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撲前身——角抵運動(2 / 3)

匈奴 我國曆史悠久的北方遊牧民族,祖居在歐亞大陸,他們披發左衽,是古代北亞人種和原始印歐人種的混合。我國古籍中的匈奴是漢朝時稱雄中原以北的強大遊牧民族,影響了當時的我國的政局。主流曆史學家一般認為匈奴是來自中亞的匈人,與中原以北的匈奴人的總稱,是一些喜歡以馬征戰與結盟的混合遊牧民族。

孟康 字公休,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和文學家,他曾經做過散騎侍郎,後來被任命為弘農太守,領典農校尉,嘉平末徙渤海太守,封廣陵亭侯。他的著作有《漢書音義》若幹卷、《老子注》二卷。他在訓詁和考據方麵均有較高的成就,常常被各種古代典籍援引,具有相當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晉書 共130卷,包括帝紀10卷,誌20卷,列傳70卷,載記30卷,記載了從司馬懿開始至晉恭帝元熙二年為止,包括西晉和東晉的曆史,並用“載記”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國割據政權的興亡。作者是令狐德棻,他的一生為史學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他是初唐史學的第一人。

庾闡 字仲初,晉代著名文學家,他自幼身材健碩,勇猛過人,在當時無人能敵,是晉代有名的勇士。曾經做過樂安長史,他的著作有《海賦》和《涉江賦》等,對後世文學有深遠影響。

[閱讀鏈接]

其實,在漢元帝時期,也就是公元前44年左右,元帝曾經因為當時自然災害嚴重的原因,下令罷廢角抵這個活動,以節省朝廷和國庫的開支。

但這種禁令顯然隻是暫時的,東漢時,包括雜技、武術、舞蹈、幻術和角抵等文體技藝活動的百戲,又有了很大的發展。

由於角抵在其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所以百戲又被當時人稱為“角抵戲”。

隋唐角抵活動的新發展

那是我國隋代開皇年間,嵩山少林寺有一個叫法通的和尚,他非常精通相撲,遠近聞名。

當時在都城長安,從西域來了一個大力士,他叫雲大壯,他在長安北門擺下了一個相撲擂台,一連很多天,都沒有人能勝過他。

後來這件事被隋高祖楊堅知道了,楊堅非常生氣,他問大臣們說:“難道我們大隋國就沒有一個強者嗎?”

於是,便有大臣向隋高祖楊堅推薦了法通和尚。楊堅馬上派人去嵩山少林寺去請法通前來,令他去長安北門迎戰雲大壯。結果,法通不負眾望,果然贏了雲大壯,為大隋王朝爭得了榮譽。

其實在我國隋唐時期,角抵比賽已經非常普及了,這也加速了角抵技巧本身的進步,還有不同地區之間角抵的交流。隋唐時期,隨著全國一統,這樣的事情更加頻繁和多樣化了。

在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繁榮和發展的時期。隋唐經濟的繁榮發展,通常都反映在農業、手工業上麵。當然,隋唐經濟的繁榮與發展也推動了文化的繁榮與發展,角抵文化也在這個時期得到了空前的大發展。

角抵活動在隋唐時期發展非常快,據史書《舊唐書·敬宗本紀》中記載了當時的盛況,原文說:

角抵戲,壯力裸袒相搏而角勝負。每群戲畢,左右軍擂大鼓而引之。

這個時期,相撲和角抵這兩個名稱是並行的,其特點還是賽力型的競技活動,而且大多是在軍隊中進行的。隋時角抵戲很是盛行,史書《隋書·煬帝紀》中記載:

角抵大戲於端門街,天下奇伎異藝畢集,看終月而罷。

還有,史書《隋書·柳彧傳》中記載:

彧見近代以來,都邑百姓每至正月十五日,作角抵之戲,遞相誇競,至於糜費財力,上奏請禁絕之。

這段文獻中柳彧的奏章,也證明了隋代民間角抵戲已經有非常大的規模了,而它的花費也是很大的,甚至到了不得不下令禁絕的地步了。

在唐代文獻記載中的角抵,有一些是屬於雜技藝人表演的範圍,另外一些,則是上自宮廷,下至民間的普通角抵習俗。當時還產生了大批以角抵比賽為職業的專業人員。

這批人大約分為兩種,一種出自民間,他們以角抵賣藝為生。另一種是宮廷教坊樂部所供養的職業角抵者,比如唐僖宗就將一些角抵選手養在宮廷中,可見當時唐代宮廷將角抵作為一種重要的活動項目。

當時的角抵活動,無論是衣著還是比賽規則,都已經達到了比較成熟的地步。後來人們在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了唐代幡畫,畫麵上為唐代兩人角抵時情景,這就很像後來的相撲了。

在衣著方麵,唐代角抵選手下身穿的遠比前代狹窄得多,已經很難用短褲來形容了。莫高窟藏經洞的唐代幡畫上的角抵圖真實描繪了這一點。在唐代,角抵的地位是相當高的。在皇帝祭祀天地之前,一般都要先看看角抵比賽。據古籍中的記載:

文宗將有事於南郊,祀前,本司進相撲之人。上曰:方清齋,豈合觀此事?左右曰:舊例也,已在外侍候。

這裏的相撲也就是角抵,在隋唐時期,當時的角抵選手的身材個個是異常肥碩的,他們通常一出場,就會以自己的身材贏得滿堂的喝彩。

隋唐時期有一本書叫做《角抵記》,裏麵記載了全國各處的角抵名家,有趣的是竟然大多都是南方人,不是浙江的,就是揚州的,從這點上說,當時南方人未必在這方麵有什麼劣勢。

當時的角抵比賽比較成熟,已經與後來的摔跤大致相同了。唐代著名學者周緘所寫的《角抵賦》中這樣的記載說:

前勁後敵,無非有力之人,左攫右拿近是用拳之手。

當然,地區間的角抵比賽這件事也反映了當時民間相撲技藝的交流,也表現了代表民間當時的角抵情況。其實,在隋唐時期,西域少數民族到中原地區進行相撲比賽的情況也特別多。

宋代著名學者王讜所著的《唐語林》中記載:

唐代大梁節度使李紳,在檢閱過鎮海軍選送的相撲能手富蒼龍、沈萬石、馮五千、錢子濤的技藝之後說:“你們是真的壯士啊,有了你們我大唐就可以打贏西胡了。”

這說明李紳的這次角抵選拔,是特地為了同西域少數民族的相撲手進行比賽用的,這也反映了當時民族之間的角抵比賽十分激烈了。

這些相撲比賽的史料,也反映了我國的相撲比賽已經有了正式的規則和裁判。正因為如此,兩個地區或者兩個民族之間的角抵運動員才能在一起比賽。

此外,隋唐的皇帝們也非常喜愛角抵活動,在唐代的宮廷裏有兩個專供皇帝娛樂的地方,一個是教坊司,一個是內園。教坊司裏大都是歌舞伎,而內園卻多是體育表演的健兒,其中很多都是角抵選手。

史書《新唐書》上記載:“內園恒備角抵之徒。”這裏麵說的角抵之徒,其實就是專門供唐代皇帝們觀賞的摔跤手了。還有,史書中記載:

在藩邸,每宴,私與王鬱角抵鬥勝。鬱頻不勝,莊宗自矜其能,謂存賢曰:與爾一搏,如勝,賞爾一郡。即時角抵,存賢勝,得蔚州刺史。

這便是說,角抵作為隋唐時期宮廷的重要娛樂活動,它是各種表演節目的壓軸戲。

在隋唐時期,角抵選手臨上場前,左右軍就會擂起大鼓。然後,在急鼓聲中,一個個赤裸上身的角抵壯士便繞場而入,尋對扭摔。

他們一交上手,場外的觀眾就呐喊助威。等到分出了勝負之後,觀眾歡呼,急鼓三通。這場麵確實很熱烈,很激動人心。

唐代的皇帝們,除了觀看神策軍的角抵表演之外,還在宮內組織了相撲活動,他們征集擅長摔跤的角抵選手,經常都會有比賽。在當時湧現出一大批角抵高手,蒙萬贏就是當時最突出的高手之一。

據古籍中記載,唐代末年,有一個摔跤能手,外號叫蒙萬贏。隻因為他拳手輕捷,賽場多勝,受賜豐厚,從此人們便稱呼他為“萬贏”。

蒙萬贏是唐僖宗時候的著名摔跤手,他會蹴鞠,也會步打球,還會拿彈弓打鳥,當然最擅長的就是角抵。就因為這樣,蒙萬贏14歲就應招進入宮中了。他由於身手敏捷,成年後常勝不敗保持了好多年,因此就有了“萬贏”這個名號。

當然,“萬贏”可能有些誇張,但這也反映了唐代摔跤比賽的頻繁和蒙萬贏的摔跤技藝之高。相傳他晚年流落到兩浙,受到吳越王錢鏐的欣賞。

當時蒙萬贏雖然年事以高,但在角抵比賽中,仍然能常常獲勝。據說錢鏐讓蒙萬贏專心指教幾個門徒學習角抵,並讓他主持修建了青山的伍子胥廟。

另外,姚結耳、劉仙子、李長子、李存賢、石彥能等都是隋唐時期的角抵高手。相傳還有一個叫述的人,由於在角抵時被石彥能摔倒,而後就罷賽再不出戰了,可見當時人們對角抵的勝敗是很在意的。

還有,當時在軍隊裏麵的角抵能手自然也有很多,左右神策軍由於是皇帝的禁軍,他們經常會有接觸皇帝的機會,他們也總希望能夠依靠這種技藝來獲得賞識,因此角抵的風氣更加興盛了。

除了神策軍以外,地方藩鎮也常常推薦角抵出色的兵卒,再加上角抵的確能夠強健身體,因此成為了軍隊當中最常見的娛樂活動之一。

唐代晚期的時候,長安的“六軍宿衛”往往是能夠買得起軍籍的城市遊民,他們整天無事可做,有些錢的,就吃吃喝喝再做些生意,而其中身材健壯的,他們就整日玩些角抵之類的遊戲,這也促進了角抵運動在當時的發展壯大。

隋唐時期民間的角抵也非常流行了,角抵在皇帝的喜愛和倡導下,唐代社會上摔跤活動的開展是較為普遍的。當時在民間,角抵更加流行了,無論南北,人們都要在節慶的時候聚集來比試角抵。

據古籍記載:“唐,中元節,俗好角抵相撲,雲避瘴氣也。”當然,避瘴氣隻是當時一種迷信,實際是人們農閑時的娛樂。

還有,宋代佚名所著的《角抵記》上記載:

五陵、鄱陽、荊楚一帶,五月盛集,水嬉則競渡,街房則相攢為樂。

這便是說,中南一帶的百姓都喜歡在大街上摔跤,而那時的四川人都是要到神社前麵的平地上去比試角抵的。那時候,家家戶戶都出來觀看角抵比賽,人群密集得仿佛牆壁一般。

等到角抵比賽勝負分出以後,神社就出一份彩頭獎給勝者,人們再把他擁上馬去,一起慶祝他的勝利。

由於角抵活動融入了傳統節日風俗中,當時一些身在異鄉的人們,在節日之際他們難忘家鄉的習俗,便玩起了相撲,以解思鄉之情。

如古籍中記載:

荊州百姓郝惟諒,性粗率,勇於私鬥。武宗會昌二年寒食日,與其徒遊於郊外,蹴鞠、角抵。

當然,唐代民間角抵的風尚在傳世繪畫藝術中也時有體現。在敦煌莫高窟藏經洞裏,就藏有唐代幡畫相撲圖。畫中人物赤身裸腿,形象逼真,便是當時風行此項活動的真實寫照。

隋唐時期是我國古代民族大混合時期。西域和漠北的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地區以後,文化科學藝術都得到了一次大交流,體育比賽也得到了互相切磋提高的機會。

隋唐時期,摔跤是當時比賽最多的一個項目。這時摔跤也稱“相撲”、“相辟”和“相攢”等,其實這些都是互相摔打的意思,根據史書《新唐書》中記載:

在中原地區的襄城郡與潁川郡的聯歡會上,就有相撲比賽。襄城人在輸了之後反而解嘲地說:“相撲下技,不足以明兩郡之優劣。”

其實在當時,角抵比賽最能代表一個地區、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的尊嚴。為了維護這種尊嚴人們常常寸步不讓,不爭回榮譽,就決不善罷甘休。

[旁注]

開皇 隋代隋文帝楊堅的年號, 從581年至600年,曆時19年。隋文帝楊堅,隋代的開國皇帝。他在位期間成功地結束了嚴重分裂數百年的局勢,完成了大一統,並開創了先進的選官製度,發展文化經濟。使得我國成為盛世之國。他在位期間,我國疆域遼闊,是我國農耕文明的巔峰時期。

《舊唐書》 五代後晉史官修的,是我國最早的係統記錄唐代曆史的一部史籍。《舊唐書》共200卷,包括本紀20卷,誌30卷,列傳150卷。因為此書的作者有條件接觸到大量的唐代史料,所以此書具有很高的史實價值。

《隋書》 共85卷,其中帝紀5卷,列傳50卷,誌30卷。本書由多人共同編撰,分為兩階段成書,從草創到全部修完共曆時35年。《隋書》的作者都是飽學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同時,它也是我國最早的隋史專著,對後世史學影響很大。

雜技 也稱“雜伎”,指柔術、車技、口技、頂碗、走鋼絲、變戲法、舞獅子等技藝。後來雜技特指演員靠自己身體技巧完成一係列高難動作的表演性節目。

宮廷 封建帝王居住的地方。為了顯示皇家至高無上的地位和統領天下的威嚴,宮廷建築都追求雄偉壯觀和富麗華貴。在2000多年的封建曆史中,古代宮廷文化不斷發展,形成了完備的禮儀製度和藝術文化。

幡畫 也被稱作“畫旛”,是古代有畫飾的長方而下垂的旗子。因為古人經常在這樣長方形的旗子上作畫,因此它便具有了很高的曆史價值和收藏價值,也對後人了解曆史提供了圖畫資料。

賦 是由楚辭衍化出來的,也繼承了《詩經》諷刺的傳統。它一般是用來描繪客觀事物的,要寫得爽朗而通暢。當然,它也有抒發感情的成分,它多用鋪陳敘事的手法,賦必須押韻,這是賦區別於其他文體的一個主要特征。

神策軍 唐代後期北衙禁軍,原為西北的戍邊軍隊,後進入京師成為唐王朝的最重要禁軍,負責保衛京師和宿衛宮廷以及行征伐事,為唐代朝廷直接控製的主要武裝力量,是唐代維持統治的最重要的軍事支柱。

伍子胥 春秋末期吳國大夫和軍事家。伍子胥成為吳王闔閭的重臣,是姑蘇城的營造者,吳國倚重他的謀略,西破強楚、北敗徐、魯、齊,從此成為諸侯中的霸主。

禁軍 封建時代直轄屬於帝王,擔任護衛帝王或皇宮、首都警備任務的軍隊。因時代、文化與地域的不同,有其他異名同義的名稱,如禁衛、親衛、近衛、禦林軍等不同稱呼。在封建時代式微後,這些名稱往往成為軍事榮譽稱號,授予建立特殊功績的部隊。

藩鎮 唐代初期在重要各州設都督府,設立節度大使,唐玄宗時又在邊境設置了10個節度使,通稱“藩鎮”。各藩鎮掌管一個地區的軍政,後來權力逐漸擴大,兼管民政、財政,掌握全部軍政大權,形成地方割據勢力。

中元節 俗稱“鬼節”、“七月半”。古代民間傳統節日,“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時在農曆七月十五。原是小秋,因為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便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

神社 我國古代崇奉與祭祀神道教中各神靈的社屋。古代人們到神社去,先在神社前的水池邊用一個長柄木勺淨手,然後到屋脊兩邊翹起的神社拜殿前,往帶木條格的善款箱裏扔點零錢,把手拍幾下,合十祈禱。祈禱者除了上了年齡的老者,也有不少情侶祈禱終身幸福。

漠北 指瀚海沙漠群的北部,也就是狹義的塞北,是我國曆史上匈奴、突厥和蒙古人的活動中心, 是北方遊牧民族的根據地。它位於後來的蒙古高原,海拔平均在1500米左右。

[閱讀鏈接]

還有,在隋唐時期的陝南一帶,當時都設有角抵的擂台比賽,人們招募壯勇的人,讓他們在山前平坦的場地上比賽角抵,獲勝的人還會得到賞賜。

當時圍觀的人像牆一樣堵著,萬人空巷。這樣的活動,從正月上元至五月份才能結束。

宋元時期角抵的起起落落

北宋時期,著名的水滸英雄浪子燕青非常擅長相撲。後來,燕青聽說山東泰安府有個任原擺下相撲擂台,他便前往泰安去迎戰任原。

燕青脫了上衣,打著赤膊上了擂台,他要與任原對搏。旁邊一個裁判從懷中取出相撲社條讀了一遍,他對燕青說:“你知道了吧?根據相撲慣例,你不許暗算!”

燕青冷笑說:“我渾身上下隻有一條短褲,拿什麼去暗算他?”

任原衝了上去,要製服燕青。不想燕青卻搶先了一步,他用右手扭住任原,伸出左手攔住任原,然後用肩胛頂住他胸脯,竟然直接將任原托了起來。燕青又借力旋轉他,等轉了5圈後,他將任原丟下了擂台,並大喊一聲道:“下去吧!”

燕青輕而易舉擊敗了任原,他被當時人們尊稱為相撲的頂級高手。

後來,太尉高俅被捉到梁山,宋江設宴款待高俅,可高俅心中卻不服氣,醉後狂言道:“我從小學得一身相撲本領,天下沒有我的對手。”

燕青一聽非常生氣,他哪能錯過這個教訓惡人高俅的機會,他上前要求與高俅較量一番,高俅應允了。

當時,兩個人就脫了上衣,在廳階上準備交手。一旁的宋江卻擔心燕青把高俅摔傷了,他急忙喊人把軟褥鋪上。

高俅搶先衝了過來,燕青輕輕伸出左手,一把將高俅扭住,稍一用力,他便將高俅顛翻在地。高俅半晌兒掙不起,急忙認輸討饒。燕青的這一撲,被人稱做“守命撲”。

燕青隻用一招,他就使高俅輸得心服口服,可見燕青相撲的手段之高。

在宋代,相撲有很多招式。比如“虎抱頭”就是以強打弱的招數,“鵓鴿旋”則是以小打大的,還有燕青的“守命撲”,便是以巧取勝的相撲動作。

宋代相撲也相沿了隋唐時期相撲的形製和招式,這個時候的相撲崇尚武力,而當時,角抵和相撲這兩個詞是通用的,而且還有了“爭交”這一個新的名稱。據宋代古籍記載:

角抵者,相撲之異名也,又謂之爭交。

宋金元時期的角抵活動更加盛行了,無論是從角抵的技巧、規則和類型等方麵來看,還是當時人們參與的熱情程度,都說明當時的角抵活動得到了很大的進步和發展。

宋代的角抵活動十分興盛,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它比原來更加成熟,也更加多樣化了。其實,我國的角抵運動在經過戰國秦漢時期的發展,在晉代出現了另一個名稱,也就是“相撲”。

相撲在整個宋遼金元時期角抵的發展中占主要地位。當時朝廷中凡有盛大的宴會,皇帝經常要請相撲手來進行表演,以作席間的嬉樂,民間瓦市中的相撲之戲也廣為盛行著。

當時北宋首都汴梁每年都要舉行一兩次相撲比賽,並且相撲當時成為了一種流行的表演節目,甚至還出現了女子相撲。

當時進行的女子相撲,一般都是先由女子出來對打一番,然後派出大力士來比賽,力氣最大的相撲手便可以領得獎賞了。

角抵和相撲一樣,雖然主要是靠力量來戰勝對方,但有時也要講究一定的技巧。在敦煌壁畫中,繪有一幅五代齊梁時期的相撲圖,圖上畫著兩名大力士在一個方形地毯上比賽相撲的形象。

圖畫裏這兩名相撲手一個人一手在前,一手在後,他們用弓箭步直取對方。其中另一個人則雙臂彎曲,低俯著身體,左右回旋,伺機反攻。兩人上場後不是立即就扭抱在一起,而是找角度,看時機,顯然那時候就十分講究技巧方法了。

宋金元時期的相撲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正式決勝負的比賽,有打擂台的性質。據古籍中所載:

若論護國寺南高峰露台爭交,順擇諸道州郡臂力高強,天下無對者,方可奪其賞。

宋代正式決勝負的相撲比賽情景,可以從施耐庵所著的章回小說《水滸傳》中可以見其概貌。以至於傳說後來的摔跤運動就是浪子燕青所傳所創的。

首先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在宋代時的摔跤是有一定的規則的,而且是一頂專業的技術動作。

還有另一類相撲,這便是平日在瓦舍等場所裏進行的表演性的相撲,它的競爭性不像前者那樣激烈。每逢相撲表演的時候,觀者如堵,萬人空巷,在當時的東京和其他地方都有這種表演。

在當時的百戲演出中,相撲表演無疑是最能引起觀眾興趣的內容。相撲者的服裝,大多是沿襲前代的舊製,比賽雙方都是赤裸上身,下身光腿赤足,也有足下穿靴子的,一般隻在腰胯間束一個短褲。

後來在陝西出土的兩塊金代磚雕,上麵雕刻的畫麵就很典型地反映了兩個力士在相撲前的一個瞬間,他們的身上就隻穿著一個短褲。

磚雕上的這一相撲形式跟後來的相撲完全一樣,因此,相撲這個形式是從宋元時期一直保留下來的。還有,角抵的徒手相搏以較高低,或者閑暇時間的角抵遊戲,特別是男係社會裏最通行的一種競技遊戲。

日本的相撲不僅和我國的角抵相似,也與敦煌石窟中的相撲圖中的相撲打扮一致,這很難說是一種純粹的巧合。從日本有關相撲的文獻記載正好和我國相撲發展時代相呼應看,很難說這之間沒有什麼關係。至少相撲一詞是從我國傳入日本的,這大概不會有什麼異議。

日本有關相撲比較確切的文字記載,是8世紀初編纂成的《日本書紀》,書內記述第三十五代天皇為了接待古代百濟國使者,召集了宮廷衛士舉行相撲競賽。

盡管日本的相撲由我國傳入這個事實,目前沒見到有明確的記載,但很多專家認為,在4世紀至6世紀,我國的角抵已經隨著大量東渡的大陸移民傳到了日本,而且相撲在我國出現後,也很快傳到了日本。

還有,在宋代的史料中,角抵與相撲這兩個名詞其實是通用的,角抵是宋代宮廷宴會娛樂的壓軸節目,根據史書《宋史·樂誌》中記載:“第十九用角抵,宴畢。”

此外,在宋代著名學者孟元老所著的《東京夢華錄》中《天寧節》中記載:

第九盞禦酒慢曲子,宰臣酒慢曲子,百官酒舞三台,左右軍相撲。宴退,臣僚皆簪花歸私第。

不過,除了皇宮宴會裏有相撲表演之外,朝廷的外交宴會也有相撲比賽。根據史書《宋史·禮誌》記載:

使人到闕筵宴,凡用樂人三百人,相撲一十五人,於禦前內等子差。

這段文獻中的“內等子”就是皇帝的禦前侍衛,他們都是摔跤能手。根據南宋文人吳自牧所著的《夢粱錄》中記載:

內等子,隸禦前忠佐軍頭引見司所管,於殿步諸軍選膂力者充應名額,即虎賁郎將耳。每遇拜郊明堂大禮,駕前隻頂帽、鬢發蓬鬆、握拳左右行者是也。

可見,當時的內等子都有很高超的摔跤技巧,當然也有規定的名額,其中分上等和中等各5對,下等8對。這些人都是經過專門挑選出來的,當時3年進行一次篩選,在本司中按照角抵的水平高低按名次編排等級的。

另外,在軍隊中為了提高士兵的武術水平,也經常舉行角抵比賽。所以相撲在宋代軍中十分流行,宋朝名將韓世忠和嶽飛都在軍中推行過相撲以求讓軍士們練武健身,他們還提拔相撲比賽得勝者為將領。

宋太祖趙匡胤還曾經專門製定了,軍中以相撲決高下升遷的固定法則,並以相撲高手來擔任禦前內等子,每逢朝廷大朝會聖節或禦宴中,他還照例用左右軍相撲來助興呢。

宋代著名詩人楊萬裏寫詩讚美當時的相撲對決,詩雲:

廣場妙戲鬥成材,才得天顏一線開。

角抵罷時還罷宴,卷班出殿戴花回。

宋代民間的角抵活動非常盛行。宋代由於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城市經濟繁榮,大城市如汴梁、臨安和金陵等城市,人口都增加到了幾十萬之多,城市中開始有了供市民們娛樂的“瓦子”了。

在瓦子的各種娛樂表演項目中,相撲表演是最受人們歡迎的,相撲藝人也是各種表演藝人中最多的。

據南宋文人吳自牧所著的《夢粱錄》中記載,僅南宋臨安城一地就有著名的相撲藝人五六十之多。如撞倒山、金板遝、曹鐵凜、周黑大、曹鐵拳、王急快、董急快、韓鐵柱、黑八郎等,這些都是書中記載的摔跤好手。

宋代社會上人們喜愛看相撲比賽,這在元末小說家施耐庵所寫的《水滸全傳》中有較詳細的描寫,這反映了宋代相撲的開展已經有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宋代人們稱相撲比賽的規則叫“社條”,還稱裁判叫“部署”。由於在比賽中可能會失手死人,賽前雙方都要立下生死文書。而且,宋代已經有了全國性的相撲比賽。根據吳自牧所著的《夢粱錄》中記載:

若論護國寺南高峰露台爭交,須擇諸道州郡膂力高強、天下無對者,方可奪其賞。

還有,在相撲比賽中奪得頭賞的人,便可得到旗帳、銀懷、彩緞、錦襖、馬匹等獎品。南宋臨安城的南高峰比賽是全國最高級的相撲比賽,贏得頭名所獲得的獎品是很豐盛的。

據說宋理宗景定年間,溫州的韓福奪得了相撲冠軍,他不僅獲得了豐厚的獎品,他還被封了官,當時被任為“補軍佐”一職。

還有,施耐庵所寫的《水滸全傳》上寫的泰山廟會的相撲比賽,可見當時泰山廟會也是全國性相撲比賽的場地。

《水滸全傳》中任原在擂台上誇口說:

四百座軍州,七千餘縣治,好事香官恭敬聖帝,都助將利物來,任原兩年白受了。今年辭了聖帝還鄉,再也不上山東了。東至日出,西至日沒,兩輪日月,一合乾坤;南及南蠻,北濟幽燕,敢有出來和我爭利物的嗎?

從這段話,可以證明在宋代的泰山廟會中,相撲已經是全國性的比賽了,甚至連獎品也是全國各地讚助來的,這更說明宋代的相撲運動是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的。

當然,還有明代刊印的《忠義水滸傳》中有幅反映宋代摔跤場麵的插圖,圖的左上方有一個官吏端坐著,他觀看著摔跤比賽,身旁站立著一位侍從。

摔跤場台下,更有不少觀者在觀看摔跤比賽。這幅圖像和《水滸全傳》上所描寫的摔跤情景基本是吻合的。還有,古代佚名所著的《角抵記》中記錄了宋代一首《題牆上相撲畫》,詩雲:

黑漢勾卻自漢頸,自人捉住黑人腰,

如人要辨輸贏者,直須牆隤始一交。

這首詩反映了當時不僅廣泛開展了相撲運動,而且還有了以相撲為題材的壁畫。它還同時說明,相撲比賽都是以巧取勝的,當場便可以分出輸贏,不必非要將對手打下台去。

據宋代文學家周密所著的《武林舊事》中記載,宋代的相撲表演藝人中還有一種假裝相撲的藝人,他是由一個人俯下身來,穿著假外套,一個人扮成兩個人在相撲的遊戲。

還有,在北宋時,女子單獨表演相撲也非常流行。宋代的藝人中就有了女相撲手,據宋代學者吳自牧所著的《夢粱錄》中記載,南宋臨安城中就有女相撲手賽關索、囂三娘、黑四姐、張椿等10人非常有名。

宋代市井生活異常熱鬧,一幅《清明上河圖》足夠說明了這一切,而相撲運動也在這個時候發展到了頂峰。當時坊間出現了許多女相撲手,周密所著的《武林舊事》中稱她們為“女飆”。

這便是說指她們的招數變幻難測,身法疾速如風,其實,這些女相撲高手的主要任務是熱場,為男相撲正式比賽製造氣氛,提升人氣而已。但隻要她們一登台,三教九流紛紛聚攏了過來,叫聲、喊聲和嬉笑聲一浪勝過一浪。

史料中記載,正月十五上元節,都城開封有婦人相撲。女相撲手身穿無領短袖進行相撲比賽,引得觀者如潮,就連皇帝都去觀賞了。

還有,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學家的司馬光在他所寫的《論上元令婦人相撲狀》中記載,宋仁宗皇帝在宣德門觀看各種藝人表演節目,其中就有女子的相撲表演。

她們體格肥碩健壯是其中的看點之一,但不足以吊起圍觀者全部的胃口。還有,舉辦活動的商賈也是功不可沒的,當時的商人深諳眼球經濟,又能抓住消費者窺視的心理,他們將這二者結合起來,場麵不想火爆都不行了。

因此,當時朝廷重臣、著名史學家司馬光首先就進行了激烈的反對,他認為這樣有傷風化。為此他上書皇帝,請求禁止這種婦人相撲的風波。司馬光在給皇帝的奏章中說:

臣竊聞今月二十八,聖駕禦宣德門,召諸色藝人備進技藝,賜與銀絹,內有婦人相撲者也被賞費。

上有天子之尊,下有萬民之眾。後妃侍旁,命婦縱觀,而使婦人相撲於前,殆非所以隆禮法,示四方也。

司馬光認為,宣德門是皇帝發號施令聖地,皇上攜後妃在此觀看女子相撲,有悖常道。所以,司馬光要求皇帝加以取締,提出了不能再讓女子參加相撲比賽這個建議。

司馬光以封建禮教思想反對女子相撲,這也迎合一部分封建士大夫們的心理,這對女子相撲運動的開展當然也很有影響,不過這還是沒有從根本上妨礙女子相撲運動的發展。

後來事實也證明了,女子相撲並未因此而絕跡。到南宋時,都城臨安舉行男子相撲,總是先由女子相撲手進行表演,以招攬觀眾,這就是相撲表演的開場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