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演義——三國演義3(1 / 3)

英雄演義——三國演義3

比喻修辭手法的運用

《三國演義》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長篇小說,達至很高的藝術水平。比喻修辭手法的運用是作品的一大特色。在刻畫人物、描寫武將武藝和描繪場景時,運用了大量的比喻修辭手法。

比喻的運用不僅起至很好地表達效果,而且使描寫更加生動、形象,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具體來說,比喻的運用在小說刻畫人物、描寫武藝、描摹場景等方麵,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用比喻刻畫人物。《三國演義》中對人物的描寫是多角度的,作者不但直接描繪人物的外貌,而且善於刻畫人物的性格,還常常通過他人之口來評述人物。而對人物外貌的描繪和性格的刻畫,通常運用比喻手法,甚至借用他人之口評價人物,也離不開比喻。

《三國演義》中涉及的人物眾多,但作者在描繪他們的外貌時並沒有千篇一律,充分考慮到不同身份、不同性格人物的不同特點,在比喻的選用上非常成功地突出了人物的個性特征,從而使得人物個性鮮明,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例如第一回寫劉備的外貌是“麵如冠玉”。將劉備的臉比喻為“玉”,一方麵表明了劉備並非粗俗武夫;另一方麵又暗示此人將來必會至尊至貴。

而對張飛的描寫就截然不同,說他“豹頭環眼,燕頷虎須,聲若巨雷,勢如奔馬”,將其與“虎”、“豹”、“馬”聯係在一起,突出了張飛的勇猛,是一個典型的衝鋒陷陣的武將形象。

雖然關羽也是武將,但卻與張飛明顯不同,第五回寫關羽的外貌是“丹鳳眼,臥蠶眉,麵如重棗,聲如巨鍾”,這些比喻突出了關公的眼、眉和膚色,人們常說“麵如其人”,對關羽臉譜的描繪為後來刻畫他忠義的性格做了很好的鋪墊。不同的比喻,不僅將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個性鮮明,也為故事的發展埋下了伏筆。

《三國演義》對人物性格的刻畫也多用比喻。有直接比喻,例如第六十三回寫張飛“更兼張飛性如烈火”,便直接將張飛的性格比作烈火,足見張飛性情之暴躁。但更多的是通過人物的語言、行為來側麵烘托,例如第七十一回寫黃忠,寫道:

馳下山來,猶如天崩地塌之勢……大喝一聲,猶如雷吼。

這裏將黃忠下山時的氣勢說成“山崩地塌之勢”,將他的吼聲比作驚雷,展現了黃忠勇猛、果敢的性格。

《三國演義》對人物的評價分為兩種,一種是借小說中的人物之口評價人物,另一種是作者自己評價或轉引民間評價。但無論是哪一種,往往都要借助比喻。

第三十九回,博望坡之戰前夕,徐庶在一次在曹操麵前評價諸葛亮是“庶如螢火之光,亮乃皓月之明也”。比喻之中蘊含著對比,實際是提醒曹操不要輕視諸葛亮。

因為徐庶在當時已經很有名,天下人都知道他很有智慧,這樣一個人與諸葛亮相比卻隻是“螢火”對“皓月”,可以想象諸葛亮是何等聰明。後來的事實證明,這一比喻確實十分精當,夏侯惇由於對諸葛亮“皓月之明”的智慧估計不足,才有了博望坡之敗。

《三國演義》在評價人物或轉引民間的評價也都用至比喻。第四十二回,作者這樣評論張飛在長阪坡的那一聲怒吼:

黃口孺子,怎聞霹靂之聲;病體樵夫,難聽虎豹之吼。

又引用別人寫得讚詩“一聲好似轟雷震,獨退曹家百萬兵”,將張飛這一吼比作“霹靂之聲”、“虎豹之吼”、“轟雷”之聲,極言吼聲之大,突出了這一聲吼的殺傷力,起至很好地表達效果,給人留下極深的印象。

再如第六十四回,益州劉璋手下的大將張任,寧死不降,作者引用別人的詩讚“高明正似天邊月,夜夜流光照雒城”,將張任比作明月普照自己的故土,非常恰當地反映出張任坦蕩、忠誠的品格。

武將的武藝也是《三國演義》著墨很多的一個方麵。作者通過運用比喻來描繪、展現武將的武藝,給讀者勾畫出一個又一個勇猛過人而又個性鮮明的藝術形象。

在第十六回這樣描繪呂布轅門射戟:“弓開如秋月行天,箭去似流星落地,一箭正中畫戟小枝。”

將彎弓比作秋月,非常形象生動,同時說明呂布力量之大。將飛出去的箭比作流星,形容弓箭飛行之快,實際上是在渲染呂布箭法的精準。如此一來,一幅英雄百步穿楊的畫麵便浮現在眼前,使人們了解到呂布的箭法是多麼的精準。

這兩個比喻把呂布的武藝完美地展現在讀者麵前。第七十一回寫趙雲救黃忠:“那槍渾身上下,若舞梨花。遍體紛紛,如飄瑞雪。”

用了“梨花”、“瑞雪”這兩個喻體,表麵上在描繪打鬥場景,實際上寫趙雲在如此眾多軍士的重重包圍之中竟能把長槍運用得“若舞梨花”,就是為了突出他的英武之姿與非凡武藝。

《三國演義》的場景描寫包括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和對戰爭場景的描寫兩部分。在描寫這兩類場景的過程中運用了大量比喻,給文章增色不少。

描繪自然景物。《三國演義》的寫景有一個明顯的特點,那就是用比喻寫景。用比喻寫景,往往能給讀者一種畫麵立體感,讓人回味無窮。第三十七回寫劉備去隆中請諸葛亮出山,路上看到的風景是:

忽然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銀妝……山如玉簇,林似銀妝。

這個比喻抓住了白雪潔白晶瑩、一塵不染的特點。

第四十八回寫曹操長江宴飲,看見“長江一帶,如橫素練”。夜晚的長江在明月的照耀下顯得格外平靜,“如橫如練”,將長江比喻為一卷白色絲綢,非常形象。但是江水並不總是安靜的,第四十九回寫道:“看看月上,照耀江水,如萬道金蛇,翻波戲浪。”

同樣是月光下江水,此時卻如“萬道金蛇”,不僅符合客觀實際,實際也為曹軍後來遭遇火攻埋下了伏筆。

對戰爭場景的描繪是《三國演義》的重頭戲,比喻的運用使得戰爭更加驚心動魄、引人入勝,有了比喻,一幅幅戰爭圖畫也就顯得栩栩如生。

作者在小說中多次描寫到戰場上的器具。文中經常寫道流矢,如第五回寫孫堅“揮軍直殺至關前,關上矢石如雨”,第十一回“梆子響處,箭如驟雨射將來”,第二十五回“伏兵排下硬弩百張,箭如飛蝗”。

將流矢比作“驟雨”、“飛蝗”,極言弓箭之多、排列之密。第三十回寫袁紹“遂催軍進發,旌旗遍野,刀劍如林”,刀劍之多以至成“林”。

第四十二回“忽見江南岸戰鼓大鳴,舟船如蟻”,將船隻比作蟻群,與對流矢的描寫有異曲同工之妙。

《三國演義》還用比喻描繪軍容氣勢。如第十二回寫“喊聲如江翻海沸”,將呐喊聲形容為江翻海沸之音,氣勢宏偉浩蕩。第十回寫陶謙遠望操軍“如鋪霜湧雪”,突出曹操軍容的浩大。

另外,作者常用潮水、波浪來比喻前進或撤退中的軍隊的形勢,例如第十一回用“馬軍步軍,如潮似浪”,展現軍隊進發時的氣勢。第二十五回寫“河北軍如波開浪裂”,袁紹軍隊在關羽的衝擊下瞬間變成開波裂浪,不堪一擊。第四十二回用寫道:

一時棄槍落盔者,不計其數,人如潮湧,馬似山崩。

生動地描繪出一副混亂的撤軍場景。《三國演義》用比喻描寫戰爭場景,留給人們的往往就是一幅動態的美麗畫卷了。例如:“忽見江南岸戰鼓大鳴,舟船如蟻,順風揚帆而來……操軍如鋪霜湧雪。”這一個個比喻,就是一幅幅畫卷。

盡管戰爭本身非常殘酷,但比喻使人們並不覺得十分緊張。《三國演義》中比喻的運用,給小說增添了一種生動形象的畫麵之美。無論是小說中人物的相貌、性格,武將的武藝,還是小說所描摹的場景,由於比喻的使用而鮮活起來,形成了一種立體感。

《三國演義》成功運用比喻刻畫了一係列特征鮮明的人物形象,生動展示了一批武將的高超武藝,描摹了如詩如畫的自然景色,也將戰爭場麵描繪得栩栩如生。這些比喻勾勒出一幅幅的美麗畫卷,使《三國演義》具有了一種生動想象的畫麵美,具有高品位的審美價值。

[旁注]

武藝 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術,是我國傳統的體育項目。武術又稱“國術”或“武術”,具有極其廣泛的群眾基礎﹐是我國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不斷積累和豐富起來的一項寶貴的文化遺產,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之一。

鳳 鳳凰的簡稱。古代傳說中的鳥王,雄的叫“鳳”,雌的叫“凰”,通稱“鳳”。鳳凰在遠古圖騰時代被視為神鳥而崇拜,是原始社會人們想象中的保護神,經過形象的逐漸完美演化而來,居百鳥之首,象征美好與和平,也是也是吉瑞的象征。

戟  一種我國獨有的古代兵器。實際上戟是戈和矛的合成體,它既有直刃又有橫刃,呈“十”字或“卜”字形,因此戟具有鉤、啄、刺、割等多種用途,其殺傷能力勝過戈和矛。

弓  拋射兵器中最古老的一種彈射武器。由富有彈性的弓臂和柔韌的弓弦構成,當把拉弦張弓過程中積聚的力量在瞬間釋放時,便可將扣在弓弦上的箭或彈丸射向遠處的目標。弓箭作為遠射兵器,在春秋戰國時期應用相當普遍,被列為弓兵器之首。

百步穿楊 春秋時代,楚國的養由基善射,能百步內射中柳葉。古代的一步指行走時兩腳之間距離的兩倍,約相當於舊製5尺。能在100米以外射穿指定的某一片楊樹葉子。後來用於比喻善射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