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有著太多傳奇的伍子胥,叩開了吳越春秋的大門,吳王闔閭之後,伍子胥薦夫差而得王,然而夫差不聽子胥忠言,放回已困多年的越王勾踐夫婦,最終導致吳國滅於這個重生後兢兢業業,一心為複仇而臥薪嚐膽的人手裏。
緊接著晉國三分天下為韓、趙、魏。大概春秋時期的曆史就到此了,之後的戰國史,小說寫得相對簡單得多,也沒有像趙氏孤兒那樣紛繁複雜的故事。
《東周列國誌》描寫戰國部分雖然不比春秋部分那麼龐大,但也還十分精彩,衛鞅入秦變法,西門豹、吳起的故事等,但給讀者記憶深刻的當數孫臏、龐涓、蘇秦、張儀等人,4人皆是鬼穀子的弟子,孫臏、龐涓學兵法,蘇秦、張儀習遊說。
孫臏後為龐涓所害,幾死於魏,佯瘋才得脫歸齊國,後馬陵道萬箭射死龐涓。蘇秦遊說六國聯合抗擊秦國,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合縱,張儀助秦,後幾次破蘇秦的合縱之謀。兩人皆為遊說之仕。小說中,他們算不得什麼偉大人物,全為小人之舉。
蘇秦先一貧如洗,後因遊說而富貴還家,按小說的觀點,其是為了自己而行遊說之事,全不顧國家以後的發展,尤其在他後麵的日子尤為明顯,結局悲慘自是不必說。
蘇秦張儀之後,多出如孟嚐君、信陵君、平原君這樣的好客之士,在他們門下,養士多達數千人,但所養之士也多無用,不能為國出謀劃策,也不能為之身死。
當然藺相如、廉頗這樣的大將之才也是有的,白起長平一戰坑殺趙卒40萬餘。再後期,秦王翦、趙李牧等出現,王翦是秦並吞六國的主力統帥,兵越千裏,戰功顯著。
縱觀東周幾百年,無外乎一個“亂”字,亂世春秋,父子相殘、兄弟相爭、父奪子愛,子通其母、兄妹相通等並不足為奇。
春秋時期,多有謀國之能臣如管仲、百裏奚、先軫、智寧俞、趙盾等,也多有謀國之君如鄭莊公、齊桓公、晉文公、晉悼公、楚莊王、秦穆公等,但之後,謀國之君和謀國之臣皆越來越少,後幾近滅絕,多出將才而無相才者,也多為遊說之人,再之後,隻剩家養士人的君子,當然如信陵君這些也堪為國才,但所養之士少有用者。
再之後,僅剩將領之才了。將領之後就隻剩貪贓枉法、賣國賣家的郭開之流,惟秦王政為治國之君,任人唯賢。下麵也有一幫如王翦、李斯等的能臣,也難怪秦能並吞六國而統一天下。
[旁注]
戰國七雄 指我國曆史上春秋戰國時期7個最強的諸侯國的統稱。春秋時期無數次戰爭使諸侯國的數量大大減少,至戰國時期實力最強的7個諸侯國分別為齊、楚、秦、燕、趙、魏和韓,這7個國家被史學家稱作“戰國七雄”。
荊軻 (?~公元前227年)。戰國末期衛國人,戰國時期著名刺客,是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慶封的後代。受燕太子丹之托入刺秦王,因為被夏無且的藥囊擊中,被秦王拔劍所殺。
子產 春秋後期鄭國人,與孔子同時,是孔子最尊敬的人之一。公元前554年鄭簡公殺子孔後被立為卿,公元前543年至522年執掌鄭國國政,是當時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鮑叔牙 (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4年),春秋時代齊國大夫,管仲的好朋友。後來管仲侍奉齊襄公的兒子公子糾,鮑叔牙侍奉公子糾的弟弟公子小白。小白返國繼承君位之後,公子糾被殺,管仲被囚車運送回國。鮑叔牙推薦管仲當上了宰相,被時人譽為“管鮑之交”、“鮑子遺風”。
楚莊王 (?~公元前591年)。春秋時期楚國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莊王之前,楚國一直被排除在中原文化之外,自莊王稱霸中原,不僅使楚國強大,威名遠揚,也為華夏的統一,民族精神的形成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孫臏 (公元前379年~公元前314年)。周代戰國時期兵學家、縱橫家,兵家實戰派鼻祖、田氏齊國軍師。與龐涓曾同師從鬼穀子學習兵法,熟讀《田穰苴兵法》,鬼穀子見他為人誠懇正派,又是兵聖孫武的重孫,便授予他私藏多年的《孫武兵法》,後著作《孫臏兵法》。
鬼穀子 春秋戰國時期衛國朝歌人。其長於持身養性和縱橫術、精通兵法、著有《鬼穀子》兵書14篇傳世。春秋戰國史上一代顯赫人物,是“諸子百家”之一,縱橫家的鼻祖,也是位卓有成就的教育家。經常進入雲夢山采藥修道。因隱居清溪鬼穀,所以稱“鬼穀子先生”。
百裏奚 (約公元前700年~公元前621年),春秋時楚國宛人。秦穆公時賢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李斯 (約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08年)。秦代丞相,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千古一相。李斯協助秦始皇統一天下,秦統一之後,李斯參與製定了秦朝的法律和完善了秦朝的製度,力排眾議主張實行郡縣製、廢除分封製,提出並且主持了文字、車軌、貨幣、度量衡的統一。
[閱讀鏈接]
《東周列國誌》中蘊含著諸多的天命意識。天命意識在我國古代有著悠久的曆史。當時由於生產力低下,人類知識能力有限,故將很多無能為力的事情歸於上天,所以很早就有了“受命於天”的說法。
在《東周列國誌》中,也體現著這一思想。在作品第一回,作者寫周宣王準備再次討伐薑戎,在市上聞童謠:“月將升,日將沒,檿弧箕箙,幾亡周國。”後褒姒蠱惑君心,欺辱嫡母,害得周幽王國破家亡,印證了童謠,作者也認為“天數已定宣王之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