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曆史演義——東周列國誌(1 / 3)

白話曆史演義——東周列國誌

《東周列國誌》是我國古代的一部曆史演義小說,作者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這部小說由古白話寫成,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時期直至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曆史。

《東周列國誌》與其他史書一樣,以國家的興亡成敗為主題,致力探討氣運盛衰、人事成敗之間轉化變遷的因果關係。作者通過人物命運的沉浮,形象地告訴人們,能否注重道義,任用賢能是判斷一個國家前途命運的最根本的依據。

梳理史實的演義小說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重要的曆史時期,列國之間戰爭的故事曆代被人傳誦。至宋元年間話本小說興起,這些散亂流傳的故事,便成為話本小說創作者進行加工創作的好題材。故而在宋元的講史話本中,出現了《七國春秋平話》、《秦並六國平話》等。

曆史延續至明代嘉靖、萬曆年間,時值曆史小說創作的高潮時期,春秋戰國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又成為曆史小說創作者看好的題材。明代嘉靖、隆慶年間,餘邵魚始起發軔,根據曆史書籍的記述,吸取話本成果加工寫成《列國誌傳》,使列國故事初具規模,但又有諸多錯誤。

後來,明代末期文學家馮夢龍憑據史傳,把《列國誌傳》改編為108回的《新列國誌》,於明代末期刊行。後清代蔡元放為《新列國誌》加了序、讀法、詳細的評語和簡要的注釋,並改名為《東周列國誌》。

《東周列國誌》寫的是西周末年,就是公元前789年至秦統一六國,就是公元前221年,包括春秋、戰國500多年間的曆史故事,內容相當豐富複雜。《東周列國誌》所敘述的曆史,正是這樣一個時代,所有的故事,都是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展開的。

其中敘寫的事實,取材於《戰國策》、《左傳》、《國語》和《史記》4部史書,將分散的曆史故事和人物傳記按照時間順序穿插編排,冶為一爐,成為一部結構完整的曆史演義。

秦漢時期前的一些史學家為了某種原則立場,對曆史事件的敘述和評價,有時會隱而不言,把意思深藏在記述的文字中,沒有一定見地的人,很難發覺,更談不上理解了。

而《東周列國誌》的通俗之處,正是將《戰國策》、《左傳》、《國語》和《史記》4部史書中暗礁一樣的文字弄得水落石出,大家一看便心知眼明,種種是非善惡,忠奸智愚,畢露於光天化日之下。這是作者編寫此書的用意,也是他們對後人的貢獻。

《東周列國誌》是一部章回體的長篇曆史小說,是除《三國演義》以外流傳最廣、影響較大的曆史演義類小說,但比之《三國演義》,《東周列國誌》能夠客觀、公正、忠於正史,不存在尊誰貶誰的問題,這一點至少不會像《三國演義》那樣有誤導讀者之嫌。

《東周列國誌》文字通暢,把春秋戰國紛繁複雜的曆史編排得有條不紊,有些故事因在史籍中就有較豐富的素材和一定的戲劇性,經過作者的加工,顯得有聲有色,如“鄭莊公掘地見母”、“晉重耳周遊列國”、“孫武子演陣斬美姬”等。使之在明代同類小說中,成為上乘之作。

《東周列國誌》所敘述的500多年之間,英雄輩出,群星燦爛,千百年後,雖不乏其人,但這一時期的人和事,在曆史上最突出,最典型,它幾乎是後世是非成敗的理論源頭,更是後人行事為人的標準和榜樣。

小說通過豐富而生動的故事情節,讚揚了從善入流、賞罰嚴明、胸懷大度的王侯和忠貞、有勇有謀的將相,也讚揚了那些見義勇為、機智果敢的豪俠。

小說描寫了幽王殘暴無道,引起西戎之亂。平王東遷,從此周王室逐漸衰弱,諸侯國互相兼並,互相爭霸。在諸侯國內部,大夫的勢力也越來越大,他們之間也互相兼並,致使有的諸侯國為大夫所瓜分,接著出現了“七雄並峙”的局麵。頻繁的兼並戰爭,給廣大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和痛苦。

小說譴責和揭露了那些昏聵、殘暴、荒淫、愚昧的帝王、諸侯以及貪婪、奸詐、陰險的佞臣。小說讚揚了從善如流、賞罰嚴明、胸懷大度的王侯和忠貞、勇敢、有才幹的將相,也頌揚了那些見義勇為、機智果敢的豪俠。

小說結構布局主次分明、繁簡得當。雖然頭緒紛繁,矛盾錯綜複雜,但來龍去脈交代清楚,不僅整個曆史時代的發展變化得到如實的反映,各諸侯國的發展、變化,各國之間的關係,都寫得條分縷析。

小說故事性強,每個故事既有相對的獨立性,又是全書的一部分。許多故事描述得娓娓動聽,引人入勝。如“衛懿公好鶴亡國”、“西門豹喬送河伯婦”、“伍子胥微服過昭關”等。

由於小說反映了五六百年的曆史,不可能有貫串始終的人物形象,但在不少篇章裏,人物形象描繪得還相當生動,如管夷吾的博學奇才、齊小白的王霸之度、鮑叔牙的苦心薦賢等,又如晉重耳、伍子胥、介子推、孫臏、龐涓、廉頗、藺相如、聞仲、範蠡等都寫得個性鮮明。

[旁注]

蔡元放 清代初期著名文學家。乾隆年間,他為明代末期馮夢龍的《新列國誌》作了一番修改,並加了序、讀法、詳細的評語和簡要的注釋,改名為《東周列國誌》,23卷,108回。他也評過《水滸後傳》,析為10卷,每卷4回,精作修訂。

《史記》 由司馬遷撰寫的我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二十五史》的第一部,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至漢武帝後期長達3000年左右的曆史。《史記》最初沒有書名,或稱《太史公書》、《太史公傳》,也稱《太史公》。《史記》與宋代司馬光編撰的《資治通鑒》並稱“史學雙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