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翹關、扛鼎運動之所以能在社會上開展,是和當時軍事作戰的需要有關,根據戰國著名軍事家吳起所著的兵書《吳子》中記載:
一軍之中,必有力輕扛鼎之士。若此之等,選而別之,愛而貴之,是謂軍命。
據說,吳王闔閭伐楚時,他選了500個大力士為前陣,便可以五戰五勝了。正是在這種軍事作戰的需要下,戰國時的舉鼎運動,才能得以廣泛的開展。
[旁注]
九州 是我國的別稱之一。古代人將全國劃分為9個區域,也就是所謂的九州。根據古籍《尚書·禹貢》的記載,九州分別是:徐州、冀州、兗州、青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鼎 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視為立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征。我國有一種鼎崇拜的意識, “鼎”字也被賦予“顯赫”、“ 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
秦武王 (公元前329年~公元前307年),是秦惠文王的兒子,又稱為秦武烈王、秦悼武王。公元前310年秦惠文王去世,武王即位,他身高體壯,有神力,喜好跟人比試角力,大力士任鄙、烏獲、孟賁等人都因此做了大官。
商紂王 帝辛,為帝乙少子,辛為嗣。帝辛天資聰穎,聞見甚敏,才力過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撫梁易柱之力,深得帝乙歡心。帝辛繼位後,重視農桑,社會生產力發展,國力強盛。發起對東夷用兵,打退了東夷向中原擴張,把商朝勢力擴展到江淮一帶,國土擴大到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沿海。
吳起 (公元前440年~公元前381年),戰國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軍事家、統帥、軍事理論家、軍事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他通曉兵家、法家、儒家諸家思想.後世把他和孫子連稱“孫吳”,他著有《吳子》,《吳子》與《孫子》又合稱《孫吳兵法》,對後世軍事發展影響很大。
[閱讀鏈接]
關於古籍中記載翹關的事和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有關係。儒家的含義原本是柔順、懦弱。因為後來的儒生也多半是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文弱書生,於是在人們的印象中,就都以為儒家就是文弱的了。
其實,在春秋時期,文武官吏還沒有嚴格的分界,作為士階層的人都是文武雙全的。孔子是士階層中的一員。他年輕時當過奴隸主的乘田、委吏等小官,所以,也是一個能文能武的人。
據說,孔子能夠舉起諸侯國都城門的大門栓。那時候諸侯的國都城門一般都有四五丈闊;如果用拱把粗的木頭做栓的話,也有幾十斤重,孔子隻用一隻手握住門栓的一端,他輕而易舉就把四五丈長的木栓挺舉起來。這需要很大的力量,也說明了孔子確實是個舉重的大力士。
漢唐舉鼎的發展與興盛
舉鼎到了西漢時期,社會上十分重視練力活動,練力的方式仍然以扛鼎為主,但隨著社會發展的需要,漢代的練力方式是更為擴大了。
後來在一塊出土的漢代畫像石上,共有7個人,左邊兩人手持兵器共同搏虎;第三個人弓步蹲身作拔樹狀;第四人手握一隻死獸的尾巴,他把龐大的獸背在身上;第五人雙手執鼎耳,他把鼎翻舉過頭頂;第六人雙手抱一隻幼鹿;第七人手中持著一個環狀物。
這幅《搏虎扛鼎圖》就是漢代的練力場景的真實重現了。所以,漢代練力的方法雖然仍舊利用生活工具,但是漢代練力的社會性質卻也有所改變了,也就是由軍事作戰的練力,擴大到社會娛樂的表演了。
漢代著名文學家張衡在他所寫的《西京賦》中描寫長安城的娛樂表演,而在紛繁的雜技歌舞表演中,也有“烏獲扛鼎,千斤若羽”的舉鼎描寫。這說明舉鼎已經成為了一項社會娛樂項目。
漢代除了扛鼎的表演之外,也還有舉各種重量的生活用具的,由漢代開始的舉鼎項目,演變成為後代“舞輪伎”、“踢弄伎”、“舉石”等雜技。
後來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以科舉取士,他衝破了魏晉以來的門閥政治。在唐代武則天時,除了科舉取士以外,還增設了武舉科目。武舉考試的內容除了步射、馬射、馬槍之外,也開始有舉鼎項目了。
這時的舉鼎還是叫做“翹關”,但它已經不再是舉門栓了,而是舉一種特製的舉重器具。據古籍記載,武舉考試時所舉的是一個木樁,並不算重。舉法也與春秋時的翹關一樣,是用雙手握住一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