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武之風——古代騎術(2 / 3)

古代中原地區調教馬匹和馭駕馬車在商、周時期也已經出現。當時的六藝之一就有“禦”藝,禦便是馬術了。這一時期還利用馬拉戰車作戰。據古籍記載,周武王伐紂時,就已經有戎車數百輛了。

戎車也就是戰車,由於馬“寓兵於農,隱武於國”,周代首次把掌握軍政和軍賦的官稱為 “司馬”,以突出騎術的重要性。

公元前305年,趙武靈王為了對付北方的匈奴和西邊的秦國,他決心整軍經武。趙武靈王學習胡人穿短裝、習騎射之長,他為了克服中原人寬袍大袖、重甲循兵隻善車戰之短。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實現,改變了商周時代馬拉戰車的作戰觀念。

此後,我國騎士更加靈活了,他們駕馭馬匹的速度也非常快,在作戰時能出其不意地攻擊對方。騎兵的出現是一次創新,同時也對騎馬技術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騎兵在各國的推廣,騎術成為考核士兵技能的一項重要內容。

[旁注]

田忌 戰國初期齊國名將。田忌以田齊宗族的身份作齊將,他很賞識當時名將孫臏的軍事韜略,他向齊威王舉薦孫臏,威王才任孫臏為軍師的。

孫臏 戰國時期軍事家,兵家代表人物。他是孫武的後代,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投奔齊國,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輔佐齊國大將田忌兩次擊敗龐涓,取得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勝利,奠定了齊國的霸業。

齊威王 (公元前378年~公元前320年),戰國時期齊國國君。齊桓公田午之子。公元前356年繼位,他在位36年。他以善於納諫用能,勵誌圖強而名著史冊。

諸侯 是我國古代朝廷政權所分封的各國國君的統稱。在其統轄區域內,世代掌握軍政大權,但按禮要服從帝王命令,定期要向帝王朝貢述職,並有出軍賦和服役的義務。漢代時諸侯國由皇帝派相或長吏治理,王、侯僅食賦稅。

左丘明 (公元前556年~公元前451年),春秋末期魯國人。相傳他曾經做過魯國的史官,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軍事家。他晚年雙目失明,著有《左氏春秋》和《國語》,對後來文學曆史等方麵影響巨大。

周武王 (公元前1087年~公元前1043年),名姬發,是西周王朝的開國君主。姬發是周文王的次子,他繼承父親遺誌,於公元前11世紀推翻商朝,奪取了全國政權。他建立西周王朝,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政治才能,成為了我國曆史上的一代明君。他死後諡號"武",史稱"周武王"。

[閱讀鏈接]

據說,當田忌與齊威王賽馬之後,孫臏將他的計策講了出來,齊王恍然大悟,他認為孫臏騎術一定高超,絕對可以勝任自己的軍師。

齊威王立刻把孫臏召入王宮。孫臏告訴齊王,在雙方條件相當時,對策得當可以戰勝對方,在雙方條件相差很遠時, 對策得當也可將損失減低到最低程度。

後來,齊威王果然任命孫臏為軍師,訓練騎兵騎術技能,並指揮全國的軍隊。從此,孫臏協助齊威王,改善了齊軍騎兵的作戰方法,齊軍有了完善的騎術訓練,也在與別國軍隊的戰爭中屢屢取勝了。

古代的騎術與馬球馬戲

在我國古代社會,射和禦是聯係在一起的,因為那時的打仗是用戰車,在四馬拉的戰車上有3個甲士,中間的是馭手,左麵的是弓箭手,右麵的是戈矛手。所以在古代君子的教育中就規定,有禮、樂、射、禦、書、數六藝。禦和射都是古人必修的教育課程。

騎術馭車是一項很複雜的技術,既要靈敏和機智,又要有相當大的臂腕力量,才能使六轡在手,指揮如意。

據古籍記載,西周時馭車技術最高的是造父,他是周穆王的車夫。周穆王是一個喜歡遊曆的君王,他坐著一輛8匹駿馬拉的車子,由造父駕馭,周遊了天下的名山大川。

造父能成為一個有名的馭手,是經過名師泰豆氏的指點,並經過勤學苦練得來的,我國春秋時期著名學者列寇禦在他所著的《列子》書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