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樂生,我自樂死耳。如有緣,十年後可複見。
這裏“樂死”實際上也是“樂生”,希望通過死亡改變自己的現存方式,蛻化為人。同篇中的鬼女李氏與桑生相愛,因陰氣太重,幾乎害了情郎。在生死攸關之際領悟到人鬼異路,有情人難成眷屬的悵恨。
為此“每見生人則羨之”,得以附體而生。不論是複活還是轉世,都是為了一個目的,即愛情的實現。
對生長於深閨之中的古代女子而言,愛情是最難得、最寶貴的,對愛情的渴望與執著往往使她們不避死亡的威脅。像連城、範十一娘等人,都是為了愛情不惜死一回的女子。但她們的複活才是愛情追求得以實現的最終契機。這樣的例子還有《小謝秋容》、《魯公女》等。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揭示了封建時代男女人生價值的不同認知方式。在《聊齋誌異》中,“知己之感”表現得特別突出。
在女子,表現為對愛情的執著追求。在男子,尤其是那些淹蹇仕途的讀書人,則更多地表現為把知己的承認看做自己個體價值被認知的標尺、砝碼,許多人為此生死相隨。如《連城》中的喬生,為報連城的知己之恩,竟然身殉之,而且說道:“仆樂死不願生矣。”
又如《時生》中的葉生,魂隨知己丁乘鶴多年,竟領鄉薦而忘死,直至見到堂前棺木,才撲地死去。也即最終認識到理想的幻滅,價值的不可實現,才真正死去。
顯然,這些士子文人在當時社會中的心理負荷是相當沉重的。他人的承認,社會的認可是他們個體價值得以實現的標誌。但現實中依靠科舉成名的途徑是狹窄而擁擠的,許多人甚至在這羊腸小道上顛沛一生也不能實現其個體價值。蒲鬆齡便是其中酸苦的一員。
在《聊齋誌異》中,還有許多落魄文人的鬼魂混跡人間科場,期待科舉成名的故事。《司文郎》中的宋生,之所以不願魂歸冥府,乃在於想看到王生金榜題名,他甚至不惜推遲冥中任用的殊榮等待著。然而王生的敗北令他失望至極。
《於去惡》中30年一巡陰曹的張桓侯大受於去惡的愛戴,就是陽世的蒲鬆齡也翹首以待,他們對於科舉製並不反感,更沒有否定的意識,隻不過從改良的意願出發,希望換個文官整頓一下秩序而已。
這些死而猶生的鬼魂們,骨子裏信仰的是儒家的入世、進取的思想,精神上不滅的是儒家的執著與熱情。
在《聊齋誌異》中,還有許多“鬼話”是寫輪回因果,報應不爽的。這類小說似乎充滿說教與訓誡的味道,細細品味,方可體會出文字背後的熱情與希望。
在鬼魂信仰中,死亡並不具有否定意義,而是個體生命取得再生。但人在再生之前會有準備與醞釀的階段,這也就是《聊齋誌異》中普遍出現的冥審、冥判。這種心靈的審判並非蒲鬆齡的創造,而是一種原始信仰的積澱,原始的鬼魂信仰裏滲透著道德觀念。
人們的品德修養被看做一項精神內容與精神生命共存亡。人們的意識深層普遍存在著人死後要受到冥府審判,其中罪過深重的人就被定罪去受苦,隻有正直的人才能到達極樂世界的觀念。
蒲公信筆寫來,讀者放眼觀去,之所以毫無造作之痕和接受上的困難,正由此無意識作用的結果。
在《聊齋誌異》中,冥審被描寫成一個人從一種生命形式到另一種生命形式的轉折點。鬼魂們到達冥府後,閻羅王就稽查其生平所作所為,行善積德的投生一個好所在,來世有個好出身,或升作魁仙鬼吏。
作惡的,酌情按律處罰。如《三生》中的劉孝廉,因生前所行不善先後被罰作馬、犬、蛇,曆三世才將罪孽贖滿,至第四世複投入胎,為劉孝廉。又如《王蘭》中的無賴賀才,因日事酗賭死不知改被罰竄鐵圍山。
而積善施德的往往有好報。例如《水莽草》中,祝生寧願為鬼,而且百計為其他誤食水莽草者驅鬼,終於感動天帝,冊封他為“四瀆牧龍君”,升為鬼仙。
《布客》中布客本來已名列死籍,因他曾出資建橋方便行人,結果就可延壽命了。在《聊齋誌異》中,勿以惡小而為之,勿因善小而不為的告誡屢次提出。
[旁注]
地府 在我國大量的古代神話和道教典籍中都有陰曹地府的記載。中國人把世界萬物都分為兩極,即陰陽學說,凡天地萬物,死後其靈魂都在被黑白二常拘到陰界。活人在陽間,死人在陰間,陽間一個世界,陰間一個世界。這也是我國古代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投胎 是佛教用語。佛教認為,靈性是不滅的,故有前世,今世和來世。一切眾生因無明故,在六道四生中輪回。投胎即是指一切生靈死後或死後經過一段時間後,這些靈魂會找到一個新的載體,組成一個新的生命。
魂飛魄散 在我國古代傳說中,人死後還有魂魄存留,但魂魄並不是不死的,在某種特定條件下,例如遭到天譴,就會死亡,魂魄的死亡就稱為“魂飛魄散”。
妾 主要指一夫多妻製結構中,地位低於正妻的女性配偶。妾是我國舊時一夫多妻製下的產物。同時,妾也作為女子對自己的謙稱。
道行 佛學名詞。道行是說的對天地自然,也就是對天道的領悟,是“煉虛合道”的程度,它影響著修真者的心境、作風和處事態度,是修真最本質的追求,是修真自始至終都不應改變的目標。憑借道行可以施展大神通,而且道行的高低決定著神通的大小。
閻羅王 簡稱“閻王”,又叫“閻摩羅王”、“閻魔王”等。傳說他能判決人生前之罪,加以賞罰。閻羅王的職責是統領陰間的諸神,審判人生前的行為並給予相應的懲罰。在佛教中,閻王信仰有很多各自不同但互相聯係的說法,如“平等王”、“雙王”等。
孝廉 漢武帝時設立的察舉考試,以任用官員的一種科目,孝廉是“孝順親長、廉能正直”的意思。後代,“孝廉”這個稱呼,也變成明朝清時期對舉人的雅稱。
鬼仙 又稱“靈鬼”,是道教五仙,即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之一。所謂鬼仙,是指人修煉到死後,它的靈魂沒有消失,而是能夠長久通靈而存在於鬼道的世界中。陰中超脫,神像不明,鬼關無姓,三山無名。雖不輪回,又難返蓬瀛。終無所歸,止於投胎就舍而已。
[閱讀鏈接]
在《聊齋誌異》中,還有關於地府中的官職是如何選拔的。在第一回就說明了地府的官職也是要通過考試得到。因為他們可是地府之中的“父母官”,處理的是陰間和陽世鬼與鬼之間、鬼與人之間、甚至是人與人之間的各種糾紛,所以在人員選拔上就必須要格外的慎重,否則“苛政猛於虎”,為禍就太為慘烈了。
一般的程序是,首先是選取陽世間有修為、積陰德的“鄉紳仁子”,讓他們進行競爭性的考試,合格以後才可以充任“城隍”或是其他的職位。陰間的考試也是很嚴肅的一件事,就像科舉考試的殿試一般,要閻王親自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