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4年,出現了齊省堂增訂本,從回目、文字到回評,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動。至1888年,又有東武惜紅生序本,即增補齊省堂本,另外插入4回,共為60回。這4回中摻進沈瓊枝和宋為富婚後的故事,也是後來好事之徒所妄加的。
1949年後幾次出版的《儒林外史》,基本上是根據臥閑草堂本為底本,刪去第五十六回,保留最後的《沁園春》詞為結束。
儒林外史的藝術成就
《儒林外史》中運用的諷刺手法主要有不動聲色、自相對比、反差相形、自行呈露、製造鬧劇等。作者具體問題具體對待,牢牢把握住諷刺的尺度,對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諷刺方式。
例如,湯知縣請正在居喪的範進吃飯,範進先是“退前縮後”地堅決不肯用銀鑲杯箸。湯知縣趕忙叫人換了一個瓷杯,一雙象箸,他還是不肯,直至換了一雙白顏色竹箸來,“方才罷了”。
湯知縣見他居喪如此盡禮,正著急想倘若他不吃酒肉,那不就等於沒有吃這次飯嗎?但是,忽然看見範進在燕窩碗裏揀了一個大蝦元子送在嘴裏,心才安下來。
這一段描寫無一貶詞,而情偽畢露。此處就是出色地運用了自行呈露的方法。
樸實的描寫風格。古代小說人物的肖像描寫往往是臉譜化的,如“麵如冠玉,唇若塗脂”,“虎背熊腰,體格魁梧”等。《儒林外史》掀掉了臉譜,代之以真實的細致的描寫,揭示出人物的性格。
自然景物的描寫。《儒林外史》也舍棄了章回小說長期沿襲的模式化、駢儷化的韻語,運用口語化的散文,對客觀景物作精確的、不落俗套的描寫。如第三十三回,杜少卿和幾位好友在江邊亭中烹茶閑話,憑窗看江,描寫道:“太陽落了下去,返照著幾千根桅杆半截通紅。”
在第四十一回,杜少卿留朋友在河房看月,寫道:
那新月已從河底下斜掛一鉤,漸漸地照過橋來。
這些描寫都似隨手拈來,自然真切,富有藝術美。
獨特的結構形式。《儒林外史》是有著思想家氣質的文化小說,有著高雅品位的藝術精品。它與通俗小說有不同的文體特征,因而其敘事方法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我國長篇小說傳統的結構方式,是由少數主要人物和基本情節為軸心,構成一個首尾連貫的故事格局。而《儒林外史》把幾代知識分子放在長達百年的曆史背景中去描寫,以心理的流動串聯生活經驗,創造了一種全書無主幹,按照人物來去描寫事件的獨特形式。
《儒林外史》衝破了傳統通俗小說靠緊張的情節互相勾連、前後推進的通常模式,按生活的原貌描繪生活,寫出生活本身的自然形態。作者根據親身經曆和生活經驗,對百年知識分子的厄運進行思考,以此為線索把“片斷的敘述”貫穿在一起,構成了《儒林外史》的整體結構。
我國古代小說多以傳奇故事為題材,可以說都是傳奇型的。至明代中葉,從《金瓶梅》開始,才以凡人為主角,描寫世俗生活。而真正完成這種轉變的,則是《儒林外史》。它既沒有驚心動魄的傳奇色彩,也沒有情意綿綿的動人故事,而是當時隨處可見的日常生活和人的精神狀態。
《儒林外史》全書寫了270多人,除士林中各色人物外,還把高人隱士、醫卜星相,娼妓狎客、吏役裏胥等三教九流的人物推上舞台,從而展示了一幅幅社會風俗畫。
《儒林外史》擺脫了傳統小說的傳奇性,淡化了故事情節,也不靠激烈的矛盾衝突來刻畫人物,而是尊重客觀地再現,用尋常細事,通過精細的白描來再現生活,塑造人物。例如“馬二先生遊西湖”,沒有驚奇的情節,沒有矛盾衝突,隻是按照馬二先生遊西湖的路線,所見所聞,淡淡地寫去。
寫馬二先生對湖光山色全無領略,肚子餓了,沒有選擇地“每樣買了幾個錢,不論好歹,吃了一飽”;見到書店就問自己的八股文選本的銷路如何;看到禦書樓連忙把扇子當笏板,揚塵舞蹈,拜了五拜;遇到丁仙祠裏扶乩,就想問功名富貴;洪憨仙引他抄近路,他以為神仙有縮地騰雲之法。這平淡無奇的描寫卻把這個八股選家的愚昧、迂腐的性格寫活了。
另外,《儒林外史》還表達了一種樂道安貧淡泊名利,厭棄功名追求自由的思想精髓。《儒林外史》中的正麵人物其基本品質就是講究“文行出處”,厭棄“功名富貴”。“出”則德世濟民,“處”則獨善其身。而在重科舉的社會環境裏,誌士才人既不能施展抱負,“處”就成了他們潔身自好、樂道安貧的唯一對策。“處”實際上就是《儒林外史》正麵形象的基本品質。
《儒林外史》中,開宗明義就寫了一個王冕,他小時放牛為生,刻苦自學,得以精通學問,而且成為名畫家,但他不求官爵,賣畫過活。縣令具帕邀請,他堅辭不往;屈尊來拜,他也避而不見,甚至因此遠走他鄉。
朱元璋慕名來訪,王冕慨然曉以“仁義服人”之理,但朱稱帝之後征聘王冕出來做官,他卻聞風而逃,隱居會稽山中終不複出。他一生安於貧賤,不慕富貴顯達,高風亮節,令人敬仰。
《儒林外史》中,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萌芽而引發的自由、平等、個性解放的近代民主觀念,也一定程度上引導作者朦朧地趨向未來,向往未來的健康追求,自覺不自覺地使筆下的某些人物閃射出近代民主思想的光輝。
[旁注]
駢儷 也稱“ 駢麗”,指駢體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稱“四六文”或“駢四儷六”。全篇以雙句,即儷句和偶句為主,講究對仗的工整和聲律的鏗鏘。
《金瓶梅》 也稱《金瓶梅詞話》,是我國史上第一部文人獨立創作的長篇白話世情章回小說。成書約在明代隆慶至萬曆年間,作者署名蘭陵笑笑生。是我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小說之一,在我國文學史上具有開拓性意義,是我國古典小說的分水嶺,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獨立創作的長篇小說名著。
笏板 又稱“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麵君時的工具。古時候文武大臣朝見君王時,雙手執笏以記錄君命或旨意,也可以將要對君王上奏的話記在笏板上,以防止遺忘。
朱元璋 (1328年~1398年)。明大開國皇帝,幼時貧困,曾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覺寺, 1368年朱元璋在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後,於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廟號太祖,諡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閱讀鏈接]
《儒林外史》還通過人物前後截然相反的語言行為進行對比,來進行諷刺。
例如,周進在為先生時,梅玖以“老友從來不與小友序齒”譏諷周進;在周進因長齋而不動葷時,便嘲笑說:“呆,秀才,吃長齋,胡須滿腮。經書不揭開,紙筆自己安排,明年不請我自來。”
當周進舉業成功後,周進責罰梅玖文章無長進時,他便哀告;“看老先生麵子開恩,”稱周進為“國子監司業周蕢軒先生,諱進的”。
梅玖初交周進,自尊為“老友”,蔑視周進為“小友”,笑他呆,戲弄其年齡已長,進學實乃做夢。後來稱其為自己的先生,連名字也不敢直呼,通過這一人物言行的前後變化,把一個見風使舵,滿腦子等級觀念的受舉業毒害者梅玖,活活的畫出來,一副變色龍的嘴臉就浮現於讀者之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