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對江湖中人也同樣仗義疏財,如一見武鬆,就“拿出銀兩來與武鬆做衣裳”,與武鬆分手時又拿出10兩銀子相贈。如在《水滸傳》第三十八回中,李逵騙宋江銀子去賭,戴宗提醒宋江不要上當。宋江卻說:“些許銀子,何足掛齒,由他去賭輸了罷。我看這人倒是個忠直漢子。”
以致李逵說:“真個好個宋哥哥,人說不差了,便知做兄弟的性格,結拜這位兄弟,也不枉了。”
還滿嘴嘀咕:“這宋大哥便知我的鳥意。”
《水滸傳》中的豪俠之義,本於八方共域,異姓一家的所謂兄弟之愛,是從儒家五倫之中推衍出來的,儒家講“四海之內皆兄弟”,宋江也逢人便“兄弟、哥哥”地叫。但他們心目中的兄弟還是分個親疏厚薄,有一個取舍標準的。一為惺惺相惜,比如梁山好漢的結義;一為有恩於水滸英雄者,比如施恩之於武鬆。
由於宋江的仗義疏財和豪俠性格,贏得江湖中人的盛讚和推崇,所以在他的充軍路上總能夠逢凶化吉左右逢源。
宋江作為一個位不顯赫,貌不驚人的刀筆小吏,卻受到天下英雄如此崇敬和愛戴,這種無處不在的魅力,是來自他的人格力量。對於領袖人物來說,在成就事業的過程中,人格力量遠比智慧更重要。
在梁山內部,宋江與一般的頭領並不平等,他是立法者,其餘的人是執法者,所以宋江坐了頭把交椅後,可以改“聚義廳”為“忠義堂”,而其他人等並無異言。而且宋江也是讚許這種尊卑等級製度的。
在《水滸傳》秋林渡燕青射雁一節中,宋江看到一群大雁排序而飛時,他感慨道:“此賓鴻仁義之禽或數十,或三五十隻,遞相謙讓,尊者在前,卑者在後,次序而飛,不越群體。”
而且還說鴻雁是“仁義之禽”。這與儒家所說的仁者愛人要按一定的尊卑、貴賤、親疏的順序去愛人相吻合。宋江深知“君子不威則不重”道理,所以在上梁山後,他采取了一係列的措施和手段來鞏固自己的地位。
梁山對降將可以采取三種做法,即梟首、放歸、誘降。顯然,化敵為友是一種最高明的策略。用義感化他們,以仁包容他們,讓他們心甘情願地站在自己一邊。這樣,既充分化解了敵人,又壯大了自己的力量。
事實也證明了宋江這一做法的高明,這些降將在曆次戰鬥中出生入死,屢建奇功,用行動回報了宋江對他們的不殺之恩。
再如,宋江對寨主之位一而再,再而三的謙讓,表出了宋江的政治經驗。他深知權威不是自己或某幾個人樹立起來的,而是在實踐中形成的,這第一把交椅的位置必須得到眾位英雄的真心擁護。事實也確實證明了宋江像一塊磁鐵一樣,緊緊地把梁山兄弟的心凝聚在一起,豎起“替天行道”的大旗,將梁山的事業推向頂峰。
宋江一直都有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或者說功名思想,為國家出力、名留青史、封妻蔭子,是他矢誌不移的願望。在《水滸傳》第三十二回有他和武鬆告別時的一席經典的臨別贈言:
兄弟,你隻顧自己的前程萬裏……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攛掇魯智深、楊誌投降了,日後但是去邊上,一槍一刀,博得個封妻蔭子,久後青史上留上得一個好名,也不枉了為人一世。我百無一能,雖有忠心,不能得進步,兄弟,你如此英雄,決定做得大官。
這些話與其說是在鼓勵武鬆,倒不如說是他對自己心情的表白。此外,宋江對降將說過無數遍的“一同替天行道、盡忠竭力報國”之類的話,雖說那是感化降將的一種手段,可也是他功名思想的自然流露。
在宋江的心目中,皇上是“至聖至明”的,對聖上從始至終忠心不二,而且從未有過項羽的“彼可取而代之”的言論與魄力,一心隻想著歸順朝廷,哪怕在受到朝廷征剿的時候,也要說:“小可宋江怎敢背負朝廷?權借水泊裏暫時避難,隻待朝廷赦罪招安。”
而且最後被奸臣以朝廷名義賜死前,還對李逵說:“我為人一世,隻主張忠義兩字,不肯半點欺心,今日朝廷賜死無辜,寧可朝廷負我,我忠心不負朝廷。”
正因如此,所以在義軍兩贏童貫,三敗高俅的大好形勢下,宋江不但沒有乘勝追擊,像李逵說的那樣“殺去東京,奪了鳥位”,而是向朝廷妥協,主動爭取招安。
每當招安使臣來臨之際,宋江總是歡心雀躍,張燈結彩,大擺筵席,對聖主的天賜良機感恩戴德不已,宋江認為招安是“弟兄們的好歸宿”。宋江的這些行為都是受忠義思想的影響。
《水滸傳》中一百零八好漢為兄弟、為朋友赴湯蹈火,兩肋插刀,就隻為了一個“義”字;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隻是為一個“義”字。《水滸傳》中,梁山眾兄弟用自己的“義”,成全了宋江所謂的“忠”。
麵對整個封建倫理道德秩序,義也隻能作為忠孝的犧牲品。但雖然如此,作為個人意識覺醒表現的“義”,還是讓我們為之神往、敬佩。小說中的李逵、阮小七、魯智深等人物,不拘禮法,不計名利,不做作,不掩飾,“任天而行,率性而動”,保存了一顆“絕假純真”的“童心”。
他們追求的是“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大盤分金銀”、“圖個一世快活”,向往的是兄弟間“交情渾似股肱,義氣真同骨肉”,或多或少地帶有一些小市民的思想和感情,使小說蒙上了一層特殊的江湖豪俠氣息。這種快意恩仇,笑傲江湖的兄弟之“義”,也正是《水滸傳》吸引後人,流芳千古的重要原因。
總的來說,忠義思想作為《水滸傳》的核心思想內容,是作者通過宋江等人的農民起義,對傳統封建倫理道德中忠與義的一次深刻的思索。
[旁注]
儒家 又稱“儒學”、“儒家學說”或“儒教”,是古代最有影響的學派。作為華夏固有價值係統的一種表現的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它是中華法係的法理基礎。儒家最初指的是冠婚喪祭時的司儀,自春秋時期起指由孔子創立的後來逐步發展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係。
九天玄女 簡稱“玄女”,俗稱“九天娘娘”、“九天玄女娘娘”。原為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女神,後經道教奉為女仙。雖然他在民俗信仰中的地位並不顯赫,但她是一個正義之神,形象經常出現在古典小說之中,成為扶助英雄鏟惡除暴的應命女仙,故而她在道教神仙中的地位亦常重要。
天書 傳說,天書是中華民族最原始的文化開端。“天書”兩字誕生於太昊時期,當時人問河圖和洛書是什麼,太昊伏羲說是天書,後來,天書也被指天上神仙寫的書或信。
孟子 (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義流派。孟子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對儒術的理解,被後世尊稱為“亞聖”,其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
王船山 (1619年~1692年)。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史學家、文學家、美學家之一,為湖湘文化的精神源頭,與黃宗羲、顧炎武並稱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一生著述甚豐,其中以《讀通鑒論》、《宋論》為其代表之作。
刀筆小吏 古人用簡牘時,如有錯訛,即以刀削之,故古時的讀書人及政客常常隨身帶著刀和筆,以便隨時修改錯誤。因刀筆並用,曆代的文職官員也就被稱作“刀筆吏”。在古代,人們又往往特將訟師幕僚稱作“刀筆吏”,因其地位低下又被稱為“刀筆小吏”。
五倫 即古人所謂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5種人倫關係。用忠、孝、悌、忍、善為“五倫”關係準則。
青史 “青”指的是竹簡,“史”是指曆史或史書。因為在還沒有發明紙張的古代,一般的書籍大都使用竹簡所製成。竹簡也就是串起來的竹片,古人將其編聯成形狀像「冊」字的書,是古代人用作書寫的工具,也用來記載曆史,所以後世即以青史作為史書的代稱。
項羽 (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是我國古代軍事思想的代表人物,項羽是楚國名將項燕之孫。秦代滅亡後稱“西楚霸王”,後與劉邦爭奪天下,進行了4年的楚漢戰爭,公元前202年兵敗,突圍至烏江邊自刎。項羽是我國五千年曆史上的最強武將,古人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閱讀鏈接]
魯迅通過對大量《水滸傳》材料的研究,科學地分析了《水滸傳》發生演變的源流。魯迅廣泛披覽資料,梳理出了一條《水滸傳》成書的線索。
《水滸》故事也為南宋時期流行之傳說,宋江也實有其人。然宋江等嘯聚梁山濼時,其勢實甚盛,《宋史》寫道“轉略十郡,官軍莫敢攖其鋒”。於是自有奇聞異說,生於民間,輾轉繁變,以成故事,複經好事者掇拾粉飾,而文籍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