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魔經典——西遊記3(3 / 3)

八戒的辛勞有目共睹,就連如來佛祖稱讚他“挑擔有功”。除了吃苦耐勞,豬八戒也有善良的一麵。來到盤絲洞,唐僧要親自化齋,八戒爭著去,說:“師父沒主張。常言道:‘三人出外,小的兒苦。’你況是個父輩,我等俱是弟子。古書雲:‘有事弟子服其勞。’等我老豬去。”

豬八戒的孝敬體貼之心溢於言表。另外,在人物描寫上將神性、人性和自然性三者很好地結合起來,也是造成《西遊記》奇趣的重要原因。所謂神性,就是指形象的幻想性;所謂人性,就是指形象的社會性;所謂自然性,就是指所具有的動物屬性。

《西遊記》展現了一個神化了的動物世界,同時又熔鑄進社會生活的內容。孫悟空本來是一個猴子,他尖嘴縮腮,毛臉雷公嘴、羅圈腿、拐子步和紅屁股,並且,在他的性格中也具有猴子的屬性,比如機敏靈活,頑皮好鬧,喜歡撩逗人等。

最典型的是在車遲國同妖怪鬥法時,悟空比什麼都不怕,但就是怕比坐禪。當妖怪提出要比“雲梯顯聖”坐禪時,孫悟空與豬八戒有一段很風趣的對話:

行者聞言,沉吟不答。

八戒道:“哥哥,怎麼不言語?”

行者說:“兄弟,實不瞞你說,若是踢天弄井,攪海翻江,擔山趕日,換鬥移星,諸般巧事,我都幹得,就是砍頭剁腦,剖腹剜心,異樣騰那,卻也不怕;但說坐禪,我就輸了,我那裏有這坐性?你就把我鎖在鐵柱子上,我也要上下爬踏,莫想坐的住。”

這都是表現了孫悟空的自燃性。而追求真理,主持正義,英勇無畏,疾惡如仇,敢於鬥爭,以及好勝,好戴高帽、好名、急躁等又是其人性。一個筋雲鬥十萬八千裏,七十二變等又是他的神性。這幾方麵在他身上集為一體。

豬八戒有豬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習性,他長嘴大耳,身粗肚大,體態臃腫的豬身,貪吃好睡偷懶愚笨等,這又跟豬八戒的呆子性格和小私有者的落後意識完全一致,而他能三十六變,騰雲駕霧為其神性。

許多魔怪的形象也具有這種鮮明的動物屬性的特征。如蜘蛛精的肚臍裏冒出絲繩織成大絲篷罩人;金翅雕一扇九萬裏,會飛起來拍人;玉兔跑得特別快;白老鼠精住三百多裏深的地洞裏,性格刁鑽狡猾等。人物形象的動物特征,使得《西遊記》具有童話的性質,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

《西遊記》張開了幻想的翅膀,馳騁翱翔在美妙的奇思遐想之中,其幻想的思維模式,有著超現實的超前的意識。《西遊記》的幻想藝術確是一份寶貴的思維財富和豐富的藝術財富。

另外,《西遊記》既是一部詼諧幽默的“遊戲之作”,又與現實人生息息相關。作品隻不過是借助佛、道提供的虛幻意象和它們虛構意象的思路,來馳騁作家超凡脫俗的奇思妙想,編織出取經的奇幻故事,以供讀者消閑娛樂,因而作品表現出濃鬱的詼諧性和趣味性。

而作品“諷刺揶揄則取當時世態”,在一些細節場景乃至插科打諢中,作者信筆點染,旁敲側擊,無不切中時弊,因而作品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深深的時代烙印。

[旁注]

修成正果 在佛教學說上,經曆重重貪、嗔、癡等方麵的考驗以及災劫磨難,最終領悟佛法的深奧內涵,麵對誘惑心不動,麵對威脅從善之心不改,可以稱為“修成正果”。

鬥法 在神話傳說中,擁有法力的神仙或者妖怪為了顯現自己的法力高強會進行比試。鬥法分很多種,有時為互相打鬥的鬥法,勝者法力高強。有時為幹同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誰完成或者完成的早為勝。

勾魂 傳說萬物生靈陽壽盡的時候,會被鬼差勾走肉體的魂魄帶到陰間接受審判因果輪回。在我國傳統神話傳說中,勾魂的鬼差通常為黑無常和白無常。

驪山老母 我國古代傳說中的女仙名,也稱作“黎山老母”,就是女媧,也稱“無極老母”。道教崇奉的女仙。傳說,驪山老母天姿綽約,風華絕代,嚐作閣道於驪山。秦時始皇帝遊此遇之,驚其豔,自此之後化為老嫗,人遂以“老母”稱之。

九環杖 即九環錫杖,《西遊記》中的寶物。如來佛祖命觀音菩薩去東土尋找取經人,臨行時交給觀音5件寶貝,分別是錦襴袈裟、九環錫杖,金、緊、禁3個箍,佛祖吩咐金、緊、禁3個箍用來降伏神通廣大的妖魔,袈裟與錫杖則送與取經人使用。這錫杖,上有九環,持在手中,不遭毒害。

化齋 一般指僧人行乞,佛教要求信徒信奉“佛、法、僧”三寶。僧作為“三寶”之一,是要受到禮敬的。你如果信佛,有僧人來化齋時,應該以禮相待。你給他飯食或錢糧,不是在施舍,而是在盡一種義務。

金翅雕 即金翅大鵬鳥,指古印度神話中的迦樓羅,它的巨翅展開竟有336萬裏。大鵬金翅鳥降生之時,身光赫奕,以龍為食,一日之間可吃掉一個龍王及500個小龍。

玉兔 又稱“月兔”,在一些神話傳說中是居住在月球上的兔子。在我國神話中,月兔是隨著嫦娥一同飛升到月宮中的,並且從那以後在月宮陪伴嫦娥並搗藥。

[閱讀鏈接]

孫悟空形象應當來自我國民間傳說的水怪無支祁。民間傳說中,無支祁是一個神通廣大的水怪,形似猿猴。大禹治淮水時,無支祁不光跳出來作怪,還搞得風雷齊作,木石俱鳴。

大禹很惱怒,後果很嚴重,他不僅召集群神,並且請來神獸夔龍作為援軍,這才擒獲了無支祁。而無支祁雖被抓,但還是擊搏跳騰,誰也管束不住。於是大禹用大鐵索鎖住了他的頸脖,拿金鈴穿在他的鼻子上,把他鎮壓在淮陰龜山腳下,從此淮水才平靜地流入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