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象征——舉鼎項目(1 / 3)

力量象征——舉鼎項目

在使用冷兵器作戰的古代,體力是十分重要的。冷兵器係傷力的大小,決定於人體力量的大小。在夏、商、周先秦三代的傳說中,就有許多能夠舉鼎的大力士。

後來,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史籍上就有了“翹關”和”扛鼎”的舉重練力的記載了。翹關就是舉城門上的大木門栓;扛鼎就是舉燒食物的大鍋子。

我國古代的舉鼎,經曆了漢唐時期的舉生活工具,特製木、鐵舉重器和石製舉重器等階段,反映了人民重視舉重運動,不斷改進運動器具,使舉鼎能更廣泛地在民間開展。

先秦時期的舉鼎與翹關

那是在戰國時期,當時九州有很多善於舉鼎的大力士,其中秦國的秦武王就是其中之一。秦武王是秦惠文王之子,他身高體壯,勇力超人。

秦武王重武好戰,他常常以鬥力為樂,但凡國中有勇力過人的人,他非常喜歡,還把那些人都提拔為將軍,平日裏也跟隨其左右。

因為秦武王喜歡大力士,他便用封官的辦法招來了許多大力士。那時候,有名的大力士烏獲和任鄙都以勇猛力大聞名,秦武王就破例提拔他們,鳥獲當上了將軍,而任鄙被封為漢中郡太守,可以說都是高官厚祿了。

後來,齊國有個大力士名叫陸行,他力大無窮,不怕虎狼,一個人可以同時製服兩頭野牛。陸行聽說秦武王重用天下的勇士,他便西行到了鹹陽麵見秦武王,秦武王非常喜歡他的勇力,便提拔他做了一名將領,與烏獲、任鄙享受一樣的待遇。

有一天,陸行跟隨秦武王東征,最後到了周朝的宗廟前,秦武王看見宗廟前有許多青銅大鼎,因為他喜歡好勇鬥力,便提出要和陸行比賽舉這些大鼎。

陸行一看,那些青銅鼎很大,足足有上千斤,他心道:“上千斤的青銅鼎,我估計是難以舉起。但是大王是千金之軀,如果我把大鼎舉起來,而大王舉不動或者因此而受傷,這不是我身為臣子該做的事啊!看來我隻能佯裝不能舉起,然後我露出險些受傷的樣子,希望這樣可以打消大王舉鼎的念頭!”

陸行正想著,他突然看見秦武王已經走上去要舉鼎了,他趕忙衝過去,對秦武王說:“大王,希望大王給我個機會,讓我先舉吧!”

秦武王以為陸行要展示武力,他笑著擺擺手,示意讓陸行先舉。陸行走到青銅鼎前,他抱起大鼎,連試了幾次都沒能舉起來,還險些受傷,最後摔個踉蹌倒地,旁人都在一旁哈哈大笑。

秦武王看到陸行舉鼎險些受傷,他也不想再舉鼎了。正這時,一旁的烏獲將軍嘲笑陸行說:“你連這麼個小鼎都舉不動,真是沒用,看我來!”

烏獲衝了上去,他抱起大鼎,用力將青銅鼎抱在懷中緩緩舉起。最後烏獲快將青銅鼎舉到頭頂時,他卻因為力量不足,鼎掉下來砸斷了他的膝蓋骨,因此受了重傷。

秦武王看到烏獲受傷,這才知道陸行的一片良苦用心,他越發重用了陸行了,從此也知道了舉鼎鬥力要量力而為。

其實,舉鼎這個體育項目在我國古代經曆了三個大的階段。一是舉生活用具,二是舉木鐵製的舉重器,三是舉石製的舉重器。

因為古代舉重器具的不同,舉鼎的名稱也有所差異,比如翹關、扛鼎、舉石等,都是古代舉鼎的名稱。

在夏、商、周先秦三代的傳說中,就有許多大力士,比如夏桀有才力,能伸鈞索鐵,手搏熊虎。還有商紂王能倒曳九牛,扶梁換柱子等。

據說,當時有窮氏國君寒浞的兒子奡能夠在拉直鐵鉤,空手擒縛猛虎,以及在陸地上拖動木船等,這些都是力量很大才能做出來的。這些生活和生產上用力的事,需要幾個人或十幾個人才能辦到的,而力量大的一個人就辦到了。

後來,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史籍上就有了“翹關”和”扛鼎”的舉重練力的記載了。翹關就是舉城門上的大木門栓;扛鼎就是舉燒食物的大鍋子。

還有扛鼎就是橫關對舉,也就是在兩個鼎耳之間穿一根杠子,兩個人把它抬起來。而一個人扛鼎,就是手提橫杠把鼎舉起來。

在先秦時期,管關門的官吏,每天要上下門栓;管煮食物的小吏,每天要搬移大鼎。這都需要有力量。於是,他們把需要用力的勞動變成了練力的工具,就創造了翹關、扛鼎的舉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