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撲前身——角抵運動(1 / 3)

相撲前身——角抵運動

角抵是我國古代一種較力的遊戲,類似後來的摔跤。它主要是通過兩人徒手進行力量型的較量,用非常簡單的人體相搏的方式,以摔倒對方為勝的一種競技運動。

角抵活動是我國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也是我國最古老的體育項目之一,它起到了促進和平和友誼的作用。

隨著我國曆史在推進,角抵運動也在不斷地蓬勃發展,角抵運動已經有了更大的躍進。從角抵到相撲,再到摔跤,這一盛行了數千年的中華民族傳統競技形式,就是這樣源遠流長,豐富多彩。

先秦角抵的起源與發展

那是在我國春秋的後期,趙簡子是當時晉國的中軍元帥,他的護衛少室周就是一個善於徒手搏鬥摔跤的能手。

在我國古代,在中軍元帥的戰車上隻有旗鼓手,他們聽從元帥的號令用旗鼓指揮全軍的進退。而元帥戰車上隻有一個護衛,少室周就成為保衛元帥趙簡子的唯一衛士,他的作用就顯得異常重大了。

少室周自從當了趙簡子的唯一護衛後,他心裏自然非常歡喜,但他又有點擔憂,畢竟是一個人保護元帥的安全,這可是件大事,是不能出任何問題的。

少室周為了提高自己的摔跤技藝,也為了使元帥趙簡子更加安全,他每逢休閑時間便尋師訪友,到處與人切磋武藝,努力學習角抵技術,提高自己的護衛能力。

後來,晉陽城有一個叫牛談的人,他是農戶出身,摔跤的本領非常高強,遠近聞名。少室周聽說後,他專門到了晉陽找到牛談,提出與牛談進行摔跤比賽。

結果,第一次少室周就被牛談摔了個臉朝天,第二次又摔了個肩背著地。一連幾場比賽,都是少室周輸了。少室周十分佩服牛談的摔跤本領,他心服口服,便向趙簡子推薦牛談,還把自己護衛元帥趙簡子的職位讓給了牛談。

角抵是我國古代一種較力的遊戲,類似後來的摔跤。角抵活動是我國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也是我國最古老的體育項目之一,它起到了促進和平和友誼的作用。

角抵活動還與古代的戲劇結合起來,號稱是古代的“百戲”之一,因此它是我國戲劇的最初萌芽,還哺育了我國的戲劇文化。

角抵活動不僅有著悠久的曆史,而且有著深邃的文化內涵。最早是我國原始人為了求得生存的一項技能,上古時期的人們在狩獵過程中,或者在人與人、部落與部落之間的衝突中。

人們利用徒手搏鬥的形式,以求得食物或者自衛,從而產生了角抵動作,這其實就是最簡單的角抵技藝。

另外,在生存環境較為惡劣的我國上古時代,角抵也是訓練和軍事作戰的一種技能。我國古人在最初時還不知道充分利用工具來改善生存條件,但環境就是那樣惡劣,古人隻能靠自身的體能來艱難生存。

我國古人在與凶禽猛獸的爭鬥,和向大自然索取衣食的耕作勞動中,漸漸練就了一身壯健的體魄,後來通過在休閑活動中對搏鬥和耕作活動的模仿、追憶以及有意識的訓練,便產生了我國源遠流長的角抵活動。

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古代角抵的名稱很多,比如“角力”、“摔跤”、“摔胡”,“角觝”、“相撲”、“布庫”、“厄魯特”、“摜跤”等。這是因為,各民族的語言文字不同,角抵的方式方法也有較大的差異。

角抵在我國古代屬於徒手搏鬥的範圍,它是軍事作戰的一種技能。關於角抵名字的由來,根據南北朝著名文學家和數學家的祖衝之所著的《述異記》中記載,在5000年前的氏族部落時代,黃帝部落與蚩尤部落進行了一次大戰。

蚩尤部落的人都在頭上戴了假角,古書中說是“以角抵人,人莫能禦”。這種用頭衝撞的作戰方式,就是摔跤的最早起源,後代稱摔跤為角觝也是沿用的這個古老名稱。

這便說明了我國角抵活動的曆史是非常久遠的。其實,這段資料最早出自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黃帝本記》中的記載,原文是這樣記載的:

蚩尤氏頭有角,與黃帝鬥,以角抵人,今冀州為蚩尤戲。

司馬遷將角抵與黃帝大戰蚩尤的傳說聯係起來,這就足夠說明它的漫長曆史。蚩尤角抵戲流行於我國古代北方地區,它也間接紀念了與黃帝逐鹿中原的炎黃始祖蚩尤氏。

後來,到了奴隸製社會,奴隸主規定摔跤是軍事訓練的重要項目。據漢代文學家戴德所寫的《禮記·月令》中記載:

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將帥講武、習射、禦、角力。

可見當時射箭、馭車和角力,都是士兵作戰的重要技能。還有,那時候的將帥在冬季還要對自己的部隊進行一次檢閱,以觀察部隊的訓練成果。

其實,角抵最初是上古時期原始社會中的一種比武競技,它展示著男人本能的力量與粗獷的美,它能夠吸引著無數人的目光。

角抵作為一種有效的近身相搏的手段,它伴隨了我國古人在遠古時代的生產和生活。角抵活動自從被統治階級高度重視後,為了出於安全考慮,軍事團體之間往往通過角抵來顯示實力,因此角抵也被賦予了一定的政治色彩。

角抵在遠古民間普及東周時期,這種角抵戲比較普及,特別是北方少數民族中非常多見。後來在陝西秦都鹹陽出土了一件先秦時期的銅牌,上麵就有兩人在競技角抵的畫麵,這是比較典型的早期摔跤形式。

據後人解釋,角力就是互相扭打的“兩兩校力”,也是徒手搏鬥的一種作戰方式。在3000年前,青銅兵器並不十分銳利,而且作戰時也會經常發生青銅兵器折損的情況,因此徒手作戰的技術就是十分重要的了。

據說在我國春秋時期,吳楚的柏舉之戰,楚國軍隊被打得大敗。楚國將軍莫敖就在兵器折損無法作戰的情況下,他隻身衝入了敵軍,徒手角抵敵軍,竟然摔傷了好幾個人。

所以在戰場上同敵人角抵是一種生死搏鬥,是絕不留情的,而軍隊在平時訓練也應該注意訓練到徒手“兩兩校力”的技巧。

當然,在一般的角抵比賽中,就不必拚得你死我活了。因此,角抵比賽就必須有一定的方法和規則,這樣才能避免無謂的傷亡,據古籍《國語》中記載,春秋末年的晉國已經有了角抵比賽,這說明角抵比賽在我國已經有了3000多年的曆史了。

還有,角抵活動的名稱是從踢、打、摔和拿的徒手搏鬥發展而來。在先秦時期,很多地區都培養一批角抵好手,他們在各種節日盛典上,給帝王將相們表演角抵遊戲,供他們享樂,以示威武。

我國上古時期的角抵競技運動者大多是裸體或者穿著象鼻褲的,也就是後來的兜襠褲,他們隻能穿這樣的服飾進行角抵比試。

先秦時期的角抵活動主要較量的是雙方的力氣,一般體力強的人就能勝利。而角抵比賽還可以拳打腳踢,甚至使用擊打關節的擒拿方法,經常把對方摔到不能抵抗為止。後來,角抵的規則才逐漸改進,角抵技術向靈活和敏捷的方向發展了。

後來隨著角抵運動的正規性,到了我國先秦時期,角抵者的服裝逐漸改為穿短袖上衣,係腰帶,穿長褲和鞋。規則上的改進也有很多,比如他們不再強調把對方摔到不能抵抗為止,而是改為隻要將對手摔倒三點著地就會成為勝利者。

三點著地指除了兩腳外身體各部,包括手、肘和膝全部著地。角抵最初的時候都是一跤決勝負,後來才逐漸改為了三跤二勝,但是先秦的角抵比賽都是不分體重級別的。

古代的角抵範圍很廣,相撲也是其中一部分,隻是到了後來,角抵一詞才專指摔跤一類的活動,才被人們稱為相撲的。

從這個意義上說,也可以把角抵看做是我國古代的摔跤運動。從古代角抵的不同名字,便可以看出角抵活動與摔跤的密切關係。

還有,先秦時期民間的角抵活動的傳統形式,一般都是是某一個地區內,由一位年長又德高望重,而且角抵技術高超的角抵能手出麵組織的。

角抵的成員大多是他的子侄輩親屬和附近的青少年,他們利用閑暇時間,在空地上練習角抵,無代價地傳授技藝,甚至還有其他角抵老手作一些義務的指導。

先秦角抵時第一要素便是要有足夠的力量,動作要快,才容易摔倒對方,古人常說的“一力降十會”就是這樣的道理。但是僅有直來直去的蠻力也是不成的,還要巧妙地借力用力,善用巧勁,這便是人們常說的“四兩撥千斤”的技巧了。

在南方一些地區,也有角抵活動伴隨節令活動在老百姓中廣為開展。據南北朝時期著名學者宗懍所著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

荊楚之人,五月間,相結伴為相撲之戲。

從季節上來看,農曆五月份正是春耕之後夏收之前的農閑季節,從氣候上來看,五月正是春天,並不冷,這個季節可以袒露身子,互相進行角抵比賽了。因此,五月是先秦時期南方角抵的黃金季節。

[旁注]

晉國 周代春秋時期諸侯國名,從公元前1033年至公元前403年,出自周成王弟唐叔虞。唐叔虞的兒子晉侯燮父徙居到了晉水,這便是晉國的前身。公元前403年,晉國卿大夫韓虔、趙籍、魏斯三家自立為諸侯,分裂了晉國。周威烈王賜三家為諸侯,於是韓國、趙國、魏國三國分晉,晉國滅亡。

趙簡子 (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75年),嬴姓,趙氏,原名為趙鞅,後名誌父,諡號為簡。時人尊稱其趙孟,史書中多稱之為“趙簡子”,也稱趙簡主。他是春秋後期晉國卿大夫,六卿之一,他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和改革家,也是戰國時代趙國基業的開創者,先秦法家思想的實踐者。

上古 我國傳統說法中的三古之一,是屬於較早的古代,《易·係辭》、《禮記·禮運》中都稱伏羲時代前後為上古,也有稱上古為夏朝以前的時代,也就是黃帝、女媧、神農、唐堯、虞舜、夏禹等時代。

戲劇 指我國古代以語言、動作、舞蹈、音樂和木偶等形式達到敘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藝術的總稱。文學上的戲劇概念是指為戲劇表演所創作的腳本。它的表演形式多種多樣,常見的包括話劇、歌劇、舞劇、音樂劇、木偶戲等,是由演員扮演角色在舞台上當眾表演故事情節的一種綜合藝術。

《述異記》 南朝齊祖衝之編撰的。所記的多是鬼異之事,共有10卷。唐宋類書引錄《述異記》時往往不注明作者,因而易與任昉的《述異記》相混淆,這本書的曆史和文學價值很高。

蚩尤 中華始祖之一。上古時代九黎族部落酋長約在4600多年以前,黃帝戰勝炎帝後,在涿鹿展開了與蚩尤部落的戰爭,後來蚩尤戰死,東夷和九黎等部族融入了炎黃部族,形成了後來中華民族的最早主體。

青銅 鉛、銅和錫的合金,在我國有特殊重要性和曆史意義。大約在六七千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就發現並開始使用銅,對於我國先秦中原各國而言,最大的事情莫過於祭祀和對外戰爭。作為代表當時最先進的金屬冶煉、鑄造技術的青銅,也主要用在祭祀禮儀和戰爭上,形成了具有我國傳統特色的青銅器文化體係。

鹹陽 位於陝西八百裏秦川的腹地,渭水穿過城南,嵕山亙北,山水俱陽,故稱鹹陽。秦始皇統一全國後,鹹陽是當時全國政治經濟交通和文化中心。

楚國 我國曆史上春秋戰國時期南方的一個諸侯國,楚人是華夏族南遷的一支,最早興起於漢江流域的丹水和淅水交彙的淅川一帶,其國君為熊氏,公元前223年楚國被秦國所滅。在浩瀚曆史長河中,楚國先人用自己的勤勞與智慧創造出了無數令世人矚目的燦爛楚文化。

擒拿 我國古代武術技法之一,是利用人體關節、穴位和要害部位的弱點,運用杠杆原理與經絡學說,采用反關節動作和集中力量攻擊對方薄弱之處,使其產生生理上無法抗拒的疼痛反應,達到拿其一處而擒之的效果,他充分體現中華武術“巧打拙,柔克剛”的特點,是我國武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先秦 指秦朝以前的曆史時代,起自遠古人類產生時期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為止。此後,隨著周王朝勢力衰落,分封的諸侯形成了眾多諸侯國,相互爭戰,著名的先後有春秋五霸、戰國七雄,這被稱為春秋戰國。這一時期,學術思想自由,文化繁榮,產生了諸子百家,史稱“百家爭鳴”。

宗懍 (約501年~565年),字元懍,南朝梁官員和學者。他自幼好學,晝夜不倦,在鄉裏人們稱他為“童子學士”。後來他一夜寫成了《龍山廟碑》,深得當時人們的讚賞。他的著作有《荊楚歲時記》,為我國現今保存最為完整的一部記錄歲時節令、風物故事的筆記體散文著作。

[閱讀鏈接]

先秦時期的角抵是兩人身體的接觸競技,人們通過直接對抗,從頭到腳、從手指到腳趾都要參與這項活動。

所以,從事這項運動,可以促進人體勻稱發展,肌肉發達。特別能培養人的力量、速度、靈巧和柔韌等身體素質。

當然,角抵還能培養人的勇敢、果斷、堅毅、頑強、拚搏精神和美的情操,角抵是先秦時期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競技運動。

漢魏時期角抵活動的興盛

那是在秦始皇嬴政吞並六國,統一天下建立秦王朝後,他下令丞相李斯要訓練關中地區的民兵。秦始皇規定了一個月後要進行閱軍大典,期間他要重點檢閱民兵的訓練成果。

李斯接到命令後,他感覺非常為難,因為秦始皇當時已經收繳了六國民間所有的武器,隻有秦始皇的正規軍隊才有正式的武器,而關中地區的民兵也是沒有武器可供訓練的。

李斯非常著急,他冥思苦想卻一籌莫展。後來,李斯在首都鹹陽城的街上看到兩個大漢正在摔跤,他靈機一動,這才想到用摔跤的方式去訓練民兵。

李斯馬上下令民兵們日夜苦練摔跤技巧。到了一個月後,秦始皇開始進行閱軍大典,他看到民兵們一個個身強體壯,正在互相摔跤搏鬥。秦始皇非常高興,他重賞了李斯,並且宣布摔跤成為以後軍隊大典中的重點禮儀。

其實,早在我國秦漢時期,摔跤的技巧就已經有了顯著的發展。秦代已經有了樂府,秦二世曾在甘泉宮“作角抵俳優之觀”,從此,角抵的戲樂成分便增加了,後來隨著角抵內容和形式不斷豐富擴大,這才形成了漢代的“角抵戲”。

角抵戲是漢代“百戲”的一種,“百戲”泛指角抵樂舞的各種雜技。其實,漢代百戲就是漢代民間角抵、歌舞、雜技、武術和魔術的總稱。

後來絲綢之路的開辟,又大大促進了中原與西域的角抵交流和各民族角抵技巧的大融合。於是,我國的角抵戲演出盛況空前,就連宮廷也開始主持大規模的角抵戲集體演出活動了。

漢代為了政治上的需要,還經常演出大角抵來招待西域的賓客。角抵年年變化,內容日趨豐富,因而才逐漸演變成了後來的“百戲”。

角抵原是兩個人角力以強弱定勝負的技藝表演,後世的相撲和摔跤都起源於此。它有著很好的觀賞性和娛樂性。當時的藝人力圖用角抵的技藝去表現生活,這樣就促使了角抵向戲劇的轉化,才逐漸成為了“角抵戲”的。

傳說角抵起源於秦代,它是一種較量技藝的雜耍表演。表演者頭戴牛角,互相抵觸,旁邊站立一個裁判以裁決雙方角抵技巧的高低。

後來到了漢代,這種角抵表演形式進一步戲劇化了,這才產生了像“東海黃公”這樣既有簡單故事情節,又有一定人物表演的舞劇。

東海黃公的故事,大概是說東海有個姓黃的老頭,他少年時身佩赤金刀,頭纏紅綢子,而且他還能施行法術,製伏一些猛獸毒蛇。

後來黃公因為年老力衰,加上飲酒過度,在一次與白虎搏鬥中,因為法術失靈,打不過白虎,這才落荒而逃了。

東海黃公的故事,雖然沒有超出角抵競技的範圍,但它比一般角抵競技更接近於戲劇的範疇。首先它已有了簡單的故事情節,其次是演員都要化裝和穿戴特定的服飾。

其中,扮黃公的人,他必須手持赤金刀,用紅綢纏頭。他的對手也必須身披虎皮,頭戴老虎麵具,扮成猛虎的模樣。

但是,角抵戲搏鬥的雙方已經不再像角抵比賽那樣全靠實力來平等競爭了,而是必須按照一定的故事情節安排來進行角抵的。也就是說,不管黃公有天大的能耐,最後他也不得不敗於老虎之手。

當然這就不用裁判來裁決誰勝誰負了。從《東海黃公》的角抵戲表演中,已經可以證實了我國角抵、故事、舞蹈和化妝四者的初步結合。

後來,魏晉南北朝時我國各民族的大遷徙、大融合,既促進了角抵文化相互的融合,又使南北文藝得以交流。在戲劇方麵,北方少數民族的音樂、舞蹈和中原民間歌舞、角抵等相結合,創造出不少比《東海黃公》更具戲劇性質的小型角抵戲。

比如魏晉時期小型角抵戲中,就是一種有化裝、有動作、有歌舞的角抵戲,這便是南北朝時期齊人創作的《蘭陵王》,但是它並不比《東海黃公》有多大的進步。

隻是《蘭陵王》那副精巧的假麵具,既能表現出角抵者的內心,又能比較集中體現出當時尚武的社會氣氛和英雄概念。推而廣之,後世各種戲劇的臉譜,不妨說都是起源於此的。

其實,先秦戰國雖然留有角抵相撲的銅牌,但第一個把帶有表演和角抵性的角抵戲引入宮廷的,卻是大名鼎鼎的秦始皇。

後來在秦漢之際,角抵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從當時的皇帝,到下層的平民,都非常喜歡角抵活動。當時這種角抵運動不僅得到了很大程度地普及,而且還逐漸從原始的狀態之中脫離出來了。

角抵活動從實用化不斷向遊戲化和藝術化的過渡,讓這項活動真正走向了所有人的心裏。

後來在湖北江陵鳳凰山的秦墓中,出土了一件木篦。在圓拱形篦背的兩麵,都有漆繪的人物畫。其中一麵就繪有秦代的角抵圖,圖中右邊兩人對搏,左邊一人旁觀充當裁判。

畫麵中的三人都是男子,三人的裝束也都相同,全是赤裸著上身,下身穿著三角短褲,腰係長帶,帶在腰後扛結,帶端飄垂於臀後,腳上穿著翹頭鞋。

對搏的雙方正相向撲來,左邊一人前伸兩臂,他應該是裁判,圖的上部有一帷幕飄帶下垂,表示這場摔跤是在台上進行的。畫麵中的角抵氣氛熱烈而緊張。從這件出土文物可見,我國秦代的角抵已經相當普及了。

後來,角抵活動到了漢代,漢初劉邦曾經想一度罷廢掉角抵,卻始終未能完全禁止,角抵活動反而更加盛行了,甚至達到了相當普及的程度。但是這時的角抵已經完全是一種帶有表演成分的遊戲活動了。

尤其是在漢代冀州一帶民間,經常有這種遊戲活動。文獻記載:

其民三三兩兩,頭戴獸角相抵,名喚蚩尤戲。

從這一記載中將角抵稱為蚩尤戲,以及角抵時要進行化妝的情況來看,角抵在當時明顯成為一種富有娛樂性的遊戲活動。

到了漢武帝時,由於漢武帝特別嗜好角抵戲,因此角抵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史書《漢書·武帝本紀》中也有關於角抵戲的記載,書中這樣寫:

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戲,三百裏皆來觀。

這段文獻說明了當時的角抵戲規模宏大,轟動了長安,老百姓們甚至寧願跑幾百裏的路去觀看助威,可見當時人們對於角抵遊戲的喜愛。

漢武帝時,我國民富兵強,國力臻於極盛,漢武帝也因此感到非常驕傲,並常極盡奢華,史書《漢書·西域傳》中記載:

設酒池肉林,以餉四夷之客,作巴渝都盧、海中碭極、漫衍魚龍、角抵之戲以觀視之。

還有,史書《漢書·張騫傳》中也有關於角抵的記載,原文是:

而角氏戲歲增變,其益興自此始。

其中的“歲增變”,就說明了角抵在漢武帝時的花樣是不斷翻新的;其中“其益興”,則說明了角抵戲在漢代是不斷興盛和廣泛傳播的。

東漢著名天文學家和文學家的張衡還在他所寫的《西京賦》中稱角抵為妙戲,以表示自己對角抵的喜愛之情。他是這樣描繪百戲的:

臨迥望之廣場,程角抵之妙戲。

其實在漢代,民間還出現了一種由蚩尤戲發展而成的,兩個人在公開場合表演的競技活動,這項競技活動已經具有了後來摔跤的基本特色,並有著特定的文化內涵。而漢代角抵因為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它的技術水平也非常高。

後來在山東臨沂金雀山漢墓出土的一幅漢代帛畫,畫麵上所出現的兩個角抵者,一個人戴著長冠,穿著寬大的罩衫,腰係一條紅帶,另一個人雙手戴著紅鐲。兩人都是手臂大張,怒目逼視,作躍躍欲撲之狀。

畫麵左側有一旁觀者,拱著袖子站在一旁,顯然他是角抵者的裁判。漢代二人角抵的體育比賽,後來逐漸演變成了表演性的雜技藝術。

另外,從現有文獻記載和考古資料來看,漢朝的角抵開始分支,向不同的方向發展,並有了不同形式的摔跤。

古籍上說,漢代人們在徒手對打的基礎上,改進了角抵,並用一種音樂伴奏,和一種有故事情節的武打創造出了角抵戲,當然這隻是個傳說故事。但它已經完全脫離了古代體育的範圍,成了後來戲劇的一種類型了。

當時角抵中還有一種手搏遊戲,手搏又叫做“弁”或“卞”,是一種純踢打擒拿的軍事技術。史書《漢書·藝文誌》中就有《手搏六篇》,它屬於兵家的範疇。可見,在漢代,手搏就開始從角抵中分離出來了。

西漢名將甘延壽,他不僅是一位運動健將,還是一位手搏高手。他曾經和西漢另一位名將陳湯一起遠征西域,並戰勝了在西域欺壓弱邦的匈奴致支單於。

史書《漢書·甘延壽傳》記載:

延壽試弁為期門,弁即卞。

這說明,手搏就是武士用手搏擊的實用技術。當然,拳術比摔跤更適用於實戰,所以選武士也一定要考查手搏技巧的。

名將甘延壽之所以被選為羽林,又被提升為期門,這些都與他精於手搏技巧有關係。

漢代史籍中還有不少關於手搏的記載,說明漢代手搏與角抵已經不是一種統一的活動,這應該是可信的。後來三國時期,也有很多善長手搏的人,史籍也有記述。

三國時期魏武帝曹丕在他所寫的《典論·論文·自序》中說,鄧展善長手搏,又稱他可以空手奪白刃,這項技能有賴於他平時的訓練有素,所以才能如此的敏捷。

當時還有一種角抵遊戲,叫做“摔胡”。匈奴出身的西漢將領金日磾是一位古代摔跤的好手,他所擅長的技巧就是摔胡,這種摔胡技巧便是後來相撲運動的前身。

金日磾原是匈奴族休屠王的太子,後來被漢軍俘虜了。由於他為人忠誠,做事勤懇,被漢武帝提拔並且讓他當了侍衛,又升為了車騎將軍。

其實,金日磾的摔胡動作可能就是北方少數民族的摔跤。在古代文物上也有類似的圖像,比如後來在長安發掘了一座漢代古墓,墓中殉葬物有兩塊透雕的銅牌。

透雕的花紋圖像,在兩匹戰馬之間,有一對長發高鼻的人,他們上身赤裸,下身穿著長褲,互相彎腰摟抱作摔跤的樣子。無論是透雕工藝特點和圖中人物形象,還是墓主人的身份,都證明這是我國北方匈奴等古代遊牧民族的摔跤動作。

這個圖像和金日磾的摔跤動作互為驗證,因此可以認為,在西漢時期,我國北方民族式摔跤已經傳入了中原,並且已經和中原的傳統角抵相互交流了,這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古代的摔跤運動。

300多年後,三國時代的著名學者孟康作了《漢書注》。他在注中這樣解釋摔胡:

摔胡,若今相辟臥輪之類也。

摔胡在南北朝時稱為“相撲”,是一種以摔撲為主的技術,它和手搏、角抵戲都有區別,可以說是秦漢時期角抵活動中的一種。

角抵在秦漢得到發展以後,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得到了更快的發展。由於三國時期的曹操將角抵列為百戲之一。

所以,角抵在民間得到了更廣泛的發展和普及,在技術上也有了進一步的提高。甚至在宮廷及富人之家的宴會上,或者在朝廷迎送外賓的場合,角抵常常是百戲當中重要的表演節目。

三國時期角抵又翻出了新花樣,出現了女子摔跤,據三國時期著名學者虞溥在他所寫的《江表傳》說,吳國皇帝孫皓曾經命令宮女進行相撲。

到了晉代,角抵才出現了“相撲”這個名稱的,史書《晉書》記載說:

襄城太守責功曹劉子篤曰:卿郡人不如穎川人相撲。篤曰:相撲下技,不足以別兩國優劣。

這便是“相撲”一詞第一次出現明確的確切記載。兩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古代民族大混合時期。西方和北方的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地區以後,文化科學藝術得到一次大交流,體育比賽也得到了互相切磋提高。

南北朝時,角抵是當時比賽最多的一個項目。這時角抵也稱相撲、相辟、相攢,都是互相摔打的意思。《晉書·庾闡傳》記載:

有西城健胡,矯健無敵,晉人莫敢與校。

這些都表明,南北朝時期已經在不同地區之間舉行角抵比賽了。這對於角抵活動的正規化是一個推動,同時也讓角抵活動更加民間化了。

[旁注]

秦始皇 (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嬴姓,名政,秦莊襄王之子,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把我國推向了大一統時代,為建立專製主義中央集權製度開創了新局麵,奠定我國2000餘年政治製度格局。

李斯 (約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08年),秦朝丞相,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是我國的千古一相。他協助秦始皇統一天下,等秦統一之後,他參與製定了秦朝的法律和完善了秦朝的製度,力排眾議主張實行郡縣製、廢除分封製,提出並且主持了文字、車軌、貨幣、度量衡的統一。他的政治主張的實施對我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秦二世 (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07年),嬴姓,名胡亥,在位時間為公元前210年到公元前207年,也稱二世皇帝。是秦始皇的第十八個兒子,公子扶蘇的弟弟,後來陳勝吳廣起義後,六國舊貴族開始了複國運動,秦朝因此滅亡了。

西域 我國古人認為,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以東,巴爾喀什湖東、南及新疆廣大的地區。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凡是通過玉門關所能到達的地區都是西域,包括亞洲中西部,印度半島的地區等,位於歐亞大陸中心,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

黃公 漢代古籍中的一個術士。是我國古代戲曲中最早的角色之一,據說他自小就會法術,能夠製服毒蛇,抵禦猛虎,後來卻因為年老力衰,再加上過量飲酒,再無力與老虎搏鬥了。

尚武 《易經》中天行健的最佳注釋,它是中華民族發展動力的源泉。我國傳統文化認為,文和武,正如一陰一陽之道。文武結合才是國家強盛的不二法正所謂文武之道,一張一弛。中華民族與生俱來的民族精神把整個民族牢牢凝聚在一點之上,這是意誌與智慧的表現。

江陵 又名荊州城,位於湖北中部偏南,地處長江中遊,江漢平原西部,南臨長江,北依漢水,西控巴蜀,南通湘粵,古稱“七省通衢”,是漢代九州之一的荊州首府,是湖北地區的軍事重鎮。

張騫 (公元前164年~公元前114年),字子文,我國漢代卓越的探險家、旅行家與外交家。他開拓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對絲綢之路的開拓有重大的貢獻。他出使西域所獲得的關於中原外部世界的豐富知識,在以後西漢王朝的政治、軍事、外交活動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張衡 (78年~139年),字平子,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製圖學家、文學家和學者,他在漢朝官至尚書,貢獻非常突出,為我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麵,張衡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

考古 用以表示古代遺存中所觀察到的共同體。古代所謂“考古”,僅限於對一些傳世的青銅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與後來意義上的考古學含義有很大的區別。闡明包含在各種考古資料中的因果關係,論證存在於古代社會曆史發展過程中的規律。一般說來,我國考古學的年代下限可以定在明朝滅亡,也就是1644年。

甘延壽 字君況,西漢著名軍事家。他出身名門,少年時就善騎射,被選拔到禦林軍中。他很有力氣,投石塊、舉重物一般人都趕不上他,還有他的輕功也很好,與軍士徒手搏鬥時,沒有人能勝過他,後被提升為郎官。西漢皇帝看重他的武藝和氣力,不久便調升為遼東太守,被封為義成侯。

曹丕 (187年~226年),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字子桓,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建安文學代表者之一,曹魏的開國皇帝,公元220年到公元226年在位。他在位期間,平定了邊患,恢複了漢朝在西域的設置。除軍政以外,他自幼好文學,於詩、賦、文學皆有成就,他與其父曹操和其弟曹植,並稱三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