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魔經典——西遊記2(1 / 3)

神魔經典——西遊記2

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

《西遊記》作為一部封建社會的神魔小說,深受傳統文化思想和時代思潮的影響,內容相當複雜,總的看來,《西遊記》反映出了明代中期人們的宗教思想。其大致分宗教多元化思想、宗教合流化思想和宗教淡漠化的思想方麵。

宗教多元化思想。《西遊記》中,儒、道、釋宗教文化並存,而且相安無事,和平共處,甚至相互融合,彼此照應,體現了當時宗教多元化的社會現象。佛教文化是小說中最明顯的部分,這部小說的題材本就是唐僧師徒4人西天取經的故事,因而佛教文化在整部小說中處處皆是。

小說借助唐僧、觀音菩薩等人物之口大量宣傳佛教思想,唐僧師徒遇到劫難時往往求助的就是佛教的神仙。唐僧的3個徒弟由妖到僧、終成正果的結局也闡釋了佛教的文化思想。

小說通過唐僧師徒的生活起居,反映了佛教的不吃葷、不殺生、不淫欲等清規戒律。比如,孫悟空為數不多的幾次殺生行為都受至師傅的嚴厲懲罰。麵對異性求愛,唐僧不止一次地表達了他堅定的信念,豬八戒的好色和動搖也受至懲罰。

書中描述的許多環境都宣示了佛教文化,而佛教方麵的術語更比比皆是。至於書中具體描述佛教徒參禪誦經以及佛寺建築陳設等方麵的文字更是不勝枚舉,整部書中處處可見佛教文化的內容。

在小說中也有大量的道教文化內容。如書中與佛教眾位神仙共事的神仙中就有太上老君、玉皇大帝、太白金星等道教人物。道教的法術像煉丹術、房中術等在小說也有所體現。

孫悟空就是在偷吃了太上老君大量的仙丹,並在煉丹爐中燒煉之後而獲得了巨大法力。幫助唐僧師徒度過劫難的九轉還魂丹、定風丹等均體現了道教文化。

並且,小說中有些女妖想通過與唐僧發生關係而采陽補陰的思想也是道教文化思想。而孫悟空最初“參訪仙道”,遇到的第一個師父雖然叫做須菩提禪師,修煉的卻是道家功夫,教給悟空的本領也是從道家入手。在第二回中寫道:

那祖師不多時覺來,舒開兩足,口中自吟道:“難!難!難!道最玄,莫把金丹作等閑。不遇至人傳妙訣,空教口困舌頭幹!”

這位禪師的這段話就是典型的道教文化。並且在書中的道教術語也大量出現。

儒教文化內容在小說中則較為隱蔽,但通過分析也能看到,在第一回中“石猴端坐麵道:‘列位啊,人而無信,不知其可。’”這句話就是引自儒教的核心論著《論語》。

在第二十七回中,唐僧對白骨精說“聖經雲‘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這裏所謂聖經指的不是佛經,而是《論語》。而且,在第十二回《唐王秉誠修大會觀音顯聖化金蟬》中,唐僧曾說道:

問不了,旁邊閃過法師,帝前施禮道:“貧僧不才,願效犬馬之勞,與陛下求取真經,祈保我王江山永固。”

把唐僧西行緣起,定為奉詔取經,為報天子知遇之恩而冒險西行,這其實就是典型的“忠君報國”的儒教思想文化。

在小說的故事情節中我們可以看到,儒教的仁義忠信觀念在孫悟空的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孫悟空十分敬重孝順師父,即便是被師父錯怪,趕他走,他在十分難過的情況下,還向師父行禮拜別,並囑咐師弟保護好師父。

後來唐僧遇難,他又毫不遲疑地回來相救,以至於連白龍馬都說:“他是個有仁有義的猴王。”

《西遊記》作為明代中葉的小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時的宗教文化和宗教思想。在小說中,儒、道、釋三教思想互不排斥,充分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多元化宗教思想取向。

宗教合流化思想。小說中不但體現了宗教多元化的思想,還體現出三教合流的思想。一個人物身上往往具有兩種或三種宗教思想。這三種宗教思想在小說中相互滲透,相互融合。

孫悟空的第一個師父是靜坐黃庭的須菩提祖師,而按佛教教義,須菩提是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這位祖師登壇講道時“說一會道,講一會禪,三家配合本如然”,充分體現了三教合一的思想。並且,在《西遊記》第四十七回《聖僧夜阻通天河金木垂慈救小童》中,孫悟空對車遲國王說:

望你把三教歸一:也敬僧,也敬道,也養育人才,我保你江山永固

這點,更是直接說明了三教合一的思想。但是,所謂“三教合一”並非儒、釋、道三者平分秋色,實際上有所側重,具體分析三者的關係是:小說以儒家的價值取向為評判人和事的標準,儒為立本。

道教修煉,雖使孫悟空等超越了自然生命、具有無窮法力,卻非修煉的極境,僅僅是進一步修煉的入門和準備。成佛則是小說人物的最高追求,佛法無邊並統攝一切諸法,佛教思想實為極則。

宗教淡漠化的思想。小說雖然以宗教為題材,但不少地方卻對宗教進行調侃和嘲諷,並未表現出對宗教信仰的虔誠。

其中最出人意料的是,唐僧師徒4人曆盡艱辛到達靈山,在見佛祖時卻被阿難、伽葉二尊者索取“人事”,就連佛祖如來也發了一通經書不可賤賣的理論,頗具諷刺意味。這也與佛教中國化所產生的禪宗的嗬佛罵祖的行為是一致的。

在一些篤信宗教的國家是不允許公然嘲弄所信任的神的,而在明代中葉,這樣的嘲諷卻可以寫進小說,廣泛流傳,並且為群眾喜聞樂見,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社會人們宗教信仰觀念的淡漠,人們更注重的是對個人心境的調適。

小說中調侃佛祖的地方不止一處,作者順手拈來,把宗教內容隨心所欲地加以改變,增加小說的戲劇性效果,同時也反映了宗教淡漠化思想。

但相對於佛教來說,他對道教的譴責顯得更多一些,一個明顯的例子便是小說中的人間國度的國王往往因崇信道教、重用道士而遭受大難。

並且在第八回《我佛造經傳極樂觀音奉旨上長安》和第十二回《唐王秉誠修大會觀音顯聖化金蟬》中,都集中表達了對佛教的讚頌。

《西遊記》借助佛、道提供的虛幻意象和它們虛構意象的思路,來馳騁作家超凡脫俗的奇思妙想,編織出取經的奇幻故事,因而作品表現出濃鬱的詼諧性和趣味性,顯出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深深的時代烙印。

[旁注]

觀音菩薩 也稱“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光世音菩薩”等。他相貌端莊慈祥,經常手持淨瓶楊柳,具有無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間疾苦。當人們遇到災難時,隻要念其名號,便前往救度,所以又稱“觀世音”。

煉丹術 古代道家或道教徒追求長生不老的一種手段,即以金石類礦物為原料,采用化學方法煉製成丹藥。他們自以為可以令人長生不老,但實際上大部分都有劇毒。

太上老君 即老子。主張無為而治,被尊為道家始祖,著有《道德經》5000餘言。也稱為“太上老君”、“老子道君”、“李伯陽”和“李老君”。

《論語》 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

須菩提祖師 西遊記中收孫悟空為徒,傳授給孫悟空七十二般變化和長生不老的法門的神仙。但菩提祖師預知孫悟空一定會惹出是非,故要求孫悟空保密,絕不能提起師門狀況,曾習道的往事。他法力高深,弟子眾多,教化廣泛,教一些強身健體、修身養性的方法給廣大的民眾,深得一方民眾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