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鼻祖——蹴鞠遊戲(3 / 3)

宋代蹴鞠的形製,可以說達到了真正成熟的地步。不少宋代古籍都對當時鞠的製作進行了詳細記載。

可見,宋代的鞠的做法雖然仍是經過水揉火烤,但縫製鞠的皮子因為達到了12塊,使其更接近圓形。古代的衡器為16兩1斤,這與後來足球比賽用球的重量基本相近了。

宋代這樣做成的球當然質量是很高了。當時手工業作坊製作的球,已有40個不同的品種,每個品種各有自己的優缺點。宋代製球工藝的改進,促進了踢球技術的發展,而製球手工業的發展,又反映了社會蹴鞠需要量的增加。

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和發揚互助,至少在南宋時期,宋代的踢球藝人還組織了自己的團體,叫做“齊雲社”,又稱“圓社”。這是專門的蹴鞠組織,專事負責蹴鞠活動的比賽組織和宣傳推廣,這是我國最早的蹴鞠運動協會,這在當時是非常難得的。

據《蹴鞠譜》的記述,該球社在京城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流傳著“若論風流,無過圓社”,“人都道齊雲一社,三錦獨爭先”。這些話都是對球社的反映和稱譽。

還有,參加球社的人,要遵守社規,如不許做“人步拐”、“退步踏”、“人步肩”和“退步背”等危險動作,還規定“狂風起不踢,酒後不可踢”等,這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踢球時應注意運動安全。

這可以說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的民間蹴鞠協會了。民間足球組織的出現,更使這項運動趨於社會化。它從軍隊、宮廷的專業隊,更進一步普及於民間。

宋代盛行的蹴鞠運動,踢球方法以娛樂健身性的單球門踢法,最後逐步替代了競技性的多球門和雙球門踢法,規則與技法也已經日趨成熟了。

還有一種非競賽性、以娛樂為目的無球門踢法,可個人進行, 也可多人相互之間進行。踢球時,可以用頭、肩、背、腹、膝、足等部位接觸球,靈活變化,隨心所欲。

這種方式以踢出花樣多少作為評判和取勝的依據,宋人稱其為“白打”,宋代帝王最喜歡這一種蹴鞠踢法。

當然,宋代是儒家理學興盛的時期,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我國傳統文化,講求和與中庸,因此在多數情況下,社會文化心理是重文治而輕武功的。

宋代人們推崇謙謙君子的溫文爾雅,鄙薄孔武之士的爭強好勝。在這種社會文化背景下,蹴鞠由對抗性比賽逐步演變為表演性競技。

宋代蹴鞠堪稱國家第一運動。開國皇帝宋太祖本人就是位蹴鞠迷。於是從宮廷到民間,球風大盛。後來出土的宋代浮雕蹴鞠紋銅鏡,還有當時民間女子蹴鞠的場景。可見宋代的整個社會階層,上至皇帝、宮室,下到城市百姓,對蹴鞠運動都是樂此不疲的。

因此,蹴鞠在宋代最為繁榮,經常出現人們踢蹴鞠的情景。其實,當時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也與當時商業化的社會氛圍在很大的關係。

當然,宋元時代的蹴鞠專業書籍已經更為專業化和多樣化了。其中比較著名的有三本,一是《事林廣記·戊集》,作者是南宋著名文人陳元靚;二是宋代學者汪雲程編寫的《蹴鞠圖譜》,又名《打球儀》;三是宋代無名氏編寫的《蹴鞠譜》。

這三本多次提到當時蹴鞠專業組織,也就是“圓社”。據《蹴鞠譜》說,在宋代,一個人如果參加了圓社組織,他就可以五湖四海到處遊逛了。

因為許多地方都有圓社,圓社對他們的蹴鞠技巧進行技術考核,通過後便可以接待他們入社了。

從《蹴鞠譜》等書中還可以看出,宋代蹴鞠很重視熟悉球性和控球能力。而且,人們已經認識到蹴鞠不隻是可供娛樂,也有健身和培養思想品德的作用。尤其值得提及的是,這些專業書籍都從不同方麵介紹了當時蹴鞠的具體形製。

還有,宋朝時期,由於蹴鞠深受人們歡迎,不少商人便借此做起了促銷蹴鞠的文章,這表明宋代蹴鞠已經引入商業機製。據史料記載,在汴京城,當時已經有了相當多的蹴球茶坊和角球店。

據《蹴鞠圖譜》的記載,當時還出現了許多專門製作鞠的手工業作坊,有品牌的商品鞠有24種,《蹴鞠譜》中記載的有41種。

當然,宋代蹴鞠不僅僅在民間盛行,在宮廷中也非常流行。由於宮廷的特殊性,所以宮廷蹴鞠活動很多,而且非常具有宮廷特色,這對於蹴鞠活動的發展是很有利的。

宋元時期,愛好蹴鞠的帝王與大臣也不乏其人。宋代名畫家蘇漢臣的《宋太祖蹴鞠圖》,表現的就是太祖、太宗、趙普、鄭思、楚昭輔、石守信6人在一起蹴鞠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圖》中沒有球門,所以這種6人場當是一般場戶中的踢法。

北宋宣和時的著名詞人李邦彥也是極喜好蹴鞠的,他那是曾經是宰相,所以他自稱“賞盡天下花,踢盡天下球,做盡天下官。”因而他被當時人們稱為“浪子宰相”。

還有,在宋代禮儀中規定,朝廷有大的喜慶宴會,都要有足球表演。人們在喝過第六杯酒之後,蹴鞠藝人便要上場表演踢球了。

宋代的宮廷中還建有蹴鞠隊,在朝廷舉辦的各種盛會上,往往就有蹴鞠隊出場表演的場景。據宋代著名文人孟元老在他所寫的《東京夢華錄》中記載,宋代宮廷足球隊的隊員,分為三等:第一等稱“球頭”,第二等叫“次球頭”,第三等為一般隊員。

每隊有球頭一名,次球頭兩名,一般隊員十餘人。這可以說是我國曆史上較早的宮廷蹴鞠隊了。

到了元遼金時代,市民的蹴鞠活動也很興盛,而且還大量出現在文學作品中。元曲中就有很多描寫當時市井閑人蹴鞠活動的情況,如元代大戲曲家關漢卿的散曲中有兩首《女校尉》套曲,校尉是園社中藝人的最高等級,元代有了女校尉,曲雲:

蹴鞠場上,鳴珂巷裏,南北馳名,寰中刻意,關白打、官場小踢,竿網下,世無雙,全場兒占了第一。

茶餘飯飽邀故友,謝館秦樓,散悶消愁,唯蹴鞠最風流,演習得踢打溫柔。

這說明了女蹴鞠藝人表演蹴鞠在當時消閑娛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還有元代文人鄧玉賓在《仕女園社氣球雙關》寫道:

似這般女校尉從來較少,隨園社常將蹴鞠抱拋,占場兒陪伴了英豪。

這說明,元代市民的蹴鞠繼宋之後仍是非常普遍的。還有,到了元代,關漢卿等人的散曲中還記述了男女對踢蹴鞠的情景。

但這種男女對踢,已經不是雙方尋求自身的娛樂,而是以婦女踢球作為一種伎藝供他人欣賞。元代學者薩都刺在《女子蹴鞠》的散曲中說:

畢罷了歌舞花前宴,習學成齊雲天下圓。

因此,元代踢蹴鞠和歌舞一樣,都是宮廷和民間宴會上的伎藝。婦女們大都喜歡踢蹴鞠,可見踢蹴鞠成了當時女子娛樂的一種手段。

因此,元代踢蹴鞠娛樂的社會性已經大大縮小了,它不再是節日的活動內容,也不再是宴會上的節目,而是和宴會行為相聯係的一種娛樂。

後來,人們曾在內蒙古的遼墓中,發現了當時蹴鞠活動的壁畫,從畫麵的布局看,應是一般的白打踢法,說明在遼代的北方少數民族中,蹴鞠活動也較為普及。

在我國古代蹴鞠的發展史上,宋元時期的蹴鞠活動,已經達到了我國古代蹴鞠史上的最繁榮時期,而且在後來的朝代繼續了這種長時期的繁榮。

[旁注]

高俅 (1069年~1126年),北宋末年人,最初是蘇軾的書童,後事樞密都承旨王詵,因為擅長蹴鞠,獲寵於端王趙佶。宋徽宗即位後,官至開府儀同三司。他為人乖巧,擅長抄抄寫寫,不僅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有一定的詩詞歌賦的功底,有一定的武功基礎,而高超的蹴鞠技術隻不過是他多項旁騖的雜學之一。

施耐庵 元末明初的文學家,他博古通今,才氣橫溢,詞章詩歌,天文、地理、醫卜、星象等,一切技術無不精通。他35歲考中進士,後來棄官歸裏,閉門著述,他的著作有《水滸傳》等,他不僅是我國的文學巨匠,也是世界文壇的名人。

陸遊 (1125年~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南宋著名詩人。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熏陶,高宗時應禮部試,,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製。他晚年退居家鄉。創作詩歌9000多首,內容極為豐富。他的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馬端臨 (1254年~1323年),宋元之際著名的曆史學家,著有《文獻通考》、《大學集注》和《多識錄》。他是宋元之際著名史學家,他為謀求治國安民之術,探討會通因仍之道,講究變通張馳之故,以杜佑《通典》為藍本,完成明備精神之作《文獻通考》。《文獻通考》是我國古代典章製度方麵的集大成之作,體例別致,史料豐富,內容充實,評論精辟。

臨安 杭州的古稱,簡稱杭,是南宋時期的首都,位於我國東南沿海、浙江的北部,錢塘江下遊北岸,京杭大運河的最南端。它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已經有2200多年的曆史了,自古便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美譽。

《文獻通考》 簡稱《通考》,南宋學者馬端臨編撰,是一部從上古到宋朝寧宗時期的典章製度的通史。是繼《通典》、《通誌》之後,規模最大的一部記述曆代典章製度的著作。和《通典》、《通誌》合稱“三通”。它的史料價值很高。

《事林廣記》 日用百科全書型的古代民間類書。南宋末年陳元靚撰寫的,後來經過元代和明初翻刻增補。這本書門類廣泛,天文、地理、政刑、社會、文學、遊藝,無所不包。它的特點包含較多的市井狀態和生活顧問材料,是對於宋代城市社會生活情景的生動描繪。

《水滸傳》 又名《忠義水滸傳》,一般簡稱《水滸》,作於元末明初,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全書描寫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人在梁山泊起義,以及聚義之後接受招安、四處征戰的故事。由元代小說家施耐庵編著,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用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之一。此書的版本眾多,流傳極廣,膾炙人口,對我國乃至東亞的敘事文學都有極深遠的影響。

齊雲社 又稱“圓社”,起於南宋著名民間蹴鞠社團,蹴鞠起源於我國春秋戰國,興盛於宋、元、明,當時,全國有數十所全國性的民間蹴鞠社團,負責踢球活動的比賽和宣傳推廣,是我國最早的單項運動協會。齊雲的意思是形容球踢得高入雲霄。

陳元靚 宋代著名文學家,他的著作有《事林廣記》、《歲時廣記》和《博聞錄》等書,他所處的宋代是我國一個社會文化發生巨大變化的時期,也是我國封建社會承前啟後的時期。而他所著的《歲時廣記》記載了這一時期之前的歲時節日資料,在曆代歲時記中起著一個承前啟後的作用。

汴京 開封古稱,又稱東京汴梁之稱,簡稱汴,有“十朝古都”、“七朝都會”之稱。它是清明上河圖的原創地,有“東京夢華”之美譽,它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軸線從未變動的都城,城摞城遺址在我國考古史和都城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北宋時期的東京開封是當時世界最繁華、麵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大都市。

宋太祖 (927年~976年),北宋王朝的開國皇帝,廟號宋太祖,他出身軍人家庭。960年,他發動陳橋兵變,從而黃袍加身,建立了宋朝,定都開封。他在位16年,在位期間,他加強中央集權,提倡文人政治,開創了我國的文治盛世。他是一位英明仁慈的皇帝,是推動曆史發展的傑出人物。

孟元老 號幽蘭居士,宋代著名文學家。他是北宋保和殿大學士孟昌齡的族人,曾經被任為開封府儀曹,北宋末葉在東京居住二十餘年。他南渡後,常常追憶東京的繁華,後來編著了《東京夢華錄》,該書我國文學史上有一定的影響。

關漢卿 (約1220年~1300年)號已齋、已齋叟,元代雜劇作家,是我國古代戲曲創作的代表人物,“元曲四大家”之首。他與馬致遠、鄭光祖、白樸並稱為“元曲四大家”。他以雜劇的成就最大,一生寫了60多種, 最著名的有《竇娥冤》,被譽“曲家聖人”。

鄧玉賓 約元世祖至元末前後在世。他官任同知,擅長寫詩詞散曲,其曲格調清麗雅致,耐人咀嚼。他晚年棄官入道,是一個虔誠的全真教徒。而他的散曲基本上都是棄官之後反映了元代文人的心態。

散曲 是一種同音樂結合的長短句歌詞。元人稱為“樂府”或者“今樂府”。它經過長期醞釀,到宋金時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間流行的曲詞,尤其是少數民族的樂曲侵入並與中原正樂融合,導致傳統的詞和詞曲不能在適應新的音樂形式,於是它便作為一種新的詩歌形式逐漸形成了。

[閱讀鏈接]

宋元時期的民間蹴鞠也十分盛行,蹴鞠活動進一步平民化,並出現了專業的民間組織。北宋時,開封的百戲活動中就有表演蹴鞠的藝人。

在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卷六《元宵》中,就記載了當時宋都汴梁人們踢蹴鞠的盛況。書中寫道:“舉目則秋千巧笑,觸處則蹴鞠踈狂。”

這也說明了,宋代民間蹴鞠有了一定的發展。從這詩句中,就可見到當時蹴鞠活動的普及之廣。

明清時蹴鞠由盛轉衰

那是在明代永樂年間,關中地區有一個人名叫柳可,他是個秀才,而且他踢蹴鞠技巧非常高超,踢得一腳好球。

但是,柳可複的官運不亨通,考中秀才以後幾年都選不上官。

後來,柳可得知陝西知府王大非常喜歡踢蹴鞠,他便想走這條門路獲得一官半職,但可恨的是,他又拿不出錢財賄賂知府王大的門房,無法求得知府接見。

於是,柳可便天天守候在丁謂家球場的牆外。終於有一天,知府王大踢的球飛出了牆外,柳可拾了球,他喜滋滋地抱著球送還王大,管門的人隻好讓他進去。

柳可見了知府王大之後,他把手中的球拋在空中,一麵跪拜,一麵用肩、背、頭頂球,球一直未墜落在地。知府王大看了這種表演,他不由得哈哈大笑,很是欣賞柳可的球技,便請他給自己當個幕僚。柳可也就獲得了一個小小的官職。

其實,明代蹴鞠運動也非常普遍,但隻限於明初時期。據古籍《明史》記載:

士信每出師,不問軍事,輒攜樗蒲、蹴鞠,擁婦女酣宴。

士信指的是明代擁兵稱兵割據的吳王張士誠的弟弟張士信,可見踢球還是和宴會連在一起的,但將軍若是癡迷於踢球,對軍隊並不是一件好事。

因此,後來朱元璋稱帝後,他傳下聖旨,嚴厲禁止軍人踢球。但朱元璋的聖旨隻能禁止軍人踢球,但並不能改變足球的娛樂性質。

但是,從蹴鞠運動本身的發展來說,由直接的對抗比賽改變成間接的對抗比賽,甚至變成純娛樂的表演性質,這就失去了蹴鞠能夠練武、練身和練意誌的特點,降低了蹴鞠運動的社會功能。

明清時期,由於自身的競技活動轉變成了供他人的娛樂活動,由社會的節日娛樂轉化為個別的宴飲娛樂,這使蹴鞠運動的社會性愈走愈窄。這樣,在社會客觀原因的限製下,蹴鞠便不能不趨向滅絕了。

不過在明清時期的民間,特別是小孩中的蹴鞠活動仍是很普遍的,各種明清瓷器中的“蹴鞠紋漆牌飾”、“蹴鞠紋高足碗”和“蹴鞠紋瓷罐蓋”等,都是反映當時民間兒童蹴鞠活動的實物。

明初的蹴鞠活動是各種球戲活動中的一種,它在當時是最為流行的。其運動方式大都沿用宋元時期的帶球門競賽和不設球門的比賽,但也有一定的變化,這從明代文人汪雲程所著《蹴鞠圖譜》可以看出。

據清代著名學者夏燮所寫的《明通鑒》卷四十三《武宗正德元年》的記載:

明武宗朱厚煦非常喜歡踢球。當時文安縣的大盜張茂,因為與宮中張忠是鄰居,就結為兄弟,並經常出入皇宮,侍奉武宗帝蹴鞠。

還有明代詩人王譽昌所作的《崇禎宮詞》裏,有一首描寫了宮女們陪伴著皇帝的寵妃,進行蹴鞠的情景。詩雲:

錦罽平鋪界紫庭,裙衫風度壓娉婷,

天邊自結齊雲社,一簇彩雲飛便停。

此外,明代宮廷蹴鞠活動,還見於當時的繪畫作品中。明代佚名繪製的《明宣宗行樂圖》長卷中,就描繪了朱元璋的重孫,也就是後來的明宣宗朱瞻基,他在觀賞侍臣蹴鞠時的情景。可見當時宮廷蹴鞠活動還是流行的。

還有明代著名畫家杜堇的《仕女圖》中,就有仕女蹴鞠的畫麵,這反映了明代蹴鞠是沿襲唐代的風俗,是以一般場戶白打的蹴鞠活動為主。

不過明代蹴鞠的社會性,與前代相比,雖然逐漸縮小了,但是見於文物和史籍記載的資料,還是不少的。

在明代著名畫家王圻畫的《三才圖會》中,也有蹴鞠場麵的描繪。還有,明代《黑漆彩螺鈿仕女遊藝圖屏風》也提到了蹴鞠,它由一堂12扇明代巨型木胎屏風組成。

屏風上麵的園林仕女圖中,也描繪了一群貴家婦女,她們正在園內進行蹴鞠等遊樂活動,這可以說是一幅當時上層婦女優遊行樂的真實圖景。

後來在北京昌平明定陵中,還出土了一件明孝靖皇後的女夾衣。這件衣服上繪有包括蹴鞠在內的百子戲圖案,這些圖案均繡於夾衣的胸及兩袖上。

在其中蹴鞠圖案中,有3個少年在作蹴鞠遊戲,中間一人正騰身以足踢球,兩邊的夥伴在聚精會神地盯著被踢起的皮球,畫麵生動有趣。

這些文物資料都形象地說明了,蹴鞠運動仍然廣泛地普及於明代婦女兒童中間,還有它在這一時期,也被人們習以為常的當做了生活用品的一種裝飾了。

當然,在明清很多文學作品中,也都能夠看到蹴鞠的場景。明清文學作品中對蹴鞠的描寫,從一個側麵反映出蹴鞠活動的進一步娛樂化,同時也可以感受到這項活動逐漸衰亡的過程。

我國古代四大奇書之一的《金瓶梅》,就被稱為明代社會的百科大全,其中就有當時人們蹴鞠的情景。有一段描寫的是西門慶在麗春院看蹴鞠,踢蹴鞠的人是李桂姐。從中可以看出,明代蹴鞠在社會上流行的情況。原文寫道:

西門慶正喝在熱鬧處,見三個圓社向前來打個半跪,西門慶平昔認的,一個喚白禿子,一個喚小張閑,一個是羅回子。因說道:你們且外邊侍候。

待俺們吃過酒踢三跑。西門慶吃了一回酒,出來外麵院子裏先踢了一跑,次教桂姐上來與兩個圓社踢。

一個梢頭,一個對障,拗踢拐打之間,無不假喝彩奉承,就有些不到之處,都快取過去了,反來西門慶麵前討賞錢,說:桂姐行頭,比舊時越發踢熟了,撇來的丟拐,教小人湊手腳不迭。再過一二年,這院中似李桂姐這行頭,就數一數二,強如兩條巷董官女兒數十倍。

上述描寫,也很能表明明清時期蹴鞠的娛樂性質。宋代的蹴鞠藝人,他們可以在皇宮的宴會中表演,也可以在城市的巷子裏賣藝,而明代的圓社卻隻能在歌宴上進行表演,娛樂客人了。

到了清初,以娛樂為題材的蹴鞠活動仍然較為普遍,在這一時期的文物資料中還時見一些兒童、婦女進行蹴鞠活動的描繪。

但是,這種蹴鞠運動在明末清初有進一步走向娛樂化的趨勢,實際上也預示著盛行於我國數千年的蹴鞠運動開始邁入衰亡的邊緣。

清代出生於山東淄博的清代著名文學家蒲鬆齡,在他所著的《聊齋誌異》中,就描述了清代的蹴鞠活動,《聊齋誌異》差不多成為了描述清代蹴鞠活動僅有的作品。

因此,在蒲鬆齡所寫的《聊齋誌異》中,有多處故事涉及蹴鞠活動,如《汪士秀》、《小翠》等作品,都有這樣的描寫。特別是《汪士秀》中,有較長的關於蹴鞠活動的描寫。

《汪士秀》翻譯成白話文是這樣寫的:

汪士秀是廬州人,汪士秀父子都善於踢球。幾年前,汪士秀的父親在錢塘江中溺死了。汪士秀南遊洞庭湖,夜泊湖畔,思念父親之死,不能入睡。忽見湖水中出來五人,鋪一張大席在水麵,飲酒作樂。

酒後,這些人拿出一個晶體透明的球來踢。汪士秀見那會踢球的老者像他父親,便坐起在舟中觀看。這時,恰巧那球落在他的身旁。

汪士秀一時技癢,便起腳踢了回去。那老者見狀驚呼道:“此我家流星拐也。”

誰知汪士秀一腳踢得太猛,把球踢破了,霎時間湖上人球俱杳。原來那四個人都是魚精。他父親溺水被魚精拯救留做仆役,踢的球原來是魚膘做成的。

蒲鬆齡在寫球被踢破下落時,用了這樣一句來形容:

中有漏光,下射如虹,蚩然疾落,猶如經天之慧,直投水中,滾滾作沸泡聲而滅。

這段話寫得非常華麗,顯然用這一句形容我國古代的蹴鞠遊戲,是非常恰當的了。不過,我國古代蹴鞠在清朝中葉便逐漸走向了滅絕,但是,幾千年蹴鞠運動的影響,在民間卻沒有完全斷絕過。

在清代,古籍上有關蹴鞠活動的記載寥寥無幾了。我國古代的蹴鞠活動,自戰國起經曆了幾千年,在漢、唐、宋時代,曾經像彗星一樣,發出閃亮的光輝。後來,投入清代社會的水中,隻留下一點泡沫,終於暗落了。

總體來說,我國古代的蹴鞠,發展到明清之時,整體上已經開始走向了娛樂化,基本上喪失了其應有的競技性。這樣,蹴鞠在明清時期開始由盛轉衰,較大規模的蹴鞠比賽已經很少見了。

甚至愛好溜冰的清代滿族人,他們曾經將蹴鞠與滑冰結合起來,發明了一種被稱為“冰上蹴鞠”的運動形式。但這也不過是我國傳統蹴鞠活動的餘韻而已了。

清代蹴鞠衰落的原因,大概有這樣幾條。從客觀的社會條件來說,宋代理學興起,社會上重文輕武,也輕視身體活動的娛樂。

還有,戲曲小說的興起,社會娛樂範圍的擴大,相對地減少了人們對蹴鞠娛樂的興趣。在這樣內在外在條件的促使下,我國古代蹴鞠活動便不能不趨向滅絕。

[旁注]

關中地區 又稱渭河平原、關中平原,地處後來的陝西中部。西起寶雞大散關,東至渭南潼關,南接秦嶺,北到陝北黃土高原,東西長300 公裏,平均海拔約500米,西窄東寬,號稱“八百裏秦川”。這一地區在秦漢時擁有全國十分之六的財富,充分顯示關中在我國古代的經濟地位。

知府 古代官名,又尊稱太守、府尊,亦稱黃堂。宋代至清代地方行政區域“府”的最高長官。唐代以建都之地為府,以府尹為行政長官。宋代升大郡為府,以朝臣充當各府長官,明代以知府為正式官名,為府的行政長官,管轄所屬州縣。

汪雲程 約明熹宗天啟初前後在世,明代著名文學家。他曾經采取了漢唐到宋代的小說140多種,將它們彙成《逸史搜奇》十集,對後世小說文學的影響很大。

王譽昌 清代著名畫家、文學家。他的山水畫得到了宋人的真髓,他臨摹的名跡,往往能夠入神。1704年,他開始作山水扇,又喜歡寫詩詞,他的著作有《柳南隨筆》、《海虞畫苑略》、《常熟新誌》、《鐵琴銅劍樓集》和《畫傳編韻》等,對後世書畫詩詞影響較大。

朱瞻基 (1398年~1435年),明宣宗,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熾的長子。1411年,他被祖父明成祖朱棣立為皇太孫, 1425年他登基即位。他當政10年,重點在治理內政方麵,節省了財力,減輕了人民的負擔,還實行了一些減輕民困的措施,他廟號宣宗,葬於北京昌平的景陵。

定陵 明十三陵之一,位於北京昌平天壽山的南麓,是為明代萬曆皇帝朱翊鈞和他兩位皇後的陵墓。始建於1584年至1590年,是十三陵中唯一被開發的地下宮殿,它對研究明代典章製度很有價值。

《金瓶梅》 也稱《金瓶梅詞話》,是我國史上第一部文人獨立創作的長篇白話世情章回小說。成書約在明朝隆慶到萬曆年間,作者署名蘭陵笑笑生。它借《水滸傳》中武鬆殺嫂一段故事為引子,通過對兼有官僚和富商兩種身份的封建時代代表人物西門慶的刻畫,體現了明代的社會背景,具有較深刻的認識價值。

蒲鬆齡 (1640年~1715年)出生於一個逐漸敗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他19歲應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但以後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他為生活所迫,做了40年的塾師,,還創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誌異》。

《聊齋誌異》 清朝蒲鬆齡編著的短篇文言文小說集,是蒲鬆齡的代表作,他曆時30多年完成的著作。聊齋是蒲鬆齡的書齋名,誌是記述的意思,異指奇異的故事,指在聊齋中記述奇異的故事。這本書表達了當時人民的美好願望,內容十分廣泛,多談狐仙、鬼妖、人獸,以此來概括當時的社會關係,反映了17世紀的我國的社會麵貌。

曹雪芹 名沾,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學家,小說家。他出身於一個“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因家庭的衰敗飽嚐人世辛酸,後以堅韌不拔之毅力,曆經多年艱辛創作出極具思想性、藝術性的偉大作品《紅樓夢》,對後來小說文學影響極大。

[閱讀鏈接]

在清代古籍上有關蹴鞠活動的記載,可以說是一片空白,甚至像清代文學家曹雪芹所著的《紅樓夢》這樣一部封建社會百科大全式的作品,也很難找到蹴鞠活動的描寫。

《紅樓夢》中僅有一次提到了蹴鞠,也就是“可巧門上小廝,在甬路底下踢球”這一句,這樣簡單的描述,不可能讓人體會到任何當時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