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詩小說——水滸傳1(1 / 3)

史詩小說——水滸傳1

《水滸傳》又名《忠義水滸傳》,簡稱《水滸》,作者施耐庵,作於元末明初,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

《水滸傳》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歌頌農民起義的長篇章回體小說,全書描寫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好漢在梁山泊起義,以及聚義之後接受招安、四處征戰的故事。

《水滸傳》也是最具備史詩特征的作品之一,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用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之一。對我國乃至東亞的敘事文學都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從軍經曆為小說添彩

泰州從漢代就“煮海為鹽”,鹽業發達,特別是唐宋時期,更為繁榮,成為江淮一帶有名的鹽糧集散地。水鄉興化,東臨黃海,揚州府興化白駒場就是著名的鹽場。

在1296年,揚州府興化白駒場一個姓施的人家出生了一個孩子,取名子安,一位老秀才給他取字叫彥端,又字耐庵,意思是等這孩子長大了,定會成為一位品行端正的才子。他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施之常的後裔,傳到施耐庵的父親已是第十四世。

施耐庵家中貧窮,上不起學,但他聰明好學,經常借書看,請鄰居教,有時還到學府去旁聽,讀了《大學》、《論語》、《詩》和《禮》等許多書。13歲時,已能在大庭廣眾之下對答如流。

有一天,鄰居老人病故了,約請在滸墅關教私塾的季秀才來寫祭文。季秀才未能及時趕到,有人就提議讓彥端試試。施耐庵年少氣盛,也不推讓,拿過筆來一揮而就。

後來,季秀才看了這篇流露著稚嫩和才氣的祭文,讚歎不已,主動提出帶施耐庵到滸墅關去讀書,並且不收學費,後來還把女兒許配給了施耐庵。施耐庵年少聰穎,又勤奮好學,19歲就考中秀才,29歲又考中舉人。

隨後,施耐庵到大都赴會試,但是落榜了,他就投奔國子監司業劉本善,劉本善推薦他出任山東鄆城訓導。施耐庵在梁山英雄傳說的招引下,他曾到梁山水泊進行實地考察,親身感受梁山英雄聚嘯山林的衝天豪氣。

在1331年,施耐庵35歲這一年,他與後來聲名赫赫的劉伯溫一起同榜得中進士。施耐庵考中進士以後,曾在錢塘做官,但後來施耐庵因為不願意為名利困擾,兩年後就棄官不作了。

施耐庵準備回遷興化時,曾詩寄興化故舊顧逖:

年荒世亂走天涯,尋得山陽好住家。

願辟草菜多種樹,莫叫李子結如瓜。

顧逖答給施耐庵回了一首詩:“君自江南來問津,相逢一笑舊同寅。此間不是桃源境,何處桃源好避秦?”

施耐庵給顧逖的詩中,表達的是想回家鄉尋找避世之所,但是此時,施耐庵的心中遠不會輕鬆。後來為施耐庵寫過墓誌銘的王道生是理解施耐庵的,他說:“英雄生亂世,或可為用武之秋;誌士生亂世,則雖有清河之識,亦不得不齎誌以終。”

這句話道出了棄官歸裏後施耐庵滿腔的不平和悲涼。英雄身陷困厄,誌不得酬,往往恰如項羽“霸王別姬”彈劍悲歌。讀書人則不同,他們時運不濟、懷才不遇之時,常常如蒲鬆齡著《聊齋》,在另一個世界裏一瀉胸中的塊壘。

施耐庵沒有像蒲鬆齡那樣去訪仙問狐,他把自己滿腔的抑鬱不平、蒼涼豪氣,連同整個生命一起,托付給了“風風火火闖九州”的水滸英雄們,從此,施耐庵開始了小說創作,他給自己寫的小說取名為《江湖豪客傳》。

元代末期農民起義打破了施耐庵平靜的著述生活。

1352年,施耐庵的小同鄉張士誠在泰州白駒場起兵反元。施耐庵的姑表兄弟卞元亨是張士誠手下大將,卞元亨素知施耐庵才能不凡,便向張士誠舉薦說:“我的表兄施耐庵讀過兵書,能文能武,現辭官歸裏。我們如用了他,就等於有了個諸葛亮。”

張士誠一聽,當即就去拜訪施耐庵。施耐庵本就不滿於當朝的黑暗和腐敗,懷有幹一番事業的誌向,加上張士誠的誠意相請,便答應給他當軍師。施耐庵運籌帷幄,很快便在江北打出了個小天下。接著,又揮師渡江南下,攻城略地,勢力大振。

蘇州向為江南繁華地,占領蘇州後,張士誠看到蘇州美女多,風景好,就要定都蘇州。

施耐庵勸告張士誠說:“大王,你是屬兔,又姓張,張者獐也,怎能離開草呢!我看還是以江北草墊一帶做基地為好,然後再逐步用兵,奪取江山。”

張士誠享樂心切,舍不得離開蘇州這個人間天堂,施耐庵的話半點也聽不下去,終於定都蘇州,自稱吳王。張士誠自立吳王後,日益迷戀酒色,施耐庵曾多次勸諫張士誠,均遭拒絕,施耐庵非常失望,知道他難成大事,憤然離去。

之後,朱元璋知道施耐庵做過張士誠的軍師,是個足智多謀的才子,曾多次派人延請,都未成功。打下蘇州後,聽說施耐庵已避居興化白駒場,立即派劉伯溫專程登門恭請。

劉伯溫與施耐庵本來相知,隻不過後來各事其主罷了。施耐庵知道劉伯溫的來意後,讓人擺上酒席,殷勤勸酒。劉伯溫乘著酒興,隨口吟了幾句詩:“聞說江南一老牛,詔書征下已三秋。主人有甚相虧處,幾度加鞭不轉頭。”

施耐庵知道這是戲弄自己,當即答了幾句:

老牛力竭已多年,項破皮穿隻愛眠。

犁耙已休春雨足,主人何必再加鞭。

他吟完詩,一連幹了幾大杯,然後裝著酒醉,回書房伏在書案上睡了。劉伯溫近前一看,桌上放著施耐庵還沒寫完的“武鬆打虎”這一回的書稿,明白了施耐庵不願為官、專心著述的心思,就沒有再多加勸說,回去複旨了。

此後,施耐庵為躲避戰亂,曾流播江南一帶,在常熟、江陰等地鄉下設塾坐館,課徒之餘,繼續寫作《江湖豪客傳》。朱元璋建立明代以後,施耐庵再次回至家鄉興化,不久又遷居白駒,在那裏定居下來。

白駒為張士誠的家鄉,剛剛建立的大明王朝對這裏控製得格外嚴厲。施耐庵為了能安心著述,安頓好家小之後,就來至淮安,隱居在一個朋友家中專心創作。

施耐庵在長期民間傳說、民間說話藝術和元雜劇水滸戲的基礎上加工完成了《江湖豪客傳》。《江湖豪客傳》寫成後,施耐庵感到書名不夠含蓄,想到書中故事多與水有關,就改名《水滸傳》。成書後,很快被傳抄到社會上去。

《水滸傳》故事發生的地點是梁山泊,而此時的梁山泊已淤積成陸,水跡全無。白駒四周興化、高郵、寶應一帶方圓百裏皆是水鄉澤國。曆史上有1131年張榮率領義兵在興化縮頭湖大敗金兵的記載。於是,這裏成了施耐庵筆下梁山泊的最好參照。

施耐庵在張士誠義軍中的親身經曆,大大豐富了他的生活感受,《水滸傳》中眾多英雄人物身上,都有義軍中重要將領的投影。比如,武鬆與卞元亨,魯智深與魚日知,阮氏三兄弟的水上生涯,很容易讓人想起張士誠三兄弟操舟販鹽的經曆,潘金蓮和潘巧雲的不貞,很容易讓人想到張士誠女婿潘元紹與其兄潘元明的不忠。

吳用未必沒有作者自身的投影,就連征方臘之役,有人也認為就是曆史上朱元璋征討張士誠戰爭的翻版,梁山英雄們的悲涼結局,正是張士誠失敗後作者施耐庵真實心境的寫照。

《水滸傳》在我國文學史上第一次描寫了農民鬥爭,展示了宏偉壯麗、波瀾壯闊的鬥爭生活場麵。小說塑造了李逵、魯智深、武鬆、林衝等一係列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歌頌了英雄們的反抗精神,表現了他們的優秀品質、英雄氣概、鬥爭意誌和偉大力量。

[旁注]

秀才 隋代始行科舉製,設秀才科。唐代初期沿置此科,及第者稱“秀才”。後廢秀才科,秀才遂作為一般讀書人的泛稱。後來,宋代為士子和應舉者的統稱。明代曾一度采用薦舉之法。明清時期,秀才也專用以稱府、州、縣學生員。

舉人 被薦舉之人。漢代取士,無考試之法,朝廷令郡國守相薦舉賢才,因以“舉人”稱“所舉之人”。唐宋時期有進士科,凡應科目經有司貢舉者,通謂之舉人。明清時期,則稱鄉試中試的人為“舉人”,也稱“大會狀”、“大春元”。

進士 科舉製度是古代考試選拔官員的一種基本製度。淵源於漢代,創始於隋代,確立於唐代,完備於宋代,興盛於明清兩代,廢除於清代末年。在我國古代科舉製度中,通過最後一級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

蒲鬆齡 (1640年~1715年)。清代文學家,短篇小說之王。出身沒落地主家庭,一生熱衷科舉,直至72歲赴青州考貢,為歲貢生,因此對科舉製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觸,創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誌異》。

諸葛亮 (181年~234年)。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朝廷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