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鼻祖——蹴鞠遊戲
蹴鞠又叫“蹋鞠”、“蹴球”、“蹴圓”、“築球”和“踢圓”等,“蹴”就是用腳踢,“鞠”就是皮製的球,因此,“蹴鞠”連在一起就是用腳踢球的意思。
蹴鞠是我國一項古老的體育運動,它在古代,有直接對抗、間接對抗和白打三種形式。
蹴鞠的起因可能是為了鍛煉人們的腿部力量,它屬於古代軍事訓練的項目。
但是後來人們通過實踐發展和逐步改進,蹴鞠的遊戲方法也得到了創新,這也使人們感到蹴鞠是一種很好的娛樂活動。
先秦時蹴鞠的起源傳說
公元前307年,那是我國古代的戰國時期,趙國的君主趙武靈王想進行改革,他推行一種叫做“胡服騎射”的做法。
武靈王計劃使趙國人都學會騎馬射箭,這樣就能讓趙國的國力更加強大了,所以他經常帶著他的親信們騎馬出城到處去閑逛。他每天或是出城打獵,或是指導百姓們騎馬射箭,很是忙碌。
有一天,趙武靈王帶著他的隨從們來到一片樹林裏,他看到林中有一隻肥壯的野兔。趙武靈王想檢驗一下隨從們的騎射和圍堵野兔的能力,他便大聲喊道:“都給我上,我要抓活的!”
隨從們紛紛策馬揚鞭,兵分四路去追趕野兔了。不想野兔在驚嚇之中,橫衝直竄,它竟然從隨從們的馬蹄下逃走了。
趙武靈王急忙喊道:“快下馬!都給我追!”隨從們便匆匆下馬,他們追趕圍堵著野兔,偶爾能接近野兔時,他們便撲上去想抓住野兔。
但是野兔非常靈活,隨從們根本撲不到。於是,有機靈的隨從便開始用腳去踢野兔,但最後他們仍然是一無所獲,抓不到野兔。
眾人搖頭歎息,趙武靈王也是悶悶不樂的。旁邊一個謀士突然眼前一亮,他上前獻計說:“大王,這種圍堵踢打野兔的遊戲非常有趣,我們不妨用個東西來代替兔子,讓隨從們好好練練身手,這樣的話他們即便不出宮門,也可以天天鍛煉了。”
趙武靈王覺得這個主意非常好,他不禁喊道:“好主意!那這件事就交給你全權負責吧!”
後來那個謀士便想到用一個軟軟的布包來代替野兔,後來他為了讓布包能夠讓人踢得更加順利,他又將布包改成了圓形。於是,最早的蹴鞠便在我國先秦時期誕生了。
當然,蹴鞠的起源不僅僅這一個傳說,還有另外兩種說法。有人認為,早在上古時期,我國便出現了蹴鞠運動。
根據人們口口相傳的神話傳說,上古時期的黃帝為了擴充軍隊,他需要公開招聘大量有才能和有本事的人來替他出戰沙場。但是因為人太多了,黃帝需要有一個好的選拔方式。
於是黃帝便想出了用一個圓球讓士兵們去爭搶踢打,這樣就可以輕而易舉發現其中優秀的士兵了,而這一方法也延續到後來士兵們日常訓練的科目裏了。
西漢著名文學家劉向在《戰國策》上記載了一些蹴鞠活動開展的情況,而劉向卻認為蹴鞠的起源還要更早一些。劉向在他所著的《別錄》中寫道:
蹴鞠,傳言黃帝所作,所以練武士知有材也。
文中的黃帝是上古時期傳說中的部落首領,已經有五千多年的曆史了,當時還沒有文字記載,所有的社會文化和故事,都是古人們口口相傳遺留下來的。
後來,考古工作者在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發掘出很多磨製地非常光滑的石球。顯然,這個地區正是當年黃帝部落遊牧的地區。這石球與黃帝的傳說剛好吻合。所以說,黃帝是有可能創造出簡單的踢石球的活動了。
蹴鞠,在我國古代的史籍上也叫做“蹋鞠”,後來唐代的顏師古在他所著的《漢書注》中記載:
鞠是用皮做成,中間塞以毛發,成為圓球,用腳蹴蹋以為戲樂。
關於蹴鞠,最早的記載是在西漢著名文學家劉向所編寫的《戰國策》一書中。此書記載,蘇秦自從當了趙國丞相,他為了聯絡齊國與趙國共同抵抗秦國,他便去求見齊宣王。
蘇秦對齊宣王說:“齊國是一個大國,有數十萬軍隊,僅臨淄這一個城市就有七萬戶,人民富庶殷實,都喜歡吹竽、彈琴、鬥雞、走犬、六博、蹋鞠。像齊國這樣的富強國家,又怎麼能俯首聽命於秦國呢?”
因此,早在先秦齊宣王時期,也就是公元前300年左右,就已經有了蹴鞠這項運動,所以蹴鞠在我國已經有了2300多年的曆史了。
這段文獻說明,早在戰國時期的齊國臨淄城中,就已經較為廣泛地開展了蹴鞠活動。劉向在他所著的《戰國策》中的原文是:
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築,鬥雞走狗,六博踏鞠者。
這裏是說,當時的政治家蘇秦來齊國遊說齊宣王聯合抗秦,他感歎齊國首都臨淄的居民生活富裕歡樂,人們都經常參加各種娛樂活動,而蹴鞠在當地是深受歡迎的項目之一。還有,蹴鞠和吹拉彈唱等高雅藝術一樣,都是當時深入人心的體育項目。
所以人們認為,蹴鞠起源於春秋齊桓公時期,蹴鞠最早應該是齊國訓練軍隊的一個運動項目,後來逐漸傳入民間。因為蹴鞠的娛樂性和對抗性逐漸被民間接受,所以蹴鞠就開始流行開來了。
但是根據文獻記載,蹴鞠真正在經濟較為發達的市井上出現,則是在戰國早期的齊宣王時代。
在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臨淄城作為當時最大的商業城市,它也成了一個手工業的重鎮。
根據古代佚名所著的書籍《考工記》中記載,當時臨淄的皮革業十分發達,縫紉行業也十分繁榮,這也為蹴鞠的生產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
因此,蹴鞠這項體育運動在先秦時期的齊國民間已經十分普及了,並且這項體育活動已經開始從北方地區逐漸向南方地區推廣了。
其中最主要的是,蹴鞠從軍隊訓練到民間娛樂的逐步普及過程,才是這項活動發展史上最重要的方麵。
[旁注]
胡服騎射 是指在戰國時期,趙國君主趙武靈王所推行的一種製度,仿效匈奴軍隊的裝備,令全國民眾穿胡服,采取胡人的短衣、長褲服式,挽弓騎馬練習射箭,乃中國軍事史上一大突破。自此以後,騎兵才真正出現於我國曆史。
趙武靈王 (約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95年),嬴姓,趙氏,名雍,戰國中後期趙國的君主。他在位時推行了“胡服騎射”政策,趙國因而得以強盛,他還主持並修築了“趙長城”,死後諡號為武靈王。
黃帝 又名軒轅帝,中華民族的始祖,我國遠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他播種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製衣冠,建造舟車,發明指南針,定算數,製音律,創醫學等,在此期間還有了文字。因為在他統治時期,我國的土地是黃色的,所以稱他為黃帝。
《戰國策》 一部國別體史書,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縱橫家們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曆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曆史的重要典籍。作者是西漢時期著名學者劉向,此書是先秦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
顏師古 (581年~645年),唐初著名儒家學者、經學家、語言文字學家和曆史學家。他自幼勤學苦讀,遵循祖訓,博覽群書,學問通博,擅長於文字訓詁、聲韻、校勘之學。他還是研究史書《漢書》的專家,他對兩漢以來的經學史也十分熟悉,對後世經學影響很大。
齊宣王 (公元前350年~公元前301年)媯姓,田氏,名辟疆,齊威王之子,戰國時期齊國的國君。他在公元前319年至公元前301年在位。他招攬賢士,得人而治,也非常注重文化事業的發展。他不惜耗費巨資招致天下各派文人學士來齊國到做官,對齊國文化發展影響很大。
蘇秦 (公元前337年~公元前284年),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他最為輝煌的時候是勸說六國國君聯合,堪稱外交家中的佼佼者。他曾經身佩過六國相印,提倡合縱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
《考工記》 春秋時期記述齊國官營手工業各工種規範和製造工藝的文獻。這部著作記述了齊國關於手工業各個工種的工藝規範,書中保留有先秦大量手工業的生產技術和工藝美術資料,記載了一係列的生產管理和營建製度。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思想觀念,對後人研究春秋時期的工藝文化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閱讀鏈接]
在後來唐代的文學家顏師古提到了先秦時期的蹴鞠形製,他說:“鞠,以韋為之,中實以物。”
根據這段文獻記載,先秦時期的蹴鞠是人們利用皮革加以簡單縫製的,並且用一些毛發等鬆軟的物品填充在裏麵,做成一個球的形狀。
當然,這些資料都反映出了,至少從我國戰國末期開始,就已經有了蹴鞠這項體育活動,同時也有了正式蹴鞠這個正式的名字。
秦漢時蹴鞠的蓬勃發展
那是西漢的建元初期,漢武帝劉徹當時還不滿16歲。因為漢武帝劉徹年齡還小,當時是由皇太後竇氏執掌朝政的,文武百官都聽從皇太後竇氏的話,卻不把小皇帝劉徹放在眼裏。
漢武帝劉徹為此很是憂心,他既不想得罪皇太後竇氏,同時又希望自己能在文武百官中建立威信,他便整日冥思苦想,想找一個兩全其美的解決辦法。
因為皇太後竇氏非常喜歡看蹴鞠比賽,她經常讓小皇帝劉徹下詔令宮外市井中的少年進宮踢蹴鞠給她看。劉徹不敢違背太後的意願,他聽從了皇太後竇氏的懿旨,下詔把那幫少年招進皇宮踢蹴鞠。可是那群大臣們不僅不反對,相反還說很多好聽的話來奉承皇太後。
太尉田蚡說:“看蹴鞠比賽可以讓皇太後變年輕,皇太後應該多看看,這樣有益於皇太後的身體健康。”
丞相竇嬰說:“皇上以蹴鞠孝敬皇太後,自古以來沒有哪一位天子的孝心能勝過當今聖上的了。”
大臣董賢也說:“蹴鞠是古傳的技藝,我們理應將它發揚光大。”
漢武帝劉徹對這些話很是反感,他知道這班人是在拍馬屁,為的隻是討好皇太後。
這一天是農曆正月十五,正是元宵佳節之日,皇太後竇氏由小皇帝劉徹陪著來到玄武門,竇嬰、田蚡等大臣們分列兩側。
玄武門前的場中,兩隊市井的蹴鞠者正在賣力地踢著,皇太後竇氏看得十分高興。小皇帝劉徹靈機一動,他想到了一個好辦法,能讓自己既在百官中建立威信,同時又可以讓皇太後竇氏高興。
劉徹等場內的蹴鞠對抗賽結束以後,他把大臣竇嬰、田蚡和董賢等10位老臣叫上前來,他問道:“你們也很喜歡蹴鞠嗎?”
大家齊聲答道:“喜歡!”
漢武帝說:“既然你們都喜歡,朕就命你們上場進行蹴鞠表演,也讓皇太後開開心。”
竇嬰等大臣們心中暗暗叫苦,他們卻無可奈何,隻能聽命上場去比賽了。漢武帝把這10位老臣分為兩幫,使竇嬰和田蚡各帶領4人對抗蹴鞠,自己則作為裁判官。
這些老臣年紀都在50歲以上,最大已經60多歲了,而且他們根本不會踢蹴鞠,再加上他們的體質又差,還穿著朝服,他們哪裏跑得動?
不一會兒,不是這個跌倒,就是那個摔跤,一個個就隻剩下氣喘籲籲的份兒了。最後,竇嬰、田蚡等幾個年長者,都已經累得趴在地上一動不動了。
皇太後竇氏看著這些老臣在場上磕磕絆絆的樣子,她的眼淚都快笑出來了。最後皇太後實在笑累了,她又看到幾個老臣都趴在了地上,便對漢武帝劉徹說:“皇兒,算了吧,這次就饒過他們吧!”
於是,漢武帝劉徹就停止了蹴鞠比賽。他這樣戲耍了老臣一番後,再沒有大臣敢違背他的意願了,他在百官中也建立了獨一無二的威信。
我國蹴鞠發展源遠流長,其間在漢代有很多關於蹴鞠的軼聞,這些成為了蹴鞠史上的趣事,這些趣事大大豐富了蹴鞠運動的曆史與文化內涵。
在西漢時期,項處是第一個因為蹴鞠而名垂史冊的人。根據西漢著名文學家司馬遷所著的《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記載,名醫淳於意曾經為項處看過病,淳於意還叮囑項處不要整日去玩蹴鞠,說這樣會過度勞累的。但是項處不聽,他仍然外出踢球。後來項處果然身染重病了。
秦漢時期的蹴鞠存著三種基本形式,也就是直接對抗、間接對抗和白打對抗。後來漢代著名學者李尤寫了一篇《鞠城銘》,其中就記錄和描述了當時人們玩蹴鞠的形式方法、裁判規則和道德規範等,這對後世蹴鞠的影響非常巨大。
到了西漢初年,蹴鞠也得到貴族階級的喜愛。漢代文學家桓寬所寫的《鹽鐵論》中說:
貴人之家,蹋鞠鬥雞,康莊馳逐,窮巷蹋鞠。
蹴鞠正式定名並經過初期的發展後,到漢代已經發展成為一項非常專業化的運動。這時候的蹴鞠,從宮廷到民間,從軍隊到市井,都非常興盛。
據說,漢高祖劉邦的父親早年曾經是一個踢蹴鞠的高手,劉邦當了皇帝後,他的父親一天到晚踢不著球十分鬱悶。後來東晉著名文學家葛洪在他所著的《西京雜記》中記載:
高祖竊因左右問,正以生平所好,皆屠販少年,鬥雞蹴鞠以為欣,今皆無此,故不樂也。
這便是說,漢高祖劉邦的父親劉太公,原來出身於楚國沛縣豐邑的一個庶民。劉邦自從當了皇帝之後,他把劉太公接到了長安城的未央宮中養老。
老人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綾羅綢緞,住的也是豪華的大廈,看的是歌舞伎樂,但他對此並不滿意,卻整天終天悶悶不樂。
於是,劉邦派親信到劉太公處打聽,原來劉太公自幼生活在城市下層,他接近的都是敗夫走卒和屠狗殺牛之輩,他以前的娛樂活動就是鬥雞和蹴鞠。而現在雖然住在未央宮裏,卻沒有了過去的老朋友,沒有鬥雞和蹴鞠,所以劉太公總是悶悶不樂的。
於是,劉邦就下了一道聖旨,他在長安城東百裏之處,仿照原來沛縣豐邑的規模,造起一座新城,把原來豐邑的居民全部遷住在新城裏,劉太公也遷到那裏。從此,劉太公又可以每日鬥雞和玩蹴鞠了,他這才心滿意足。
相比之下,後來的漢武帝劉徹就更喜歡蹴鞠了。漢武帝在東部巡狩,封禪過泰山之後,他意興所致,也很喜歡踢上幾腳蹴鞠。據說,漢武帝劉徹還讓文官們寫賦來讚頌自己。
後來漢武帝平定西域後,他還得了一個西域的蹴鞠高手,那個人身長健碩,蹴鞠的技藝十分了得,漢武帝對他非常喜愛,這樣便有了史書中這段記載:
蓋炫其便捷跳躍,帝好而為之。群臣不能諫。
三國時期的著名政治家曹操也是一個踢球高手,據古籍中記載,當時有個叫孔桂的人,他蹴鞠玩的實在太好了,所以曹操對他非常喜愛,便讓他每日相伴左右,很是看重他。
還有晉代著名文學家虞預編寫的《會稽典錄》,其中有這樣的記載:
三國鼎峙,互興金革。士以弓馬為務,家以蹴鞠為學。
這便是說在三國時期,人們幾乎家家戶戶都在練習蹴鞠,可見三國時期蹴鞠是非常流行的。
在漢代初期的長安,漢高祖劉邦興致勃勃,他觀賞著長安蹴鞠隊和洛陽蹴鞠隊的比賽。雙方展開激烈的對抗,蹴鞠選手們在賽場中賣力比賽,旁邊有記分台,甚至還有宮女們在旁邊加油呢。
在漢代,蹴鞠仍然保留著軍事訓練的用途,但由於漢高祖劉邦的推行,蹴鞠已經發展成為一項非常專業的運動了,並且它已經有了比較健全的比賽規則。
漢朝皇室中的蹴鞠隊規模很大,還設有專門的球場,四周還有圍牆和看台,蹴鞠所用的球則是實心的。
據說,漢成帝本人也非常喜歡踢蹴踘,所以在當時,蹴鞠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規模。比如,漢成帝時期已經有了比較正規的蹴鞠比賽和規則,雙方各有12名隊員參加,然後以雙方踢入球門的球數的多少來決定勝負,這些規則的確立,對後世蹴鞠的發展影響極其深遠。
在蹴鞠規則方麵加以改進,這就成為早期蹴鞠製造工藝最主要的一個演變方向,這可以說是蹴鞠取得初步發展的最重要方麵之一。
漢代蹴鞠的發展可能是為了鍛煉人們的腿部力量,它是一種屬於軍事上訓練的活動。人們通過不斷玩蹴鞠的實踐,才逐步改進蹴鞠遊戲的規則,使人們感到踢球也是一種很好的娛樂。
在漢代,人們把蹴鞠和“吹竽”、“彈琴”、“鬥雞”、“走犬”和“六博”等都當做娛樂活動的,其中蹴鞠的地位非常高。
當然,漢代也已經有了關於蹴鞠的專業的書籍,比如《蹴鞠二十五篇》就是東漢時期的名作。東漢著名文學家班固在寫《漢書·藝文誌》時,他把《蹴鞠二十五篇》列為兵書,屬於軍事訓練的兵技巧類,可見蹴鞠在當時的地位非常高了。
漢代還有一個現象就是,不僅男人玩蹴鞠,就連女人也喜歡玩蹴鞠。通過一些考古資料我們就能看到當時女人玩蹴鞠的記載,這首創了我國女子玩蹴鞠的先河。
還有,當時的蹴鞠已經有了專門的比賽場地,也就是“蹴城”,而且還對比賽的人數和規則都有非常明確的規定。並且當時還有了正副執法的蹴鞠裁判,可以說漢代的蹴鞠運動是越來越規範和完善了。
漢代的蹴鞠活動,已經形成了一套專業的競賽規則。東漢有一位名叫李尤的文人,他曾經寫過一篇《鞠城銘》,這是當時鏤刻在蹴鞠場奠基石上的銘文。這篇文章雖然短小,卻能較全麵地反映漢代蹴鞠競賽的基本情況。
這篇銘文最早見於唐代文學家歐陽詢編輯的《藝文類聚》中,根據《藝文類聚》中收錄的《鞠城銘》,其原文說:
圓鞠方牆,仿像陰陽。法月衡對,二六相當。建長立平,其例有常。不以親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是非。
這說明,當時的比賽已經有專門的球場,球場四周圍著方牆,它象征著天圓地方,陰陽相對。人們在蹴鞠競賽中,效法月份,雙方各有6人參加,總共12人進行對陣互相抗衡,這被稱為“法月衡對,二六相當”。
在漢代,由於是有一定規則的競賽,因而要設置裁判員建立公正的標準,對於裁判的判罰,也有約定俗成的常規。
擔任裁判的人,不能親一方而疏另一方,裁判要公正。同時,對參賽隊員的要求是心平氣和地服從裁判,不要報怨裁判的裁決。
漢代蹴鞠所用“鞠”,也出現了專業的製作方法。在漢代,“鞠”也叫做毛丸。漢代著名文學家應劭在他所著的《風俗通》中記載說:“毛丸謂之鞠。”
後來,晉代文學家郭璞在他所著的《三蒼解詁》中說:“鞠,毛丸,可踏戲。”
漢代的蹴鞠運動已廣為普及了。它既是一種軍事訓練的手段,同時在民間的普及也更為廣泛了。在軍事上,它作為一種訓練手段受到了漢代軍事家的重視。
由於蹴鞠活動可以增強體力,培養勇敢耐勞精神,因而也被漢代統治者當做了一種很好的手段,來達到軍事訓練的目的。
漢代著名學者劉向在他所寫的《別錄》中有這樣的說法:
蹴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戲而講練之。
這裏提到,漢代人用蹴鞠來練兵,因為這樣能使士卒們對鍛煉更加有興趣。士卒們從蹴鞠活動中不僅訓練了體力,還體會了實戰中的攻守意識,而且最主要的是他們在比賽中也能得到歡樂。
後來,劉向的兒子劉歆,在他所寫的《七略》一書中也指出,蹋鞠是通過遊戲的手段來訓練士兵的,軍隊或者宮廷的侍衛們,在沒事的時候就經常玩蹴鞠,以達到鍛煉的目的。
還有,在當時蹴鞠不僅是軍隊平時的訓練項目,就連打仗時,人們也要玩蹴鞠。東漢著名史學家班固所著的《漢書·霍去病傳》中,就曾經有這樣的記載:
霍去病在塞外領兵打仗,由於軍糧不足,士氣低落,霍去病就用蹴鞠振奮士氣。
這也就是說,在漢代時,普通人家的男子幾乎都要應征從軍。而在當兵期間,蹴鞠一類活動是經常進行的。正是因為這樣,軍人返鄉後,也就促進了蹴鞠的進一步的民間化。因此,在民間無論是官宦人家還是普通百姓,蹴鞠都已經成為了一種時尚。
後來,在考古工作者發現的許多漢代畫像石上,還有表現漢代民間蹴鞠的畫麵,這也反映出了蹴鞠已經成為漢代一種民間化的運動項目了。
還有,女子蹴鞠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漢代女子蹴鞠活動的出現,一方麵是由於蹴鞠活動的進一步普及,另一方麵也由於蹴鞠運動形式的多樣化。
同樣在漢代畫像石中,經常出現女子玩蹴鞠的場景。有一幅南陽出土的畫像石上,一個女子蹴鞠者正在鑼鼓舞樂的伴奏下,兩腳各踩踏著一個“鞠”,她正與其他樂舞表演者同台表演,其中她的姿態最為優美。而在當時能夠做到一個女子同時踩著兩個“鞠”,這也說明了漢代女子蹴鞠已經到達一定的規模了。
五嶽之中嶽嵩山南麓,有建於東漢的一座寺廟,其中廟的東門也有一幅女子蹴鞠圖。這幅畫用線極為簡練生動,蹴鞠女動態優美,活潑可愛,具有舞蹈的韻律感。圖中這個頭挽高髦的女子,雙足跳起,正在淩空跳起踢球,她舞動的長袖輕盈飄揚,姿勢非常優美。
通過這些漢代畫像石,證明了我國古代的女子蹴鞠,最遲也是在漢代就已經首開先河了。
而漢代的蹴鞠,由於逐漸規範化和進一步普及,客觀上促使其競賽的形式向著多樣化發展。當時的蹴鞠,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表演性蹴鞠,一種競技性蹴鞠。
表演性蹴鞠是以表現個人技巧為主的、非對抗的、既可自娛又可供人娛樂的娛樂性。而表演性形式,這種形式就是後來盛行的蹴鞠白打形式。
表演型蹴鞠隻需要一小片場地,活動非常方便,而且人們在踢蹴鞠時不受到場地的限製,表演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技巧在音樂伴奏下踢出各種花樣來。
在出土的漢畫像石和畫像磚上,常常見到這類圖案,而且以表現女子蹴鞠的畫麵為主。這種踢法流行的範圍更廣,發展更快,在漢代王公貴族、官宦家庭、城市和農村都有。
還有一種就是競技性很強的蹴鞠,這是在漢代球場上進行的以對抗性比賽為主的蹴鞠。這種蹴鞠比賽多是在專門的“鞠城”一類的露天球場中進行的。
對抗性蹴鞠不僅有鍛煉身體、學習軍事技能和戰術的作用,而且也非常好看,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在皇帝的宮廷和官宦之家也非常流行這種對抗性蹴鞠活動。
漢代宮廷裏蹴鞠多是在室內球場鞠室中進行的。漢魏時期,宮苑內已經建有很多這種競技性蹴鞠的鞠室。比如當時的洛陽宮、含章宮都有這樣的鞠室。
這些鞠室地位很高,並且皇帝都會單獨取名字的,比如“含章鞠室”和“靈芝鞠室”等。晉代著名學者陸機的《鞠歌行序》就有關於這方麵的記載。
與此同時,在當時的宮廷內也建有室外的蹴鞠場。史書《漢書·故乘傳》中記載說:
漢武帝外出巡視時,要參觀或參加弋獵、射馭、蹴鞠等活動。
[旁注]
漢武帝 (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漢武帝劉徹,西漢的第七位皇帝,是西漢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16歲登基,為鞏固皇權,他在地方設置刺史,開創察舉製選拔人才,又頒行“推恩令”,開拓了漢朝最大版圖,功業可謂是輝煌無比。
董賢 (公元前22年~公元前1年),西漢著名大臣。他是西漢禦史董恭的兒子,是一個美男子。他初任太子舍人,漢哀帝即位後,哀帝有一天在宮中望見董賢,被他的儀貌所吸引,後來拜他為黃門郎,後拜為大司馬。
竇嬰 西漢著名大臣,是漢文帝皇後竇氏堂兄的兒子,他以軍功被封為魏其侯。由於他推崇儒術,反對道表法裏的黃老學說,被竇太後貶斥,他的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
田蚡 西漢著名丞相,他是孝景王皇後的胞弟,他天資聰明,很有口才。後來他的同母異父的姐姐生下了太子劉徹後,他開始飛黃騰達。公元前140年,劉徹登基為漢武帝,他被封為武安侯,五年後又當了丞相,位高權重。
司馬遷 (公元前145年~公元前87年),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被後人尊為“史聖”。他最大的貢獻是創作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史記》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時期,長達3000多年的曆史,對後世影響巨大。
扁鵲 (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春秋戰國時期名醫。由於他的醫術高超,被認為是神醫,所以當時的人們借用了上古神話的黃帝時神醫“扁鵲”的名號來稱呼他。他奠定了中醫學的切脈診斷方法,開啟了中醫學的先河。他的著作是有名的中醫典籍《難經》,對後世影響很大。
桓寬 漢代著名學者。漢宣帝時他被舉為侍郎,後來官至廬江太守丞。他的知識廣博,善寫文章。著有《鹽鐵論》60篇,保存了許多西漢中葉的經濟思想史料和風俗習慣,揭露了當時社會的一些問題和矛盾,對後世影響很大。
劉邦 (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偉大的開拓者之一,我國曆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他對漢族的發展,以及我國的統一和強大具有突出貢獻。
封禪 封為“祭天”,禪為“祭地”,是指我國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時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禮。遠古到夏商周三代,我國就已經有了封禪的傳說。古人認為群山中泰山最高,為“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間的帝王應到最高的泰山去祭過天帝,才算受命於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