀50年代初,形成墜子戲的雛形,並逐步發展壯大。
1954年春,深澤縣的李建貞,將從廣平墜子劇團分離出來的羅春習、白誌蘭、段秀英等組織起來,成立了“紅虹墜子劇團”。
為適應角色需要,他們對板式進行了重大改革,由原來的上下句,采用了河南豫劇、曲劇及山東呂劇等劇種的接近腔調,並根據人物性格特征和劇情的需要,加進了高亢、激越、優美動聽的京劇、評劇唱腔,形成了別具一格的獨特風味。墜琴也由原來的木板琴改為銅板琴,使音樂更加深厚、洪亮。
1955年至1958年,該團帶著《唐知縣審誥命》、《王清明投親》、《二度梅》等劇目先後到石家莊、保定、北京、天津和山西太原等地市演出,所到之處都是座無虛席。
1961年,邢台市墜子劇團到北京演出時,受到首都人民熱烈稱頌,後將此劇正式定名為“墜子戲”。
初期的墜子戲,是以傳統墜子書目為基礎,略加改動,運用原有的音樂唱腔,套用京劇、河北梆子的鑼鼓經,穿上戲曲服裝,增設了燈光布景而成,因而稱為“化妝墜子”。
在以後的發展過程中,墜子進一步向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借鑒,設置了生、旦、淨、醜行當;學了一些表演動作程式,又吸收豫劇、河南曲劇、河北梆子等劇種的唱腔和板式結構,逐漸完成了戲曲化的進程,形成了獨立的劇種。
墜子戲的傳統音樂唱腔有過板、引子、“平腔”、“大小寒韻”、“五字嵌”、“十字韻”、“快板紮”等。這其中,過板是唱段前的音樂過門,引子是唱段開始前的引句;“平腔”是墜子戲的主要唱腔,多用於敘述,有慢、中、快三種速度,又有開腔和敘述句之分,開唱句是四句式或兩句式,敘述句是兩句式。
“寒韻”用以表達悲切之情。牌子有“五字嵌”、 “十字韻”,均作為獨立的曲牌,穿插運用於“平腔”之間。“快板紮”用於唱段結束部分。
深澤墜子的主奏樂器為墜琴,也叫“墜胡”,是由小三弦改製而成的拉弦樂器,麵板改皮為木。演奏時,多用頓虧、滑奏等手法,音色悠揚動聽,表現力極為豐富。其他伴奏樂器還有二胡、二弦、笛、笙、嗩呐、大提琴等。
深澤墜子戲用京腔京白唱念,念白中不時插有深澤地方方言,更體現地方戲曲的特色,唱腔委婉清新、優美動聽。藝人非常重視唱功,講究吐字清晰,句句進入觀眾耳中。加之,所演故事有頭有尾,情節連貫,唱詞通俗易懂。
深澤墜子戲用河南方言唱念,唱腔委婉清新、優美動聽。藝人非常重視唱功,講究吐字清晰,句句進入觀眾耳中。加之,所演故事有頭有尾,情節連貫,唱詞通俗易懂,所以無論是在農村還是在城市中都深受歡迎。
尤其是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時,廣大群眾觀賞墜子戲達到了癡迷地步,流傳著“賣了被子,看墜子”之說,為繁榮我國的戲曲藝術和豐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做出了重要貢獻。
1975年,深澤墜子劇團,連續排演了《朝陽溝》、《李雙雙》《人歡馬叫》、《小女婿》等現代戲轟動一時。其中,由他們自編自演的《測報燈》和《春風送喜》,分別參加了河北省和石家莊地區彙演,獲廣泛好評。
1991年,在全省彙演中演出《奉獻》獲獎;1997年參加石家莊市第二屆戲劇節,演出《船過鬼愁潭》獲獎;2004年,深澤墜子劇團排演的現代戲《任長霞》獲得觀眾好評;2009年,該團排演的現代戲《故鄉情》榮獲省戲曲節大獎,使墜子戲再次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旁注]
說書 一種隻說不唱的曲藝。舊社會,因出“天花”或其他原因致盲的孩子,為謀求生存,父母在他們剛剛懂事的時候,就送他們拜師學書演唱。學成後,就走村串鄉說唱,混一碗飯吃。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說書逐漸登堂入室,成為人民大眾喜愛的一種民間藝術。
墜琴 也稱“墜子”,是山東呂劇、河南琴書樂隊中的主奏樂器,還用於某些曲藝音樂、歌舞音樂以及其他地方戲曲音樂中。在清代末期由小三弦演變而來的,富有濃厚的地方色彩,深受人民喜愛。它除用於曲藝和戲曲伴奏外,還可獨奏或合奏。
[閱讀鏈接]
深澤墜子的初期劇目,多由墜子書中的中、長篇傳統書目改編而成,所以多連台本戲。如《海公案》、《劉公案》、《回龍傳》、《大宋金鳩計》、《絲絨計》、《雙金線》、《雙合印》、《王清明投親》、《二度梅》等。劇本多用唱詞敘述劇情,念白不多。唱詞一般為7字句和10字句。
後來,深澤墜子戲又從其他劇種移植了一批優秀古裝戲,也排演了一些新編曆史故事戲,如《審誥命》、《楊金花奪印》、《花木蘭》、《秦香蓮》、《蝴蝶杯》、《楊門女將》等。
墜子戲也能較好的反映現代生活,深澤墜子劇團和邢台墜子劇團都積極地創造和排演了現代戲,其中,在觀眾中留有印象的劇目是《白毛女》、《血淚仇》、《黨的女兒》、《奪印》、《會計姑娘》、《風塵遺恨》、《大路朝陽》、《紅旗譜》、《新芽吐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