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隻是想捍衛自己“齊天大聖”的美譽,擁有他自己的天地,但不小心惹怒了天神權威,遭受至個人主義的慘敗。但他依然沒有放棄自己的抗爭,500年的高山壓頂,他沒有絲毫屈服和退讓,不惜用自己生命捍衛自由和尊嚴。孫悟空的這種對神佛桀驁不馴的作風,是一種對自由的捍衛精神,是一種對人權的維護精神。黑暗勢力再強大也不能阻止他自由的理想。
孫悟空仇恨一切殘害蒼生的妖精魔怪,他對受苦受難的群眾和一切善良的人們卻有著深厚的感情。孫悟空形象的這一特點,寄托了古代人民要徹底鏟除邪惡勢力的強烈願望,表達了廣大人民要求團結鬥爭爭取自身解放的堅強決心。
取經路上,孫悟空一路降妖伏魔,對這些殘害百姓,興妖作怪的妖魔毫不留情,麵對受苦受難的百姓敢於解救,是百姓心目中的“救世主”。
在車遲國,他救了500名和尚。在隱霧山,他打死豹子精,救出貧困樵夫讓他們母子團圓。在通天河,他消滅了一年吃一對童男童女的金魚精,為當地人解除了一大災難,得到當地老百姓的愛戴和擁護,當他們取經回到這裏再遭難時,又得到全村老百姓的熱情相助。
在烏雞國和朱紫國,救治了兩位國王。在鳳仙郡,他不厭其煩不辭辛苦,求助玉帝,解救了全郡的百姓。在滅法國,救下了10000個和尚的性命。在比丘國,又救下了1000多個小兒的性命。在祭賽國,殺死了祭賽國國王,替兩代和尚申了冤,報了仇。
小說中就通過書中人物之口,讚美孫悟空“專救人間災害”,“與人間抱不平之事”。孫悟空疾惡如仇,為蒼生謀福祉的英雄舉止,使之最終修得正果,為天下人所敬仰。去西天取經,這本來就是一件為民造福的事業,佛祖傳三藏經於世,正是為了渡化眾生。
在這樣一件偉大的事業中,孫悟空獲得參與的資格和他實際的參與,已經是在為人民造福了。而之後路上的一切除害行為,隻是造福人群的延續性行為。孫悟空已經脫離了專為自己鬥爭的性質,而是為了受苦受難的老百姓、為了弱者而鬥爭。
這個階段的孫悟空是《西遊記》這部作品塑造人物最精彩的一部分,孫悟空不再是在為個人而戰鬥,而是為一個社會,為受苦受難的勞苦大眾。他的抗爭經曆正是那個黑暗而多難社會,苦難人民抗爭的鮮明寫照。
孫悟空為個人生存而抗爭,為個人自由而抗爭,為社會幸福而抗爭,這三個階段就是孫悟空入世追求的過程。三個階段是緊密相連而相對獨立,它們共同描繪出了孫悟空形象發展的軌跡。為生存而戰也是為自由而戰,為生存學得本領才能為社會謀福祉。
由“美猴王”到“齊天大聖”再到“鬥戰勝佛”,孫悟空一生走過了一個不平凡的戰鬥曆程。生命從“自發”到“自覺”再到“自為”,我們看至一代英雄人物的成長過程,抗爭曆程完美地展現了他的英雄性。
同時,孫悟空天真爛漫的性格也備受人們喜愛。孫悟空大鬧天宮。孫悟空守蟠桃園監守自盜,將“千年一熟,人吃霞舉飛升,長生不老”與“九千年一熟,人吃了能與天同壽”的熟桃掠食一空。還將蟠桃宴上的玉液瓊漿,百味八珍,佳肴異品,偷食了個飽,又推倒太上老君的八卦爐。
這段故事生動地塑造了一個蔑視皇權、敢於造反的孫悟空的英雄形象,可以看出他叛逆,不願受拘束,不墨守成規的個性。
還有在取經路上,孫悟空故意叫豬八戒去巡山探路,自己則變成小蟲,暗中監視愛偷懶的豬八戒。還有孫悟空為救烏雞國國王向太上老君要金丹,老君開始硬是不給,討價還價。可最後還是拿出一顆。悟空假裝要嚐嚐,試試真假,一口吞下。
這兩個事可以看出孫悟空精明頑皮,還有一點愛捉弄人,他雖奉命保唐僧上西天取經,但仍有猴性。孫悟空是《西遊記》中最光輝的形象,也是最可愛的形象。
浪漫的幻想,源於現實生活,在奇幻的描寫中折射出世態人情。《西遊記》的人物,情節,場麵,乃至所用的法寶,武器,都極盡幻化之能事,但卻都是凝聚著現實生活的體驗而來,都能在奇幻中透出生活氣息,折射出世態人情,讓讀者能夠理解,樂於接受。
例如,無限誇大孫悟空的神通,可以寫他略施小技,像變戲法一樣,就能使滅法國各色人等在一夜間都變成禿子。但作者並沒有直截了當讓孫悟空變戲法,而是讓他用鐵棒變剃刀,用毫毛變剃頭匠,然後才分頭去將那些人的頭發都剃得精光。所以《西遊記》的幻想,總是這樣在奇幻描寫中透出常情常理,這就是它的高明之處。
《西遊記》正是作者利用傳統的神話題材,以浪漫主義的創作手法,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和愛憎的。隻有作者靈妙的文心才能衍生出奇幻的文筆,全書飛動的藝術想象,讓孫悟空那種天馬行空,無拘無束的形象所傳達出的意氣精神,正相一致。
[旁注]
冥府 我國古代神話中陰曹地府的別稱。陰曹地府指人死後所在的地方。在中國,大量的古代神話和道教典籍中都有陰曹地府的記載,中國人把世界萬物都分為兩極,這就是我國的陰陽學說,是我國古代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王母娘娘 傳說中的女神。原是掌管災疫和刑罰的大神,後於流傳過程中逐漸女性化與溫和化,而成為慈祥的女神。相傳王母住在昆侖仙島,王母的瑤池蟠桃園,園裏種有蟠桃,食之可長生不老。也稱“金母”、“瑤池金母”、“瑤池聖母”、“西王母”。
土地廟 又稱“福德廟”、“伯公廟”,為民間供奉土地神的廟宇,屬於分布最廣的祭祀建築。土地神源於遠古人們對土地權屬的崇拜。土地廟是人們集中祭祀土地神的地方。
坐禪 佛教講因緣,即內因,外在條件,因此,要想坐禪有成就,對初學者,要有個好的因緣。最要緊的,一要發願堅持修煉;二要持戒,即對最基本的“不邪淫”一定要遵守。同時戒除一切不良生活習慣。
魏徵 (580年~643年),唐代政治家。曾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諡文貞,以直諫敢言著稱,是我國古代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著有《隋書》緒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
包拯 (999年~1062年)。曆權知開封府、權禦史中丞、三司使等職。1061年任樞密副使,後卒於位,諡號“孝肅”。因不畏權貴,不徇私情,清正廉潔,其事跡被後人改編為小說、戲劇,令其清官包公形象及包青天的故事家喻戶曉,曆久不衰。
海瑞 (1515年~1587年)。明代著名清官,曆任知縣、州判官、尚書丞、右僉都禦史等職。海瑞一生清貧,抑製豪強,安撫窮困百姓,打擊奸臣汙吏,因而深得民眾愛戴。他的生平事跡在民間廣泛流傳,經演義加工後,成為了許多戲曲節目的重要內容。
蟠桃園 傳說西王母住的瑤池附近有一個很大的蟠桃園,園內共有3333棵蟠桃樹。蟠桃樹依次每3000年開花,3000年結果,3000年成熟。瑤池蟠桃園中的仙果,凡人吃了便可以長生不老,得道成仙,神仙吃了法力無邊。
[閱讀鏈接]
《西遊記》奇異的幻想並不單是純技巧的運用,還源於作者開放無拘的藝術思維。吳承恩自幼敏而多慧,博及群書。他好奇聞,閱讀大量野言稗史,又喜讀,善摹寫物情的唐人傳奇,從中吸取營養。
他在《禹鼎自序》中自述:“餘幼年即好奇聞。在童子社學時,每偷市野言稗史,懼為師父嗬奪,私求隱處讀之。比長,好益甚,聞益奇。迨於既壯,旁求曲致,幾貯滿胸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