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象征——舉鼎項目(3 / 3)

其實,這與唐代兵器的使用有關。唐代騎兵使用的馬槍是需要用兩臂力量掌握的,而練習翹關正是鍛煉兩臂的力量。

唐代從作戰需要出發,製造適合的鍛煉器械,這是古代從利用生活工具舉重,向自製體育器械舉重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唐代的舉重除了作為軍事訓練的武舉考試之外,也還是社會的娛樂活動。根據史書《新唐書·兵誌》記載,唐玄宗天寶之後,京師軍隊的紀律廢弛,便不得不用一些鍛煉力氣的方法加強軍隊的作戰能力了,文中是這樣記載的:

六軍宿衛皆市人,富者販繒彩,食粱肉,壯者為角觝、拔河、翹木、扛鐵之戲。

其中的翹木就是翹關了,扛鐵則是舉各種鐵製的器物。宿衛部隊練習翹木、扛鐵,並非都是為了訓練,也是一種娛樂需要。

由於唐代木製的舉重器具太輕,鐵製的舉重器具又太貴,都不利於廣泛開展舉重運動。後來就有了石製的舉重器具。

舉石球、掇石墩,都是用石製的舉重器具。石質的舉重器可以就地取材,並可以隨意製成各種形狀,既方便又省錢,對廣泛開展舉鼎運動有許多好處。從木鐵製的舉重器到石製的舉重器,可以看做是古代普遍開展舉鼎運動的一個標誌。

元末著名小說家施耐庵在他所著的《水滸傳》中有一段描寫武鬆在安平寨舉石的事,這表明了古代舉石的方法,又反映了舉石運動開展的情況。原文是這樣寫的:

武鬆把石墩略搖一搖,大笑道:‘小人真個嬌慣了,那裏拔得起?”

施思道:‘三五百斤的石頭,如何輕視得它!”

武鬆便把上半截衣裳脫了下來拴在腰裏,把那個石墩隻一抱,輕輕地抱將起來,雙手將石墩隻一撇,撲地打下地裏一尺來深。

武鬆再把右手去地裏一提,提將起來望空中一擲,擲起來一丈來高,武鬆用雙手去接,接來輕輕地放在原舊處。

武鬆這一撇、一擲、一接的舉石方法,正是民間的舉鼎動作,直至後來,民間的舉石鎖活動還保存了這幾個動作。

古代的舉鼎,在經曆了舉生活工具,特製木、鐵舉重器和石製舉重器等階段,反映了人民重視舉重運動,不斷改進運動器具,使舉鼎能更廣泛地在民間開展。

[旁注]

畫像石 漢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闕和廟闕等建築上雕刻畫像的建築構石。所屬建築,絕大多數為喪葬禮製性建築,因此,本質上漢畫像石是一種祭祀性喪葬藝術。畫像石不僅是漢代以前古典美術藝術發展的顛峰,而且對漢代以後的美術藝術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我國美術史上占有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

《西京賦》 為東漢文學家、科學家張衡作。描述了長安的繁華,諷刺了社會的奢靡風氣,有一定的文學價值和曆史研究價值,並淋漓盡致地描繪出名都故城的盛大場麵,表現了他在文學方麵的較高成就。

武舉 曆史上的武舉製度創始於唐代。武舉的興盛是明清兩代,特別是在清代。明朝武舉創製很早,但製度一直沒有確定下來。清代情況大不相同,重視程度大大超過明代。加上封建國家大力提倡,製度日益嚴密,錄取相對公正。因此,民間習武者對武舉考試趨之若鶩。

武鬆 是古典小說《水滸傳》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是梁山一百單八將之一,在梁山排行第十四位,人稱行者武鬆。他神武非凡,曾經在景陽岡上空手打死一隻吊睛白額虎,“武鬆打虎”的事跡也在後世廣為流傳。

[閱讀鏈接]

在唐末筆記小說中,對社會上舉各種重物者多有記載。

據說,唐代有個叫汪節的人,有一天他到長安城東渭橋邊同別人打賭,他把一個重千斤的石獅子扔出去很遠,甚至十幾個人都抬不回來,人們隻好又請他放回原處了。

還有,在唐僖宗時,四川綿竹有個王生,他表演過陸地拖船,甚至船上還有12個人在跳舞。最後他直拖到舞蹈完畢,卻沒有一點倦乏的意思。

這些記載都反映了唐代民間舉鼎活動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