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撲前身——角抵運動(3 / 3)

關於女子相撲藝人,這是我國最早的記載,但女子相撲這卻不是最早的。早在三國時期,東吳的國主孫皓,他就曾經令宮女進行相撲表演,這種以娛樂為目的的相撲,當然不會有多少摔撲的技巧了。

不過,宋代的女子相撲卻是非常講究技巧的,它已經不是當初那些宮女們的相撲表演能相比的了。就以女子相撲來說,女子敢於和男人比賽相撲,在失敗之後,卻毫無羞怒之色,這的確說明了宋代的女子相撲在不斷地進步。

宋代還出現了一部名為《角抵記》的書,它是一個署名調露子的人編寫的。書中把宋代以前有關角抵的形式做了明確的記錄,這是我國體育史上最早的一部角抵著作。

角抵也就是摔跤,它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曆史,是一項優秀的民族體育項目。可是,由於種種曆史的和社會的原因,留傳下來的摔跤文獻很少,《角抵記》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角抵專著,也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體育史論著。

因此《角抵記》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曆史摔跤文獻。《角抵記》誕生於9世紀後期,它記載了我國從春秋戰國到五代十國的摔跤曆史。

據史書《宋史·藝文誌·卷五》中記載,《角抵記》的作者是調露子,但調露子的真實姓名和年代卻是無法考證的。

《角抵記》全書共分述旨、名目、考古、出處和雜說等幾個部分,它詳細地介紹了角抵名稱的演變,如相搏、相撲、相扠、角抵、手搏、拍張等。

《角抵記》中還記載了古代角抵的規則。也就是隻能是兩人徒手互相角抵,即使在兩軍陣前,摔跤賭勝也不許其他將士協助,倘若有一個人手持了兵刃,那就不能算作摔跤。

至於比賽時間和采用的動作,在《角抵記》中並沒有明確的規定,可以拳打腳踢、夾頭頸和扭關節等,但最終必須把對方摔倒或使對方失去戰鬥力才算獲勝。

《角抵記》的後一部分還記載了當時角抵比賽的實況,其中最熱鬧的是正月十五上元節。在角抵對表演時,經常出現萬人空巷看比賽的盛況。

《角抵記》的作者對角抵的產生和發展作了較為係統的研究和總結,這是前無古人的。作者還大膽地反對了儒家的各種觀點,對角抵作了公正的評價,這在當時是非常難得的一種思想。

作者實事求是地從民俗的崇尚、社會的發展和地理環境的影響等方麵對角抵的產生發展進行了全麵的論述,具有一定的科學性。

總之,《角抵記》是我國古代摔跤發展史中獨一無二的傳世佳作,為後人研究古代的體育活動發展史實和理論,提供了極其寶貴的依據,它的史料價值就顯得更加珍貴了。

遼代的相撲運動也十分普及,遼國宮中得相撲活動極為盛行,而且還載入了遼國法典。遼代製度規定,皇帝在冊封皇後時,要讓藝人們表演百戲和角抵戲作為壓軸節目。

遼代皇帝在宮中誕辰宴飲和宴請使臣以及各大型節日的宴會上,一般都有技藝精湛的相撲和角抵表演。

古籍記載,遼代天顯四年,遼太宗耶律德光在宴會群臣和各國使節時,他就在宴席上觀看了俳優和角抵等表演節目。

還有,重熙十年十月,遼興宗耶律宗真為了招待皇太子庫裏噶裏生和北宰相駙馬音巴寧,遼興宗便命令禦前衛士們表演角抵,以助酒興。

不僅僅是宋遼兩代,就連金代也十分推重相撲活動。金代皇帝往往從各類角抵比賽中,選拔武藝高強的武士來充當他的侍衛,以確保自己的安全。

史書《金史》中記載,金太祖完顏曾經令數人兩兩角抵,他的宗弟完顏昂年僅15歲,可他卻在角抵比賽中連勝6人,而且屢戰屢勝。

太祖完顏非常高興,他對完顏昂說:“從今往後你便跟隨我左右吧!”幾天後,太祖賜給完顏昂一麵金牌,讓他佩帶上金牌做自己的貼身侍衛。

元朝王室起於北方的蒙古族,他們在遼闊的草原上以遊牧為生,他們的習俗便是重視騎馬、射箭和摔跤,蒙古人稱這三項為“男子三項競技”。

在蒙古部落聯盟選舉中,隻有男子三項競技超群的人,才有資格被推為部落聯盟的首領。蒙古大汗成吉思汗手下的名將合撒兒、別勒古台、木華黎、哲別和蘇別額台等人,他們都是“男子三項競技”的能手。

據《蒙古秘史》記載,成吉思汗於1218年遠征前,他商議將汗位委托給皇子。於是拙赤、察哈台二子便開始競爭汗位了。

拙赤站起來揪住察哈台的衣領說:“如果我射箭射不過你,我自己咬斷拇指放棄皇位。如果我摔跤摔不過你,我就自動倒地願聽父汗聖旨裁奪。”

這表明在蒙古族中繼承汗位的人射箭和摔跤是重要條件之一。

還有,在蒙古那達慕大會上,男子三項競技是大會的重要內容,獲得冠軍的人能得到很多的獎品。

後來到了元朝之後,蒙古人還要經常進行這三項競技比賽。根據《元史》中的記載,元代大汗或者皇帝經常賞賜千兩白銀給角抵比賽的勝利者,這也說明了元代角抵的無比興盛。

還有,蒙古族以遊牧為生,婦女在遊牧生活中也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所以她們並不受到封建禮教歧視婦女觀念的影響。蒙古婦女們也可以參加男子三項競技比賽,而且有的婦女還勝過了男子。

據元代遊曆我國的馬可波羅所著的《馬可·波羅遊記》中《海都女之勇力》記載:

王海都有一女,名叫阿吉牙尼揚,韃靼語名光耀之月。

此女甚美,甚強勇,其父國中無人以力勝之。其父數欲為之擇配,女輒不允,嚐言有人在角抵中能勝我者則嫁之,否則,永不適人。

其父許之,聽其擇嫁所喜之人。有一貴胄,乃一富強國王之子,勇俠而甚健,聞此女角抵事,欲與之角,攜千馬毅然來此國中。

二人即至角場,相抱互撲,各欲撲對方於地,然久持而勝負不決。最後,女撲王子於地。

後來,在這次相撲比賽之前,王後及大臣均勸阿吉牙尼揚讓漂亮的王子得勝,以便能夠成全這樁完美的婚姻。但是阿吉牙尼揚斷然拒絕了。

她說:“無論怎樣,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可以使我做任何不對和沒有理由的事。”

阿吉牙尼揚是我國元代的一個女性,她也是角抵比賽場上的一個摔跤能手,同時,在戰場上她也是一個作戰的勇士。據元代史書記載:

其父遠征,輒攜女與俱。蓋扈從騎衛中使用武器者,無及其女也。有時女自父軍中出突敵降,手擒一敵人歸獻其父,其易如鷹之捕鳥。每戰所為,輒如此也。

阿吉牙尼揚真是女子中的角抵豪傑,是草原上的一隻雄鷹。不過,元代皇帝們出於對江山社稷的考慮,他們嚴禁民間習武,就連摔跤也在禁絕之列。元代律令規定:

凡民間習練角抵之戲,學攻刺之術者,師、弟子並杖七十七。

[旁注]

擂台 我國舊時武術家比武的台,是武術散手的早期競賽形式,後來也被引用到了圍棋比賽上。通常分為有兩種,一為由主辦者擺出擂台,會下棋的人都可以上台與他較量,稱為“打擂”。另一種由主辦者設台,參加圍棋比賽的人按報名程序上台較量,最終取勝者留在台上,以決出棋藝最高強者,稱為“擂台賽”。

宋江 我國古典小說《水滸傳》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梁山一百單八將之首,人稱“孝義黑三郎”、“及時雨”和“呼保義”。他原本是鄆城縣押司,後來加入梁山,在托塔天王晁蓋陣亡後成為梁山的首領,他極力主張接受朝廷的招安。他在曆史上確有其人,曆史上他是北宋宣和年間農民起義軍的首領,後來投降宋朝。

齊梁 420年,東晉北府兵將領劉裕廢恭帝自立,國號宋,史稱劉宋。從此,我國的南方進入南朝時期,南朝先後有宋、齊、梁、陳四個朝代更替,每個朝代都很短暫,各存在了幾十年,後人便用齊梁來表示南朝這一曆史時期。

百戲 古代民間表演藝術的泛稱,“百戲”一詞產生於漢代,是對民間諸技的稱呼,尤其以雜技為最主要的表演藝術,同時包括古代魔術、古代角抵戲和古代戲劇等。

禦前侍衛 清太祖時期初建起了侍衛製度,而隨著清王朝皇權的不斷集中、鞏固和發展,作為帝王近臣的侍衛隊伍也在不斷發展壯大,同時越來越詳盡的侍衛製度建立起來,侍衛也被細致劃分等級、規定名額。皇帝侍衛的待遇很高,地位也非常尊貴。侍衛以天子侍從身份而得以使用,也是一種特殊的政治待遇。

嶽飛 (1103年~1142年),字鵬舉,我國曆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戰略家和抗金英雄,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他堅持抗金,十餘年間,率領嶽家軍同金軍進行了大小數百次戰鬥,所向披靡,是南宋最傑出的統帥,他的文學才華也是將帥中少有的,他的不朽詞作《滿江紅》,是千古傳誦的愛國名篇。

楊萬裏 (1127年~1206年),南宋時期的著名詩人。曆任國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提舉廣東常平茶鹽公事,廣東提點刑獄,吏部員外郎等。他後來辭官歸家,閑居鄉裏,與尤袤、範成大、陸遊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南宋四大家”。他作詩25000多首,對後世文學發展影響深遠。

金陵 南京的古稱, 簡稱寧,曆史悠久,有著6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是我國四大古都之一,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

宋理宗 趙昀,南宋皇室宗戚,趙匡胤之子趙德昭的九世孫。原名趙與莒, 1222年被立為寧宗弟沂王嗣子,賜名貴誠,1224年立為寧宗皇子,賜名昀。後來他登基稱帝,史稱“宋理宗”。他是宋朝的第十四位皇帝,在位40年,享年60歲。

周密 (1232年~1298年),字公謹,號草窗,又號四水潛夫和弁陽老人,他是南宋著名詞人和文學家。後來,他隱居不仕,潛心寫作,他的詩文都有成就,又能詩畫音律,尤好藏校書,一生著述較豐。著有《齊東野語》、《武林舊事》、《癸辛雜識》、《誌雅堂要雜鈔》等雜著數十種,對後世文學的發展有很大貢獻。

《清明上河圖》 我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為北宋的風俗畫,絹本設色。該畫卷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屬國寶級文物。作品以長卷形式,采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我國12世紀城市生活的麵貌,這在我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具有很高的曆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三教九流 泛指我國古代的宗教與各種學術流派,是我國古代對人的地位和職業名稱劃分的等級。也泛指社會上各種行業、各色人物。三教指的是儒教、道教、佛教。九流指的是儒家、道家、陰陽、法家、名家、墨家 、縱橫家、雜家和農家。

禮 也稱禮樂,是我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禮樂文化”奠定了我國成為“禮樂之邦”,也叫“禮儀之邦”。“禮樂文化”在中華文明史上,創造了人類的輝煌。早在夏商周時期,古代先賢就通過製禮作樂,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禮樂製度,並推廣為道德倫理上的禮樂教化,用以維護社會秩序上的人倫和諧。

儒家 又稱儒學、儒家學說,或稱為儒教,是我國古代最有影響的學派。做為華夏固有價值係統的一種表現的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它是中華法係的法理基礎,對我國以及東方文明發生過重大影響並持續至今的意識形態,儒家思想是東亞地區的基本文化信仰。

耶律德光 (902年~947年),契丹國的第二位皇帝。他二十歲時便擔任了天下兵馬大元帥,立功甚多,所以同樣有勇有謀的母親述律後才對他另眼相看,在繼承皇位的問題上全力支持他, 947年,遼太宗耶律德光將國號由“大契丹國”改為“大遼”,成為遼朝首位皇帝。

耶律宗真 契丹名隻骨,在位24年。他是遼聖宗的長子, 1021年被冊立為太子, 1031年六月繼承皇位,改元景福。他即位後,政治上趨於保守,國內矛盾逐漸尖銳。死於1055年,享年40歲,諡孝章皇帝。

成吉思汗 (1162年~1227年),孛兒隻斤·鐵木真,蒙古帝國可汗,尊號“成吉思汗”。世界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1162年出生在漠北草原斡難河上遊地區。1206年建立大蒙古國,此後多次發動對外征服戰爭,征服地域西達中亞、東歐的黑海海濱。1227年在征伐西夏的時候去世,埋葬在蒙古肯特山起輦穀。

大汗 我國古代北方部落的首領。“大”是至高無上和偉大的意思。“汗”是首領音譯而來的。本意是王、皇帝和帝王等,也是古代蒙古族部落的首領。清代早期女真人努爾哈赤也曾經稱過“大汗”。

社稷 開始指古代帝王和諸侯所祭的土神和穀神,後來也是國家的代稱。社,古代指土地之神,古代把祭祀土地的地方、日子和禮都叫社。稷,指五穀之神,也就是掌管生長五穀的土地神祇,就是農業之神。

[閱讀鏈接]

元代皇帝禁絕民間習武和衰竭,這嚴重地阻礙了角抵活動的開展。但也有個別皇帝例外,元武宗海山就大力倡導角抵。

大德十一年,元武宗因為馬謀沙在武士的角抵中獲勝,便越級提拔他為平章政事。後來,又一個叫阿裏的人也在角抵比賽中獲勝了,元武宗便賞賜阿裏白銀1000兩。

明清宴會上的角抵表演

那是在清代順治年間,清王室的王公貴族中也出了一些角抵的能手,角抵在當時也被稱為“布庫”,這便是滿語中“角抵”的音譯。

有一年,蒙古族的喀爾喀使臣來北京朝見順治帝,按照慣例,清王室在宴會時舉行了布庫比賽。可是蒙古人摔跤實在是厲害,當時禦前侍衛的布庫能手都敗在蒙古的使臣手下。

皇太極二兄代善之子惠順王就是個布庫高手,他知道後便要求與蒙古使臣較量一番。

順治帝準許了惠順王,讓他偽裝成侍衛與使臣比賽。結果惠順王果然厲害,經過一番激戰後,他打敗了蒙古使臣。

順治帝很歡喜,他便大加賞賜了惠順王,而惠順王這一年才滿20歲。

其實,清王室滿族人也是十分重視摔跤的。清王室提倡布庫的目的,一方麵是為了訓練士兵的力量和搏鬥技術,史書中原話是:“布庫諸戲,以習武事”。

另一方麵也是為了和蒙古族諸王聯歡時候用。清太宗皇太極為了進軍中原,他極力加強和蒙古族諸王的團結,所以他經常和蒙古諸王們進行宴會。

布庫是蒙古族和滿族這兩個民族共同喜愛的活動,於是它就成為了當時宴會上的重要內容。

其實,除了蒙古族和滿族,清代藏族人也非常喜愛角抵運動。在後來西藏拉薩布達拉宮的壁畫中,就有一幅清代藏族人摔跤圖,這反映了藏族也非常喜愛摔跤活動。

清朝的八旗軍是清王室的基本部隊,在八旗軍中經常開展布庫比賽,軍中分左右兩隊,皇帝令他們進行角抵比賽來分出勝負,輸了的一方便要接受懲罰,也就是要賠給勝利者一定數量的牛羊。

這項規定就大大地推動了清代布庫運動的開展。當然,清王室的禦前侍衛大多都是布庫的能手。他們一方麵可以保衛皇帝的安全,另一方麵在宴會中隨時可以出來表演布庫比賽。

後來,康熙十六年康熙帝擴大了布庫侍衛的組織,他成立了善撲營。康熙之所以要組織善撲營,因為他的布庫侍衛能夠為他打敗大臣鼇拜,重新贏回政治的權柄,那些布庫們為此可是出了大力氣了。

其實,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8歲就登基了,可是朝廷的大權完全掌握在大臣鼇拜手中,康熙到了15歲,他決心要打敗鼇拜,消除這個隱患,收回本屬於自己的權益。

可是,當時大臣鼇拜的勢力實在太大了,那時候朝中布滿了他的黨羽,一旦走漏了風聲,這個計劃不但不能成功,反而還會釀成一次大的禍亂。據清代古籍中記載:

小內監強有力者,令之習布庫,鼇拜或入奏事,不之避也。鼇拜更以帝弱,且好弄,心益坦然。

一日入,帝令布庫擒之,十數小兒執鼇拜,遂伏誅。

這段文獻也證實了康熙確實利用訓練布庫的方式,瞞過了別人的監視,實現了打敗鼇拜的目的,這表現了他的英明果斷。

從此,在清朝康熙帝以後的皇帝侍衛中,他們就都從“善撲營”中來挑選禦前侍衛了。而“善撲營”都是從八旗軍中層層選拔出來的,他們個個是身高力強的壯士。

清代還有一首專門寫“善撲營”的《竹枝詞》,詩雲:

布靴寬袖夜方歸,善撲營中個個肥。

燕頷虎頭當自笑,但能相搏不能飛。

其實,清王室進入中原之後,他們與蒙古族諸王的聯歡宴會,還有宴會上的角抵比賽,都形成了一種固定的製度。史書《清史稿》中記載:

列聖巡幸木蘭,蒙古諸台吉及四十八部盟長,例於出哨之後,恭進筵宴,習武合歡,有所謂塞宴四事者。

這便說明了,在康熙和乾隆盛世時,帝王們幾乎年年都要在木蘭圍場舉行圍獵和塞宴,而其中布庫比賽,便是塞宴中壓軸的表演項目。

清代著名畫家張文翰繪的《塞宴四事圖》便描繪了清代塞宴時的角抵比賽。這是一幅極為珍貴的曆史文物,圖畫生動地反映了滿蒙兩族聯歡的景象,其中清代布庫選手們的裝束確實是後來的兜襠褲了。

而且臨賽時。布庫選手們握拳舞掌互相行禮,然後扭打在一起時,比賽之後,勝者被賞賜飲酒一卮,失敗者就隻能怏怏而去了。

其實,清代摔跤的形式實際上有兩種,一種是布庫,這是滿族和蒙古族的民族式摔跤。

還有另一種叫“厄魯特”,根據史書《清史稿》中的記載:

袒褐而撲,雖蹶不釋必控首屈肩至地乃為勝。

這種摔跤玩法有點類似後來的摔跤比賽,這便是說一定要讓對手肩背一起著地,才算是分出了勝負。

其實,我國古代的摔跤,從角力到布庫延續有3000多年的曆史了,真可謂源遠流長。還有,在摔的方法方式上,從拳腳並用和徒手搏鬥,發展到後來以摔絆為主的技巧,說明了我國的角抵運動一直在進步。

還有,最開始從漢代開始摔跤和手搏出現分支以後,角抵運動由軍事訓練的手段走向了社會的娛樂活動,這便使摔跤成為各民族文化娛樂中曆代不衰的一項活動。

不過,角抵活動在晚清之後也隨著沒落了,還有清代的“善撲營”也隨著清代皇權的滅亡而瓦解了,晚清宮廷的摔跤手們便分散到全國各地去謀生了。

有人當了武術教師,有的則變成了沿街擺攤賣藝的人,而傳統的角抵方法幾乎瀕於失傳了。

不過晚清時期,還是有三大流派的摔跤手,他們隨著善撲營摔跤手們走向民間,便把摔跤技術傳播到了全國各地。

這些摔跤手們在保定、北京、天津這三個地區形成了中心,以這三個中心為發源地,逐步形成了清末時期的保定摔跤、北京摔跤和天津摔跤三大流派。

根據我國清代古籍中記載,所謂的“保定摔跤”,其特點就是快速將對方擊敗的一首摔跤手段,這種保定摔跤非常注重摔跤技術的應用。

在比賽時,兩個人站好,然後敏捷地相互靠近,兩人手一搭上,他們就會立即扭摔在一起了。這種摔跤擅長使用撕、崩和通等技法摔倒對方,非常善於以小製大。

還有,保定摔跤輕視隻用蠻力的摔法,它特別重視摔跤技術的運用,屬於大架勢的跤法。晚清著名摔跤手有平敬一、張鳳岩、白俊峰、顧瑞、滿老明、石老俊、安老華、周老俊、吳四等人。

還有,所謂晚清的“北京摔跤”,其實是繼承清代“善撲營”的角抵遺風而形成的。北京的摔跤動作比保定摔跤明顯緩慢了很多,比賽時憑借力量把對方摔倒,其力量勝過了技術,這是兩者最大的區別。

因為北京摔跤的架勢比保定摔跤的架勢小,所以也被人們稱為小架勢摔跤,俗稱“黃瓜架”,又因為北平摔跤多在滿族中發展出來的,所以又稱為“滿族摔跤”。

晚清著名的北京摔跤手有閃殿寶,其後繼承者有沈友三、寶善林、楊春恒等人。

最好是“天津摔跤”,可以說這是介於保定摔跤與北京摔跤之間的中間型。在比賽時,天津摔跤動作比保定摔跤慢,但又比北京摔跤快。

這種摔跤的特點,是動作粗野而剛猛。著名的摔跤手有穆祥魁、劉少增、卜思富等人。

在清代,這幾種摔跤的傳播者,他們在民間留下了許多佳話。在他們的帶動與教導下,一批批摔跤能手們輩出,一批批高手不斷湧現。

晚清時期的“善撲營”雖然解體了,但他們畢竟是積攢了200多年的專業摔跤訓練的經驗,可想而知當時摔跤的技術水平絕對是不低的,可惜卻沒有一部完整的記錄當時技術方麵的資料。

據說在清代民間有摔跤書譜流傳下來,但可惜數量很少,有的人又大多秘不外傳,所以幾乎很難看到清代的摔跤書籍,這對於我國摔跤的發展,無疑是一個不小的損失。

在清代,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濟南和沈陽等地都有賣藝的摔跤場。這些地方是摔跤愛好者集會的地方,它在開展摔跤運動、交流技術、提高個人技藝方麵起了一定作用。

其實,清代帝王對摔跤非常重視,並將摔跤的方法加以改進,去掉了其中不科學的部分,使之成為民間廣泛開展中的體育活動之一。

還有,清代摔跤手們在比試較量過程中,他們切磋技藝,交流經驗,提高了技術水平,增進了民族團結。

而且,由於清代有了較為健全的摔跤規則,精彩的比賽場麵屢見不鮮。清代這些規則鼓舞著廣大摔跤愛好者積極鍛煉,不斷提高摔跤的技術水平,從而迅速推動了清代摔跤運動的開展。

其實,清代各地的角抵選手根據角抵規則的精神,他們經常進行比賽,交流的角抵的技術和經驗,經過深入的研究,都把本地區傳統的摔跤特技應用於摔跤比賽中去了。

清代摔跤手們經過了係統的訓練和與其他選手的經驗交流,他們不僅摔跤技術水平有提高,而且自身的摔跤技術特點也更加鮮明和突出了。

例如,北京、天津的摔跤手擅長手法和小+巧動作,講究以巧取勝。蒙古族的摔跤手腿腳靈活,力量特別大,他們常以“假踢真擰”和“得合勒”等技法擊敗對手。

還有,清代新疆的摔跤手們喜歡摟抱上摔,就是把對方抱起來掄幾圈再摔下去,這在當時堪稱一絕。

清代華南地區的摔跤手們動作紮實,基本功好,他們特別擅長抱腿,技法神出鬼沒,防不勝防。

清代角抵選手的技術向著準確多變的方向發展,他們的戰術向著積極快速的方向發展。這些角抵選手們勇猛頑強,體力充沛,動作敏捷,他們善於連續進攻,不給對方喘息機會。

還有,我國清代的摔跤吸收了相撲和柔道的一些技術和戰術,其中清代摔跤中的“過胸摔”、自由式摔跤的“抱腿”、“抓袖背“等技術都是從相撲中吸取到的寶貴經驗。

我國摔跤的特點在5000餘年實戰搏擊技術的發展史上,傳統的角抵雖然已經明顯地區別於其他拳術,它逐漸演變成為一種競技表演項目,突出了它本身所具有的娛樂性。但是,不可否認,角抵也有較強的搏擊性能。

但是實戰搏擊離不開角抵活動的配合,而角抵同後來的拳術和武術也很有淵源。縱觀清代武林各門派的搏擊之術便可以發現,大多數門派都將摔跤角抵作為本門的重要搏擊手段之一。

還有,清代有些拳種的功夫,完全就是在角抵的基礎上,糅合了傳統武術中內功勁力的基本原理而形成。由此可見,傳統角抵在我國的武學體係中,也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我國清代的傳統跤法的技術特點,就是采用了巧妙的技法,以最快的速度將對方摔倒在地。這樣不僅可以擺脫敵方的進攻,還可以控製和震懾敵方,使其始終處於劣勢。

其實,自古以來,我國武林界就有“三年拳不如一年跤”的說法,這說明了我國傳統角抵也是提升武術搏擊的一條捷徑,同時也證實了角抵的實用性非常強。

我國清代傳統角抵的技術動作非常豐富,僅各種類型的進攻性角抵技巧和破解反攻性的技巧,就不下幾十種。

特別是清代傳統角抵中所蘊含的手法、步法、身法和腿法等技能,這對後來武林各門派武術中的夾跤技藝,具有非常重要的啟迪作用。

[旁注]

順治 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的年號,從1638年至1661年。順治帝,滿族,清太宗皇太極第九子,6歲繼位,生母為孝莊文皇後博爾濟吉特氏,在位18年,陵寢清孝陵,廟號清世祖。

皇太極 (1592年~1643年),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1626年,他繼位後金可汗,改年號為天聰,史稱“天聰汗”。他是第一位當大清皇帝的人,這是他個人權勢的升華,也是他父親努爾哈赤創建後金國以來的劃時代的飛躍。‘

布達拉宮 俗稱“第二普陀山”,它屹立在西藏首府拉薩西北的紅山上,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宮堡式建築群。它建於7世紀中葉。17世紀重建後,它成為曆代達賴喇嘛的冬宮居所,也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統治中心。整座宮殿具有鮮明的藏式風格,依山而建,氣勢雄偉,其中還收藏了無數的珍寶,堪稱是一座藝術的殿堂。

康熙 清聖祖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的年號。從1661年開始至1722年。“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康的意思是安寧,熙的意思是興盛,取自萬民康寧、天下熙盛的意思。他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下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麵。

鼇拜 我國清初的權臣。他出身瓜爾佳氏,滿洲鑲黃旗人,清朝三代元勳,康熙帝早年輔政大臣之一。他以戰功封公爵,前半生軍功赫赫,號稱“滿洲第一勇士”,他是位影響清初政局的一個重要人物。

八旗軍 清太祖努爾哈赤於1601年正式創立的軍製,初建時隻設有四旗:黃旗、白旗、紅旗、藍旗。1614年因“歸服益廣”將四旗改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並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合稱八旗,統率滿、蒙、漢等各族軍隊。

皇權 我國古代中央集權的君主專製製度下,皇帝對全國的人民土地財富的控製、管理權。包括行政、軍事、立法、司法、文教等大權。在當時社會,皇權是至高無上的,無法被超越的權力,表現為皇帝個人的獨斷專權。

流派 本意指水的支流,後來也逐步指學術或者文化藝術等方麵有獨特風格的派別。比如畫畫比較有代表性的流派有表現主義流派及新古典主義流派等。

晚清 清朝晚期,從1840年至1911年,是我國近代史的開端,也是近代我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在列強入侵的同時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了我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我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推動了曆史進程。

善撲營 由清聖祖仁皇帝,也就是康熙皇帝建立的一支清廷內衛部隊,在編製上它既不隸屬由中央所指揮的滿、蒙、漢八旗,也不屬於地方州郡的綠營兵勇。它是一支獨立的、直接聽命於皇帝的宮廷內衛部隊。

拳術 徒手的武術。我國武術中徒手技法的總稱。簡稱拳。原始人類為了免受野獸的侵襲和獵取生活資料,采用拳打、腳踢、指抓、跳躍、翻滾等動作,這是最原始的拳術的萌芽。它可以使人掌握攻防格鬥技術,還能提高人體各係統機能和身體素質,並為進一步學習武術器械項目打下良好的基礎。

內功 指道家修養內丹的工夫,也就是古人鍛煉身體內部器官的武術或氣功,強健其功能使身體健康的一種活動。古代練氣講究呼吸吐納,多用腹式呼吸法,精神集中,循序漸進,從而達到鍛煉身體內部器官的目的。武術中可以提高耐力、戰鬥力和極強的自我保護作用等。

武術 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術,是我國傳統的體育項目。它又稱國術或武藝,其內容是把踢﹑打﹑摔﹑拿﹑跌﹑擊﹑劈和刺等動作按照一定規律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種攻防格鬥功夫﹑套路和單勢練習。它具有極其廣泛的群眾基礎﹐是我國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不斷積累和豐富起來的一項寶貴的文化遺產。

[閱讀鏈接]

清代人們認為,人體有五大要素,力量、耐力、速度、靈敏、柔韌。中華民族的傳統跤法,是一項綜合了五大要素的特殊運動項目。

我國清代的角抵技巧嫻熟,選手們能夠幹脆利索地摔倒對方,自己又不失重心,形成“一倒一站”的摔跤特色。

這些特色的形成,不僅體現出我國高超的角抵動作技巧,也能給人以高雅的藝術享受,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