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古爾盛怒之下,殺死了他們,然後跨上鐵青馬馳去。飛奔3個月後,洪古爾跟寶駒一起昏倒在荒野上,3隻黃頭天鵝飛來救活了他們。
他們再往前跑3個月,大海擋住了去路,海中的鱘魚出來把他們送到了對岸。洪古爾繼續奔馳,來到了查幹兆拉可汗的宮殿近旁。他十分疲憊,就變為一個禿頭兒,讓鐵青馬變成一匹禿尾小馬。
江格爾見洪古爾娶親久無音訊,就出外尋找,來到查幹兆拉可汗的領土上正巧與洪古爾相遇。原來查幹兆拉可汗的女兒哈林吉臘早已愛上洪古爾,正是她變成天鵝、鱘魚拯救了洪古爾。
江格爾為洪古爾聘娶了哈林吉臘公主,一同返回故鄉寶木巴。
在薩裏亨·塔布嘎的婚事之部中講了這樣的故事。江格爾在高聳入雲的宮殿裏舉行宴會時,阿拉譚策吉提出,應當請鎮壓四麵八方的蟒古斯的英雄洪古爾來共享歡樂,江格爾便派薩裏亨·塔布嘎去請洪古爾。
薩裏亨·塔布嘎到了洪古爾的家裏,他向洪古爾說明來意後,薩裏亨·塔布嘎表示還要到太陽落的地方去娶陶爾根·昭勞汗的女兒。出發時,洪古爾和勇士們都為他送行。
薩裏亨·塔布嘎跨著駿馬踏上陶爾根·昭勞汗的領土後,首先擊退了向他進攻的大黑種駝和白鼻梁的紅色母駝,接著又戰勝了阿爾海和薩爾海兩位勇士,後來還打死凶悍的勇士道格森·哈爾。
快到陶爾根·昭勞汗的宮殿時,他變成一個禿頭兒,他的駿馬變成一匹長癩的小駒。
當他來到可汗的宮殿時,隻聽見陶爾根·昭勞汗正向各地來求親的英雄好漢宣布,大家都去參加射箭、賽馬、摔跤三種比賽,誰獲得全勝我就把公主許配給誰。
禿頭兒要求參加比賽,可汗心裏雖然很不樂意,也不好不讓他參加。開始比賽之前,可汗請卜卦人來算算是誰娶公主。卜卦人占卜後對可汗說,將要娶公主的是個禿頭兒。
比賽開始了。射箭時,各地的英雄好漢誰也沒射中目標,最後讓禿頭兒給射中了;賽馬時,禿頭兒騎著長癩的小駒得了第一名;摔跤時,禿頭兒同天上和地下來的各路有名的摔跤手較量,把他們一個個摔到很遠很遠的地方。
三種比賽都獲勝以後,薩裏亨·塔布嘎恢複了自己的原貌。於是,陶爾根·昭勞汗把最小的女兒奧特根·哈爾許配給薩裏亨·塔布嘎,為他們舉行了盛大的婚禮。
從遊牧文化中傳下來的英雄主義精神,與當時的曆史條件的優越感和榮譽感,成了《江格爾》的精神支柱。當時,整個民族的民族情感、精神狀態、心理特性為《江格爾》的主題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文化土壤,使之成為了一部飽含英雄情懷的史詩。
[旁注]
渥巴錫 土爾扈特部的第七代首領,阿玉奇汗曾孫。1761年繼汗位。17世紀30年代土爾扈特族遷徙至伏爾加河流域一帶,後來渥巴錫在1771年1月率領本部17萬人東遷,回到其祖先的家園,創造了舉世聞名的民族大遷徙奇跡,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東歸民族英雄”。
土爾扈特部 清代厄魯特蒙古四部之一。元臣翁罕後裔。原遊牧於塔爾巴哈台附近的雅爾地區﹐17世紀30年代﹐遂率其所部及部分杜爾伯特部﹑和碩特部牧民西遷至伏爾加河下遊﹐自成獨立遊牧部落﹐但仍不斷與厄魯特各部聯係﹐並多次遣使向清朝政府進表貢。
結義 又稱“結拜”,雅稱“義結金蘭”,俗稱換帖、拜把子等,是非親屬關係的人因感情深厚或有共同目的而相約為兄弟姐妹的一種形式。它源於三國時代的“桃園三結義”,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結為生死與共兄弟的故事,後來演變成一種具有人文色彩的禮儀習俗,是一種特殊的社會人際關係。
摔跤 兩運動員徒手相搏,按一定的規則,以各種技術、技巧和方法摔倒對手被稱為摔跤。摔跤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競技體育運動。
長槍 槍是一種在長柄上裝有銳利尖頭的兵械。槍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原始的長槍僅僅將木棒頭削尖,漢時的槍與矛的形製相似,多以長木杆或竹竿為杆,裝上銳槍槍頭,配以槍纓即製成。不同用途的長槍其長度各不相等,長槍可達8米多,短槍為1.3米左右。
人間 在佛教中指人所住之界域,乃六道、五趣、十界之一,又稱人間界、人界、人趣、人道或稱世間。佛教認為,在人間有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恨、求不得和放不下,共八苦。
占卜 意指用龜殼,銅錢,竹簽,紙牌或星象等手段和征兆來推斷未來的吉凶禍福的手法。原始民族對於事物的發展缺乏足夠的認識,因而借由自然界的征兆來指示行動,占卜的方法便隨之應運而生。
[閱讀連接]
在史詩中,勇士娶妻的條件和他們證明自己英勇無比及當之無愧的方式就是騎馬、摔跤、射箭,這說明蒙古民族自古便有崇尚勇猛、強悍、進取、奮鬥精神的民族審美意識。這種審美觀念的產生、審美情趣的形成絕非偶然。一個民族獨特的心理素質或民族性格,對一個民族特別傾心於某種審美意識是緊密相連的。
《江格爾》及其一係列蒙古族詩史中所反映出的蒙古族自古就是一個“四季出行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長期過著遊牧生活。
這種長期遷移、遊牧和戰爭的特點,決定了馬、弓箭及過人的體力在其生活、戰爭中重要的地位和功能。善騎、射箭,摔跤是蒙古民族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在此基礎上蒙古族人民形成了對馬、弓箭、摔跤特別突出的審美意識。
具有獨特藝術魅力的史詩
《江格爾》是在蒙古族古代短篇英雄史詩的基礎上形成的草原文學代表性作品,它繼承、發展了蒙古族古代民間創作的藝術傳統和藝術手法,語言優美精練,想象大膽奇特,擅長誇張、渲染,富於浪漫主義色彩。
《江格爾》還博采蒙古族民間文學中的各種韻文樣式在藝術上的特點、長處,用以增強表現力,達到了蒙古族傳統民間韻文創作的高峰,在蒙古族文學發展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另外,與世界其他著名的史詩相比,《江格爾》有獨特的篇章結構。許多民族的史詩是以連續的故事情節為主線貫串而組成的,而有的英雄史詩則以英雄人物的活動為主線,《江格爾》就屬於後者。
它的特點是各個章節都有一批共同的英雄人物形象,以此作為有機聯係構成它的結構體係。以江格爾汗為首的英雄人物如洪古爾、阿拉坦策吉、古恩拜、薩布爾、薩納拉、明彥等人及其英雄事跡,始終貫串各部長詩,這就使數十部長詩統一成為一個規模宏大的《江格爾》史詩集群。
除了少數幾章外,《江格爾》的各部長詩在情節上互不連貫,各自像一部獨立的長詩,並作為一個個組成部分,平行地共存在整個英雄史詩當中。這種結構,國內學界已經習慣於稱作“並列複合型英雄史詩”。
除了這種總體結構外,《江格爾》的各個長詩也有自己的情節結構,它們都由序詩和基本情節兩個部分組成。序詩以靜態手法介紹江格爾及其家鄉、人民和眾勇士,基本情節部分則以動態手法描寫英雄們驚心動魄的業績。
《江格爾》的每一部詩章都以優美的序詩開始,序詩交代江格爾苦難的童年,曆數他在逆境中創造的豐功偉績,讚頌聖主江格爾和天堂般美麗富饒而又幸福太平的寶木巴家鄉,歌頌他那美麗善良的妻子以及勇敢無畏的勇士們。
接著,序詩敘述少年英雄江格爾神話般的事跡。江格爾在他剛剛2歲的時候,吃人惡魔蟒古斯襲擊了他的家鄉,他成為孤兒。
江格爾剛剛3歲,跨上神駒,衝破了三大堡壘。江格爾剛剛7歲,打敗了東方的7個國家。從此,他的業績光照人間,勇士的美名聞名遐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