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兵訓練——馬球活動(1 / 3)

騎兵訓練——馬球活動

馬球是人騎在馬背上用長柄球槌拍擊木球的運動,古稱“擊鞠”,也叫做“打毬”或“擊毬”。馬球是唐代最盛行的體育項目之一。

後來馬球又經過漫長的曆史發展,除了產生了後來被稱作“小打”的驢鞠遊戲,也開始出現了適合女子的徒步進行的步打球遊戲。

在我國古代馬球活動中,所用的馬球有一種是外包皮,內置毛發等類的軟毬。

馬球是一項相當驚險、激烈的活動,所以要求競技者不僅具備強壯的體魄、高超的騎術與球藝,更要有勇敢、靈活、頑強、機智的素質。

古代馬球的起源與興盛

那是唐代開元年間的一個夏天,有一位騎兵將帥,他叫李寬,他正率領著騎兵小隊在齊魯地區巡視。

李寬身高體壯,他騎著一匹大紅馬,手執紅纓槍,非常威武。他帶著騎兵小隊來至—個山坡上溜達。忽然李寬望見不遠處有個桃林,他便下令讓騎兵們穿過桃林。

桃林處有幾個百姓在采摘桃子,李寬帶著騎兵們衝進桃林時,百姓們紛紛停下手中的活,他們遠望著那些騎兵,打算瞻仰大唐王朝騎兵的威武。

李寬看到百姓,他急忙令騎兵們慢下來,然後讓他們昂首挺胸,雄姿矯健騎馬過去。正這時,一個桃子從樹上掉下來,滾落到騎兵們的馬前。

戰馬因為長途奔跑,早已困乏,一個個便衝桃子跑去。李寬心道:“隊伍絕不能散,也不能讓戰馬啃食齊魯百姓的桃子!這樣肯定會有損我大唐軍威的!”

於是李寬下令騎士們一邊勒住戰馬,一邊執起長槍去撥弄桃子。就這樣,一個桃子在騎兵隊中被來回撥弄,最終也沒被戰馬吃掉,百姓們很受感動,紛紛點頭誇讚。

等將帥李寬帶領騎士們穿過桃林後,他突然想到自己在軍營裏常玩的一種叫“馬球”的遊戲,其中馬球的球子由於是木質的,所以很硬彈性也不好。但是今天撥弄的這個桃子卻非常軟,彈性比木球好很多。

於是,李寬便由今天撥弄桃子的事,想到了去改進“馬球”的球子,最後,他終於用外包牛皮,內置毛發等類的軟毬代替了木質球子。後來這種軟毬傳遍了大江南北,在當時引起了轟動,最後馬球的球子都改成了這種軟毬了。

馬球是人騎在馬背上用長柄球槌拍擊木球的運動,在我國古代非常盛行。我國作為世界古代文明發源地之一,有著無比燦爛的古代體育項目。

在我國古代豐富多彩、種類齊全的體育活動中,有很多體育項目曾經在曆史上風行一時,而後又在時間的無情衝刷下,最終灰飛煙滅。

人們隻能從殘存的古籍中記載下來的片斷去追溯它當年的盛況,而馬球便是其中很典型的例子。

其實在我國古代除了蹴鞠運動,另一種古代盛興的球類運動,這就是馬球。馬球比蹴鞠出現得要遲一些,大概東漢晚期才有。

我國唐代的馬球古稱“擊鞠”,也叫做“打毬”或“擊毬”。關於擊鞠的起源,人們眾說紛紜,其中有“波斯說”和“吐蕃說”等,更有人認為我國東漢末期就已經出現了擊鞠。

當時的大家都公認了,馬球是唐代最盛行的體育項目之一。唐代打馬球的比賽方法很簡單,根據北宋著名文學家司馬光在他所著的《資治通鑒·唐紀六十九》中記載:

凡擊毬,立毬門於毬場,設賞格。各立馬於毬場之兩偏以俟命。神策軍吏讀賞格訖,都教練使放毬於場中,諸將皆駷馬趨之,以先得毬而擊過毬門者為勝。

先勝者得第一籌,其餘諸將再入場擊毬,其勝者得第二籌焉。

古代的馬球場一般鋪設在長安王宮的大殿之前,所以在史書中,經常可以看到在某某殿和某某宮打球的記載。

唐代有一幅很有名的《明皇擊鞠圖》,其中就描繪了唐玄宗李隆基與眾嬪妃擊鞠娛樂的場麵。在唐代宮廷中,擊鞠也就是玩馬球是深受眾人喜愛的一種競技運動。

馬球,在我國古代的史籍上叫“擊鞠”、“擊球”或“打球”。在史書《宋史·禮誌》上說:

打球是一種軍中的禮節,每年三月,在大明殿舉行賽球典禮。皇帝乘馬到球場,臣下迎接,依次上馬。

皇帝擊球,教坊作樂奏鼓。皇帝打進了第一個球後,才叫諸王大臣開始比賽。

唐代是我國馬球盛行的時期,上自皇帝,下至諸王大臣、文人武將,大多都“以此為樂”。後來在乾縣發掘了唐章懷太子李賢墓,墓中的陪葬文物很多。

墓道兩側有50多幅保存較為完好的唐代壁畫,其中《馬球圖》就是其中很有名的一幅,畫麵上有正在跑動的20餘匹駿馬,它們體態豐滿,細尾紮結,而騎馬人頭戴襆巾,腳穿長靴,手執鞠杖。

一位騎棗紅馬的騎手跑在最前麵,他高舉鞠杖,側身向後擊球。球在場中滾動,後麵幾個騎手驅馬爭搶。

後來,在長安還出土了一枚唐代“打馬球圖”的青銅鏡,馬球比賽的圖像也十分逼真。

此外,在新疆阿斯塔那唐墓中出土的打馬球俑,其形象也惟妙惟肖,這些都生動地反映出了唐代社會喜愛馬球活動的風尚。

關於馬球的起源,目前有幾種不同的看法。一種認為馬球和步打球都起源於古代波斯,通過絲綢之路,馬球由波斯傳到了西域,再由西域傳入了長安。

還有一種認為馬球起源於中古時期的吐蕃國,也就是後來我國的西藏地區,馬球在吐蕃被發明出來後,這才向東西方開始傳播。

最後一種則認為馬球都起源於我國,在東漢後期我國就有了馬球,馬球是由漢代的蹴鞠發展演變而來。

唐代馬球之所以能夠迅速發展,並且盛行300年而不衰,這是有其社會原因和曆史原因的。我國古代的騎兵雖然創始於戰國時的趙武靈王,但當時隻不過是一個步兵的附屬兵種。

一直到南北朝時期,軍隊裏才盛行甲馬,就是給馬匹穿上防護的甲具,這時的騎兵才被能稱為“鐵騎”的。

後來,唐太宗李世民改變了這種騎兵裝具,將它變成為輕騎兵,這樣就更發揮了騎兵快速機動與遠程奔襲的特長。這種特長符合大唐帝國地域遼闊、疆土廣大的戰略需要。

因此,唐代自建立以來就一直重視騎兵部隊的建設。據史書《新唐書·兵誌》記載,

自貞觀至麟德,四十年間,馬七十萬六千;天寶後,王侯、將相、外戚牛駝羊馬之牧布諸,將校亦備私馬。

議謂秦漢以來,唐馬最盛,天子又銳誌武事。

這段文獻說明,在唐代,馬匹是建設騎兵的基礎。有了馬匹,還要訓練騎術和馬上砍殺技術,而馬球運動就是訓練騎木和馬上砍殺技術的最好手段。

唐代開展馬球的目的就是為了軍事訓練。唐人著名學者閻寬在他所寫的《溫湯禦球賦》中說:

擊鞠之戲者,蓋用兵之技也。武由是存,義不可舍。

馬球是唐代一種軍事訓練的手段,同時也是一種很好的娛樂活動。“百馬攆蹄近相映,歡聲四合壯士呼”。這句詩形象地描寫了唐代人們玩馬球時的激烈場麵。

唐代無論是參加打球的人,還是觀看比賽的人,馬球運動都能使人精神振奮。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貞觀、開元之時,天下富庶,社會上就需要有一些休閑的娛樂。

於是,馬球運動就成為了社會歡迎的活動了,作戰的軍士要練武,閑暇的富民要娛樂,將練武與娛樂結合起來,這就是唐代馬球運動能夠蓬勃開展的社會原因。

其實,唐代馬球之所以得到迅速的發展,除了社會原因之外,還有唐代上層社會的喜愛和重視。唐代最高階級的皇帝及王室貴族,大都是喜愛馬球活動的。古人雲:“上有好,下必有甚焉”。這是社會現象的一條普遍規律。

宋代著名文學家司馬光在他所寫的《資治通鑒·唐紀》中,就有這樣一句話,他說:“上好擊球,由此,通俗相尚。”這便是說唐代馬球運動的蓬勃發展,和唐代皇帝的倡導有最直接的關係。

史書《唐書·本紀》中,常常有皇帝某處擊鞠的記載,說明唐代皇帝全都喜歡親自上場打馬球,而唐代皇宮中有好幾處馬球場是專供皇帝打球的。

後來,在長安大明宮含光殿遺址出土的一塊石誌,上麵寫有“含光殿及球場等大唐大和辛亥歲乙未月建”幸銘文。這說明了,含光殿球場的建築年代在大和辛亥,也就是唐文宗五年,即831年。

同時這也說明了,唐代在皇宮裏修建球場是專門為了皇帝和王宮顯貴們所用的。由於經常參加打馬球比賽,有幾代皇帝的球技還是非常高超的。

如唐宣宗李忱,他可以騎在飛奔的馬上,用擊鞠杖連續擊球幾百次之多。唐僖宗李儇也曾經向他的近待誇口說:“如果我要設置一個打馬球的進士科,那麼我一定可以考中狀元。”

不過,唐代打馬球所用的球,它的彈性要比氣球差很多,而且它一遇到阻礙往往就會停下來。首先在球的形製上,馬球使用的是充氣球。

其次,馬球卻分為有球門的打法和無球門的打法。馬球有球門的打法是在場地兩端栽兩根數丈高的竹竿,竿上結網以成球門,然後以雙方進球的多少來決出比賽的勝負,這根本不需要用算籌來計分。

馬球的發明,與我國古代軍隊提高騎兵戰鬥力有關。此後,馬球成為了一項皇家體育運動。馬奔跑速度快,加之騎手揮杆擊打,因此馬球比賽激烈而刺激。

馬球在唐代最為發達,相關文物比比皆是,敦煌莫高窟中許多唐代馬球場的壁畫十分壯觀。

早在漢代以後,隨著騎術的進步,馬具的改革,馬球技術水平也越來越高。文獻記載,馬球最初作為軍中練武之用,之後逐漸發展到民間,並普及到閨閣之中。漢末時,人們的擊鞠水平已達到了“巧捷惟萬端”的熟練程度。

唐代盛行輕騎兵,它有著快速機動與遠程奔襲的特長,同時,馬上作戰砍殺更為靈活。而馬球運動就是訓練騎術和馬上砍殺技術的最好手段。

由於這一軍事目的,以強軍強民的遊戲之技來保衛大唐國土,抗擊外族入侵,培養出源源不斷的國防力量,使這項承載著農耕文明智慧的大唐國球,成為當時貴族運動的潮流。

還有,據文獻記載,當時相鄰的渤海、高麗、日本等國都有與唐王朝進行馬球競技的描述。遼代著名畫家陳及之繪製《便橋會盟圖》,就專門描繪大唐和突厥兩國進行馬球比賽的場麵。

《便橋會盟圖》的畫麵,以唐太宗李世民與突厥可汗頡利,在626年,在長安城西渭水邊橋上會盟的事作為背景。畫麵中,數名騎士策馬持杖爭擊一球,場麵頗為熱烈、壯觀。

球杖是馬球運動的主要器具,其長數尺,頭端變曲如月。宮廷球杖更是講究雕紋彩繪,因此古代球杖有不同的名稱。因為馬球杖頭一端狀如偃月,故有“月杖”之名。

如唐代詩人閻寬《溫湯禦球賦》中說:“珠球忽擲,月杖爭擊”。唐代詩人張祜筆下的球杖更是從虛處入筆,他在《觀打球詩》中寫道:“初月飛來畫杖頭。”

馬球的球杖的彎頭大有飛動之態。張祜還寫道:“曉冰蹄不裂,寒瓦杖頭鳴。”古代宮殿上的琉璃瓦一頭高高翹起,彎曲大。詩人形容冬天的球杖為寒瓦,可謂遺貌取神,功力非凡了。

唐代的馬球子,狀小如拳,多取用質料輕而堅韌的木頭挖空而成,並將球子漆為紅色或描以彩繪。古人通常稱馬球子為“球子”、“畫球”、“朱球”、“珠球”、“朱漆球”等。如唐武平一《觀打球應製詩》說“分鑣戲彩球”,便是描寫馬球球子的外表朱漆彩繪了。

但是有些描寫卻將筆觸瞄準在球子的飛行特點上,諸如唐蔡孚《打球篇》有:“奔星亂下花場裏”一句,其妙就在“亂下”兩字上,這使人產生一種球子縱橫飛舞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