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魔經典——西遊記1(1 / 3)

神魔經典——西遊記1

《西遊記》是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相傳是吳承恩,成書於16世紀明代中葉,主要描寫了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悟淨師徒4人去西天取經,曆經九九八十一難的故事。

《西遊記》自問世以來在我國乃至世界各地廣為流傳,被翻譯成多種語言。書中孫悟空這個形象,以其鮮明的個性特征,在我國文學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藝術豐碑。

《西遊記》不僅內容極其豐富,故事情節完整嚴謹,而且人物塑造鮮活、豐滿,想象多姿多彩,語言也樸實通達。更為重要的是,《西遊記》在思想境界、藝術境界上都達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謂集大成者。

取經引發西遊故事

在唐代,玄奘和尚曆經艱難前往印度取經,成為了曆史上驚天動地的壯舉。歸國後,玄奘奉旨口述西行見聞,由門徒辨機輯錄成《大唐西域記》,後來其弟子慧立、彥悰又寫了《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述了他的取經經曆。兩書主要是紀實,其中部分內容也帶有傳奇性和神異性。

南宋時期,西遊故事由曆史向神話轉變,在這一時期,刊印了的講經話本《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在這部書裏,已出現了三藏法師、猴行者、深沙神的形象,並勾畫出了《西遊記》的大體框架。

元代,西遊故事進入了評話與戲曲創作,在當時,西遊故事在元代雜劇中得至充分表現,並進一步神怪化,尤其是楊景賢的《西遊記雜劇》,首次出現了豬八戒的形象,猴行者也演變為齊天大聖孫悟空。

元明代之際,出現了一部《西遊記平話》,它大大發展了西天取經的主體故事,孫悟空的形象已相當生動。至此,西遊故事的主要人物和情節結構已大體定型。

明代中葉,有一個文學大家名叫吳承恩,他一生不同流俗,剛直不阿。他才高而屢試不第,壯誌未酬,隻能空懷慷慨,撫事臨風歎息,很可能與他不願做違心之論以討好上官有關,生活困頓給吳承恩帶來的壓力並不小於科考的失利。

父親去世以後,吳承恩需要操持全家的所有開支,但他卻沒有支撐門戶的能力,更沒有養家活口的手段。品嚐了社會人生酸甜苦辣,開始更加清醒地、深沉地考慮社會人生的問題。

吳承恩官場的失意,生活的困頓,使他加深了對封建科舉製度、黑暗社會現實的認識,促使他運用誌怪小說的形式來表達內心的不滿和憤懣。他自言:

雖然吾書名為誌怪,蓋不專明鬼,實記人間變異,亦微有鑒戒寓焉。

於是,吳承恩對流傳久遠的西遊故事,進行了創造性的總結,開始寫作一個關於西遊的長篇神魔小說。吳承恩將《西遊記雜劇》中孫行者的形象進行了演變。

吳承恩的家鄉,自古淮水為患,很早就產生了與治水有關的神話傳說。無支祁就是大禹治水時收服的一個水神,他原是一個神通廣大的猴精,後來被鎮鎖在淮陰龜山腳下。而吳承恩根據無支祁的形象而演化塑造了孫悟空的形象。

那麼孫悟空又是從哪裏來的呢?猴子應該住在山上,可吳承恩的老家淮安看不到山,孫悟空的“老家”究竟是個什麼樣子?吳承恩心中不明。

吳承恩聽說淮安東北100千米遠的地方有座大山,叫“雲台山”,常有人到那兒去燒香敬佛。於是,吳承恩就決定去實地看看。

吳承恩離開家鄉,才聽說雲台山還在海裏,與大地並不連接。他請一位老漁民幫忙,在海上漂流了一天一夜,方才上了雲台山,住在一座大廟裏。雲台山,前有前雲台,中有中雲台,後有後雲台,大大小小136個山頭,連綿100多千米。但他不願就此罷休,還是繼續四處尋遊。

一天傍晚,吳承恩轉到一個彎弓似的山腳下,發現這裏花草繁多,果木茂盛,蒼鬆翠柏,交相掩映,有一棵鬆樹倚崖屹立,如同一把蓋天大傘,非常壯觀。吳承恩找到一個樵夫詢問,得知這兒叫“薔薇峰”。

吳承恩請樵夫做向導,打著燈籠,穿過桃樹林,進入神秘的山洞中,他被眼前各種奇形怪狀、千姿百態的大小山洞吸引住了。圓的、方的、窄的,洞與洞還互相通連。樵夫把吳承恩領到一個像間房子那麼大的山洞裏,隻見裏麵有很多又光又圓的大石頭。

樵夫說,很久以前,一隻老猴子,帶著一群小猴子到這兒找果子吃。老猴子看見一條瀑布從山頂直瀉下來,就叫小猴子進去看看。

小猴子你看我,我看你,沒有一個敢進去。

老猴子就自己衝過去,睜眼一看,原來是個大山洞,上麵是山,下麵是水,洞口掛著一條透明的水簾,確實是個隱蔽安身的好地方。後來,老猴子就讓所有的小猴子都搬到這裏住,自己也就當起了猴王。

樵夫繪聲繪色的敘說,引起了吳承恩的興趣。他邊看邊想,邊想邊記。後來寫作時,吳承恩就把薔薇峰當做孫悟空的“老家”,那長滿花果的大山,吳承恩就叫它“花果山”,掛著水簾的山洞,吳承恩就叫它“水簾洞”。

吳承恩又結合《西遊記平話》中的故事,最終寫成了一本長篇神魔巨著,吳承恩將他取名為《西遊記》。

[旁注]

玄奘 (約600年~約664年)。唐代著名的三藏法師,漢傳佛教曆史上最偉大的譯師。佛教法相宗創始人,唯識宗的創始者之一。627年,玄奘從長安出發,曆經艱難抵達天竺,帶回佛經52筐,並進行了翻譯。玄奘的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西遊記》中心人物唐僧,即是以玄奘為原型。

評話 又稱“評書”、“說書”,廣東粵語等地區俗稱“講古”,古代稱為“說話”,是我國一種傳統口頭講說的表演形式,在宋代開始流行。各地的說書人以自己的母語對人說著不同的故事,因此也是方言文化的一部分。清代期,評書的表演為一人坐於桌後表演,道具有折扇和醒木,服裝為長衫。

佛 意譯為“覺者”、“知者”、“覺”。覺有三義,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據稱,凡夫缺此三項,聲聞、緣覺缺後兩項,菩薩缺最後一項,隻有佛才三項俱全。小乘講的“佛”,一般是用作對釋迦牟尼的尊稱。大乘除指釋迦牟尼外,還泛指一切覺行圓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