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酒肆,意在豪飲自不必饒舌。
二是由於“狂”總是與耿直,方正、浪漫情調密切相關,一旦在社會生活中碰壁,便情不自禁地在藝術的天地裏追求自由、放達的境界,即使處於順境,也不妨壯思騰飛,欲攬明川,借酒力超越凡近。
蒲鬆齡是深知個重因緣的人,所以對酒亢滿下親切之感。他在詩中一再寫到飲酒的豪興,把這作為生命力的一種爆發,鬱悶和失意,全部消解幹其中,而憧憬和展望,也在放歌縱飲的節拍中得以自然流露。
蒲鬆齡這種與酒相依為命的情感,清代評點家但明倫體會到了。《聊齋誌異》卷1《考城隍》“有花有酒春常在,無燭無燈夜自明”句下,但評說:“至有花有酒二語,亦自寫其胸襟爾。”
在蒲鬆齡筆下,那些他所欣賞的狂生,無不有著極高的酒興。如卷1《嬌娜》中,孔生與公子下帷攻讀,相約5天一飲。《孤嫁女》中,殷天官貿然闖入狐的天地,參與的一項重要活動即是飲酒。《青鳳》對狂放不羈的耿去病的處理也是喝酒。卷2《陸判》生性豪放的朱爾旦與陸判每聚必飲。卷7《郭秀才》由飲酒引出一片飄逸不凡的意趣。卷10《神女》寫米生因孟浪舉動,竟得與神女締結良緣。
從這種情節安排也可感受到蒲鬆齡對飲酒的激賞之情。這在《聊齋誌異》卷5《秦生》尤饒韻昧,文中寫道:
萊州秦生,製藥酒,誤投毒味,未忍傾棄,封而置之。積年餘,夜適思飲,而允所得酒.息憶所藏。啟封嗅之,芳烈噴溢,腸癢涎流,不可製止。取盞將嚐,妻苦功諄。生笑曰:“快飲而死,勝於饞渴而死多矣。”一盞既盡,例瓶再斟。妻覆其瓶,滿屋流溢。土大地而十飲之。少時,腹痛口噤,中夜而卒。
清代學者馮鎮巒在“忽憶所藏”下批道:“較舍命食河豚者稍覺韻致。”又在“中夜而卒”下批道:“拚將一死消饞渴,歿去猶堪作酒仙。”
馮鎮巒是看出了蒲鬆齡的創作是忘我的。如果變個角度,把酒換成另外的飲品或食品,那麼秦生的所作所為,其韻致就要大打折扣了。唯其是酒,唯因傳統文化賦予了酒以特殊的蘊含,秦生的舉止才令讀者會心一笑。
蒲鬆齡對飲酒的欣賞,其實是對一種氣魄的欣賞,是對浪漫情懷和少年壯誌的欣賞。卷2《酒友》中的車生是個頗多豪俠氣檄的男子漢,他每夜不喝酒就不能睡覺,所以床頭“樽常不空”。後來竟因此而與狐成了“酒友”。
一夜車生睡醒,翻身的時候,感覺旁邊有東西臥著,一摸,毛茸茸的像是貓但是比貓大,車生點燈一看原來是個狐狸,喝醉了在自己旁邊睡著了。車生看看自己的酒瓶,已經空了,知道是狐喝掉了,忍不住笑道:“此我酒友也。”
然後車生給狐狸蓋上自己的衣服抱著它睡了。
這是多麼坦蕩的胸襟,在人際交往中不含一絲機心,這是豪俠精神的題中應有之意,屬於“豪放不羈”的範疇。從不含機心、真率曠達的角度看,《黃英》更加傳神。
本篇有個富於象征意味的意象,醉陶、黃英之弟陶生在一次大醉之後,恢複原形,臥地化為菊,“短幹粉朵,嗅之有酒香,名之‘醉陶’,澆以酒則茂”。
這個意象來源於對晉代詩人陶淵明的理解。據南朝梁時期文學家蕭統的《陶淵明傳》中記錄,陶淵明對酒和菊花別具深情,任彭澤令時,文中寫道:
公田悉令吏種秫,曰:“吾常得醉於酒,足矣。”
嚐九月九日出宅邊菊叢中坐,久之,滿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歸。
由此可見菊花和酒在陶淵明生活中的位置。而它們與陶淵明的直率、曠達是聯係在一起。小說中的黃英、陶三郎姊弟是作為陶淵明的後代出場的.他們身上,自然地秉承著乃祖氣質。
黃英的丈夫馬於才,安貧樂道,耿介清高,雖然在對待財富一事上略顯迂腐,但在人際交往中則充分表現出不含機心的曠達風度.比如,他在知曉黃英的菊精身份後,不僅無絲毫疑忌,反而“益愛敬之”,所以能始終保持幸福的家庭,生一女,後女長成,嫁於世家,黃英終老,與馬子才形成對照。
但是,在《葛巾》中的常大用,癖好牡丹,卻不夠曠達。牡丹花精幻化的女子葛巾、玉版,在與常大用及其弟成婚後,感情和諧,家又日益富貴。遺憾的是,常大用機心太重,他根據種種疑點判斷二女可能是“花妖”,於是多番試探。所以結局是悲劇性的,葛巾、王版痛感在猜疑中無法共同生活,遂離他而去。他們所生的兒子也化為虛無。
蒲鬆齡藉此表明了一點,就是“不含機心”者,與狐鬼精魅能融洽地生活,反之,則會受到懲罰,或結局難堪。“不含機心”是蒲鬆齡所向往的人性境界。就這一點而言,一些爛漫可愛的女子如嬰寧、小謝、小翠、花姑子、房文淑,其重要性可與“狂生”相提並論。
返璞歸真,沒有塵俗的卑瑣齷齪,無拘無束,一任性靈自由舒展,這些形象無疑是作家所向往的人性境界在藝術中的展現。蒲鬆齡在表現她們時,著力渲染其超塵拔俗的爽朗豪放,賦予作品濃鬱的抒情意味。
總之,《聊齋誌異》用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造奇設幻,描繪鬼狐世界,從而形成了獨特的藝術特色,博采我國曆代文言文短篇小說以及史傳文學藝術精華,成為了我國文言短篇誌怪小說的巔峰之作。
[旁注]
將軍 我國古代的將軍,既是高級武官的職位,也用於高級軍政官員的稱謂,又是軍政官員的名譽職銜,甚至作為爵號使用等。春秋時期以卿統軍,故稱卿為將軍,但非正式官名。至戰國時代始為正式官名,而卿仍稱將軍,又置前後左右將軍。漢置大將軍、驃騎將軍,位次丞相。車騎將軍、衛將軍、前後左右將軍,位次上卿。
劉邦 (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漢代開國皇帝,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他對我國的統一和強大有突出貢獻。
李白 (701年~762年),唐代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存世詩文千餘篇,代表作有《蜀道難》、《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
但明倫 (1782年~1853年)。清代小說《聊齋誌異》點評家,為我國著名的抗英民族英雄。授翰林院編修,曆任禦史、湖南省、浙江省鄉試主考官和會試同孝官。但明倫文學造詣頗深,他的《自批聊齋》功夫獨到,是文學史上的優秀之作,他被譽為屈指可數的《聊齋誌異》評論家。
馮鎮巒 (1760年~1830年),清代嘉慶後期曾在四川漢源做過學官,著有《晴雲山房詩文集》、《晴雲山房筆記》、《紅椒山房筆記》、《片雲詩話》、《黎雅詩話》、《讀史隨筆》等數十種,堪稱宏富,並且評點過《聊齋誌異》。
陶淵明 (約365年~427年)。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和《歸去來兮辭》等。
蕭統 (501年~531年)。南朝梁時期文學家,梁武帝蕭衍長子,母親為蕭衍的貴嬪丁令光,又稱“丁貴嬪”。於502年11月被立為太子,然英年早逝,未及即位即於531年去世,死後諡號“昭明”,故後世又稱“昭明太子”。主持編撰的《文選》,又稱《昭明文選》。
[閱讀鏈接]
鬼死了以後在陰間生活如何,多數的文學作品中寫他們在那裏受苦受難,十八層地獄是陰間常有的景象,可在《聊齋誌異》裏所構想的陰間,除了這樣一些血腥的東西以外,還有另外一些遊戲玩樂的場景,如在《鬼令》中眾鬼在他事之餘尚可以攜三五侶而遊宴,其宴中酒令也頗有趣,如展先生酒令“口字推上去,一口一大鍾”。
鬼與鬼可以遊宴,更多的是與陽世之人的快樂生活,如小說集中的眾拉鬼秀才,來到陽世或是以文會友、或是飲宴我令,其生活瀟灑快樂,無所羈絆讓人想到更多的是我國古代的隱士與俠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