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說:“劉、項之不敵,公所知也。高祖惟智勝,項羽雖強,終為所擒。今紹有十敗,公有十勝,紹兵雖盛,不足懼也:紹繁禮多儀,公體任自然,此道勝也;紹以逆動,公以順率,此義勝也;桓、靈以來,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公以猛糾,此治勝也;紹外寬內忌,所任多親戚,公外簡內明,用人唯才,此度勝也。”
“紹多謀少決,公得策輒行,此謀勝也;紹專收名譽,公以至誠待人,此德勝也;紹恤近忽遠,公慮無不周,此仁勝也;紹聽讒惑亂,公浸潤不行,此明勝也;紹是非混淆,公法度嚴明,此文勝也;紹好為虛勢,不知兵要,公以少克眾,用兵如神,此武勝也。公有此十勝,於以敗紹無難矣。”
這段“十勝十敗”論是《三國演義》裏的經典之一。字裏行間把曹操和袁紹的形象做了全麵、深刻的對比。在“官渡之戰”激烈的鬥爭及矛盾衝突中,曹操和袁紹的形象又得至進一步的對比。
曹操麵對實力強於自己的袁紹,先是采用劉曄設計的“霹靂車”來對付袁紹的“掘子軍”;又跣足迎接許攸,依靠許攸之計火燒烏巢;隨後又用程昱“十麵埋伏”之計在倉亭大敗袁本初。充分表現了曹操的深謀遠慮、禮賢下士及雄才大略。
而袁紹在戰役之初,斷然拒絕沮喪提出“宜且緩守”的主張;許攸建議奔襲許都,又被他輕率否定;之後又聽信逢紀、郭圖讒言,致使許攸、張郃等人投奔曹操;官渡戰敗,袁紹後悔未聽田豐之言,卻又羞於麵子,竟將田豐殺死於獄中。
通過對比,袁紹優柔寡斷、胸無點策、不辨忠奸、心胸狹隘的性格弱點也在此暴露無遺。同一畫麵的對照,褒貶色彩溢於言表。最經典的莫過於關羽水淹七軍後的畫麵:
關公說:“汝怎敢抗吾?”
於禁說:“上命差遣,身不由己。望君侯憐憫,誓以死報。”
公綽髯笑曰:“吾殺汝,猶殺狗彘耳,空汙刀斧!”
令人縛送荊州大牢內監候:“待吾回,別作區處。”
發落去訖。關公又令押過龐德。龐德睜眉怒目,立而不跪。
關公說:“汝兄現在漢中;汝故主馬超,亦在蜀中為大將。汝如何不早降?”
龐德大怒說:“吾寧死於刀下,豈降汝耶!”
罵不絕口。
如此一段受降的畫麵,便將膽小怕事、苟且偷生的於禁和威武英勇、大義凜然的龐德形象躍然於紙上。對比可謂是《三國演義》的一經典布置,運用這種手段把人物形象以及作者本身褒貶傾向都滲透出來,起至畫龍點睛的功效。
借助次要人物來陪襯、烘托主要人物形象毛宗崗評價《三國演義》時,說它“有以賓襯主之妙”。所謂以賓襯主,表現在刻畫人物形象上,就是陪襯、烘托的手法。用次要人物渲染主要角色,著墨雖是在配角上,實際落點卻在主角,這在《三國演義》中是用來塑造主要人物形象的明顯特點。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千百萬讀者所最尊敬、喜愛的人物,是“忠貞”和“智慧”的化身,上知天文,下曉地理,料事如神,才能卓越,作者對諸葛亮的形象,用盡筆力,大肆渲染。光是出場,便用了三回的故事,通過一係列的鋪墊來進行烘托。
首先是水鏡先生司馬徽向劉備舉薦臥龍,並對劉備身邊的謀士加以貶低,用來反襯“臥龍”與“鳳雛”的才能。接著徐庶出場,並通過幾次對曹操的戰鬥表現了徐庶的軍事的才能。
後來徐庶被曹操以計騙走,這時作者再次襯托,徐庶走馬薦諸葛,並且說出“以某比之,譬猶駑馬並麒麟,寒鴉配鸞鳳耳”,把諸葛孔明之才提上一個台階。
之後劉備三顧茅廬,又通過劉備遇到的各個與諸葛亮有關係的人,比如崔州平,石廣平,孟公威、諸葛亮及黃承彥等,他們的才能以及高風亮節,實質上都是為了襯托諸葛亮。諸葛亮雖未出場,但他的性格、品德已借助這些人物烘托了出來。
在正部《三國演義》中,為了對諸葛亮形象進行多側麵、多角度地烘托,作者有意安排了周瑜、曹操、司馬懿等人來進行陪襯。
在赤壁之戰中,周瑜連續使用反間計、苦肉計、詐降計等使曹操難以應對,然而這些計謀雖然瞞過了曹操,卻都被神機妙算的諸葛亮看得一清二楚,步步在他的意料之中。周瑜又以造箭為由殺害諸葛亮,諸葛亮明知其意,卻沒有報複周瑜,而是憑借自己的智慧,使用巧計從曹操那裏“借”得十萬支箭。
之後周瑜為奪回荊州,對劉備發動了軍事鬥爭,然而在與諸葛亮的交手中每次都處於下風,他的計策一次次被諸葛亮識破,最終隻落得“既生瑜,何生亮”的下場。
羅貫中對周瑜的形象使用如此多的筆墨,卻是通過層層深入的描寫,不僅說明諸葛亮的軍事才能遠在周瑜之上,烘托出諸葛亮的足智多謀、神機妙算,而且通過周瑜的嫉賢妒能、氣量狹小反襯出諸葛亮的寬宏大量、顧全大局的性格特征。
書中曹操對諸葛亮形象的襯托也非常鮮明。在赤壁戰敗後,曹操逃至烏林、葫蘆口和華容道處都曾大笑:“人皆言周瑜、諸葛亮足智多謀,以吾觀之,到底是無能之輩。若使此處伏一旅之師,吾等皆束手受縛矣。”但笑聲未止,在三處分別殺出了趙雲、張飛和關羽。
此處生動傳神地刻畫出曹操的狡猾、奸詐,也正由此襯托出諸葛亮的足智多謀。另外,兩人都曾擔任丞相,總攬朝政,但通過“許田打圍”中曹操的描寫便以其“奸”來反襯出“白帝托孤”的諸葛亮形象之“忠”。
作為作者不遺餘力刻畫的反麵典型,曹操形象成了陪襯諸葛亮形象最為可貴的一片“綠葉”。至後期,司馬懿便成了諸葛亮的主要對手,同時借助司馬懿對諸葛亮的形象做了進一步的映襯。
如“空城計”,司馬懿領大軍殺至城下,見諸葛亮坐於四門大開的空城之上操琴,不但不攻城,反而以為諸葛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軍若進,中其計也”,因此領兵退去。司馬懿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深通謀略,極善用兵,然而他生性多疑、畏首畏尾,由此來映襯了諸葛亮隨機應變、奇謀妙算的形象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