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 (155年~220年),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和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締造者,他統一了我國北方,並實行一係列政策恢複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他的詩歌散文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
長安 西安的古稱,從西周到唐代先後有13個王朝及政權建都在長安,總計建都時間1077年,是我國曆史上曆時最長,建都時間最早,朝代最多的古都。同時,它也是我國曆史上影響力最大的都城,被列"四大古都之首"和"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華文明的發揚地、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文化的傑出代表。
《漢書》 又稱《前漢書》,由我國東漢時期的曆史學家班固編撰,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它是繼《史記》之後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的史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誌》並稱為“前四史”。該書包括紀12篇,表8篇,誌10篇,傳70篇,共100篇,共80萬字,對後世影響巨大。
歐陽詢 (557年~641年),唐代著名文學家和書法家。字信本,楷書四大家之一,唐代著名文學家和書法家。他自幼聰敏勤學,涉獵經史,博聞強記。隋代時,他曾官至太常博士,他的代表作楷書有《九成宮醴泉銘》、《皇甫誕碑》、《化度寺碑》、楷書《蘭亭記》行書有《行書千字文》。
郭璞 (276年~324年)字景純,西晉建平太守郭瑗的兒子,東晉著名學者,既是文學家和訓詁學家,又是道學術數大師和遊仙詩的祖師,他還是我國風水學鼻祖,其所著《葬經》一部,對後世影響巨大。
劉向 (約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和文學家。他的散文非常有名,其中最有名的有《諫營昌陵疏》和《戰國策》,敘事簡約,理論暢達、舒緩平易是其主要特色。他的作品是古代文化史中的精華,對後世目錄學和分類學有極深遠的影響。
劉歆 (公元前50年~公元23年),西漢著名文學家正劉向的兒子,是我國儒學史上的一個重要人物,他是西漢後期的著名學者,古文經學的真正開創者。他不僅在儒學上很有造詣,而且在校勘學、天文曆法學、史學和詩歌等方麵都堪稱大家。
霍去病 (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西漢武帝時期的傑出軍事家,他是西漢名將衛青的外甥,任大司馬驃騎將軍。他自幼好騎射,善於長途奔襲,曾經多次率軍與匈奴交戰,在他的帶領下,匈奴被漢軍殺得節節敗退,他也留下了“封狼居胥”的佳話。
陸機 (261年~303年),西晉著名文學家和書法家,與其弟陸雲合稱“二陸”。他曾經曆任平原內史、祭酒、著作郎等職,世稱“陸平原”。他少有奇才,文章冠世,被譽為“太康之英”,他的文章和書法對後世影響很大。
[閱讀鏈接]
古代圓形的球多以玉石做成,所以“球”字以“玉”作為偏旁,而漢代出現的蹴鞠之“鞠”,卻是以皮革做成的,因此“鞠”字是用革作為偏旁的。
詳細來說,漢代的鞠是一種以熟皮縫製的,然後內填以毛發或其他東西的圓形實心毛丸,漢代的這種球,一直沿用了上千年。
這表明了當時宮廷裏蹴鞠設施的完備,也表明我國漢代的蹴鞠已經達到了比較規範化的程度,這對後世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唐代蹴鞠形製的改進
那是在唐代貞觀年間,長安城百業興旺。唐太宗李世民心中十分得意,他一有時間就喜歡微服出宮,這樣一邊可以體察民情,一邊可以觀看民間娛樂。
有一天,李世民又出來微服私訪了,他在東郊廣場,看到一夥人在玩蹴鞠,場上那些人爭搶得非常激烈,他便駐足觀看。
這時,場上一個壯漢飛起一腳把“鞠”踢進了鞠門裏,“鞠”直奔到唐太宗李世民的腳下。李世民用腳將鞠停住,他低頭看了看,覺得這“鞠”的外形非常粗糙,有礙觀瞻,於是他便萌生了改造“鞠”的念頭。
李世民回宮以後,他召見了大將軍李靖,並讓李靖把軍中訓練用的鞠帶了一隻來。
第二天,李靖將軍中的“鞠”呈上來給李世民看,李世民看了看,這“鞠”是用兩塊獸皮縫製成的,裏麵塞滿獸毛,外邊用繩網兜著,顯得非常笨重,彈性也十分差。
李世民問道:“愛卿,我大唐軍中訓練用的鞠,難道都是這樣的嗎?”
李靖答道:“是的,陛下。”
李世民說:“這鞠從春秋戰國,到秦、漢、晉和隋,再到我朝,曆經近千年,可是仍然沒有多大改觀。朕想,當今我朝一派繁榮昌盛,再看這鞠,與盛世景象根本不相協調,朕覺得應該改造一下。還有這蹴鞠的遊戲方法,也要改革一下,這樣才能顯出我盛唐的特色。”
李靖回道:“陛下所言極是,臣馬上著人落實。”
李靖回去後,他立即組織人手。一邊研製新鞠;一邊研究蹴鞠的新玩法。而且李靖在全國征集蹴鞠的改革方案。
等一個半月後,新的“鞠”終於改造完成了,而蹴鞠新法也正式出台了。李靖上呈給李世民禦覽後,李世民對這兩項改革十分滿意,他當即獎賞了大將軍李靖。
新鞠的製作與舊鞠有很大不同,它改用8片尖狀獸皮縫成圓團形的殼,這使“鞠”的形體更圓了。還有,“鞠”裏麵不再充塞獸毛,而是放置豬等動物的膀胱,以作為氣囊,再用風箱充滿氣。這樣不僅美觀,而且重量減輕,彈性也非常良好。
最後,蹴鞠的遊戲方法也做了更大的改革。兩個球門改成了一個,立在了蹴鞠場地的中央,高3丈,上部張掛繩網,網中間留出一個5尺寬的圓洞。
蹴鞠雙方分列在鞠門兩側,這樣身體就不再相互接觸了。一方要將鞠高高踢起,然後讓“鞠”穿過網洞。另一方必須不使“鞠”落地,並幾次用腳傳遞,再踢過網洞。如果過程中“鞠”落入己方的場地者判為失誤,最後以“鞠”過網洞次數多的一方為勝利者。
這一改革,促進了蹴鞠活動的廣泛開展。由於鞠體變輕,蹴鞠的技藝也有了新的發展。人們除了雙手外,身體的其他部位都可以接觸鞠體,同時人們也開始以踢得高和踢得準為蹴鞠技藝的高超了。
在唐代,也由於蹴鞠對抗雙方陣容的獨立,人們不再有身體接觸了,於是女子也可以玩蹴鞠了。而這女子蹴鞠,也成了大唐國都長安城的一道獨特的風景。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蹴鞠製作技術也有所改進。唐代在製球工藝上有兩大改進。一個是把用兩片皮合成的球殼改為用8片尖皮縫成圓形的球殼。
球的形狀更圓了。另外一個是把球殼內塞毛發改為放一個動物尿泡,“噓氣閉而吹之”,使“鞠”成為了充氣的球,這使球更加有彈性了。
無論是蹴鞠規模、還是蹴鞠的規範程度,唐代的蹴鞠發展可以說是達到了我國古代蹴鞠史上的一次高峰。到了唐代,蹴鞠的發展程度更進一步了。
“鞠”的製造工藝有了進一步改進,蹴鞠技藝也有了進一步提高,蹴鞠運動普及程度也大大增加了,就連皇帝也參與了進來,並且在文學上反應蹴鞠的詩文也非常多。可以說,唐代蹴鞠運動得到了極大地豐富和發展。
隨著蹴鞠技術的發展,唐代蹴鞠的用具開始有了改進。唐代的鞠已經不是漢時的“以韋為之,實以物”的鞠了,而是有了球皮和球膽的充氣球了。據唐代著名學者徐堅所寫的《初學記》中記載:
鞠即毬字,今蹴鞠曰毬戲。古用毛糾結為之,今用皮。以胞為裏,噓氣閉而蹴之。
還有唐代詩人尤袤的《全唐詩話》卷五《皮日休》中記載了一個故事,有人因對皮日休不滿,於是他就以皮球的構造為題,寫詩來嘲笑皮日休。詩中這樣寫道:
八片尖皮砌作球,火中燖了水中揉。
一包閑氣如常在,惹拳招踢卒未休。
從這首詩和上述的文獻記載我們可以看出,唐代製作鞠的技術已經有了很大的改進。
唐代的學者仲無顏在他所寫的《氣毬賦》裏還對這種“氣球”作了具體的說明,賦是這樣寫的:
氣之為毬,含而成質,俾騰躍而悠利,在吹噓而取實。
從這個描述中可以看出來,這樣製作的鞠,反彈能力很強,非常有利於騰躍。
還有在踢球方法上,漢代是直接對抗分隊比賽,雙方隊員身體接觸就像打仗一樣。唐代分隊比賽,已經不是直接對抗,而是中間隔著球門,雙方各在一側,以射門數多者為勝。
還有,因為蹴鞠的球體輕了,又沒有激烈的奔跑和爭奪等直接性的對抗,因此唐代女子蹴鞠也獲得了較大的發展。
唐代女子蹴鞠的踢法和漢代不同,它是不用球門的,她們以踢高、踢出花樣為勝利者,這便是被稱為“白打”的蹴鞠玩法。
唐代國富民強,各種娛樂活動流行,全國上下均熱衷於蹴鞠。當時宮中盛行白打和官場兩種玩法。兩人對踢稱作白打,三人角踢就被稱為官場了。
唐代詩人王建曾經寫過一首宮詞,其中就有描寫宮女踢蹴鞠的詩句,詩雲:
宿裝殘粉未明天,總立昭陽花樹邊。
寒食內人長白打,庫中先散與金錢。
這首詩裏就是說天剛放亮,這些迫不及待的宮女還來不及梳洗,就跑出來白打了,這時由於她們確實是對蹴鞠興致高昂。
這些美麗的宮女們踢蹴鞠時有專門的球衣,她們習慣穿襦衣。這種襦衣衣身狹窄短小,領口和袖口有金彩紋繪或刺繡工藝,有的還鑲有綾錦,看上去華美富麗。
而唐代的裙式大多高腰或束胸,款式貼臀,寬擺齊地,是下擺呈圓弧形的多褶斜裙。當時如果穿著這樣的服裝踢球,宮女們一定需要時時提著自己的裙子,才能避免被絆倒了。
等到了開元以後,胡服成為最新的時尚潮流。在唐代的石刻和壁畫裏,侍女們經常打扮得極其幹練。圓領窄袖袍衫,小口條紋褲,腳上穿著軟靴。
這在唐代已經算是非常時尚了。宮廷當然是時尚的發源地,宮女們穿著這樣的服裝踢球,她們一定會更得力。
當時不僅有女子蹴鞠,而且有的女子踢蹴鞠的技術還很高呢。唐代著名學者康駢寫的《劇談錄》中,記載了一個女子踢球的故事:
京兆府的小官吏王超,有一天走過長安城勝業坊北街。當時正是春雨初霽,有一個頭上有3個鬟的女子,十七八歲的年紀,衣衫襤褸。
她當時穿著木屐,在路旁的槐樹下看士兵們蹴鞠。有球踢出場外了,這個女孩就接而送之,一下子踢了數丈高,引來很多人觀看。
這段文獻中三個鬟女子能夠接住軍中少年踢漏的球,而且穿著木屐,一腳把球踢了數丈高,可見她的水平不一般,同時也能看出,當時蹴鞠活動非常普及,從宮廷到民間都是一樣的。
唐代詩人王建有一首《宮詞》,其中記載,在寒食節這一天,唐代女子以踢球為樂,其實當時不僅有了女子蹴鞠隊,而且有的女子踢蹴鞠的技術還是非常高超的。
唐人踢蹴鞠場麵非常火爆。唐代著名學者仲無顏寫了篇《氣毬賦》,文中說,
廣場春霽,寒食景研,交爭競逐,馳突喧闐。或略地以走丸,乍淩空以月圓。
從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冬春之交,萬象更新,正是唐人踢球的好時光。文中描寫的踢蹴鞠的場麵也很壯觀,顯然雙方對抗很激烈,看來唐人對低平球和高空球的控製技巧掌握的很熟絡了。
其實,不僅皇帝宮中有這樣的習俗活動,就連民間也有。唐代大量詩詞都反映了當時蹴鞠的發展,唐代著名詩人王維在他所寫《寒食城東即事》詩中說: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綠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幾家,落花半落東流水。
蹴鞠屢過飛鳥上,秋千競出垂楊裏。
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
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在他所寫的《洛橋寒食日作》中,也寫到了蹴鞠,詩雲:
上苑風煙好,中橋道路平。
蹴球塵不起,潑火雨新晴。
白居易寫雨過天晴,便是從蹴鞠場上“塵不起”“ 潑火雨新晴”的情狀中體現出來的。
還有唐代大詩人劉禹錫的《同樂天和微之深春二十首》其四中寫道:“節院收衙隊,球場簇看車。”
這詩句寫出了當時達官貴人在蹴鞠場上觀看蹴鞠的盛況,球場旁邊聚集著許多觀者的車輛。可見當時觀看蹴鞠的觀眾之多,場麵之壯觀。
還有杜甫《清明》詩中也說:“十年蹴鞠將雛遠,萬裏秋千習俗同”,這說明了唐代人們踢蹴鞠的習俗非常普遍。
當然,有蹴鞠比賽就有蹴鞠愛好者。其實唐代最喜歡蹴鞠的是唐代的幾個皇帝,例如唐文宗和唐玄宗等,他們常常爬上一個高樓居高臨下,看唐人蹴鞠和摔跤,可見他們對蹴鞠是非常喜愛的。
此外,除了蹴鞠用具的改進外,唐代蹴鞠的形式也出現了多樣化,當時的主要形式兩種,一種是無球門的蹴鞠活動,另一種是帶球門的蹴鞠比賽。
無球門的蹴鞠活動可以再細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公元664年以前的打毬。它是一種不用球門比賽的蹴鞠,有10種比賽方式,從1人場起至10人場止。
一般多是一人場,人們的身體各部分都可以觸及球,變換花樣,比賽時不拘人數,各自踢蹴鞠,沒有比賽對象的時候,也可以單獨表演,也可以作為個人的健身運動。
第二類就是唐代詩人王建在《宮詞》裏所稱的白打。比賽時不用球門,可以二人對踢,也可以多人對踢,這種足球,特別適宜於女子,所以唐代詩人王建在他所寫的《宮詞》裏有“寒食內人長白打”這樣的句子。
第三類也叫做“趯鞠”,是一種以踢高球為勝的比賽。據唐代小說家段成式所寫的《酉陽雜俎》中記載:
張芬曾為韋皋行軍,曲藝過人,常於福感寺鞠,高及半塔。
還有唐代王維《寒食城東即事》中那句“蹴鞠屢過飛鳥上”,可能也是描寫這種蹴鞠的。
帶球門的比賽隻有一類,球門設在場地中央,兩根高高的竹竿上結一網,網之上部留一直徑為一尺左右的洞,稱為“風流眼”。它的比賽方式記載於古代圖籍《蹴鞠圖譜》裏。
當比賽時,兩隊位置在球門的左、右兩邊。左隊球頭把球踢過門,右隊的需要用一定的姿勢接住球,挾著球傳到自己的球頭那裏,然後由球頭踢過去。
這類蹴鞠雖然減少了身體接觸,但這種方法和雙球門蹴鞠相比,它的競賽性大大降低了,而且運動方式也是落後的。
[旁注]
唐太宗 (599年~649年),李世民,他從627年即位稱帝開始至649年。是我國曆史上比較有作為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間,消除了西域各族對中原的威脅,同時又啟用賢能人士,通過一係列的政治經濟文教等方麵的改革,使大唐帝國空前繁榮,史稱"貞觀之治"。
李靖 (571年~649年),衛國景武公,字藥師,隋末唐初將領,是唐代文武兼備的著名軍事家。後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李靖善於用兵,長於謀略,原為隋將,後效力李唐,為唐王朝的建立發展立下赫赫戰功,去世後諡號景武,陪葬昭陵。
朕 從秦始皇時起專用作皇帝的自稱。 它作為第一人稱代詞,在先秦時代並不等於後世的“餘”、“吾”、“我”之類的第一人稱代詞。自秦始皇開始為皇帝的專用詞,這是普通的情況,但有特例,那就是至尊若皇太後也可以自稱“朕”。
卿 意思是“陪著國君吃飯的人”。後來,卿也和“相”一樣,變成了一種高級官職的名稱。漢時以太常、光祿勳、衛尉、太仆、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為九卿,都是當時的高官,他們分掌具體的行政事務,如祭祀、禮儀、軍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等,屬於我國古代傳統官職的重要部分。
徐堅 (659年~729年)字元固,他以文行於世,是唐玄宗時朝中的重臣。他青年考中進士,累授太學,多次升遷,深得唐玄宗的信任,奉旨修撰了《則天實錄》和《初學記》等書籍。從他的著作中,可以窺見當時社會生活,為後人研究唐代文化提供了很大便利。
尤袤 字延之,小字季長,號遂初居士,晚年號樂溪、木石老逸民,南宋著名詩人。他與楊萬裏、範成大、陸遊並稱為“南宋四大詩人”。他在政治上,也要求宋孝宗革除弊政,消除民怨。他的詩文對後世影響很大。
王建 (767年~約830年),字仲初,唐代著名詩人。他寫詩用筆簡潔峭拔,入木三分,語氣含蓄,意在言外。他詩詞的體裁大多是七言歌行,篇幅較短。語言通俗明晰而凝練精悍,富有民歌謠諺的色彩。這些特色,形成了王建樂府詩特有的藝術風格,是中唐文人詞的重要作者之一。
襦衣 也就是漢服中的短衣,也指短襖,同時也指古代的漢服衣裳。我國漢服文化,曆經4000多年的曆史,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曆代漢人王朝推崇周禮、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變的禮儀衣冠體係,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胡服 古代諸夏漢人對西方和北方各族胡人所穿服裝的總稱,也指塞外民族西戎和東胡的服裝,與當時中原地區寬大博帶式的漢族漢服,有較大差異。後亦泛稱漢服以外的外族服裝。一般多穿貼身短衣,長褲和革靴。衣身緊窄,活動便利。
康駢 字駕言,約唐僖宗光啟中前後在世,他和晚唐詩人杜荀鶴同為宣州刺史田頵的幕僚,公元前八七七年,他考中進士,後來退居田園並在京洛一帶遊曆。他所著的《新唐書·藝文誌》及九筆雜篇十五卷。
王維 (701年~761年),唐代著名詩人,有“詩佛”之稱。開元九年他考中了進士,任太樂丞。他是盛唐詩人的代表,有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他還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他的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
白居易 (772年~846年),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他著有《白氏長慶集》流傳後世,對後來詩詞文學有深遠影響。
杜甫 (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他與李白合稱“李杜”,代表作三吏三別。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詩藝精湛,在我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
唐玄宗 (685年~762年) 李隆基,也稱唐明皇。712年至756年在位。他任用賢相名臣,勵精圖治,不僅慧眼挑選賢良的宰相,還對吏治進行了整治,提高官僚機構的辦事效率。他的開元盛世是唐代的極盛時期。同時,他也在書法和詩詞上有很深造詣,流傳下來很多稀世之珍。
段成式 (803年~863年)字柯古。晚唐著名誌怪小說家,他的父親是唐代著名官吏段文昌,曾經被任過宰相,封鄒平郡公,他在詩壇上,與李商隱、溫庭筠齊名。
寒食 也稱禁煙節、冷節和百五節,也就是每年的農曆四月初四,清明節的前一天。在這一日,人們禁煙火,隻吃冷食。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秋千、蹴鞠、牽勾、鬥卵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
[閱讀鏈接]
唐代在鞠內放吹氣的球,這也是一個非常偉大的發明。當然,球體的改進,也帶來了踢球方法和踢球技術的改變。
漢代因為球是實心的,不能踢高,所以球門是就地建築,所謂“穿地為鞠室”就是這個意思。
而唐代的球體輕了,可以踢得很高,球門就設在兩根三丈高的竹竿上,稱為“絡網為門以度球”。
宋元時蹴鞠達到了鼎盛
在北宋時期,北宋太尉高俅,他因為球踢得好,才得到了端王趙詰的賞識。後來,端王登基稱帝,做了宋徽宗,高俅也從此一路青雲,飛黃騰達了。
那一年,高俅去端王府送禮物,他正好遇到端王與家丁們在玩蹴鞠,球落到了高俅麵前。
高俅抖擻精神,將球用腳跳起來,他張開手臂,用肩膀、腳踝和頭不住顛球,竟然過了半晌,球仍然沒有落地。
最後高俅使了一個漂亮的“鴛鴦拐”,他把球踢還給了端王,球不偏不倚正好落在端王腳下,引得端王不住地叫好。
高逑憑著高超的顛球技巧,還有最後這個“鴛鴦拐”,一下子把全場的人都給鎮住了。有詩為證:
月兒彎彎照九州,幾人踢球幾人愁。
隻要球藝超一流,皇上麵前充大牛。
這便是元末小說家施耐庵所寫的《水滸傳》中一個經典橋段。高俅以高超的蹴鞠技藝,受到皇帝的欣賞進而升官發財的,足可見宋代的蹴鞠並非不入流的雜藝,隻要蹴鞠技藝高超,前途便不可限量。
還有,在後來的南宋時期,著名大詩人陸遊在他所寫的《春晚感亭》詩中,描寫過宋人踢蹴鞠的情景:
寒食梁州十萬家,秋千蹴鞠尚豪華。
後來,陸遊又在《感舊末章蓋思有以自廣》一詩中有,寫道:
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
其實,蹴鞠在宋代獲得了極大的發展。一是宋代的皇帝和官僚貴族是喜愛踢蹴鞠的,有些人本身愛踢蹴鞠,有些人愛看踢蹴鞠。
宋徽宗趙詰便是個十足的蹴鞠迷,他在看了宮女踢蹴鞠後,興致勃發,寫詩道:
韶光婉媚屬清明,敞宴斯辰到穆清。
近密被宣爭蹴鞠,兩朋庭際再輸贏。
宮女踢蹴鞠已經證實了宋代女子蹴鞠的發展,據南宋著名文人馬端臨在他所寫的《文獻通考》中記載:
宋女弟子隊153人,衣四色,繡羅寬衫,係錦帶,踢繡球,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
這便是說宋代女子蹴鞠的繁榮景象,甚至宋代社會上還有了專門靠踢球技藝維持生活的蹴鞠藝人。據記載,北宋汴梁城和南宋臨安城,在皇宮宴會上表演踢球的名手,就有蘇述、孟宣、張俊、李正等;在市井瓦子裏的踢球藝人,有黃如意、範老兒、小孫、張明、蔡潤等。
宋代的足球和唐代的踢法一樣,有用球門的間接比賽和不用球門的“白打”,但書上講的大多都是白打踢法。
所謂“腳頭十萬踢,解數百千般”,就是指踢球花樣動作和由幾個花樣組成的成套動作,指用頭、肩、背、胸、膝、腿、腳等一套完整的踢技,使“球終日不墜”。由此看來,宋代的足球,由射門比準已經向靈巧和控製蹴鞠的技術方麵發展了。
具體來說,宋代蹴鞠形式的多樣化較之漢代唐代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宋元時期的蹴鞠基本形式與唐代相同,也大致可以分為兩種。
一種是設球門的競賽,一種是不設球門的競賽。設球門的競賽,其球門柱高3丈2尺,球門徑2尺8寸,闊9尺5寸,網中有風流眼,球門立在場地中央。《文獻通考》卷十五,《樂考·散樂百戲》中記載說:
植兩修竹,高數丈,絡網於上,為門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勝負。
根據《蹴鞠圖》《蹴鞠圖譜》及《事林廣記》的記載,比賽雙方各十餘人,宋徽宗時稱比賽雙方為左右軍,其中每方一人為“球頭”,二人為“次球頭”。
到了南宋時期,這種單球門的比賽人數不等。左右軍有各有7人的,也有各16人的。
《事林廣記》續集卷七中記載:“各方七人的是角色分配是每方球頭一人,驍色一人,正副二人,副挾二人,著網一人。”
這便是說,宋代比賽方法是,球頭用腳或頭傳球給驍色,驍色帶球到球頭的右側,然後他迅速把球放在球頭膝上,球頭用膝踢球,但不能過網,撞在網上顛下來,球頭接住再踢給驍色。
如果踢過了一次就算是一籌了。一場比賽有的3籌,有的5籌,然後以得籌數多的一方為贏家。這種蹴鞠形式從宋元一直流傳下來了。
還有一種是左右軍各16人的,各方包括球頭、蹺球、正挾、頭挾、左竿網、右竿網及散立數人。這種形式雖人數較多,但踢法大致與7人的並沒有區別。
宋代這種單球門的競賽活動繼承了唐代的單球門競賽方法。北宋時期,接球和傳球都改“挾”為踢了,這增加了它的競技性和娛樂性,但到了南宋時期,某些環節又由“踢”改為“挾”,又倒退回來了。
而不設球門的蹴鞠比賽,其競賽方法可分為兩類,也就是不分班和分班兩種踢法。
宋代不分班的賽法在人數上可分為1人場至10人場等10種方法,與唐時的一般場戶相類。分班的競賽稱白打場戶。
宋代白打踢法有所謂的“腳頭十萬踢,解數百千般”,就是指踢球花樣動作和由幾個花樣組成的成套動作,共有幾百個之多。
《水滸傳》中上寫高俅陪宋徽宗踢球,他使了個鴛鴦拐。駕鴦拐就是個花樣動作,是用左右外腳踝踢球。當描寫高俅給宋徽宗表演踢球時,那氣球似膘膠一樣粘在高俅的身上。這就是指用頭、肩、背、胸、膝、腿、腳等不同的一套一套的踢技,使球終日不墜。
當然,宋代製球工藝比唐代又有提高,球殼從八片尖皮發展為“十二片香皮砌成”。原料是“熟硝黃革,實料輕裁”。
宋代球的製作工藝是“密砌縫成,不露線角”。做成的球重量要“正重十二兩”。足球規格要“碎湊十分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