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荷馬史詩——格薩爾王傳3
體現真善美的人文追求
《格薩爾王傳》在表現對真、善、美執著追求的同時,根據藏族人民的普遍願望和要求,還把格薩爾著意塑造為一個藏族人民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光輝典範。
在《格薩爾王傳》描寫戰爭的部分,也突出體現出藏族是一個富有道德感和道德傳統的民族,他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活動中,形成並發展了具有本民族特點的道德倫理思想。
在《格薩爾王傳》中,道德評價的基本尺度是“曲”與“兌”,按漢語理解就是善道與魔道。
“曲”,在藏語裏代表一切善良、正義、公平、合理、美好、光明的事物和行為。甚至格薩爾本人在史詩中也被稱為“曲傑”,譯成漢語就是施行善道的國王。嶺國也被稱為“曲德”,譯成漢語就是善道昌盛的地方。
“兌”在藏語裏則指一切邪惡、偽善、奸詐、殘暴、醜惡、黑暗的事物和行為。凡是那些生性邪惡、施行暴政、殘害人民的君主,都被稱作“兌傑”,按漢語之意就是魔王。
在史詩中,以格薩爾和嶺國為一方,代表善道,以魔王為另一方,則代表魔道。綜觀史詩中的全部矛盾和鬥爭,基本上都是圍繞善道與魔道來展開的。
《格薩爾王傳》一書,還分別對黑、白兩種顏色賦予了倫理道德的意義。白色代表善業和正義,黑色則代表一切妖魔和邪惡。
所以,在史詩中多次強調了格薩爾立誌要降服一切黑色妖魔並力圖弘揚白色善業的決心。代表善道的格薩爾及其嶺國英雄們,他們的一切所作所為在史詩中都獲得了肯定性道德評價。
史詩在盡情謳歌倡行善業的人們並對道德輿論上給予充分的肯定性評價的同時,也對一個個魔王,即暴君在人世間所犯下的滔滔罪行,給予了深刻的揭露和譴責。
例如,史詩中把格薩爾所征服的第一個北方魔王魯讚,描寫成一個以100個大人作早點,100個男孩作午餐,100個少女作晚餐的極端殘忍、暴戾的惡魔。
像這樣的惡魔,一天竟要用300人的血肉之軀來作為他的膳食,長此下去,人類豈不被他吃光了麼!麵對這樣的惡魔,人們怎能不從道德情感上對他產生憎惡和仇恨呢?
格薩爾代表正義和善業,為了造福百姓,理所當然要鏟除這樣的妖魔了。史詩中的魔王並非一個,但他們的罪惡行徑卻如出一轍。
如薑國的國王薩當是喝人血、吃人肉的魔鬼。其他如霍爾的白帳王、門國的辛赤王等,都是凶惡殘暴、嗜血成性、貪得無厭、不顧百姓死活的暴君。
對於這些暴君的惡行,史詩通過生動地描繪和揭露,無疑會激起藏區善良人們的極端仇視和痛恨,必然要從社會輿論上給予譴責、批判和否定。
在人類道德史上,善與惡從來就是相伴相隨的。任何一個民族的思想觀念中,都有善與惡的概念。任何一個民族的行為和實踐中,都有善和惡的現象存在。無善則無惡,無惡則無善,二者相輔相成,互相對照,互相映襯,在對立統一的矛盾鬥爭中運動和發展。
從這對矛盾鬥爭的總趨勢來看,善總是要戰勝惡,惡總是要被善所取代,就如同正義總是要戰勝邪惡,光明總是要戰勝黑暗一樣,這是人類社會及其思想觀念發展的不可逆轉的趨勢。
綜觀世界上各民族的神話、傳說、史詩,以及其他形式的文化藝術作品,所反映出來的善與惡的鬥爭結果莫不如是。
藏族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所反映的善與惡的鬥爭結局,也是善業戰勝了惡業,善道取代了魔道。因此,《格薩爾王傳》史詩中的道德思想具有這樣兩個特點:
一是善與惡是衡量辨別一切事物真偽的標準。凡是正義的、合乎道義的、具有人性的行為和事物,就被看成是善的而予以褒獎;凡是非正義的、不講道義的、踐踏甚至摧殘人性的行為和事物,就被看成是惡的而加以否定。
二是在價值取向標準上,詩中宣揚了善惡自有報應的思想,進而引導人們應該揚善抑惡,向善去惡,擇善棄惡,希望人們應該做到從善如流、嫉惡如仇,擇善而從之,遇惡則棄之。
應該說,史詩中對這種善惡標準的態度和對善惡價值取向的選擇,無疑都是正確的,也是非常具有積極的意義的。
並且在《格薩爾王傳》的最後,描寫了格薩爾“地獄救妻”的故事,也是顯出了藏族人們,渴望被這樣具有善良本質的人治理的願望,還有藏族對於勇於改過自新的人們寬恕的胸懷。
在故事的最後格薩爾赴漢地去弘揚佛法了,他走後不久,他的妃子阿達拉姆身患重病,她發燒如火焚,四肢發冷如寒冰,肺內風痰似骨梗,心煩意亂,晝夜不安。
醫生和卦師都束手無策,念經祈禱禳解亦毫無效果。最後,她將手下的大臣們召到榻前,囑咐後事完畢後就離開了人世。
阿達拉姆生前是北地魔王魯讚的妹妹,曾任9000雄兵首領,一生東征西討,不斷殺伐,罪惡沉重。因此,閻羅王把她打入了十八層地獄。
格薩爾從漢地回來後,得知阿達拉姆已在十八層地獄裏,被折磨得皮開肉綻,承受著無數難以忍受的痛苦。
格薩爾為此事震怒,他迅速來到地獄門口,大吼3聲,震得油鍋翻倒,刀山崩裂,眾鬼卒嚇得四處奔逃,十八層地獄被震得像那輪盤轉了18轉。
接著,格薩爾射出了4支無量神箭,徹底摧毀了一向被人們視為不可觸犯的、陰森可怕的十八層地獄,釋放了許多無辜受罪的亡魂,同時也拯救了其愛妃阿達拉姆。
此時,格薩爾完成了在人間降伏妖魔、扶助弱小、懲治強暴的使命,天下太平,嶺國百姓豐衣足食,格薩爾可以說是功德圓滿了。
按照天神的旨意,格薩爾將國事托付給侄子紮拉澤傑,即賈察之子,剩下的事情具體由紮拉澤傑來辦理,自己與母親噶薩、王妃珠牡等一起重新返回到了天界,規模宏偉的史詩《格薩爾王傳》到此結束。
另外,史詩中在塑造格薩爾這個人物時,著重表現了他所肩負的使命,通過對格薩爾完成自己使命的全過程的描述,展現了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麵,體現了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民族的心理素質和民族精神,表達了古代藏族人民的理想和願望。
史詩的一開始,就描寫了古時候藏族人民生活在一個十分美麗的地方,人們安居樂業,和睦相處,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
但是好景不長,突然有一天,不知從什麼地方刮起一股邪風,這股風帶著罪惡,帶著魔怪刮到了藏區這個和平、安定的地方。
晴朗的天空變得陰暗,嫩綠的草原變得枯黃,善良的人們變得邪惡,他們不再和睦相處,也不再相親相愛。刹那間,刀兵四起,狼煙四起。
為了拯救藏族眾生的痛苦和不幸,為了弘揚人間善業,格薩爾受天神驅遣,降到人間,肩負的道德使命就是教化民眾,使藏區脫離惡道,眾生享受太平安樂的生活。
史詩把他描繪為一位大智大勇的英雄,並且記載著格薩爾一直銘記著自己的使命,無論是在年幼的時候還是長大成人,都時時刻刻想著造福百姓。
例如,在格薩爾未滿5歲前,他就對雜曲河和金沙江一帶的無形體的鬼神做了許多降伏、規勸、收管等數不勝數的好事,讓百姓安居樂業,過上幸福安寧的生活。
後來即使陰險毒辣的伯父晁同通對他和他的母親進行迫害,父親和嶺國百姓也對他產生誤解,最後被驅逐到最邊遠、最貧窮的瑪麥地方,生活貧困,處境艱險。他仍不氣餒,始終牢記自己所肩負的道德使命,總是千方百計地為故鄉人民謀利益。
後來,他返回嶺國參加賽馬大會,他未來的嶽父代表嶺國百姓向他致祝辭,希望他成為一個專門鎮壓邪鬼惡魔的人,希望他做一個揚棄不善的國王。
格薩爾也不負眾望,當他賽馬成功、登上嶺國國王寶座後,立即向嶺國百姓莊嚴宜稱:
我是雄獅大王格薩爾,我要抑暴扶弱除民苦。我是黑色惡魔的死對頭,我是黃色霍爾的製服者。我要革除不善之國王,我要鎮壓殘暴和強梁。
他懂得光有決心不用武力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因此他強調:
那危害百姓的黑色妖魔,若不用武力去討伐,則無幸福與和平;為了把黑魔徹底來降伏,我又是武力征服的大將領。
格薩爾也是就像他所說的誓言一樣,一生先後用武力降服了數不勝數的妖魔鬼怪,忠實地實踐了他曾經立下的道德誓言:
降伏妖魔、造福百姓,
抑強扶弱、除暴安良。
當功成名就,一切都如願以償時,他就辭別人間,返歸天界。
格薩爾就是這樣,用他堅定的道德信念和切實的道德實踐,保衛了嶺國的國土,給嶺國人民帶來了幸福和安寧的生活。
因此他理所當然地受到了“雪域之邦”的“黑發藏民”們的愛戴和熱烈擁護,成為藏區人民心目中光輝奪目、光彩照人的理想人格典範,被人們敬稱為:
製服強暴者的鐵錘,拯救弱小者的父母。
甚至連魔國的百姓也因格薩爾替他們消滅了妖魔、除卻了苦難而對他感恩戴德。
全文關於格薩爾鋤強扶弱的堅強意誌做了多次重點描寫,這也是顯示出藏族人民對和平、安定的強烈願望,還有對追求幸福生活的強烈意誌。