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赴任後,雖與蘇盼盼分居兩地,但終不負心。他曾多方托人為蘇盼盼脫籍,卻一直未能如願,最後竟至一別3年。由於互相思念和深篤的愛情,而一在襄陽,一在錢塘同日而死。死前趙不敏與蘇盼盼的愛情雖以悲劇告終,但他們之間這種死生心似石的深摯的愛情,卻洋溢紙上,十分感人。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表現他們之間的真摯愛情時,並沒有采取像許多作品所寫的那樣生前不能結合,死後還來相聚的非現實情節,因而,就特別使人感到親切和真實。
作者還大膽肯定了青年男女為爭取婚姻自由而進行的抗爭。例如,《初刻拍案驚奇》卷29《通閨闈堅心燈火,鬧囹圄捷報旗鈴》的羅惜惜和張幼謙,《二刻拍案驚奇》卷6《李將軍錯認舅,劉氏女詭從夫》中的劉翠翠和金定。
他們都是從小同學相愛,盡管門不當,戶不對,既無父母之命,也無媒妁之言,但他們為了爭取自身的幸福和愛情,大膽地自由結合了。當她們的父母進行阻撓時,她們表示:今若不依我,我隻是死了,決不去嫁人的!最後,終於逼使封建家長不得不同意和承認他們的結合。
如果說羅惜惜和張幼謙,劉翠翠和金定的自由結合,最終畢竟還領得到父母的同意和承認,那麼,《二刻拍案驚奇》卷17《同窗友認假作真,女秀才移花接木》中的聞蜚娥和杜子中的結合,則可以說完全是自己來挑選和做主了。
聞蜚娥因生在一個武官人家,必得個子弟在黌門出入,才能結交斯文士夫,不受人欺侮。她的弟弟又小,所以一向裝作男子,到學堂讀書,在學堂中。她和同學杜子中,魏撰之結下深厚的友誼,意氣相投,因此,她就“有意要在兩個裏頭揀一個嫁他”。
在互相了解的基礎上,又經過了一番共患難的曲折過程,她終於自主地稱心如意地挑上杜子中,得到了美滿的結合,並為他們的好友魏撰之成就了婿姻美事。聞蜚娥的父親對於女兒的自主選擇和自由結合既沒有從中插手阻撓設障,也沒有加以任何非議,而且還欣然表示同意。
在這個優秀的短篇中,作者以鮮明的態度,對聞蜚娥的大膽自主行動,給予熱情的肯定和讚揚,認為她是“世上堪稱女丈夫”,這不能不是作者一種比較進步的觀點的體現,也是比較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廣人青年男女要求婚姻自主的強烈願望。
在封建社會裏,處於社會底層的婦女,貞節問題是封建階段強加於她們身上的桎梏,作者在“二拍”中也對此提出了挑戰。他在《二刻拍案驚奇》卷11《滿少卿饑附飽颺,焦文姬生仇死報》這個短篇的開頭,針對貞節上的男女不平等,憤慨地寫道:
卻又一件,天下事有好些不平的所在!假如男人死了,女人再嫁,便道是失了節,玷了名,汙了身子,是個行不得的事,萬口訾議;
及至男人家喪了妻子,卻又憑他續弦再娶,置妾買婢,做出若幹的勾當,把死的丟在腦後,不提起了,並沒人道他薄幸負心,做一場說話。就是生前房室之中,女人少有外情,便是老大的醜事,人世羞言;
及至男人家撇了妻子,貪淫好色,宿娼養妓,無所不為,總有議論不是的,不為十分大害。所以女子越加可憐,男人越加放肆。這些也是伏不得女娘們心裏的所在。
正是從這個進步的觀點出發,我們看到作者對焦文姬不幸遭遇的同情,對滿少卿薄幸負心的卑汙靈魂的揭露和鞭撻。
作者的這種進步觀點,我們還可從《二刻拍案驚奇》卷25《徐茶酒乘鬧卻新人,鄭蕊珠鳴冤空舊案》中的鄭蕊珠,《初刻拍案驚奇》卷2《姚滴珠避羞惹羞,鄭月娥將錯就錯》中的姚滴珠,《初刻拍案驚奇》卷6的《酒下酒趙尼媼迷花,機中機賈秀才報怨》中的巫娘子等身上看到,她們都是所謂的失節婦。但作者非但沒有指責他們,而是竭力肯定了她們的丈夫並沒有因她們失節而嫌棄她們。
淩蒙初的這種觀點,就是在今天的我們看來也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旁注]
白話 指相對於文言文而言,接近日常生活語言的文字表達方式。從詞彙、句法、韻味等方麵看,顯然與文言有區別的話,是平常老百姓會話所用的語言。
士大夫 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是我國社會特有的產物。通過競爭性考試選拔官吏的人事體製,形成了一個特殊的士大夫階層,就是專門為做官而讀書考試的知識分子階層。
司戶 古代官名。漢魏時期以下有戶曹掾,主民戶。北齊時期稱“戶曹參軍”。在唐代,府稱“戶曹參軍”,州稱“司戶參軍”,縣稱“司戶”。宋代也設司戶參軍,兼司倉之職。元代廢除。
秀才 隋代始行科舉製,設秀才科。唐代初期沿置此科,及第者稱秀才。後廢除秀才科,秀才作為一般讀書人的泛稱。後來,宋代為士子和應舉者的統稱。明代曾一度采用薦舉之法,也有舉秀才。明清時期,秀才專用以稱府、州、縣學生員。
[閱讀鏈接]
“二拍”有些作品反映了市民生活和他們的思想意識。如《轉運漢遇巧洞庭紅》寫商人泛海經商事,可以看出明代末期商人們追求錢財的強烈欲望。《烏將軍一飯必酬》、《疊居奇程客得助》等重視商業描寫,在以往的短篇小說中非常罕見。
值得一提的是,“奉勸世人行好事,到頭原是自周全”的勸諭思想是貫穿“二拍”始終的精髓,如卷15《韓侍郎婢作夫人》的開頭中說的一婦人因受商人幫助救出了丈夫,在她去答謝商人的一刹那,商人臥室的房牆倒了,要不是因婦人來答謝的時間巧合,恐怕商人就一命嗚呼了,這種行好就有好報的教諭“二拍”中描寫得很到位。“二拍”善於組織情節,因此多數篇章有一定的吸引力,語言也較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