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兵訓練——馬球活動(2 / 3)

其中最精彩的描寫,還有唐詩人李頎的“鳴鼓走馬接飛鳥”,以及詩人沈佺期的“柢為看花鳥,時時誤失籌”句中,都把馬球球子比作是長有翅膀的飛鳥,它們輕盈地飛舞。

還有,唐代馬球場上的用馬也是裝扮得五顏六色,如馬尾用彩繩作“細尾促結”,馬的頭部是“白馬頓紅纓”或飾為“紅鬣錦鬟”,韁繩飾為“黃絡青絲”,馬鞍則是“銀鞍月上”。

還有唐代詩人楊巨源詩中寫的“花駿分處拂紅纓”之語,以及詩人武平一描寫的賽馬“影就紅塵沒,光隨赭汗流”一句。

這些詩文都說明了唐代馬球場四周紅旗掣曳,宮女穿的是紅色衣裳,馬身上又是紅纓紅鬣,球場上是一片紅色,所以連馬出的汗看上去也像是紅色的了。

在馬球鼎盛時期的唐代,打馬球分為單、雙球門兩種比賽方法。單球門是在一個木板牆下部開一尺大小的小洞,洞後結有網囊,以擊球入網囊的多寡決定勝負,雙球門的賽法與現代的馬球相似,以擊過對方的球門為勝。

馬球作為唐代軍事訓練的手段,唐代馬球受到軍隊各級將帥的重視。但唐代文人也有不少人是會打馬球的,但文人當然沒有武將的馬球技藝高,也不會像軍中馬球開展得那麼普遍。

進士科是唐代文人最光榮的出身,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之說。文人都希望由進士科走入仕途。而進士科中榜後有三大盛會,也就是慈恩寺題名、曲江遊樂宴會和月燈閣下打球。

這是文人占得鼇頭後最得意的活動,如果不會打球,便會使盛會大加掃興了。所以,每年科舉考試後,那些在金殿對試時對答如流、筆走龍蛇的書生們,就又都成了身手矯健的馬球行家。

唐代文人由文入武,當了節度使的也不乏其人。如詩人李紳、高適、張建封等。文人當了節度使就要訓將練兵,當然就要會打馬球了。所以,唐代詩人張建封在他的詩中說:

仆本修文執筆者,今來帥領紅旗下。

不能無事習蛇矛,閑就平場學使馬。

還有五代學者王定保在他所著的《唐摭言》中,還記述了這樣一段月燈閣下打球的故事。

據說在晚唐僖宗乾符四年,新貢士們集會在月燈,閣下準備賽球,場外已經圍了幾千觀眾。突然,有幾個神策軍闖進了球場,手拿球杖,策馬奔馳。其用意很明顯,是要和新進士較量一下。

晚唐時期,朝廷政權完全掌握在宦官之手,而左右神策軍就是宦官手中的兩把刀子。雖然這次是無理取鬧,新貢士也不敢公然得罪他們。但這天的盛會,是新貢士出頭露臉的大喜日子,如果在幾千觀眾麵前輸了球,是很丟臉的。

正在為難之時,有一個新貢士叫劉覃的挺身而出說:“讓我去教訓教訓他們吧!”

說完,劉覃跨馬執杖馳進了球場,他向在場的幾個神策軍拱手道:“新貢士劉覃,特來奉陪練球!”

這幾個神策軍見有人應戰,他們便拿出球子與劉覃比賽。誰知隻馳驅了幾個回合,球子便被劉覃奪得。他隻有一個人,無法傳球,便在馬上連擊幾次之後,一個大打,把球子打向空中,球子飛出球場,不知落到何地去了。

這幾個神策軍想不到一個文人竟然有這樣高超的球技,有這樣大的擊球力量!一個個目瞪口呆,垂頭喪氣,在幾千名觀眾的嗤笑聲中,麵紅耳赤地離開了球場。

唐代不僅僅男人打馬球,就連女人也非常喜歡打馬球。馬球運動在唐代,不僅在帝王與文武百官之間流行,還普及民間,連婦女也成了馬球活動的參與者。

唐代女子有打馬球娛樂的,唐詩人王建的《宮詞》中有說到皇宮內宮女打球的詩句,詩雲:

新調白馬怕鞭聲,隔門摧進打球名。

還有後來唐代李賢墓中出土的《唐代婦女打球圖》銅鏡,以及新疆火洲出土的《唐代彩繪打馬球泥俑》,都反映了唐代女子馬球運動的普及情況。

同時,隨著女子馬球的盛行,一種體形較小,跑得較慢的騎驢打球形式,也在婦女當中應運而生。與馬鞠相對,可以稱之為驢鞠。因此,馬球成為唐代獨具特色的一項女子體育運動了。

[旁注]

開元 是唐代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號,從713年至741年,共計29年。開元意思是開辟新紀元。開元初年,政治穩定,史稱“開元之治。”開元年間,唐代國力強盛,史稱開元盛世。開元年間,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以後成為定製。

齊魯 起源於先秦時期的齊國和魯國。到戰國末年,齊、魯兩國文化也逐漸融合為一體。公元前256年,魯國被楚國所滅,公元前221年齊國為秦國所滅。因為文化的一體,而形成一個統一的文化圈,由統一的文化圈形成了“齊魯”的地域概念。這一地域與後來的山東的範圍大體相當,故成為山東的代稱。

將帥 將領,也就是將軍和元帥的統稱。我國古代善於用兵的人,可以做將軍,而善於用將軍的人,則可以做元帥。在春秋時期通常以卿統軍,所以稱卿為將軍,而一軍之帥也稱將軍,後來駐防各地的軍事長官也稱將軍。而南北朝後,元帥逐漸成為戰時統軍征戰的官職名稱。

大江南北 一種地理名詞。大江,古代指的是長江,開始就是指靠臨長江中下遊兩岸的廣大地區,後來也泛指我國全國地區。

吐蕃 7世紀至9世紀時,我國古代藏族建立的政權,是一個位於青藏高原的古代王國,由鬆讚幹布至達磨延續200多年,是西藏曆史上創立的第一個政權。7世紀初,鬆讚幹布以武力降服古代羌人等部,將首邑遷至邏些,也就是後來的拉薩,正式建立了吐蕃王朝。

《資治通鑒》 簡稱“通鑒”,是北宋著名文學家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曆時19年告成。它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公元前403年開始寫起,至959年停筆,涵蓋16個王朝1362年的曆史。它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我國官修史書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

嬪妃 指我國古代帝王的妻妾。也指我國古代皇宮裏的女官。 嬪,原意為宮廷女官;多指指皇帝的妾,侍從。妃,原意為配偶,多指帝王的妻,位次於皇後;亦指太子、王、侯的妻。

李賢 (655年~684年),唐章懷太子,字明允,唐高宗李治第六子,武則天第二子。李賢在胞兄李弘死後繼立為皇太子,後來被流放巴州。後在巴州自縊而死。武則天得知李賢死訊恢複了他“雍王”的王爵,下令將他在巴州下葬。唐睿宗又追加李賢“皇太子”的地位,與太子妃房氏合葬於章懷太子墓。

俑 古代墳墓中陪葬用的偶人,是象征殉葬奴隸的模擬品。它的質料以木、陶質最常見,也有瓷、石或金屬製品。它的形象,主要有奴仆、舞樂、士兵、儀仗等,並常附有鞍馬、牛車、庖廚用具和家畜等模型,反映出當時社會的生活習俗,是研究各代輿服製度的重要資料,它還可以反映出各個時代雕塑藝術的水平。

絲綢之路 指始於我國古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的古都長安,用以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路上商業貿易路線。它也是一條東方與西方之間經濟、政治、文化進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因為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我國古代出產的絲綢,所以被命名為絲綢之路。

《新唐書》 作者是北宋時期宋祁、歐陽修等人,是一部記載唐代曆史的紀傳體斷代史書,是“二十四史”之一。全書共有225卷,其中包括本紀10卷,誌50卷,表15卷,列傳150卷。它前後修史曆經17年,在體例上第一次寫出了《兵誌》和《選舉誌》,係統論述唐代府兵等軍事製度和科舉製度。這是我國正史體裁史書的一大開創。

司馬光 (1019年~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他是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司馬光主持編纂了我國曆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他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他的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曆來受人景仰。他的生平著作很多,主要有史學巨著《資治通鑒》、《稽古錄》等。

李忱 (810年~859年),唐宣宗,唐代第十八位皇帝, 847年至859年在位,共在位13年。他原名李怡,初封光王。他在位時,曾經為祖宗基業做過不懈的努力,這無疑延緩了唐帝國走向衰敗的大勢。

莫高窟 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曆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曆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

農耕文明 是人類曆史上主要因特有的農耕文化而在經濟發展、社會製度、思想、精神和藝術領域等方麵領先於人類發展的社會文化。所以,一種農耕文明之所以能稱為農耕文明,一是它要領先於人類社會的發展,二是這種領先主要得益於農耕文化,兩者缺一不可。

張祜 字承吉,唐代著名詩人。他出生在清河張氏的望族中,家世顯赫,被人稱作張公子,有“海內名士”之譽。他的一生,在詩歌創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全唐詩》收錄他349首詩歌,他的詩歌較多,風格清新。

沈佺期 字雲卿,他擅長寫文章和詩詞,最擅長寫七言詩。他在長安考中了進士,還著了《三教珠英》,後來被任命為台州錄事參軍,又被拜為起居郎和修文館直學士,他還有詩集十卷,詩歌散文流傳較多。

武平一 名甄,以字行,他自幼博學,通曉《春秋》。後來辭官在嵩山隱居,修浮屠法,皇帝下詔招他,他也不去應詔。後來,唐中宗時他再次為官,被任命為修文館直學士,遷考功員外郎。他擅長寫詩詞文章,有詩集一卷。

慈恩寺 我國著名的佛教寺院,位於陝西西安的南郊。始建於589年,初名無漏寺。648年,皇太子李治為其母文德皇後追薦冥福而擴建為大慈恩寺。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曾經在此主持翻經院,講習佛經,此寺為我國佛教法相宗的祖庭。

高適 (700年~765年),他自小孤貧,卻愛好交遊,有遊俠之風,並以建功立業為他的誌向。20歲西遊長安,功名未就而返。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他的詩作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他與岑參並稱“高岑”。把他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為“邊塞四詩人”。

貢士 對我國古代中央一級科舉考試中試者的稱呼。原是指古代諸侯推薦給天子的學士。唐宋時期,科舉考試中試者稱“鄉貢士”。明、清時,會試中試者統稱貢士,貢士還不能做官,必須再經吏部考試,合格以後才能入仕,屬於我國古代科舉製度的重要部分。

火洲 吐魯番的古名,我國古代絲綢之路的重鎮之一,又稱“火洲”,位於新疆中東部,天山東部的山間盆地。這裏曆史悠久,有四千年的文字記載,文化積澱深厚,遺存了很多文化遺址,出土了從數萬件古代文物。它具有整個絲綢之路上最為豐富多彩的文化形式,多文化、多宗教、多民族在這裏充分交彙和融合。

[閱讀鏈接]

馬球的對抗強度增加,緣於古代馬具的改革。大約在西晉時期,也就是3世紀左右,馬蹬才被我國古人發明出來。

馬蹬的發明使得騎手雙手獲得了解放,隨之馬球變得越來越普及而好看。

馬球在漢代起源,經過發展,在唐代開始盛行。由於馬球的昌盛與古代騎術的發展有著一定關係,因此,它的發展必然受到騎術的影響。

五代以後馬球的逐步衰落

到了五代時期,馬球繼續流行。當時在皇宮中打球,是宮女們的主要娛樂活動。前蜀皇帝王建就將成都官府內的舊球場改建成了皇家大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