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羅貫中又不斷地揭露曹操奸詐的作風、殘忍的性格和惡劣的情欲,批判曹操醜惡的一麵。曹操為報父仇而攻打徐州,竟下令“但得城池,將城中百姓,盡行屠戮”,在接受張繡投降後,得意忘形,居然霸占了張繡的嬸娘鄒氏。
對於忠於漢室,反對自己的大臣,曹操毫不留情地揮起屠刀,殺了一批又一批,包括懷孕已經5個月的董貴妃和伏皇後全家,甚至輔佐他最得力的首席謀士荀彧,僅僅因為不讚成他封魏公,便被逼服毒而亡。
至於“借頭欺眾”、“夢中殺人”等陰謀詭計,更是花樣百出,令人觸目驚心,曹操這種種殘忍狡詐的行為,使人反感和憎惡。由此可見,“尊劉貶曹”主要反映了廣大民眾按照“撫我則後,虐我則仇”的標準,對封建政治和封建政治家的評判和選擇,具有曆史的合理性。
《三國演義》的思想內涵還表現在對曆史經驗的深刻總結。《三國演義》以很大篇幅描寫了三國時期變幻莫測的政治、軍事、外交鬥爭,總結了各個集團成敗興衰的曆史經驗,突出強調了爭取人心、延攬人才、重視謀略這三大要素的極端重要性。
董卓集團敗壞朝綱,殘害百姓,荒淫腐朽,導致天下大亂,完全是一夥狐群狗黨,混世魔王,作品便不遺餘力地予以鞭撻。袁術狂妄自大,輕薄無能,既不注意延攬人才,又無明確的戰略目標,更不顧百姓死活,卻急於過皇帝癮,大失人心,作品也予以嚴厲批判。
袁紹雖然頗有雄心,其集團一度聲勢赫赫,實力雄厚,但由於袁紹胸無大略,見事遲緩,坐失戰機;不辨賢愚,用人不當,以致關鍵時刻內訌不已;心胸狹隘,文過飾非,甚至害賢掩過,終於隻能成為曹操的手下敗將,無可挽回地走向滅亡。
相比之下,劉備、曹操、孫權三大集團在這三方麵各有所長。劉備曆經磨難,卻始終堅持“舉大事必以人為本”的信念,深得民心;求賢若渴,“三顧茅廬”堪稱千秋佳話;傾心信任諸葛亮,既有正確的戰略方針,又有靈活多變的謀略戰術。
曹操雖然心術不正,卻也十分注意爭取人心,延攬人才,手下猛將如雲,謀臣如雨。在戰略戰術上,他也高出同時諸雄。
孫權手下也是人才濟濟,周瑜、魯肅、呂蒙、陸遜統帥均為一時之傑,而且有著明確的戰略目標。因此,在眾多政治軍事集團中,劉、曹、孫三大集團得以脫穎而出,形成三分鼎立的局麵。
另外,《三國演義》讓人感到魅力無窮的一個重要方麵,乃是積澱在其中的中華智慧,是這種智慧的多彩展現。
政治智慧。文中有把握天下大勢,總攬全局,製定正確的戰略方針的智慧。如荀彧的奉迎獻帝之策,諸葛亮的《隆中對》,魯肅的“江東對”。文中的人物蘊含了對於處理君臣關係,推心置腹,善始善終的智慧。如諸葛亮與劉備魚水相諧的關係。善於治國,遺愛千秋。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作為全書靈魂人物,也是中華民族無比智慧的化身。《三國演義》對諸葛亮此作了形象的再現。他有善於識才,後繼有人的智慧。如諸葛亮選拔蔣琬、費禕、董允。
然後,是軍事智慧。以諸葛亮為代表,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虛虛實實,兵不厭詐。出奇製勝,用兵如神。《孫子兵法》寫道:“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諸葛亮正是體現這些軍事原則的光輝典範。
科技智慧。如華佗的麻沸散和外科術,諸葛亮的連弩和木牛流馬。
人生智慧。例如司馬徽“水鏡”雅號,傳播遐邇,曾有名言:“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和“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
但是司馬徽本身卻終身不仕,甘當閑雲野鶴。又如管寧。年輕時不熱衷利祿,與之割席分坐;魏文帝下詔以其為太中大夫,固辭不受。明帝即位,征他為光祿勳,仍不應命,白衣終身。
再如諸葛亮“淡泊明誌,寧靜致遠”的格言,垂範千秋。《三國演義》展現的中華智慧,真是絢麗多彩,熠熠生輝,博大深厚。
對理想道德的不懈追求。在藝術地再現漢代末期三國的曆史,描繪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時候,羅貫中不僅表現了對國家統一、清平政治的強烈向往,而且表現了對理想道德的不懈追求。
在這裏,他打起了“忠義”的旗號,把它作為臧評判是非的主要道德標準。通觀全書,有許多謳歌理想道德的動人故事。為了忠於“桃園之義”,關羽不為曹操的優禮相待所動,毅然掛印封金,千裏跋涉,尋訪兄長;為了維護兄弟情義,劉備不顧一切地要為關羽報仇,甚至寧可拋棄萬裏江山;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托孤之重,諸葛亮殫精竭慮,南征北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三國演義》反映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價值觀、道德觀中積極的一麵。
[旁注]
西晉 (265年~316年),我國一個朝代名。晉武帝司馬炎於265年取代曹魏政權而建立,國號晉,定都洛陽,區別於五代時的後晉,史稱“西晉”,又稱為“司馬晉”。與東晉合稱“兩晉”。316年,西晉滅亡,北方從此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
蘇軾 (1037年~1101年)。北宋時期文學家、書畫家,知識淵博。他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縣尉 古代官名,位在縣令或縣長之下,與縣丞同為縣令佐官,掌治安捕盜之事。一般大縣兩人,小縣一人。西漢時期長安與東漢時期洛陽,各有四尉。魏、晉、南北朝沿設。西晉時期洛陽與東晉時期建康各有六部尉。宋代縣尉以閱羽弓手、禁止奸暴為職責。遼、金、元時期均沿設,明代廢除。
皇叔 皇帝的叔叔、叔父,即太上皇的兄弟,也稱“王叔”。正式場合根據封號叫“某某皇叔”。不過在古代皇帝鮮少管那位王爺叫皇叔,一般按行稱“幾叔”,也有稱“爵位”的,叫皇叔的是恩典。或者直稱他的封號,如淮南王,可以叫王爺,也可以前加排行,如三王爺、六王爺。
士 上古掌刑獄之官。商、西周、春秋為貴族階層,多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時期末年以後,逐漸成為統治階級中知識分子的統稱。戰國時的“士”,有著書立說的學士,有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陰陽曆算的方士,有為人出謀劃策的策士等。
《隆中對》 也稱《草廬對》,是東漢代末期年諸葛亮與劉備在隆中臥龍崗的談話內容,選自《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標題是後人加的。但《隆中對》提法並非由作者陳壽提出,而是由後人添加。
魯肅 (172年~217年),東漢末期年傑出戰略家、外交家。赤壁大戰後,魯肅被任命為讚軍校尉。周瑜逝世後,孫權采納周瑜生前建議,令魯肅代周瑜職務領兵4000人,因魯肅治軍有方,軍隊很快發展至萬餘人。
《孫子兵法》 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和《孫武兵書》等,是世界上第一部軍事著作,被譽為“兵學盛典”,是我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古代漢族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作者為春秋吳國將軍孫武。
華佗 (145年~208年) 東漢末期年著名醫學家,與董奉、張仲景並稱為“建安三神醫”。少時曾在外遊學,鑽研醫術而不求仕途。醫術全麵,尤其擅長外科,精於手術,被後人稱為“外科聖手”、“外科鼻祖”。精通內、婦、兒、針灸各科,外科尤為擅長。
曹丕 (187年~226年)。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曹魏的開國皇帝,魏武帝曹操與卞夫人的長子。他在位期間,平定邊患。他於詩、賦、文學皆有成就,尤擅長於五言詩,與其父曹操和弟曹植,並稱三曹。另外,曹丕著有《典論》。去世後廟號高祖,諡為文皇帝,葬於首陽陵。
光祿勳 古代官名。秦漢時期負責守衛宮殿門戶的宿衛之臣,後逐漸演變為專掌宮廷雜務之官。本名郎中令,秦代已設置。公元前104年,改名“光祿勳”,由郎中令改置,為九卿之一,掌守衛宮殿門戶。漢代末期曾改稱“郎中令”。東晉時期停置。南朝梁時期改稱“光祿卿”。
[閱讀鏈接]
《三國演義》中,曹操忌才害賢的一麵更是事實。魯迅先生在其名篇《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中曾經寫道:“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
但後麵魯迅又說:“倘若曹操在世,我們可以問他,當初求才時就說不忠不孝也不要緊,為何又以不孝之名殺人呢?然而事實上縱使曹操再生,也沒人敢問他,我們倘若去問他,恐怕他把我們也殺了!”
曹操就是這樣的典型,機智與奸詐雜糅,豪爽與殘忍並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