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短篇小說——三言二拍2(1 / 3)

傳奇短篇小說——三言二拍2

構思奇巧的三言小說

“三言”在藝術上也有許多新的突破。與宋元時期的話本相比較,它的描寫更為細膩,並注重心理的刻畫,結構也日臻完整,情節也更加曲折動人。

在矛盾鬥爭的尖銳性與人物性格的充滿鋒芒,語言描寫等方麵,具有濃烈的生活氣息,它們又不及宋元時期舊作,而且往往插入過多的抽象說教、刻意追求情節的曲折離奇等,這些都有損於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在“三言”中,人物塑造,稱得上典型性格者,也不是寥寥幾個,而是群像羅列,相互輝映,即使一些次要人物,有的也寫得頗為傳神。

在編織故事上,既有緊張激烈的衝突的營造,又有氣象萬千、驚心動魄的紐結;而在節奏的處理上,又善於在錯綜交織的矛盾中,用抒情的筆調進行點染,從而獲得蕩氣回腸的詩意效果;在藝術手法,既有大筆勾勒,也有工筆細描,繁筆簡筆交錯進行,而且在作品的許多節骨眼上,都傾注著作者的強烈感情。

曲折動人的情節。明代的白話短篇小說在描寫愛情婚姻題材時,顯得比宋元話本更為細膩,情節更加曲折複雜。如《蔣興哥重會珍珠衫》,蔣興哥與三巧兒感情篤厚,過了幾年幸福的夫妻生活。

小說在此呈現出一種和諧美滿的氣氛,但由於蔣興哥在外經商拋下妻子多年不歸,三巧兒在薛婆的欺騙和陳大郎的引誘下,終於背叛與蔣的誓言,並將蔣興哥所贈的傳家之寶珍珠衫贈與陳。後來,被蔣興哥發覺,一紙休書將三巧兒送回娘家。

王三巧對蔣興哥的感情原來也是很深的,被休以後,想到的也是自己負了丈夫的恩情。情節發展到這裏,似乎蔣興哥與三巧兒的感情完全割絕,但是峰回路轉,三巧兒被迫無奈嫁與吳傑進士做妾,蔣興哥在吳傑所任縣內因人命官司而受審。

最終三巧兒與蔣興哥久別重逢,抱頭痛哭。當吳傑縣主看出他們不是兄妹,而是夫妻時,讓三巧兒重回蔣興哥的身邊。整個故事的發展呈現出平和的跡象。在敘事結構上用喜劇性的結尾來衝淡,作品遵從傳統的大團圓結局。

愛情婚姻題材中的輕喜劇是《喬太守亂點鴛鴦譜》。小說寫了三對青年男女的婚姻糾葛。劉、孫、裴三家先由兒女親家變成冤家,最後由喬太守亂點鴛鴦譜而重新組合結為親家,皆大歡喜。

小說的喜劇性來自計中計,錯中錯,經過幾起幾落的盤旋,讓讀者領略了小說家結構喜劇情節的藝術才能,在捧腹大笑中還獲得了不少哲學啟示。

“三言”中此類作品還有不少,如《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唐解元一笑姻緣》、《白娘子永鎮雷峰塔》等,在生活色彩、思想深度、藝術魅力等方麵,都有可稱道之處。

通俗易懂的語言。馮夢龍在編輯“三言”時,對於語言通俗化下了一番工夫,這和他的文學思想也有密切關係。他認為,文言作品隻能被少數人欣賞,而難以為廣大人民所理解,更不能震動他們的心靈;要使群眾理解而且受到感動,寫文章就一定要用通俗的語言。

作者在談到自己的藝術時,就把“通俗”看做話本能否流傳的決定性條件之一。馮夢龍在整理、改編和加工“三言”的過程中恪守這一原則,多采用通俗語,並且從民間提煉了不少生動活潑的諺語、比喻,用以反映生活場景,描繪人物風神,從而大大豐富和擴展了小說語言的表現能力。

“三言”中的優秀作品,寫人物對話,尤為生動、逼真,貼合人物的身份,具有性格化的特色。“三言”以它的思想的新穎和藝術的魅力,一經出版,即震動了當時的小說界。

明末清初的文壇曾經出現了一個有相當規模的短篇小說的收集和創作的熱潮,而且效顰之作蜂起。其中成就顯著的是淩蒙初。他的初刻和二刻《拍案驚奇》就是在“三言”的直接影響下產生的。

巧妙多變的構思。在“三言”的不少篇章中,充分顯示了我國小說家的巧思。“三言”的情節藝術安排很巧妙,作者把那些最動人心弦的、最典型的事件,經過精心地提煉、奇妙地布局、意匠地經營,就達到了“欽異拔新,洞心駭目”的審美效果。

在《十五貫戲言成巧禍》中,如果沒有那一連串的巧合的情節,就很難豐富地展示陳二姐與崔寧這一對青年男女無辜被殺的冤獄,當然也就談不上對封建官僚機構進行無情的鞭撻。非常偶然的巧合,在這裏卻體現出了高度生活真實的必然,顯示了自然而豐富的“巧”的魅力。

傳神的白描手法。“三言”塑造的許多性格鮮明的藝術形象,主要是通過富有個性特征的語言和動作而表現的,這是我國古代小說塑造人物的重要特點。“三言”多善於用一係列生動的情節去敘述人物的。

如《崔待詔生死冤家》中秀秀和崔寧的對話,一個大膽潑辣,沒有一點矜持和扭捏之態,更沒有封建道德的負擔;一個卻謹慎細心,在關鍵時刻顯示了他對封建人身依附關係的反抗,都反映了下層市民思想意識。

作者用簡潔有力的筆調,用以描繪人物的音容聲貌,通過對話和小動作來渲染人物的風度。它不僅使讀者如臨其境如見其人,達到繪聲繪色、傳神摹態的境界,而且給讀者留下想象和“再創造”的餘地。

“三言”裏的白描,並不是簡單的直觀形象的描寫,它是用簡潔、精煉的文字,通過粗線條的勾勒和工筆細描相結合的手法,賦予人物以可感的外在形態,為揭示人物的性格、氣質、感情提供血肉之軀。

這種形貌白描多著墨不多,然而卻做到了“筆精形似”,能將人物肖像描繪得極為傳神,如雕塑立體地呈現於讀者眼前。如《沈小霞相會出師表》中,將沈練抱打不平的經過作了繪聲繪色的描述。

[旁注]

進士 科舉製度是我國曆史上的考試選拔官員的一種基本製度。他淵源於漢代,創始於隋代,確立於唐代,完備於宋代,興盛於明清兩代,廢除於清代末年。在古代科舉製度中,通過最後一級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