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 原名“喬達摩·悉達多”,古印度迦毗羅衛國釋迦族人,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佛”是後人對他的尊稱。“釋迦”是他所屬的部族釋迦族的名稱,有“能”、“勇”的意思。“牟尼”意為“寂靜”、“寂寞”,所以漢文翻譯也稱“能仁寂寞”、“釋迦文佛”等。
[閱讀鏈接]
《西遊記》中,孫悟空求學的故事,是以佛教禪宗第五祖弘忍大師挑選弟子繼承衣缽的故事為原型的。
弘忍大師漸漸的老去的時候,想在弟子中尋找一個繼承人,就讓徒弟們都做一首有禪意的詩,從中挑選繼承人。在廚房裏的火頭僧慧能禪師作了一首詩寫道:“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大師看到這首詩後,叫來了慧能說:“寫得亂七八糟,胡言亂語。”
然後弘忍大師在慧能的頭上打了3下就走了。慧能理解了弘忍大師的意思,於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時候去了弘忍的禪房。在那裏弘忍大師向他講解了《金剛經》這部佛教最重要的經典之一,並傳了衣缽給他。
奇幻多彩的人物形象
《西遊記》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最傑出的充滿奇思異想的神魔小說。作者吳承恩運用浪漫主義手法,描繪了一個色彩繽紛、神奇瑰麗的幻想世界,創造了一係列妙趣橫生、引人入勝的神話故事。
在奇幻世界中曲折地反映出世態人情和世俗情懷,表現了鮮活的人間智慧,具有豐滿的現實血肉和濃鬱的生活氣息。《西遊記》的藝術特色,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即“幻”和“趣”。幻,是奇幻,趣,是奇趣。
首先是“幻”。小說通過大膽豐富的藝術想象,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創造出一個神奇絢麗的神話世界。《西遊記》的藝術想象奇特,豐富、大膽,孫悟空活動的世界,有光怪陸離的天上神國,有幽雅寧靜的佛祖聖境,有陰森可怕、鬼哭狼嚎的陰司冥府,有碧波銀浪翻滾,瑤草奇花不謝的洞天福地,也有富麗輝煌、水晶般的龍宮,還有“天龍圍繞、花雨繽紛”的西天。
唐僧師徒3人走過流沙河八百裏渾波湧浪,火焰山八百裏騰騰火焰,觀音落伽山的藍色大海上,在千萬朵蓮花盛開,一片紫色的竹林護繞,有著佛國聖地虛無縹緲的地方。
孫悟空在天宮管蟠桃園時,從王母娘娘那裏來的7個仙女,仿佛7隻彩色的花蝴蝶,手提花籃飄然來到蟠桃園采桃,卻找不到管家,原來孫悟空吃飽了桃子,變成兩寸來長的小人兒,在大樹梢頭的濃葉下睡著了。
這種近於童話的幻境,實在是有趣,就連妖怪的洞往往也是風光綺麗。在這個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稀奇有趣的妖怪,如盤絲嶺的蜘蛛精能從肚臍孔中冒出粘、輕、沾人的絲繩,滿天搭個大絲篷,把人罩在當中,誰也逃不了。
黃風怪“呼”地一吹,能吹得天搖地動,日蕩星亂,河翻山崩,孫悟空在半空中似紡車兒一般亂轉真是千奇百怪,豐富多彩。
孫悟空能上天入地,穿山過海,無所不至,無拘無束。他與二郎真君鬥法,孫悟空一會兒變作一隻麻雀,一會兒變作一隻鶿老,一會兒變作一條小魚,一會兒又變作一條水蛇,最後變作一座土地廟,隻有尾巴不好變,豎在後麵,變作一根旗杆。
孫悟空還鑽到青毛獅子怪的肚子裏打秋千,豎蜻蜓,翻筋鬥。他與妖道作鬥爭,充分展示他的智慧和武藝,用鐵棒變作剃刀,用毫毛變出無數理發匠,一夜之間使得國王皇後嬪妃宮女五府六部的官員,全成了禿子,因而使唐僧安全通過。
孫悟空在興道滅僧的車遲國與三大怪進行合法鬥爭,各顯神通,充滿奇思異想。先是比求雨,他用毫毛變一個假悟空站在那裏,真身卻出了元神,到天上去命令管風,管雨,管雷的神,不準幫助道士,致使道士做法失敗。後又與虎力大仙與唐僧比坐禪,行者變成一個蜈蚣去叮那道士,又取得勝利。
隨後又進行隔板猜物,孫悟空又將襖裙變成一口鍾,將仙桃吃了隻留下一個桃核,將道士變成和尚,又取得勝利。最後又賭砍頭能安上,剖腹能長完,下油鍋洗澡不會燙傷,黃毛怪的頭被孫悟空變成的一隻黃犬銜去丟在河邊,最後現出原形,原來是一頭無頭的黃毛虎。神奇莫測的筆墨,令人匪夷所思。
作者運用這奇幻的思想還成功塑造了孫悟空這個超凡入聖的英雄形象。孫悟空熱愛自由,勇於反抗,西天取經表現他見惡必除,除惡務盡,不畏艱險,一路降妖伏魔的鬥爭精神的形象備受人們的喜愛。
當然,英雄人物的造就,離不開其生存的土壤,他完美的性格品質根源於人們心目中的理想和渴望。孫悟空的形象之所以能家喻戶曉,在於他富有傳奇色彩的成長經曆和獨具魅力的英雄形象。孫悟空的誕生在文中是這樣描述的:
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內育仙胞,一日迸裂,產一石卵,似圓球樣大。因風化一石猴,五官俱全,四肢皆備。
孫悟空的出場就已經為他以後的不凡埋下了伏筆。孫悟空是一個個性十足的人物。《西遊記》的情節發展史就是孫悟空形象性格的形成史、發展史,作品是圍繞著孫悟空如何戰勝各種妖魔鬼怪險阻艱難來結構全文的。
孫悟空從石頭中蹦出到花果山稱王,從東海學藝到大鬧龍宮,孫悟空是在為個人的生存而奮鬥。這個階段的孫悟空就是在為自己和他的猴子猴孫們謀求能生活在妖、神世界的資本。可以說是為他的生存而抗爭。這個階段的孫悟空為了生存,活得風光得體,他敢向海龍王、閻王、玉皇大帝等討回尊嚴。
後來,孫悟空隻身泛海,訪師,求道,學會七十二般變化和一個跟頭可翻十萬八千裏的本事。大鬧龍宮,從龍王手中得到一萬三千斤的“如意金箍棒”。入冥府,勾掉生死簿上猴名,不再受閻王的管轄。
追求長生不老這是每個人的願望,這也無可厚非,這時候的孫悟空雖然也有人性的貪欲,但貴在他在自己富貴的時候不忘他人,始終想著他的同伴,他所追求的不是自己的安逸,而是在謀求他那個猴群的生存和發展。
後來,孫悟空從大鬧天宮到被壓五指山下,到金箍套頭,這時候的孫悟空在追求個人自由和幸福,他更像一個理想主義者,不屈服於任何權貴和腐朽規則的束縛和壓抑。
敢於向權貴挑戰需要非凡的勇氣,需要以大無畏的精神質疑權貴的非法性,因為權貴要維持自身的利益,就要千方百計地維護權威,甚至不惜以殘害屠戮的方式鎮壓那些敢於向權威挑戰的勇士。
我國曆朝曆代都有敢言直諫、為民請命者,廉潔奉公、不畏強權、執法如山的勇士,如東漢時期的董宣,唐代的魏征,宋代的範仲淹、包拯,明代的海瑞、劉宗周,清代的張伯行等,這些人都值得民眾永遠緬懷。
這些人才是人們心目中的理想性的英雄,孫悟空就是這樣的勇士。為了自由和幸福,為了自己活得有尊嚴,有光彩,不管是什麼人,不管你地位有多高,仍然堅持鬥爭,絕不妥協。
孫悟空大鬧天宮時見玉帝不跪。偷桃、偷酒,攪亂蟠桃會。竊取老君金丹,被煉成火眼金睛,使玉帝對他也無可奈何。對抗如來佛祖,提出“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要求。
被如來以佛法鎮壓在五行山下500年後,他聽從觀世音菩薩指示,皈依佛門,拜唐僧為師,保護唐僧去西天取經。金箍套頭限製了他自由的本性,在最後封為“鬥戰勝佛”時,最關心的還是金箍,而不是封號,他對唐僧說:“趁早兒念個《鬆箍兒咒》,脫下來,打個粉碎,切莫叫那什麼菩薩再去捉弄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